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冬天来了 ...

  •   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少了。

      趁着最后几次赶集的机会,我用剩下的野果酱和香菇脯换了些铁钉、陶碗和木勺。

      以后怕是要好一阵子见不到集市上的热闹了。

      第一片雪花飘下来那天,我就知道不能再耽搁了。

      背着铁匠送的剥皮刀,带上新换的工具,去了后山。

      这边的树木种类很多,得仔细挑选。

      游戏经验告诉我,树龄三四十年的阳华树最适合剥皮,树皮厚实,纹理均匀,剥下来特别完整。

      而且阳华树生命力顽强,剥了皮后第二年还能长出新皮来。

      青岭松的皮虽然结实,但太粗糙,不好用。

      倒是山槐树的皮不错,光滑平整,就是没阳华树的皮厚实。

      我特意避开了结果的野杏树和野李子树,这些要留着来年结果。

      找了几棵长势已经停滞的老阳华树,先用斧头在树干上轻轻砍出一道口子,然后把剥皮刀卡进去,贴着树干慢慢向下滑。

      只听“刺啦”一声,一大片树皮就完整地剥了下来。

      新鲜的树皮还带着韧性,得趁软和时候卷起来,用藤条捆好。

      但运输是个大问题。

      我找来两根粗树枝,用藤条编了个简易的拖板,把卷好的树皮捆在上面。

      这样拖着走虽然费力,但总比扛着强。

      路过一片开阔地时,发现了大片的松软苔藓,厚厚的绿毯一般。

      这可是宝贝,用来填塞木屋的缝隙最好不过。

      我用背篓装了满满一筐,又找了些干燥的松针和枯草,这都是冬天保暖用的。

      回到木屋,先用铁斧砍了几棵臂粗的青山木。

      这种树木年轮细密,做成木板特别结实。

      得把树干劈成几瓣,再用斧头仔细修整,做成大小均匀的木板。

      虽然没有锯子,做出来的木板不够平整,但用来修缮房屋也够用了。

      忙活了一天,肚子开始咕咕叫。

      这几天湖边的鱼越来越少了,但我发现了个新的食材——河蚌。

      它们就藏在湖边的淤泥里,得蹲在浅水处仔细找。

      透过清澈的湖水,能看见蚌壳露出的一道缝。

      我小心地用木棍挑开淤泥,今天运气不错,挖到了七八个大河蚌。

      还有一种水生植物,茎秆粗壮,根茎肥厚,村里人管它叫“水精根”。

      这东西口感有点像莲藕,但更筋道。

      我涉进及膝的水里,用铁铲小心地挖,生怕伤着根系。

      挖了两株,根茎粗得像我的手臂。

      回到屋里,我开始仔细处理这些食材。

      河蚌得先用粗盐搓洗外壳,去掉淤泥。

      放在清水里吐沙,换了三次水,直到水不再浑浊。

      把蚌壳放在火上慢慢烤,听到“噗嗤”的声响,蚌壳就自己打开了。

      用小刀轻轻挑出蚌肉,去掉黑色的部分,只留下乳白色的肉。

      水精根先用布擦去表面的泥水,再用小刀从上到下刮去粗糙的外皮。

      露出的根茎雪白光滑,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切片时要注意,不能太薄容易煮烂,也不能太厚不容易入味,大约半指厚最合适。

      切好的片子放在水里浸泡,防止氧化变色。

      灶上架起铁锅,放入一块羊乳脂。

      等油热了,先把水精根片沥干水分,一片片整齐地摆进锅里。

      这时候要用大火,让根片表面快速煎至金黄。

      时不时用筷子翻动,确保每一片都均匀受热。

      等两面都泛起漂亮的金黄色,微微卷起的边缘透着焦香,就加入半碗水。

      撒入一小撮盐,几片碎龙息草,盖上锅盖转小火焖煮。

      期间要揭开盖子看两次,用筷子戳一下,要戳着软糯但还有些韧性才对。

      等水快收干时,加入处理好的蚌肉。

      这时的火候很关键,要用中火快速翻炒。

      蚌肉变得雪白卷曲,散发出浓郁的海味。

      最后撒入几片切碎的野蒜叶,还有一点我珍藏的山灵草末。

      关火前淋上一小勺热油,让香气充分释放。

      这道“蚌炒水精根”的精妙在于水精根吸收了蚌肉的鲜味。

      每一片根都裹着乳白的汤汁,咬一口先是金黄酥脆的表皮,然后是绵软的内里,而蚌肉的鲜嫩和野蒜的香气会在口中慢慢化开。

      连汤汁都鲜美得让人不舍得放过,我用一片水精根把锅底最后一点汤汁也刮干净吃掉。

      水精根酥糯爽口,蚌肉鲜嫩多汁,连汤汁都鲜得惊人。

      看来冬天的食材虽然少了,但只要肯找,总能寻到好东西。

      剩下的食材得好好收着。

      我把余下的水精根用湿苔藓包好,埋在地窖最潮湿的角落,这样能保存十来天。

      几个没处理的河蚌也用水草裹好放进去。

      这些都是过冬的珍贵储备,得节省着吃。

      天完全黑了,屋外的寒气渐重。

      我看着堆在门外的树皮,心想明天得抓紧时间给木屋添置“冬衣”了。
      ……
      房子的修缮不能再拖了。

      我先检查了一遍墙板,不少地方都已经腐朽,一碰就是一手霉渍。

      得把这些烂木头全换掉,不然冬天漏风漏雨可不是闹着玩的。

      趁着上午的阳光,我开始换墙板。

      要把整块木板撬下来并不容易,有些钉子已经锈死在木头里。

      我用铁铲的尖头慢慢挖,一点点把钉子撬出来。

      换上新做的木板时更要小心,得对准缝隙,先用细木棍打个引孔,再小心地钉进铁钉,生怕木板开裂。

      有些缝隙实在太大,我就在原有的木板外又钉了一层。

      虽然看起来不够美观,东一块西一块的,但结实多了。

      趁着处理墙板的功夫,我把那扇破旧的窗子也拆了下来。

      冬天没有玻璃遮挡,这窗户反倒成了漏风的祸根。

      我用新木板把窗洞严严实实地封死,只在顶上留了个巴掌大的小气窗,到时候用兽皮裹着,需要新鲜空气时才打开。

      最让我犯愁的是那个生锈的铁炉子。

      炉子年久失修,烟囱歪歪斜斜的,烧火时总往屋里冒烟。

      这样下去可不行,我得给自己建个像样的壁炉。

      看了看西墙,那里背风,正适合砌壁炉。

      我特意在更换墙板时留出了一大块空间,足够以后砌个大壁炉。

      用铁铲在地上挖了个浅坑,将来要从这里往上砌烟道。

      又在墙上留了个大口子,到时候可以安装烟囱。

      修补完木板,我开始往缝隙里塞苔藓。

      这活要细心,得把苔藓揉成小团,一点点塞进缝里,用木条压实。

      越严实的地方苔藓塞得越厚,有些地方甚至塞了三四层。

      用木条压紧后,手摸着光滑平整,连一丝风也透不进来。

      这些忙活让我饿得不行。

      中午歇息时,我去林子里转了一圈。

      在一片湿地发现了不少白凤菇,个头不大但格外鲜嫩。

      还在老枫树下找到几颗秋果,这种果子外皮粗糙,但果肉香甜,在寒冷的深秋居然还挂在枝头。

      回来路上看见几丛箭根草,这东西的根茎肥厚,有点像山药。

      我小心地挖了两株,回去可以和白凤菇一起炖汤。

      在灶前,我仔细处理这些食材。

      白凤菇洗净切片,秋果削皮去核切块,箭根草刮去外皮切段。

      锅里先放一点羊乳脂,爆香几片野蒜。

      加入箭根草翻炒,直到表面微黄。

      倒入清水,用小火炖煮。

      等箭根草软了,放入白凤菇和秋果,加一小撮盐调味。

      这汤奇妙地融合了菌菇的鲜美、秋果的甘甜和箭根草的清香,喝一口下去,浑身都暖洋洋的。

      吃过午饭,我开始处理树皮。

      阳华树的皮最厚实,要用温水浸泡,直到变得柔软。

      从屋顶开始裹,一层层往下铺,像鱼鳞一样互相搭接,这样雨水就顺着树皮流下去,不会渗进屋里。

      每一块树皮都要用铁钉固定好,我还特意在钉子头上垫了一小片树皮,防止钉子生锈后漏水。

      裹完阳华树皮,我又加了一层山槐树皮。

      山槐树皮虽然薄,但特别密实。

      两层树皮之间,我还塞了一层细软的苔藓,这下更保险了。

      给西墙裹树皮时格外费心。

      我在预留的壁炉位置周围多钉了几层木板加固,又用厚厚的苔藓围了一圈。

      等以后找到合适的石头,就能在这里砌出一个暖和的壁炉。

      现在虽然还得凑合着用铁炉子,但想到不久就能有个真正的壁炉,我心里就充满期待。

      天黑前,总算完工了。

      我站在院子里打量自己的杰作,木屋虽然不够漂亮,但棕褐色的树皮外衣让它看起来结实多了。

      寒风吹过,再不像之前那样漏风漏雨。

      晚饭我用剩下的汤煮了点野生豆子,配着午饭剩的秋果,虽然简单,但吃得格外香甜。

      夜里,听着呼啸的北风,我缩在温暖的屋子里,开始计划明天去找点冬季的野果储存起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