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婵犵數鍋涘Λ搴ㄥ垂閼测晜宕查悗锝庡墯婵ジ鏌涜椤ㄥ棝鏁嶉敓锟�闂備礁鎼幊搴敄閸℃稒鍎撻柨鐕傛嫹,闂佽崵濮村ú銊╂晝閿燂拷闂備浇鐨崱鈺佹闂佸憡鐟遍幏锟�/婵犵數鍋涢ˇ顓㈠礉瀹€鍕埞闁跨噦鎷�]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沈三先生 ...

  •   “10月20日《申报》刊登了题为全国社会运动风云:工人与学生的声音一文。本月,全国范围内的工人运动持续升温,尤其是在工业中心如上海、武汉等地。多起工人罢工事件发生,工人们要求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资待遇和保障劳动权益。其中,上海某大型纺织厂的罢工持续了一周……”
      狭窄的阁楼里点着一盏灯,昏黄的烛火映照在两个年轻人脸上,站着的手里拿了份报纸,正逐字逐句的念着,坐着的听到重要处会习惯性拿起笔来写在手边的笔记本上。
      书社的大门被推开,一对男女收了伞放在一旁,径直的走到柜台处,坐在这里的中年男子瞥了他们一眼,手依旧在算盘上游走,“是来借书的还是来买书的?”
      “取两个月前订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是我们的凭证。”女子从手提包里拿出一张细心折好的纸条。
      中年男子也没有仔细查看,只是翻出了本记账簿,在写有崔婉莹·订英国原版《鲁滨逊漂流记》这一行画了条红线,然后将条子递回给她,“书放在阁楼上,把凭证交给里面的伙计,他会给你找出来。”
      “多谢。”崔婉莹向着沉迷于打算盘的许先生点了点头,就拉着康诚望着小阁楼走去。
      等他们上了楼,许先生才装模作样的伸了个懒腰,换了个姿势继续算他那本没几笔的账,他借着柜台上的镜子,看到了躲在巷角的两个黑衣人,“这些尾巴跟的可真紧。”
      听到有人上楼的动静,龚玉棠赶忙将报纸收好,拿起手边的鸡毛掸子开始假装劳作,至于坐在沙发上的仲华则面不改色的拿起手边的《资治通鉴》读了起来。
      咚咚咚,三声门响之后,就听到崔婉莹说道,“我们是来取书的。”
      “来咯!”龚玉棠一听是自己人不是巡街的警察才放下心来,“小姐订的什么书?”
      你们是为了什么而来的?
      “原版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是我们的购书凭证。”崔婉莹将那张小纸条又交到了龚玉棠的手上,“听说到了,我们就忙不迭的赶过来了。”
      市面上的章程和宣言已经落定,沈先生依旧希望通过运动主张争取农民权利。
      龚玉棠展开纸条看了一眼,又将纸条递给了仲华,老先生瞥了一眼便说道,“啊啊,原来是这本书,来了有段时间了,之前一直都联系不到你们。”
      “雨季太长了,走到哪儿跟到哪儿。”康诚往窗外看去,寂静的街道上没有什么人往来,但盯着这儿的眼睛可不止一双,“要不是掌柜的来催,或许还要等上一段时间。”
      “是啊,马上就要入秋了,难免要多下几场雨的。”龚玉棠从书架上找出一本精装版的外文书来,他递给康诚说道,“这样的好书要是沾了水就太可惜了。”
      “是啊,但愿之后能有个晴天。”康诚将书放进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佯装整理的样子说道,“地主豪绅们还在给官府施压,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保留革命火种。”
      “尾巴都出动了,夜校那边估计也会被盯上,你们这段时间多加小心。”在看到这张纸条时龚玉棠的心就提起来了,地主们已经开始采取手段了,这几日走在街上都能听到些虚假的谣言,更有甚者跑到家里去威胁会员。
      再者相比北京、上海等地的同志,他们的组织还不够成熟,与知识青年和产业工人相比农民受得苦难最深,但对革命的理解又是最有限的,是最广大有最脆弱的存在。
      “棠伢子,外头来了自称三先生的人。”许先生走进小阁楼,这会儿龚玉棠还忙着在上货,“指名道姓要找你。”
      “哪个三先生?”龚玉棠从书堆里抬起头来,思来想去也不认得什么三先生四先生的,“请他在楼下稍作坐一会儿,我这几本书码完了就来。”
      许先生也知道现在外面风声紧的很,这会儿书社还没开张就有人找上门来,要是分不清是敌是友恐怕要给以后埋雷,心里打好腹稿就准备去应付那“三先生”。
      “棠伢子,会不会是提出‘世界上一切东西,都应该归劳动者所有’的那位沈先生?”仲华则认为那些痞子兵和特务不会大费周章的化个什么“三先生”的名字找上门来。
      “啊啊!”龚玉棠被他这么一提醒,马上就想到了从广州回到萧山的沈先生,这位可是在浙江境内掀起了一阵教育热潮,自己办夜校的想法很多都是受了他的影响。
      “到底是咱们仲华记性好!沈先生在家排行老三,早前不少人叫他三先生,这些书我一会儿再来理!”
      “诶!你小心点儿!”仲华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
      龚玉棠下了楼才深吸一口气,将挽上去的袖子抚平整,才阔步向着书社一楼的深处走去,只见那位“三先生”长相周正,唇上留着两撇八字胡,这会儿正在翻看自己的读书笔记。
      这位先生的相片龚玉棠之前在陈先生那里见过,他连忙迎了上去,“沈先生!真的是您!”
      “啊啊!你就是龚玉棠?”沈玄庐笑着站起身来,眼前这个年轻人浑身上下散发着无尽的活力,一对眸子清澈明亮,却又能洞察世间的苦难,“我常听陈先生提起你,今日一见果真是青年才俊。”
      “先生谬赞了,能在此处见到先生真是莫大的荣幸!”龚玉棠赶紧又给沈玄庐添了水,然后才问道,“我听说先生最近在衙前村办农民学校,还组织农民兄弟开展反压迫运动,一直想去拜访您。”
      “啊啊,中国的农民是最贫苦却也最能吃苦的一群人,他们蕴含着巨大的革命力量!”沈玄庐笑着邀他一同坐下,然后打量了一圈这间小小的书社,“我听陈先生说,你从北京回到家乡就是想在这儿烧一把火?现在这把火怎么样了?”
      “我们的进展相比其他地方要更缓慢一些,这儿的群众们缺乏文化基础,思想还有待解放。”龚玉棠一听沈先生是来了解情况的,马上正了正神色,“现在的打算是先办夜学,主要吸收工人和农民,鼓励他们学习先进文化,之后再响应全国的运动。”
      “你的思路是对的,但我看这书社规模不大,办学地点是不是另有打算?”沈玄庐点了点头,这书社仅两间门面,前后贯通没有额外摆放桌椅黑板的空间,楼上的阁楼面积也不大。
      “我们原先是打算将这一块隔出个教室的,后来省教育厅崔科长的独女崔小姐提议将两所夜学合二为一,将办学地址放在五洋路的基督教堂。”
      沈玄庐在心里感叹这处地方真是藏着不少宝贵的年轻资源,“听龚先生的意思,你之后恐怕不会留在这儿太久吧?”
      “不瞒您说,虽然我想在农村点一把火,但到底革命的中心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龚玉棠有些自嘲的笑了笑,组织的力量还不够强大,知识分子和工人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如果遵循苏联城镇包围农村的方针,我想在不久之后会前往上海或广州。”
      “啊啊,形势如此也难怪你有这种想法。”沈玄庐叹了口气,但很快又调整了状态,“虽然说上面有不少的人认为要走苏联十月革命的路子,但像我还有小部分的同志还是认为要发动农民。”
      “其实我和浙一师的白屋先生想要在萧山地区组织农民发起运动,让更多人看到在这样的局势下不仅要发动学生、工人还要发动农民。”
      沈玄庐从怀中的公文包中抽出一叠纸来,这是衙前村的社会调查报告,报告中分点分享的罗列了当前农民面临的现实问题,农村办学的可行路径和农□□动的大致方向。
      龚玉棠将这份报告大致的翻阅了一遍,他思考了一番,然后郑重地说道,“先生可否让我也加入到这次的运动中去?”
      “哈哈哈,我正是为了这个而来的,对于我们来说能多一个同志就是多一份力量,只有拳头够硬才能叫那些地主豪绅知道痛,才能叫农民兄弟知道唯有团结一致,才能翻身做主人!”
      沈玄庐听到龚玉棠有这个意愿自然松了口气,“之后我还会联系前梅、钱清等地的农民骨干,争取将这场运动的影响最大化!”
      之后龚玉棠又向沈玄庐请教了些实用的办法,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农民拉近距离,如何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用最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农民,让他们不仅听得懂,还要说到他们心坎上。
      龚玉棠本意是想留先生一晚,明日再请黄包车夫将他送回去,可沈先生说是与友人同来了的,也只好将他送到门口。
      “哦,对了,你是有个表兄在广州任职?”临上车前沈三先生握住了龚玉棠的手轻声问道。
      “是,一直跟着孙先生的郭明就是我的表兄,您有他的消息吗?”龚玉棠一听到沈三先生提起郭明心里一惊,现在粤系军阀对大总统有诸多不满,陈炯明一系更是有反叛的苗头。
      “他希望你能前往广州,毕竟李先生和陈先生一直都有合作的意向,他认为你到广州去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自那晚之后龚玉棠便再也没见过这位沈三先生了,但在这几个月仅绍兴地区就组织起了50余个乡村农民协会,先生本人更是自减田租还拿出钱财来资助贫农。
      “棠伢子?”仲华见他拿着个鸡毛掸子站着不动也有半刻钟了,这才出声喊他,“时间也不早了,咱们先回去吧。”
      “啊啊,这里还有几本书没归档,我先……”龚玉棠回过神来拿书桌上那几本今天刚还回来的书,却不想已经被仲华分好类放了回去。
      仲华无奈的笑了笑,拿着他的衣服和公文包先下了楼,“你自己是铁打的,也要顾及许先生的身体不是?”
      二人帮着许先生一起关了门,三人就打着伞各回各家去了。出于安全考虑二人一路上都没有什么交流,毕竟崔婉莹和康诚都被盯上了,保不齐这“尾巴”就在他们身后呢!
      到家这会儿嫂嫂和囡囡都已经睡下了,龚玉棠也有些困意上头,他瞧着仲华往厨房走去,以为是在书社待得太久饿了,“你去屋里坐着吧,我去给你下碗面对付一口。”
      “还是你去歇着吧,真当自己是工厂的机器连轴转也没什么事儿啊?”或许是浙江这块还算太平,仲华的视力也恢复了大半,至于没恢复的部分也叫脸上的眼镜补回来了。
      话虽是这么说,但仲华怎么看都是那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你让他择菜还成,让他起锅烧饭怕不是要把厨房给掀了,出于财产和安全考虑,龚玉棠还是跟着进了厨房。
      一进门就看到仲华拿着两块湿布从锅里端了碗热乎的鸭汤出来,见了棠伢子也跟了进来,索性就把碗放在桌上了,“趁热喝了吧。”
      “你煮的?”龚玉棠看了看鸭汤又看看仲华,原来老神仙是会煮饭的。
      “我哪里会呀,这是嫂嫂煮的。”仲华也不闲着,他拿这个火钳子将灶台里还没烧完的木头取了出来放在灰塘里。
      龚玉棠也不怕烫,他屁颠屁颠的端着碗就和仲华坐在了一张长凳上,“这汤太多了,你也喝嘛。”
      “我中午回来的时候就喝过了。”仲华心想这小子铁定以为这是省给他的,“家里也就只有你这个教双套书,还得忙着组建农民协会的忙人没喝着了。”
      “说的像是你不上心似的,我瞧你今天一直在揉眼睛,是不是又不舒服了?”龚玉棠笑嘻嘻的看着坐的笔直的仲华,去户里问情况,去市上问粮价这些事老先生揽了大半。
      “啊啊,这几日文章看多了,眼睛有些痒。”仲华习惯性的想去揉眼睛却被一把抓住了手。
      “啧,都揉红了。“龚玉棠将碗往他手里一放就起身去烧水,“你眼睛刚好不久,还是得多养养。你先喝着汤,一会用热毛巾给你敷一敷。”
      “对了,郭明那边有消息了吗?我看最近粤系的军阀似乎有些抗拒北伐,叫我说实权还是在姓陈的手里,他现在不动不代表之后不动,不如叫郭明先回来避避风头。”
      “孙先生不走他是不会回来的,不过他也给我来信了,大致的意思还是想谋求合作的。”龚玉棠叹了口气,他这位表兄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就算是上次请沈三先生带口信来,也只是报个平安,再问了家里人的情况。
      “现在要紧的是三先生想要在年前将周边的82个协会联合起来改大斗为公斗,争取三折还租和反对交欲租,最近……”
      没等龚玉棠说完,仲华就大概猜到了,连忙打断他说道,“最近风声紧,你带上我这个瞎子没准能少些麻烦。”
      “要我说,既然要做公斗那影响必然不小,无非就是两个结果,第一地主应了这些条件,我们皆大欢喜。”
      “第二就是官府顶不住压力,插手管了这档子事。我个人更倾向于这个结果,江浙自古就是赋税重地,地主豪绅收了田租再交粮食税,咱们这一斗不光断了地主的财路,也动了当官们的财路,他们又正好能借着这个当口杀鸡儆猴,再博个地主阶级的好口碑,一举三得。”
      “不过他们的那些手段无非就跟旧时候抄家一样,有账的算账,没账的‘株连九族’,怎么吓唬人怎么来,就是要让大家造反的胆子。”仲华拿了个勺子舀了汤就往龚玉棠嘴里送,反倒叫棠伢子不好意思了,赶紧接过完咕咚咕咚的喝完了那汤。
      “那与你眼睛是好是坏有什么关系?”龚玉棠听他说的头头是道,可句句也没绕回到眼睛的事儿上来,“说起来,你这眼睛一个月前就能瞧见了,怎么到现在还装瞎呢?”
      “你呀,就当我还是瞎的,也别老想着把我撇出这次的运动去,倒时候这双眼睛没准还能救我们一命呢!”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闂佽崵濮村ú顓㈠绩闁秴纾荤€广儱顦粈鍌炴煕椤愮姴鐏い蹇嬪灲閺屾稖绠涚€n亜濮庨梺璇″枟椤ㄥ﹤鐣峰Ο渚悑闁告侗鍘惧畝娑㈡煟閻旈娈遍柛瀣崌閺屻劌鈽夊Δ鍐惧晜闂備浇鐨崱鈺佹闂佸憡鐟遍幏锟�/婵犵數鍋涢ˇ顓㈠礉瀹€鍕埞闁跨噦鎷�]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