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第 26 章 登 ...
-
记得小时候,农村老宅里面的正厅中央挨着木板墙,也即中堂位置,有个一米多高的木质立方体谷仓,平时用来装稻谷,其上面也常放置杂物,一些传统节日期间还会放点香的神龛,其面朝大门方面的木板侧,有个大大的用毛笔书写的“登”字,多年后方明白其寓意五谷丰登,也即粮食丰收。登字常用的基本义,是自下往上升、由低处往高处行进,常用于登山、登高等意,还可以寓意向高处攀升、难度的增加、学问的进深及地位的高升等,如科举考中进士谓之登科,孟郊中举后便写下广为传诵的诗篇《登科后》、帝制时代最高领导人即位称为登基、汉语言中有成语“一步登天”比喻一下子达到极高的境界或程度,还可以用来比喻人突然得志爬上高位等。早在久远的先秦时期,登的基本义是向神灵进献时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祈祷庄稼丰收的,故它被引申为谷物成熟之意,因此可见农家思想中有五谷丰登的说法。在正常年份了,五谷丰登不用愁,在现代工业化社会,即使不会五谷丰登,也基本不会发生粮食短缺的问题,因而在今日的社会,很难再见到标记“登”字的谷仓,或许也无需祈求五谷丰登的必要,“登”用于粮食丰收的寓意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也是无迹可寻。
现在的人们习惯用登字时,基本上为“登录”是也,打开手机首先想到的是登录社交软件,网购要登录,打开工作软件亦要登录,总之登录成为大部分人习以为常的动作。对于古代文人墨客,使用登字时,常见于他们登高望远,俗话说站得高望得远,在高处看到的风景与在平地所见识的风景的确不同,近些年较为流行的户外活动为登山,甚至攀登陡峭的山峰,响应“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寓意。在繁多的唐诗宋词典籍中,可以发现很多文人登台作赋,登高远眺时有感而发,如人们非常熟悉的消极诗句“夕阳无限好”,是诗人李商隐登乐游原时创作的名句,登上幽州台的陈子昂发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叹,寓意人们更上一层楼的诗句,是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时所作,总之是文人登高望远时,在一览众山小的视野背景下,情绪容易兴起,诗情容易萌生,从而留下诸多传诵的佳作。人们熟悉的诗篇有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陈子昂郁郁不得志时创作的《登幽州台歌》,李商隐叹息夕阳景色虽好却近黄昏的《登乐游原》,杜甫的七律名篇《登高》及王安石抒发宽阔胸怀的《登飞来峰》,笔者将在此汇编这些传诵度较高的诗篇。
《登幽州台歌》是初唐诗人陈子昂的名篇,从诗题中可以看出,是作者登上幽州台时有感而发的作品,语言苍劲奔放且富有感染力,其首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极具知名度。台是古代平而高的建筑,便于在上面远望,幽州台系先秦时期燕国燕昭王所建,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夜夜笙歌的娱乐场所用于招贤纳才,历史上较有名气的台,有如商纣王营建的鹿台和曹操所建的铜雀台。这些台无疑都可以用作宴请天下豪杰的娱乐之所,然而台在后世的文字记录中,却因所建之人的成败与否贴上不一样的标签,因燕国燕昭王广纳贤才,故幽州台被文人视为海纳人才的兴盛之台,鹿台因商纣王身死国灭而被赋予了奢靡亡国之台的意象,曹操的铜雀台被唐代诗人杜牧戏谑为关押美丽女子的场所,因它看到赤壁古战场时不禁感慨咏叹到“铜雀春深锁二乔”。由此可见,同样性质的“台”,亡国的商纣王所建的鹿台却被誉为亡国之台,燕昭王建设的幽州台却被评价为兴国之台,曹操的铜雀台被戏称为歌舞娱乐、夜夜笙歌之所,总之同样的东西,可任由这些文人乔装打扮,寄托他们想寓意的情思。
陈子昂作此诗时,正值北方的契丹民族叛乱,一代女皇武则天抓住时机准备讨伐契丹,为提升她娘家人的威望及巩固武家势力,遂选任侄子武攸宜领兵出征,陈子昂作为参谋而随军,喜欢研读唐史的朋友或许知晓,武攸宜因出身亲贵而成为主帅,然而将略不足、不谙军事、轻率出兵致使前线失利。在先秦时期的燕国故地,陈子昂想起昔日燕国大将乐毅将军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事迹,于是豪情万丈的向主帅武攸宜进谏,或是因为人微言轻,或是因陈子昂素有书生气缺少实战经验,武攸宜对陈子昂的谏言谢而不纳,这对于想建功立业的陈子昂来说,无异于是自己的满腔热血被浇了冰水一般,郁闷之情可想而知,于是登上了招纳天下英才的幽州台,想起燕昭王在此招纳贤才的事迹,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名篇《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中的“古人”和“来者”,可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以前的人或者后来的人,对于急切盼望着建功立业的陈子昂来说,无法诠释其备受打击的内心,因此应该理解为赏识他的领导或者贤明的老板,更高的寓指庙堂上的皇帝,因此这句诗理解起来为,往回看不见古代贤明君主的踪迹,放眼看去也不见礼贤下士的圣主,在高远的天空、广袤的大地之间,我独自忧伤,禁不住泪流满面。从诗大意和此诗时作者所处的背景可知,诗人本以为随军出征是报效国家的绝佳好契机,然而却不受主帅武攸宜的认可,不但自己建功立业的宏愿化为泡影,反而被降职安排,因此登上幽州台,一眼望去,慷慨悲吟成就了他这首名篇。此诗通过他登高远眺,凭吊古人所引发的无限感慨,抒发压抑甚久的悲愤之情,表达出高远理想破灭时孤寂沉郁的心情,前两句写作者俯仰古今,后两句抒发自己悲戚的心境,读起来甚是朗朗上口又酣畅淋漓。
不在其位,是很多士人要面对的处境,然而不在其位的士人总喜欢进谏和发表意见,陈子昂则是典型代表,在武则天执掌大唐帝国期间,向朝廷进谏过很多意见,乃至上书反对过许多自认为不妥的决策,可想而知,他的“好意”不但不被采纳甚至因此获罪。在随军讨伐契丹期间,谏言不被采纳,还被降职处置,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皇帝对在朝堂上义愤填膺的进谏之人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将进谏之人贬黜甚至定罪关押至大牢,电视情节的真实性不置可否,但足以表明,谏言者常常得不到他所预想的结果,甚至给自己带来歹运。其实人在职场亦是如此,自认为怀才不遇的大有人在,喜欢提意见和认为该怎么做有利于单位的进步和发展,在公众场合提出意见更是不明智行为,一般来说,意见和想法提的越多只会适得其反,赢得陈子昂似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更上一层楼”是我们常用的话语,寓意在取得的成绩基础上再提高一步,常被用作鼓励别人再接再厉,争取获得更好的佳绩,这句话出自盛唐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涣素有“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之称,然而可惜的是他的诗歌失散严重,留存于世的仅有六首,却有两首久负盛名,从名篇的比率上看,对比那些创造千百首诗词却只有一两首佳作的作者来说,王之涣诗句的精品率的确值得称赞。王之涣的诗颇有边塞风光特色,具有较高气势和开阔意境,诗句韵律协调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这首《登鹳雀楼》因其言简意赅,寓意宏阔深远,成为小学期间必学的篇目,或许也是很多孩子们的启蒙之作,毕竟今日社会的两三岁小孩,多数有可能会对它倒背如流。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前两句写自然之景,白天的阳光依傍着西山慢慢落下,滔滔的黄河之水向东奔流入海,开阔意境的写作手法与他的《凉州词》前两句极为相似,后两句成为千百年来人人皆知的名言警句,这首五言绝句中的二十个字都是极为常见的,简洁易懂,却呈现气势磅礴的画面,展现作者登高远眺时宽阔的心境。始建于北周时期(南北朝)的鹳雀楼,原本是一座名不经传的楼,由于王之涣的这首诗,赋予了它深刻的文化韵味,成为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及江西南昌滕王阁齐名的古楼。中国两千年的帝制时期,成千上百座亭台楼阁,唯独这些楼阁富有盛誉,无一不是得益于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名篇,王之涣因“更上一层楼”而名垂唐诗史,而鹳雀楼因王之涣这首诗而名扬寰宇。
我们今日所能见到的古典楼阁,几乎都是现代建筑技术的产物,这些仿制古代的楼阁,最大的共同点便是富有浓郁的文化色彩,倘若没有文人的点缀,这些楼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或许只是一些断壁残垣,甚至完全湮没在土壤中,鹳雀楼因有名篇诗句而使得当地政府重建,江南三大名楼亦是如此。文人通过诗词歌赋使得这些普通的亭台楼阁富有文化,鹳雀楼和黄鹤楼因诗句闻名,岳阳楼的名气泰半得益于北宋文正公范仲淹的文章《岳阳楼记》,而非唐诗宋词,描写岳阳楼的诗句很多,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都曾登上岳阳楼欣赏风景,当然赋诗则是这些文学大家自然而然的操作。坐落在洞庭湖边的岳阳楼是当地网红打卡之地,诗圣杜甫漂泊至湖南的岳阳后,自是频繁登上这座颇有名气的楼宇,陪友人登高望远,独自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水,诗意大发,留有几首岳阳楼诗篇,不过他的岳阳楼诗篇并没有使得这座楼名声大噪,至少在当代人眼里看来,岳阳楼名声远播是源自范仲淹的文章,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范仲淹并未亲临岳阳楼,那么多登上岳阳楼的文人们未能创作出经典名言警句,反而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范仲淹靠想象把岳阳楼描写的神乎所以。
古人是否喜欢登高望远,不得而知,从诸多素有名气的诗词歌赋中可知,在有闲情时,应与现代人一样喜欢登高爬山,文化人更是不一样,喜欢登高后吟诗作赋。杜甫登上岳阳楼后赋诗,登上泰山还写下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晚年时期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后,留下了他的传世名作《登高》,一度被喜爱杜甫的后世文人过誉为“七律之冠”。《登高》是杜甫晚期的作品,安史之乱停息后,四处漂泊的杜甫得益于友人严武的帮助,在四川成都安定下来,并经营他的草堂,然而不幸的是,友人严武因病去世,杜甫失去依靠而再次选择漂泊,同样在夔州友人的帮助下,寓居夔州三年之久,这三年期间,杜甫走访了李白曾留下足迹的白帝城,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台,他登高远眺时,看到远处萧瑟的秋江景色,内心泛起身世飘零的无限感慨,于是有感而发,道出他内心深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哀心绪。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是否为七律之冠,后世的人们莫衷一是,毋庸置疑的是,这首诗绝对是七言律诗的上乘之作,是中小学生必学的诗篇,更是常见于考卷上的诗篇。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常用的对仗写作手法,秋高气爽,风很急,猿在哀鸣,江水洲上,水清沙白,鸟群在迎着风不断回旋的飞,自然成对的描写出登高远眺时看到的自然光景,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意是作者仰望着茫无边际的天空和萧萧而下的落叶,俯瞰着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通过描写苍劲悲凉的萧瑟秋景画面,呈现作者沉郁的内心,读起来带有强烈的悲壮错觉。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却不见秋,到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才点出秋,足见作者的文字运用的巧妙及深厚文笔功底,“悲秋”是古典文人常有的情节,并非杜甫独有,在颈联中使用“悲秋”两字有把前两联涵盖的意味,看到秋景后,内心深处自是容易生出无限悲伤心绪。“常作客”指出作者处于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百年多病”应是指作者年过五旬,或许知晓自己处于人生的暮年,“独登台”说明作者是独自一人登上高台的,表明作者此时漂泊他乡时孤独寂寥的情思浓烈,概括之可知,作者对暮年的自己感到无限悲伤,本需要安定日子的晚年却还要遭受颠沛流离之苦,诠释出作者暮年羁旅愁绪的浓烈,可见此诗意境的深沉韵味。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承接颈联,指出作者经历艰难苦恨的日子后,白发已经覆盖满头,再加上因病而不能饮酒,致使愁绪难以排遣,原本登高望远是来欣赏风景的,到头来却是徒增悲恨的情绪,全诗呈现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之意,溢于言表。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是诗词的一贯手法,倒无新意,其通篇对偶却是独树一帜般的存在,也凸显出作者对诗歌韵律运用的恰到好处,描写的秋景气象高浑、悲壮辽阔,抒发的心绪深刻沉郁、苍劲悲凉,通过萧瑟之景衬出作者犹如“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愁绪,受到后世历代文学评论家的激赏,甚至有人评说此诗是杜甫七律诗最好的作品,至于能否冠绝七言律诗史册,则由读者自行评说了。
盛产诗作的杜甫,登高之时,几乎必有诗句迸出,不仅杜甫会如此,很多唐代诗人登高后皆会赋诗,如李白登上金陵城的凤凰台时,仿写《黄鹤楼》赋诗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在唐代的京城长安,也有非常吸引诗人前往的登高风景胜地,位于曲江池河畔的乐游原,是长安城的最佳揽胜之处,相传武皇的女儿太平公主在此建设当时最为宏大的私家园林,后来经过皇亲贵胄的改扩建,遂成为当时长安城最具有特色的游览胜地,直到晚唐时期,乐游原是长安城人民最受欢迎的好去处。乐游原以风景秀丽而享有盛名,地势高耸,登高远眺,长安城的风景尽收眼底,景色十分宜人,故很多达官贵人在此打卡,乃至建设自己的别野和纵情声色的会所,吸引很多唐代诗人来此体验下天上人间的感觉。诗人杜甫登上此地时写到“乐游古园萃森爽,烟棉碧草萋萋长”,中唐诗人白居易和晚唐诗人杜牧,也曾到此地留下自己的诗句,但最为深入人心的诗句出自晚唐时期的悲情诗人李商隐,他登上这风景胜地后,留有诗篇两首,其中《登乐游原》因响彻古今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广为人知。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是诗人李商隐排遣“意不适”情绪而登上风景区,看到一金灿灿的黄昏斜阳时,道出的扣动人心的感慨之辞。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了作者登上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快黑了,也是夕阳西下的时分,意不适就是指心情不是很好,感觉很郁闷,如常人一样,为了排遣不适的心情,有人选择出去旅游,有人选择爬山,有人选择体育运动,而诗人选择去了达官贵人常至的乐游原,毕竟此地是登高览胜的好去处,驱车登古原,也即驾着车前往的。从李商隐存世的经典诗句可知,李商隐的才华是受到认可的,然而古来才命两相妨,李商隐的仕途发展多有波折,因而善感多思,每当登高望远,临风送目之时,更容易触发内心的愁绪,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惆怅万千难以排遣,看到即将西下的太阳,想到绝美风景很快将因天黑了而无法再欣赏,寓情于景,于是抒发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人生感慨,本是去乐游原览胜消遣意不适的愁绪,到头来却徒增感慨心绪。
这首五言绝句,语言简洁如白话,毫无用典雕饰,感慨甚深,与他喜欢用典创作的习惯有所区别,他在这首诗里,最简洁的语言道出最深沉的人生哲理,尽管哲理是悲观的。作为年轻人,看到西沉的太阳,或许会有“夕阳无限好”的想法,但不太会有“只是近黄昏”的悲观思绪,不过联想至迟暮之年,想必对此会深深的认可,不过也有积极的世人,从其对立面角度描述,写到“若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李商隐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悲观,但是着实反映出人生悲剧的核心本质,也即再美好的风景,人也是终有一天离开美妙的世界,看到即将消失的美景,或近人生暮年,悲观心绪油然而生,毕竟世人没几个真正能有“莫道桑榆晚,危险尚满天”的心态。
现代人登高望远多是欣赏风景愉悦心情,而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从前面陈子昂、杜甫及李商隐等人诗篇来看,登高赋诗抒发的更多是他们内心的消极情绪,不过世界上总会有特立独行的存在,在登上高处抒发积极情感的诗篇,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登高后创作的《登飞来峰》,是不多见的积极乐观鲜明例子。《登飞来峰》是作者三十岁途径杭州时,登上飞来峰写下的诗篇,高中进士的王安石本可以留在中央任职,可王安石特立独行自请在江浙一带任职,也就是在地方主官时,小范围内实施自己的“改革”政策并获得有效成就,对主政时的成就甚感满意,使得他“更上一层楼”的信心满满,方能在经过杭州时写下这首霸气的诗篇。古代官员任职地方,或许有一定的政策自主权,据说稍王安石早十多年的同乡欧阳修,年轻时是庆历新政的重要成员,在地方任职时也推行过自己的“改革”政策,不过可惜的是,在朝廷上新政夭折,在地方时改革也不见其效,遂等到王安石主持改革时,曾经力主改革的欧阳修俨然成为强烈的保守反对派。此处插放欧阳修的经历只想说明,年轻时的成功经历对中老年的心态有决定性影响,年轻时成功人士自始至终都能保持开拓进取之心,年轻时未能成功的士人随着自己地位缓步提升总是越趋保守,故而早年有积极经历的王安石,能主持宋神宗发起的变法事业。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王安石自是有非比寻常的能耐,虽没有被冠以神童的传说,二十出头便高中进士获得官员资格证,也足以见得他是位刻苦好学之人,我们所熟悉的王安石诗篇多以积极乐观为主,这也是他日后能执政并能主持改革事业的重要原因。他的这首《登飞来峰》并无让人觉得深刻的诗句,只是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出作者宽阔胸襟,呈现出诗人在政治事业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不惧反对的胆识和决心,是作者的壮志胸襟使得这句诗富有意义,其次大部分诗句都是用来表现消极情怀的,王安石这种积极情绪的诗句非常难得,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事业最终以失败告终,然而他宽广豪迈的胸襟及凸显积极进取的诗句,无疑是任何一位读者应当汲取的养分。
提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很多人就容易将其和苏轼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较,两者都一样颇具哲理性,只是角度不同,两者的表现手法亦具相似性,王安石诗句具有鲜明的积极性,苏轼诗句则带有打圆场意味,不能简单的评说谁优谁劣。不同思维角度的人,认知不一,致使对这两首诗篇喜爱程度不一,不过就人生态度而言,个人建议应当多学习积极方面的,有个非常大的矛盾是,喜欢品读诗词之人,其实内心已经是消极性大于积极性,再者爱好诗词及文学的人,喜欢苏轼胜于王安石,看到过一个值得借鉴的评论,在中年以前应当学王安石积极进取,在中年以后应该学苏轼豪迈洒脱。在人生职业生涯中,作为领导或者高层领导人,大概率是喜欢王安石的多,而不喜欢苏轼,毕竟领导的意志需要积极进取的人去执行,而不是这也行那也行或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和稀泥态度,其实从消极角度去看,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会导致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式的“议而不决”情势,到头来无法干成实事,因此从积极维度去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更值得学习。
从上面列举的五首登高诗来看,悲观消极情绪的有,积极进取的也有,翻阅更多的登高诗会发现消极的居多,今日的人们登高很少会赋诗一首,登高多是如前文所讲的,锻炼身体愉悦心情,顶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欣赏风景的动态。每个人登高望远的心境不同,有看到诡谲云海而兴奋不已的,好比王之涣所言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看到落日余晖产生苍凉思绪的,犹如李商隐般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激情兴奋的心境往往都是很短暂的,而持续低迷的心境却能维持良久,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尽管诗人们登高多赋消极心境的诗篇,但是人们宜积极心态欣赏它们,毕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必然优于消极悲观,好在今日的人们,能登高或登台时,多诞生在积极情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