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第 27 章 望 ...
-
望,远视也,顾名思义朝向远处看,是视觉“看”的一种特殊形态,其首先是远距离的看,如组词一望无垠和一望无际,都是指远处看不到边,其次是含有内心活动的看,如组词盼望、希望和期望等,多寓意长远的美好理想。望与看的核心区别,更多的或许是有无带心理活动,一般的看泛指人眼睛的视觉活动,如在旅游区见到映入眼帘的旖旎风光谓之看风景,人们所熟悉的成语望其项背,其表意是指人眼睛看到前面人的颈项和脊背,然而成语中含有望字,它便引申为带有能赶上人家的心理期望,因此该成语不是看其项背,而是望其项背。看是广泛的视觉状态,望还可指吸引人们目光的注视,注视过程则有心理活动,人们熟悉的成语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则是典型的心理期待。古代文人采用“望”字时多含有强烈的心理活动,如在明亮的夜晚,李白思念家乡时举头望明月,张若虚想念远方的他时,写出“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平地上视野有限,为了望远,不管古今,无分南北,人们对登高活动几乎有一致的闲情雅兴,优秀的诗篇中,很多是古代文人们登高远眺时有感而发的。优秀的诗词歌赋需要作者由内而发,冥思苦想而作的辞赋诗歌顶多是文人们的练习之作,难登大雅之堂,诗词创作向来是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登高望远能让尚好的风景尽收眼底,因此文人骚客们喜欢登高作赋、望远吟诗,在上一篇的文人登高诗篇中亦可知,登高望远吟诗作赋有可能容易创作好的诗篇。今人们登高美其名曰为锻炼身体,其更深一层次的也是借景“舒”情,好比古代文人游览名山登高时作诗一般借景抒情。笔者领略到一些较好的“望”诗,于是仿照先前的篇目一般,将他们汇集成此文,以感受下隋唐时期的古代文人们,“望”出来的心绪情感几何。
第一首望诗是出自隋朝皇帝杨广之手的《野望》,从历史教科书中,人们获悉他是一位穷兵黩武而引发天下大乱的皇帝,从隋唐演义类的影视剧中,人们将他视为奢侈糜烂且荒淫无度的亡国之君,受囿于传统成王败寇的评价体系,杨广在历史上的评价较低,故有隋炀帝的谥号。然而详细品读历史可知,尤其是翻阅国外学者研究中国史的角度来看,杨广的历史功绩倒是积极偏多,好比近些年出版的《哈佛中国史》,就多维度称赞了杨广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赞扬他推动的科举制度及开凿京杭大运河等。在历史上,隋炀帝杨广评价虽不高,但他的所作所为却非比寻常,论推行的大工程而言,两千多年中的四五百位皇帝中,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几乎没有,他推动的大工程除科举和京杭大运河外,还有营建东都,劳民伤财前往各地视察,最为要命的是发动百万军民东征高句丽,然而就是因为征伐过程失利引发地方豪强叛乱,进而造成天下群英并起,最后落得身死江都(今江苏扬州)的悲惨遭遇,在一部电视剧中显示,他是在臣子宇文化及的威逼下用三尺白绫结束了天子生涯。
喜欢中国历史的朋友,或有可能都未必知晓杨广亦是一位颇有文学修养的皇帝,平时我们品鉴诗词歌赋时,常给创作者们冠以文人墨客的标签,殊不知文学创作只是相当于他们的副业,他们的本职是国家的统治阶级成员,因此给人们一种错觉,留下名篇的皇帝才有较高的文学水准,然而实际情况是,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修养,进一步的说,但凡能够跻身朝堂的人们,文学艺术水准都很高。就是这么一位在教科书上抑或在《隋唐演义》里面的昏君,他也是一位颇有文采的诗人,《野望》便是他的代表作,别看是简单的五言绝句,对后世颇有影响,如宋代词人秦观的《满庭芳》则借用了《野望》的诗句,甚至有人认为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也有受这首诗影响,再者他的另一首作品《春江花月夜》也被后世引用,提及《春江花月夜》,一般人都默认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殊不知隋代杨广早用此诗题作过一首清丽婉转的诗篇。秉承不褒贬政事和臧否人物的态度,杨广不管从政事上面抑或诗词文学上,都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从这点来说他无疑是成功的。
《野望》
(隋)杨广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作为隋朝统治阶级的核心成员乃至后来登极为帝,杨广大概率是少有机会出没乡郊野外的,从这首诗内容来看,这首诗大概是他跨马郊外,见到平日里在宫殿里看不到的事物,激起了他内心不一样的心绪,方才留下这首唯美的佳作。诗开篇“寒鸦飞数点”描绘到寒鸦在天空中翱翔,寒鸦飞一般是孤独和漫无目的的象征,飞数点的描写表现出鸦群的稀疏,刻画出一幅萧瑟风景之感,接下来“流水绕孤村”,或许是作者在乡野绕过孤零零的村庄,流水通常形容光阴的流逝,孤村代表荒凉的意象,结合第一句来看,便是作者看见一片萧瑟荒凉的乡野孤村之景。后两句“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则是情景结合之笔,即太阳即将落下时的夕阳景象,这样的景象通常与衰败结束相关,容易勾起文化人心中落幕的感伤情绪,正如李商隐所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般,望着斜阳景象,内心沉郁之情和失落的心绪油然而生。夕阳西下,斜阳落处,是古代文人士子喜欢吟咏的景象,如范仲淹写到“山映斜阳天接水”,近代文学家写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和唐代诗人韦庄的名句“夕阳唯见水东流”等。
以《野望》为题赋诗不是杨广的专属,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杜甫亦喜欢以此题作诗,不过杜甫的望诗以他的《望岳》最为引人注目,这首诗是杜甫攀登泰山后有感而发的五言律诗。记忆中,它是曾出现在语文课本中的一首诗,因其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而广为人知,今日人们攀登山峰,好像也喜欢在群山中找到最高的那座山去攀登,站在高峰顶点,环顾四周自是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望岳即远看泰山的意思,东岳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又名岱山或岱宗,古代有多位帝王到泰山山顶进行封禅的宗教仪式活动,泰山所在的山东省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的地盘,故山东有齐鲁大地的雅称,知晓这些基本的文学常识便好理解杜甫的这首佳作。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即说泰山是如何的雄伟壮观,齐鲁大地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难以尽言。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描写泰山自然风景,描绘泰山荟聚了千种风景,山的北面和南面分隔成不同的景象,此句极力表达泰山之高,致使山峰南北两面不同的风景,迎着太阳一侧为阳,背面为阴,用“阴阳割昏晓”凸显泰山遮天蔽日的巍峨形象。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出诗人望岳萌生的登顶想法,层层白云荡漾在心中的沟壑,即将投林还巢的鸟翩翩飞入眼帘,用“决眦”表现出作者看泰山梦幻的美景时,像是着迷一样需要睁大眼睛去看。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要表达的意境是让人们学习这首诗的根本原因,诗人登上高峻的泰山后表现出来的心胸气魄,犹如这两句诗所言,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攀登高峰后可以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这句诗也引领现代人,享受攀登高峰后可俯视一切的快意感觉。
原本到洛阳应举的杜甫,却不幸落第而归,可能因为年轻尚不知日后生活和仕途的艰辛,杜甫开始了漫游齐鲁大地的乐滋滋生活,于是看到泰山巍峨雄伟的景色,攀登高峰抒发自己的朝阳气质,可想而知,年轻时杜甫不会因一时科举落第而气馁,可以雄赳赳气昂昂的攀登东岳泰山,还能热情洋溢的赞美泰山自然风景,流露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表达自己尚能登高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从这首《望岳》也可见年轻对杜甫的积极意义,当然对任何人的一生都是积极的。很多人处于杜甫作《望岳》的年纪时,尽管没有豪情壮志,但是对人生多是持积极心态的,然而人至中老年,消极悲观的倾向普遍越来越明显,杜甫大部分作品呈现出来的经历及心境变迁与大部分人相似,可能是杜甫作品备受读者喜欢的原因之一。
杜甫年轻时作《望岳》,通过描写泰山的气势磅礴,抒发自己攀登绝顶后傲视一切的壮阔气概,洋溢着年轻蓬勃的朝气,因此这首诗成为他年轻时的代表之作。人们所学的杜甫大部分诗篇,显然与这首诗风格迥异,这首诗无疑是杜甫登高望远时的诗作,三十多年后,处于漂泊状态的杜甫,登高远眺后作出一首七言律诗《登高》,显然远远胜过《望岳》所要表达来的情感深度。年轻时,诗人充满了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中老年时,诗人毫不掩饰的诉说悲凉与孤独,尽管夸张的诠释了他写作时的心境,不可置否的是,青年与中老年时的两种人生状态,想必也是大部分人所体验的人生经历,年轻时攀登山峰时充满着青春激情,年老时登山多是累喘吁吁感慨良久,品读杜甫的这两首诗可见分晓。
人至暮年时期的杜甫,路过白帝城时创作《登高》表达颠沛流离的凄苦,而后流落到湖南岳阳,昔日听闻洞庭湖的水势宏伟,于是登上岳阳楼创作诗篇,在楼上望着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发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苦楚,与其登高时创作的心境如出一辙。登上岳阳楼的杜甫,望着无边无际的洞庭湖,发出的感慨消极悲观,契合他人生末期的心境。洞庭湖和岳阳楼,在唐代素有名气,有诸多文人墨客游历此地并留下诗篇,当然最让人意外的是,反倒是未到过洞庭湖及岳阳楼的宋代名臣范仲淹创作的文章得以传诵甚广,描写洞庭湖或岳阳楼的诗词作品中,能够谓之佳作的,杜甫逝世后两年出生的中唐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望洞庭》算是。《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洞庭即位于湖南省的洞庭湖,洞庭湖与位于江西的鄱阳湖、江浙的太湖和安徽的巢湖并无二致,然而在文学的荣誉度,洞庭湖却远胜过其他湖泊。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的《望洞庭》是描写自然风景的诗,其前两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作者看到的洞庭湖水色和秋月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时如同未打磨的镜子,两相和及镜未磨形象贴切的表现出洞庭湖风平浪静时,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有一番朦胧之美,勾勒出秋夜明月里洞庭湖天水一色的相和画面。后两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从近看洞庭湖的湖光山色的景象迁移到君山处,在浩辉银色下,洞庭湖上君山显得越发青翠,洞庭湖水越发清澈,山水浑然一体,远远的望去犹如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令人十分喜爱的青螺。曾经在晴日里游览过离家乡不远的鄱阳湖湿地公园,湖的四周也是青翠的小山环绕,湖水呈青绿色,遥望远处的确有湖山一色的意象,若是在明亮的夜里,应有刘禹锡所言的“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境,却不曾有文人墨客在鄱阳湖留下刘禹锡《望洞庭》式的美学诗篇,更没有像宋代词人张孝祥创作“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的美学妙句。
此诗中最为妙笔生花的诗句为“白银盘里一青螺”,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别有心裁的将洞庭湖风光描写的清新雅丽,不仅凸显作者高超的美学感悟力,更能彰显出作者惊人的艺术功力,表达出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清卓绝的情致。作这首诗时,刘禹锡尚处于其仕途的二十三年低谷期,还能描写出如此美学色彩的诗篇,这与他一生秉承积极乐观的心胸不无关系,也是刘禹锡诗篇值得鉴赏的重要原因,这首诗曾被晚唐诗人效仿,如有首诗名为《题君山》,尾句写到“一螺青黛镜中心”,显然如同刘禹锡这首《望洞庭》的变体之言。
登高望远也好,举头望月也好,诗人们这些动作后,留下精彩诗篇陶冶我们的文学艺术情操,今日的我们,望远亦可触发我们的情思,然而通过学习古代优秀文人留下的名篇,得以让我们登高远眺、望远注目、触景生情时可与之共鸣。隋明帝杨广的《野望》,虽不是教辅书中能出现的,甚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这首诗的存在,作视为教科书中元曲《天净沙.秋思》的延伸之作,是有利于读者延展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品读杜甫的《望岳》,可将其与三十年后的名作《登高》对比欣赏,另外还可加上《登岳阳楼》,登高行为也即望远时的心境之作,可粗浅的探析杜甫不同年代的心境,可移入大部分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灵感受。赏析刘禹锡的《望洞庭》,同样可以拓展至别的诗句,同样的洞庭湖景象之下,文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千差万别,好比千人千面,不同之人面对同样的诗篇亦有迥然相异的心得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