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谈谈《答司马谏议书》 ...

  •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蒙教,即王安石对司马光强烈反对新法并主张罢新法、复旧制的一再致信表示“承蒙您赐教”,但细细品味来,恭敬的谦辞之下是否也有些揶揄讽刺意味呢?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同为嘉祐四友的成员的司马光与王安石在早期因为理想、因为文学确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后期由于政治理念不同而关系破裂,常常在朝堂之上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这种情况下公与私拎得界限分明是不现实的,这里王安石着重强调自己与司马光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其中的意味耐人探寻。

      第三句,不是因为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难道是因为个人主观情感吗?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终必不蒙见察,终究一定是不能被您所理解的,这里直接不容分说地给司马光扣上了一顶高高的帽子。

      故略上报,略一字是有前事在的,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多次给王石写信,其中有的长达三千字,而王安石收到信后只写了一封短信回复。实际上不管政治立场如何,只是出于礼仪而言,王安石的态度的确显得有些狂傲、自大、轻视、引人非议了,而在这里轻轻一句话,罪责便转移了——为什么我只回复了一封短信?因为我写得长你也不会理解我,甚至还有一丝勉强之意。

      最后一句,不仅展现了“我”内心的矛盾挣扎、自省自察,也体现了“我”的宽容大度、谦逊有礼,不计较“你”的不尽人情嘛。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名实,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即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不谄媚奉俗,这里尤指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天下人的利益,而非一己私利。

      人主、先王、天下的排序值得思量。接下来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的话进行的一一辩驳、逐个破除是相当精彩的。

      侵官,指的是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这可以上升到以公谋私、结党营私、铲除异己、组织建立自己的利益群体的高度。但王安石四两拨千斤,顾左右而言他,避开事情指向的锚点,不作正面回答,对添设新官的具体原因与流程没有展开论述。

      生事,指的是王安石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这里相应的阐释也没有触及事情的核心,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是变法的目的与合法性,而不是变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无烦扰人民。

      征利,指的是设法生财,与民争利。北宋三冗局面使得国家财政严重亏空,而变法中某些措施是通过收敛人民财富来缓解政府财政危机的,为天下理财无疑是混淆了国与家。

      拒谏,指的是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关于这一点,双方都是辩不清楚的,司马光认为自己的主张没有被接受是因为王安石拒绝接收谏言(他或许也明白),王安石给出的回复是他只是选贤举能,择其善者而从之而已。

      所以说王安石是不会审题吗?笔者认为大概率是不是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这句话直接撕开了脸,士大夫直指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上乃欲变此,借的是皇帝的力,其中有一点,官员私底下关于政治见解的书信往来应该是会呈上公堂的,也就是说宋神宗是会看见的,但宋神宗真的是想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吗?他想建功立业、超越父辈、流芳百世是不假的,但这种切口,估计连他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到底有没有存有这种为伟大崇高事业而奋斗的心思,这就是王安石论辩的高明之处了。

      后文则清晰地划明阵线,告诉宋神宗我坚定的站在你这一边以及我愿意为君主的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同时,消除疑虑——他们反对的声音喊的越高越响越是说明我们做的是正确的。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举例论证非常精准恰当,商朝中后期时,政局不稳,自然灾害频繁,统治根基动摇,而盘庚力排众议迁殷之后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再联系北宋当时的情形与宋神宗的宏伟抱负,这个例子是给了一定心理暗示的,一切尽在不言中。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在位久,事实上司马光在朝廷上任职的时间是要比王安石久许多的,王安石是在四十多岁时才被启用,在此之前一直偏安一隅、处于隐居状态,但司马光并非如此,他仕途一步步走得踏实且稳健,是比较顺利的,在这里提“在位久”,你说皇帝怎么想?宋神宗肯定想你司马光在位这么久也没有助我大有为啊,你怎么敢去责怪我的爱卿?极尽委屈之意。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4章 谈谈《答司马谏议书》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