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量子纠缠 ...
-
民国三十四年清明,素娥在重庆防空洞收到双挂号信。泛黄的解剖图背面画着长江水文图,翡翠翎子被标在日军暗堡火力点位置。随信附着的戏票印着"庆祝光复专场",座次栏并列写着"素娥"与"青淮"。
胜利游行那日,素娥在戏台后台发现穿中山装的专员。他正对镜勾脸谱,后颈淡青胎记上覆着新伤。当《白毛女》的序曲响起时,那人转身露出耳后朱砂痣:"沈夫人,兰隅同志托我交还这个。"
半块雕鹤玉佩尚带体温。素娥翻开当日《中央日报》,头版照片里的受降仪式上,兰隅的德式军靴边露出半截沉香木杖。她忽然明白当年祠堂倒塌时听到的戏词——吃人的从不是礼教,而是人心囚笼。
1953年文物北返时,素娥在故宫钟表馆遇见个戴红领巾的男孩。那孩子踮脚指着重修的翡翠翎子:"奶奶,这鸟儿怎么缺了翅膀?"玻璃展柜反光中,她望见穿列宁装的中年男子耳后红痣一闪。
梅雨再临徽州那年,素娥将母亲手札捐给地方志办。工作人员指着"沈鹤卿"的名字惊呼:"这和庐剧非遗传承人沈老同名!"她望向窗外新修的铁路桥,忽然听见兰隅参军前的话:"铁轨铺成之日,就是沈家天井裂痕愈合之时。"
临终前夜,素娥在病床听见新闻播报皖南高铁通车。朦胧间有人为她戴上翡翠镯子,那声"素娥"夹杂着民国三年的雨声与新时代的汽笛。心电图归于平直时,晨光正照进展柜里的翎子,鎏金处新补的纹路,恰似高铁线路图上的皖南支线。
2035年谷雨,沈临川在故宫文物医院按下全息扫描键。纳米探针深入翡翠翎子鎏金裂隙时,AR眼镜突然投射出双螺旋光影——明代工匠竟在翎管内部刻满纳米级徽州水道图。
"沈教授,南三库房的族谱碳十四检测有结果了。"助理捧着透明储存盒跑来,盒内泛黄纸页正被离子束逐层分离。临川瞥见全息屏上跳动的"沈鹤卿"字样,忽然想起儿时在徽州老宅玩的VR族谱游戏。
数字建模组的玻璃幕墙外,雷暴云团正掠过北京CBD。年轻工程师将祠堂残砖放进3D打印机,转头问:"听说您家祖宅的榫卯结构,真能抗八级地震?"激光扫过砖面青苔的瞬间,临川的智能腕表震动起来——基因检测报告显示,他线粒体DNA与故宫某匿名捐赠者高度匹配。
腾讯AI实验室里,全息祠堂正在代码中重生。临川戴上触感手套抚摸虚拟梁柱,忽然在东北角发现异常数据流。当他调出嘉靖年间的修缮记录时,AI突然用昆曲腔调念起《牡丹亭》——这是祖母林秋笙生前设置的语音包。
"沈先生,您订制的记忆晶体。"顺丰无人机穿过数字雨幕,送来块琥珀状存储器。临川将其接入云端时,1945年的重庆防空洞影像汹涌而至。全息影像里的素娥正在给翡翠翎子裹油纸,而她身后的秦姓专员耳后红痣,竟与AI实验室负责人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