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浅论影片《孔子》“子见南子”中折射出的当代艺术表现手法的流变 ...

  •   摘要: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在与南子的对话博弈,展现了他愿意为追求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壮丽气概,同时也显示了他与南子之间那份深厚的知音之情。这种利用两性关系中的身份地位差异,诸如性别、名誉和权力等来展现圣人意志的手法,实际上具有普遍适用性,与黑塞《悉达多》聚焦于男女知音的情感略有相通。在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以及电视剧《活佛济公》中,女儿情成为佛家克服重重磨难最终得道的典型表现方式,用以展现圣人心性动摇后依然坚定信念的至诚心性。再到现代影视作品《青蛇传》则隐约透露着女性在此类以情供养成就圣人的艺术表现手法下被动地位的反转。

      关键词:《孔子》、两性关系、艺术技巧

      1.孔子与南子的博弈及艺术技巧的展现

      铜雀水滴渲染人物内心紧张焦灼的心理,随着悠扬的古音响起,镜头给到了南子的木屐鞋,露出玉足(细节处女子的脚在古代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带有隐喻意味),然后以孔子的视角来展现南子的面容,但孔子并未抬头看她。问好之后,南子提出了一个相当刁钻的问题,由仁者爱人切入,问人中是否包含像他这种名声不好的女人。孔子没有答话(孔子曾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但这里更多的应该是南子的一种打趣,所以孔子未置一词。南子又由小童爱读诗,引出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而扩展到世间男女情爱,孔子从容应对,由“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起,以思无邪作结。这时南子的眼睛一亮,流露出对孔子的认同、欣赏、与遇到知音的惊喜。紧接着南子想要拜其为师,孔子推荐了卜商,南子有些失落,继续询问以礼让治国的可行性。孔子和南子都心知肚明,孔子在推行礼让治国时受到了重重阻碍,但是孔子说,礼让治国可以克服一切难处。南子不禁反问,克服人的天性岂不是非常困难?孔子回答道,正因为困难,才能彰显出君子的品质和境界。南子对君子信念的本质提出疑问,孔子答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体现了孔子对真理的追求。南子恳切地请求孔子留在卫国。孔子移开目光推辞道,微臣不便,并在南子的追问下得出微臣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的感叹。孔子看穿了南子的内心,南子心里非常触动,不禁红了眼眶。她说,世人虽然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理解夫子于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诚然,孔子遭受的磨折与冷遇有目共睹,但孔子无怨无悔,“求仁得仁”,如此而已。此话一出,孔子也被触动了。此时两颗灵魂超越了性别,阶级,身份的界限,达到了精神上的共鸣,曲高和寡,高山流水遇知音又是多么的可贵!

      2.普遍性艺术技巧理论分析

      子见南子中,孔子与南子在身份、性别、阶级地位等各方面具有着相当的差异:一个是狐媚惑主、扰乱朝纲的妖女,一个是人人称道、桃李天下的圣人;一个是处高迥地、位高权重的卫国实际掌权人,一个是位卑低处、际遇坎坷、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各国奔波的夫子;一个纵情欲望,一个克己复礼。两个灵魂挣脱了世俗的偏见,得以相知相遇,这设置了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奴隶社会中男女的身份性别的区别也属其中一种。但为什么是女性呢?男性不可以吗?即伯牙子期、琴声绕梁不也是一则佳话吗?其中或许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因素。

      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一直被视为欲望的象征,她们是德尔图笔下的“魔鬼之门”。而男性则通过克服、征服女性来寻求自我实现的道路。这种观念源于男性内心深处的欲望,将女性仅仅视为自己内心欲望的投影。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写,“女人是具有巨大诗意的实体,因为男人在她身上投射了他决定不愿成为的一切,她象征着梦。对男人来说,梦是最内在又最外在的在场,是他不愿意要,不愿意做却又渴望和不能达到的东西。作为深邃的内在性和遥远的超越性的神秘他者。”

      而现代文艺作品更加关注的是对两性关系的挖掘与美好爱情的追求等主题。他们试图更深入地探寻人们对这些“高尚之物”的渴望与向往,更加注重将观众引入对两性关系中的困惑和挣扎的思考去。女性不再只是男性欲望的投射,不再作为他者存在,而是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目标追求。这种呈现方式无疑更好地刻画了女性主体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时,其也没有忘记关照男性角色的演变和成长,男性在父权体制下往往被赋予一种强大与征服的形象,现在则更加注重关怀男性内心的脆弱敏感与隐秘渴望,男性角色面临的现实挑战不再局限于征服女性或压制欲望,而是要直面自己内心的彷徨迷茫。

      总的来说,现代文艺作品通过继续探讨两性关系和爱情的可能性的主题,塑造呈现了更加真实且丰富的男女形象,这些作品有利于引导观众对性别角色扮演的重新思考。

      3.典型案例分析

      情关难过:无论是86版《西游记》唐僧过女儿国一难,还是电视剧《活佛济公》中道济和胭脂的爱恨纠缠都透露出了一个共同的现象:这些女性角色在行为展现上显得相当扁平,她们毫无理由地为爱沦陷,即并没有真正的故事情节或内在动机与情感线索来支撑解释她们行动的前因后果。此时爱情只是是一种假象,她们的存在单纯只是为了男性角色的成圣与成佛之路,并不具有真正独立之个性与生存目标,她们被赋予了社会所给予女性角色的期待相符的品质,如美貌,如柔弱,如充斥母性的爱抚,“她是游戏和冒险,但也是考验她是胜利奏出的凯歌,更粗俗一点是,战胜失败奏出的凯歌。她是失落后的昏眩,对罚入地狱和死亡的惊诧。有一整个富有含义的世界,这些含义只通过女人而存在。她是男性的行动和感情的实质,期待着她们的自由的一切价值化身。”

      知音之情:以《悉达多》为例,悉达多与迦摩罗相遇是为向其求得爱经,“不入红尘,安能看破红尘”,与“子见南子”相似,甚至矛盾冲突更加激烈,名妓与沙门,真正的离经叛道。在这个情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特殊的连结,一种超越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奇妙共鸣。尽管悉达多与迦摩罗的身份与背景有着明显的差距,他们的心灵却能够同弦共振。与之不同的是黑塞东方故事之下的西方思想内核,悉达多与迦摩罗痴缠经历声色犬马的生活过后开始厌离荒诞的轮回重启寻找自我真理的道路。

      女性反叛:徐克导演的《青蛇传》则展现了女性于两性关系中的另一个维度:青蛇作为一个边缘性人物,她成功的跳出了父权社会中他者的角色,勾引许仙、引诱法海、与姐姐暧昧不清等,以性的魅力和智慧成功地扭转攻守关系让男性成为她的附庸,并在赢得情爱游戏的胜利之后,毫不吝啬地给予世人冷嘲,哲学般冷酷的嘲讽,她看似游戏人间,却是从最本真、原始的状态探寻欲望、情爱、人性本质等思辨问题,这无疑是女性意识觉醒与反叛的重要路标。

      结语:
      文艺作品经常借各种矛盾冲突去展现人物的内心与精神世界,从而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以及增添情节的趣味。而放到儒、佛、道的思想层面上,这种借两性关系的身份地位差距去展现圣人的犹疑动摇或是坚定意志则更为普遍,同时,其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古今地位的流变——由无话语权的物到平等与嘲讽,这对于当代文学女性角色的塑造探寻拥有着相当启示。

      参考文献:
      [1] 《孔子》(电影)。导演:胡玫等。2010。
      [2] 黑塞著,姜乙译,悉达多[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3] 《青蛇传》(电影)。导演:徐克等。1993。
      [4] 西蒙娜·波夫娃著,郑克鲁译,第二性[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41章 浅论影片《孔子》“子见南子”中折射出的当代艺术表现手法的流变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