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第 24 章 过 ...

  •   亚圣孟子曾经言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名言中的“气”,应是哲学概念及思想领域的术语,犹如谚语“佛争一炷香,人活一口气”,这里的气肯定不是指人们呼吸时的氧气,而是一种争取向上的精神,因此所谓的浩然正气是指正大刚直的精神,好比孟子继续说道,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善养浩然之气,寓意培育正大刚直及向上争取的精神,可作为世人的座右铭,亦可取其“浩然”两字作为人名,笔者一位非常要好的同学,其孩子便取名浩然,起初还对同学给孩子取如此之名,人家回答道寓意浩然正气多好。从古代文化典籍中找出适合的字词作为子女的名字由来已久,取浩然之名的人众多,能够让世人知晓的浩然之名当属创作五言绝句《春晓》的唐代诗人孟浩然,取此名想必是受益于孟子的“善养浩然之气”。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著名诗人,其《春晓》俨然成为人们的启蒙诗作,在学生时代,人们对他的另外一首田园诗或有耳闻,极具田园风格的代表作《过故人庄》。

      孟浩然这首《过故人庄》中的“过”字,初初以为是经过之意,随着对诗词内容理解的深入,才明白“过”有经过、到过或路过等义外,孟浩然这首诗的意思应是前往拜访或探望之意,否则的话,诗题似乎与诗句内容不太登对。过字一般解释是经过之意,可是在诗词中,亦有表示前往拜访或探访等意时,如唐代诗人王建的诗作《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和温庭筠的七言律诗《过陈琳墓》,其次晚唐诗人杜牧曾创作七言绝句《过华清宫三首》,诗题中的过字应理解为前往拜访之意,当然也是涵盖经过或路过的意图,毕竟文人创作这些“过”诗时,也的确是经过而非驻留。诗题以“过”开头的诗作中,文天祥的浩然正气诗歌《过零丁洋》,过字则多是经过之意而非前往拜访,毕竟它是成为敌军俘虏后被迫途径零丁洋,而非自己主动经过更无拜访零丁洋之意,且这首诗是作者感慨山河破碎及自己被俘后零丁境遇而创作的以死明志诗。以“过”字为诗题起篇的诗,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牧的《过华清宫》及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都是容易见识的诗篇,尤其是文天祥的这首浩然正气诗歌,更是学生时代必需的篇目。

      诗人孟浩然曾应邀到一位农村老朋友家做客,有感于友人的热情好客,欣赏到极好的田园风光,举杯饮酒闲谈家常,颇具乐趣,于是创作了这首《过故人庄》来抒发他与友人之间的真挚友情。晚唐诗人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遥想及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此歌舞升平的奢靡生活,有所感怀于是创作了《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咏史诗,其中以第一首描写妃子笑和荔枝的这首最为知名。年轻时的文天祥犹如纨绔子弟一般,然而在抗击蒙古铁骑入侵时,他内心始终在坚守士大夫精神,面对大厦将倾之时,虽无力挽狂澜之功,但也不愿成为压垮赵宋朝廷的稻草,于是创作诗篇《过零丁洋》以死明志,促使蒙元政权打消劝降他的念头。以上三首诗的主题中皆以“过”开篇,尽管它们的意思不尽相同,但有经过的基本含义,且多是经过某处而有感而发,故笔者有意汇合它们成此篇共享共赏。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五言律诗《过故人庄》是孟浩然山水田园派风格的代表作,首句的中的鸡黍是古代一种上等的粮食,因此首联是描写友人准备了丰盛的伙食,邀请他前往,颔联是诗词中常用的互文艺术手法,描写友人农庄的田园景观,翠绿的树林环绕着村庄,青色山峦横卧在城外,颈联是勾勒饮酒畅谈的画面,推开窗户面对农场般的菜园,举杯闲谈稼穑之事,尾联则是描写到他们将会相约到九月九日重阳节时,再度畅饮并观赏菊花。整首诗描写作者从被邀请到来访,观赏田园风光及举杯畅饮,以饮酒话家常的形式再相约的过程,叙写语言朴素自然,不作雕琢及刻意渲染,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清新隽永的意境,尤其是尾句“还来就菊花”,表示还要相约,诠释出作者与友人间的真挚友谊。

      这首诗最为让人激赏的用字是尾句中的“就”字,诗句的大意是两人相约再来观看欣赏菊花,倘若诗句中用“看”或“观”等字的话,其意虽同但诗句的意境将相差甚远,使得诗篇索然无趣,而且尾句用“就”字,有归于自然之功效。尾句所言,足以说明孟浩然此次拜访故人是乘兴而来,自然也是兴尽而归,倘若如其他田园山水派诗作多表现于寄情山水,传达的情感将会偏向消极的道家思想,而孟浩然这首诗传达的情感是积极的,且富有诗意的表现出友人对孟浩然来访的重视,字里行间充盈着彼此的深情厚谊。菊花在中国古典文学里经常被视为高风亮节和清雅洁身的象征,隐居田园的孟浩然尾句中说相约赏菊花,亦有可能表达其归于自然山水的希冀。

      杜牧到访的华清宫,是唐玄宗在骊山脚下修建的行宫,即皇帝休闲度假的临时居所,至今尚存贵妃洗浴的华清池,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此有许多故事,杜牧创作的第一首《过华清宫》便源于杨贵妃吃荔枝的典故。对于今日人们来说,荔枝是极为平常的水果,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长安,哪怕是作为皇帝的宠妃,想吃荔枝并非易事,因为在唐代,将荔枝运输到京是个劳民伤财的事,故杜牧有所感想而创作出咏史诗。古代的运输工具及条件远不如今日的方便快捷,荔枝的产地四川虽近京师长安,但是路途犹如李白所言的蜀道难,产地岭南远离长安两千公里,即使所谓的八百里加急,皇亲贵胄要想食用荔枝,少则三四天,倘若巧遇天气不佳,多则一周以上。谚语有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偏爱荔枝,自有臣下为了讨好杨贵妃以求得到唐玄宗的青睐赏识,便有臣子千方百计或者劳师动众,力求将新鲜荔枝以最快速度送达华清宫供皇帝及妃子们享用,诗人杜牧有感于杨贵妃在华清宫吃荔枝的奢华生活,于是在拜访华清宫期间,创作了《过华清宫》第一首。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唐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的大意是说,长安回头眺望骊山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的华清宫成百上千的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的烟尘滚滚,妃子们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送来了新鲜荔枝。前两句,描写骊山华清宫的风景美不胜收,华丽宫殿鳞次栉比,用以衬托皇帝及妃子们奢靡的生活场景,后两句勾勒从首都长安千里之外进献荔枝的画面,仅是为了博取妃子们的嫣然一笑,从而讥讽皇帝为博美人欢颜而劳民伤财。这首诗是杜牧路径华清宫时,领略到华清宫的奢华之后,有感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等人骄奢误国而作,《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单纯从记载中的断句来看,真实度可信。作为宠妃,嗜好荔枝,从事件本身来看,压根提升不到误国的层面,虽然千里之外转运荔枝劳民伤财,但不至于与误国相提并论,诗人杜牧借此创作咏史诗,是借杨贵妃嗜好荔枝的历史事件,以小见大,批评劳民伤财只为博妃子一笑的行径,截取这历史事件,讽刺王公贵族们的骄奢淫逸,咏史讽今以求警示世人。

      杜牧的这首诗引用的历史事件,有其合理性亦有其叙述中国历史的传统弊病,仅仅因为贵妃嗜好荔枝,需要一点劳民伤财,就以杨贵妃名义作咏史诗,抨击统治阶级的过错,对杨贵妃而言,实属不公。将王朝衰弱消亡的责任归咎于女性身上,是古代文人墨客为皇帝遮丑的常用伎俩,商纣王的沦亡归罪于妲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怪罪于褒姒,南朝陈后主亡国源于宠幸张丽华等,好在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后并未导致李唐王朝的覆灭,但是误国的罪名逃不掉,成为文人创作诗歌时经常引用的典故人物,故而也使得杨贵妃在历史上极具盛名。杨贵妃得到皇帝宠爱乃幸运之事,为其家族带来了荣耀,却不幸遇到了安史之乱,叛军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即是打着清理杨贵妃之兄杨国忠的名义,杨国忠虽然历史评价不高,但是把叛乱的责任归罪于他们兄妹,着实有失公允,不过遗憾的是,历史事实终究是残酷的,杨国忠被贴上了专权误国败坏朝纲的标签,杨贵妃被赋予了红颜祸水符号。

      安史之乱直接导致李唐盛世的急转直下,首要责任自是唐玄宗晚年昏聩所致,宰相杨国忠亦是责任重大,在跟随唐玄宗逃亡蜀郡的途中被官军所杀,也算咎由自取,不过要杨贵妃背负误国殃民的罪名,实属说不过去。据历史记载,杨贵妃并不过问朝廷政治,不卷入权力斗争,而以自己的温顺和艺术才华而赢得唐玄宗的百般宠爱,至于她与安禄山之间的故事,并不足以成为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叛的合理解释。杨贵妃的身死,离不开其兄长的专权,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杨国忠为了私利枉顾朝廷安危做出错误决策,承担误国殃民的责任自是应当,于是牵连到贵为妃子的杨玉环,给杨贵妃贴上红颜祸水之标签,或是文人们调侃或者借古讽今的所需,而非杨贵妃确有其责。杜牧的这首诗是根据杨贵妃嗜荔枝的典故而创作,借以讽喻唐玄宗宠幸杨玉环而最终导致安史之乱,正常来讲,单纯的从千里之外传送荔枝到京城,上升至评价皇帝因此而劳民伤财实则有点牵强。对于爱好荔枝的京城富裕家庭,要想吃的新鲜的荔枝并非难事,朝廷真正劳民伤财的是大兴土木、营建宫殿和对外战争等,荔枝的上市也仅仅个把月时间,即使每天从岭南专递新鲜荔枝到京都长安,花销可能还达不到庙堂上一位普通臣子年俸水平,何以谈劳民伤财,更遑论杨贵妃祸乱国家了。

      杜牧这组诗中的华清宫,也叫华清池,坐落于骊山之上,北接渭水,是唐代皇帝游玩的行宫,今日的它已经开辟为星级旅游景区,是古城西安唐文化的标志性景区,成为国内外游客感受大唐风采的绝佳去处。今日的人们,对华清宫最为耳熟能详的故事,莫过于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在此游龙戏凤,华清宫内温泉资源丰富,据传至今仍存留杨贵妃的浴池,不过今日看来,这浴池丝毫不起眼。华清宫至今为止,历经上千年的沧桑变迁,虽然眼前的它是后世经过多次修缮、复原唐代遗址而成的,但也多少保留了唐代建筑的风貌,得以让后人欣赏到唐代风华。今日的华清宫,往前对比被付之一炬的阿房宫,往后对比早已隐入尘土的宋代皇宫佳苑,无疑是幸运的存在,毕竟历史上大多数的宫廷内院,多数优秀的古典建筑早已化为尘土,已然成为历史。

      宋元王朝交替期间,蒙古铁骑攻占大宋国首都临安后,朝廷即将崩溃瓦解之际,位居庙堂的士大夫开始分裂各奔前程,有的选择继续抵抗,尽所能维护本民族的政权,有的对未来前景迷茫又想保住民族气节则选择隐退,有的人更是索性投奔新来的蒙古政权,备受史书赞许的当属选择继续抵抗的人,如被评为宋末三杰之一的文天祥。宋代朝廷的京师临安沦陷后,部分皇室成员和官员无奈选择了投降,对赵宋朝廷仍抱有希冀的士人则选择继续抵抗,文天祥便是其一,不过大厦将倾,文天祥孤木难支,最终战败被俘。关押文天祥的蒙古军队经过珠江口的零丁洋时,蒙古统帅张弘范(汉族)劝文天祥接受大宋朝廷气数将尽的现实,写信劝降尚在继续抵抗的陆秀夫(宋末三杰之一)等人,但是文天祥果断拒绝了并写下这首诗《过零丁洋》明志,感慨山河破碎及身似浮漂的境遇,表达出他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大义凛冽的英雄气概。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大意是,作者自己早年历经千辛万苦而科举入仕,如今已经领导军民抗击外侵已有四个年头,看到国家危在旦夕,犹如随风飘的柳絮,个人又哪里堪言似疾风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军事惨败让他惶恐不安,被俘经过零丁洋时甚感孤苦零丁,想到人生自古以来,没谁能够长生不死,于是秉持一片丹心以留存史册。文天祥被蒙军俘获后,蒙军尊重其才华并钦佩民族气节,劝其识时务为俊杰,乃至胁迫妻儿劝文天祥投降,然而作者并不为所动,这是文天祥最为值得称颂的地方。早年的文天祥,自是和一群浪荡公子一般,在灯红酒绿的秦楼楚馆里声色犬马,然而在面对外敌入侵,却能始终如一的坚守士大夫精神,秉承民族气节抗击侵略,留得一番历史美名,然而历史诡异的是,文天祥在一些书信里告知亲朋好友,无力挽狂澜时,识时务亦是一条生路。作为抗击蒙军入侵的核心代表人物,文天祥不能投降是有道理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上层士大夫的模范效应,文天祥一旦投降会导致很多士大夫纷纷放弃抵抗,将严重打击赵宋朝廷坚持抵抗的军心,文天祥深知这个道理也理解人最终都将一死,即使不能力挽狂澜,也要坚持气节留下历史美名以慰后人,不过他亦有人性自私的一面,劝自己的亲朋不必做无谓的牺牲。

      古典中国时期的一千多年科举史,状元成百上千,而文天祥作为江西籍的科举状元,至今在历史上仍有名气,与他的这首名作《过零丁洋》不无关系,尤其是诗作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备受后世激赏,铿锵有力的诗句为他赢得了千古盛誉。文天祥入仕时,蒙古铁骑已经占领了大片赵宋国土,国家沦亡山河破碎的大环境下,不禁感叹自己的身世跟着浮沉,在家乡组织义军抵抗蒙古铁骑时遭遇惨败而被俘,回顾抵抗蒙古铁骑的经历,依稀是惶恐不安,叹自己身陷囹圄孤苦伶仃,此时他应该对继续抵抗的前景深感悲观,但是他仍然拒绝劝降,选择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保持大义凛然的家国情怀。在山河破碎之日,家国沦陷之际,保护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的人,是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仰的,历史不堪入目的是,缴械投降甚至为入侵外族服务的不乏其人,但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对选择投降的行为进行强烈的批判,并且大肆宣扬秉承民族气节,如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列为必学诗作一般,培养孩子们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

      以上以“过”为题的诗,是读者朋友或多或少有点熟悉的诗篇,不管是孟浩然感慨朋友的真挚友情,抑或杜牧感慨上层统治者的骄奢误国,还是文天祥以死明志而作,都是他们“过”到一个地方而作,他们有感的缘由不尽相同,但多是经历“过”有感而发,笔者抓住它们的相似之处,汇编成此小文以作鉴赏。前文提及的另外两首“过”诗,王建的诗作《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和温庭筠的七言律诗《过陈琳墓》,因无经典名言而少为人知,他们的共同点是创作者经过前人的居所或魂归之所时的有感而发,皆是借助前人或是作者们崇尚人物的光辉经历及命运,抒发自身的内心胸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