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裛露静,和烟绿——竹与竹文化 ...

  •   摘要:

      中国人自古就有“竹情节”,从上古神话“斑竹一枝千滴泪”、《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凤来栖“非竹实不食”开始,文人雅士就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竹为题的诗、文、曲、画,种竹植竹的实用之书,不可胜数。自古至今,除却“竹”作为君子逆风严霜、枝弯不折的高亮象征物,其在日常衣、食、住、行等实际用途方面也与我们密切联系,本文将从人文、历史、生态三方面探寻竹子背后的精彩与奥秘。

      关键词:竹子、人文、历史、生态

      1.以竹为名——竹文化内涵与外延的形成过程

      尽管明初才子解缙曾截然不同地对春天长出地面的竹芽,即竹子的幼态作出“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对联来讽刺嘴上浮夸、肚里空空的做事不踏实的人,竹子傲霜凌雪、四季常青的士大夫品格操守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一直处于正统地位,联中对竹子“腹中空”的特征所作的批评指摘也多是被前人阐释推崇为“轻筠抱虚心”的虚怀若谷、虚心自励。

      1.1竹主体

      从日光下参差错落、轻轻摇动的斑驳竹影、山风穿过竹林间隙簌簌作响有如鸣佩的竹音、到一呼一吸间融入身体清新淡雅、清爽惬意的竹香,竹海深处重新见证时间真谛。

      1.2风花雪月

      而事物从不是孤立的,青山、长亭、石阶、清泉、明月……总是与其相伴而生。新雨过后,竹叶盛坠清凉露水、竹节显现苍绿色的玉的质感,鸟鸣山更幽,千林尽膏沐。向晚,桂轮初升,拨洒清晖,照见山石上潺潺流水。雪夜,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不时传来竹枝断裂的清脆之音。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被置于自然整体中、经历风花雪月的洗礼后的竹子愈显高岸。

      1.3人的到来

      人的到来,使这周而复始、循环更迭的一切具有了诗意的情感。“开轩卧闲敞”散发不梳、靠窗而卧、恣情适意,自是羲皇上人。“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竹影扶疏,衰飒凄凉,怀想故人情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劳动的诗意理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为官者不因位卑而疏职,关怀世间疾苦,心系生民。

      就这样,竹子作为体现中国人精神的植物载体之一,其代表的思维价值与理想观念不断被丰满强化。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从娥皇女英到郑板桥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竹原产中国,主要分布在南方,如四川,重庆,湖南,浙江等,类型众多,适应性强,分布极广。

      2.1源起

      有关竹子的记载最早或许可追溯到上古黄、炎帝时期歌谣《弹歌》,春秋时期也有一首同名民歌,内容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由这首字句简短、节奏明快的小诗可知当时生产力较为落后,竹子被砍伐、削枝、去叶、成片制作成弹弓,作为狩猎工具使用。

      而在物质文明匮乏的远古时期,可以想象先民们相聚一齐用竹篾编织纤绳,望见竹面上斑斑点点紫晕的玟痕,互相驰骋想象,比较谁的故事更精彩,于是虚构出湘水女神的传说——娥皇、女英为前方征战的舜王的噩耗痛哭不止,血泪倾洒竹面,染得竹子满身斑驳,后投水而死,为纪念二妃忠贞不渝,是为斑竹。从中可一窥先祖奇幻质朴且富足的精神生活。

      中国较早大量记载竹林的古籍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卫风》中写“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卫风”之卫指的是古代的卫国,其地域大致位于今天河南省的北部和河北省的南部,“猗猗”即美盛、茂密的样子,下文“绿竹如箦”的箦有堆积之意,表明当时自然生长的竹林已有一定的种植规模。而后“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则是文学史上竹子第一次与品德高尚的君子同时出现。在《小雅》中有“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语意双关,既称赞环境优美,又暗喻主人品格高洁,说明中原等地区的人们已经有意识地赋予了竹子超然卓尔的品质。

      到了春秋战国时,庄子在《秋水》篇中写鹓鶵“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来表明自己的高洁志向与不顾名利,不禁让我们反思竹子从一开始就获得这么高的地位,和其本身的特性是分不开的。

      至此,竹子虽有一定热度,但并未达到顶峰,与同位四君子之一却直被孔子盛赞为“当为王者香“的兰花相比,它似乎显得有些“五陵衣马自轻肥”了。

      2.2转变

      其身份地位真正出现转变大概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国家分裂、朝代更迭使儒家名教维系人心的力量降低,外来佛教广泛传播,而佛教又颇钟情于竹子,佛典记“青青翠竹,总是法身”,始祖释迦牟尼拥“竹林精舍”,大慈大悲的南海观音植“紫竹林”……不同品种的竹子被给予不同的意蕴,但总的来说竹子无疑多了层尊贵慈悲之意。

      同时,佛教思想影响并渗透在当时士人的一行一止中,承继建安精神的“竹林七贤”不拘礼法,清静无为,常常相聚于竹林喝酒纵歌,弹琴长啸,以此,放荡不羁的名士风流声名远扬,掀起一波又一波不歇浪潮,竹子宕出一笔自由清高色彩。

      自东汉末来,外传佛教与本土道教的斗争一直很激烈,排斥碰撞中互相取长补短、发展交流。盛唐,王维集大成,参禅悟理,学庄信道,吟咏山水田园,“士人写意画”开后世审美理想先河。此时,竹子的一枝一叶、一节一梢尽显露意蕴悠长的禅意境界。“心与竹冥,身与竹化”,纯净而内空、有空性之意的竹开始与禅产生若有若无的联系,从而拓展了竹文化的内涵。

      2.3高峰

      唐末以来,北方战乱不断,江南地区安然无恙,中原士人大批南迁,为早已在江南文化圈中享有盛誉的竹子提供了一个文化晋级的好机会。

      岁月层层积淀至北宋迸发,苏轼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竹枝作杖,箬叶为蓑,行于泥泞,有如信步闲庭,达到民族文化性格的成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可入药,医治世俗,彰显理性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宋人细腻文雅,注重生活细节与文化品位的心灵态度,使得竹子在园林景观、文人画,平民日常生活中成为主角,佛子、君子皆爱竹,不可一日无此君,竹子“植入平常百姓家”,实现大众化。

      明朝王阳明格物致知,通过研究竹子来探寻宇宙运行规律,心空、身正、节守、渐修、顿悟,竹与理合,心寂则竹境生,竹境通鸿蒙,事来心现,事去心空,心学生。竹的空到达了宇宙与自然秩序的永恒之境。

      取材山水花木、讲求笔墨情趣、抒发个人灵性的文人画中,竹是常客,但单独画竹成幅的不多,“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四清“竹兰石梧……竹经常与梅兰石同时出现,以追求一种蕴藉自然、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为俗屈的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到清朝时“半世画竹”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显露狂狷之气,“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赋竹生命,恶劣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下保持高风傲骨、坚强不屈,给人心灵感动,最后再次将竹文化推向极致。

      3.绿竹青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1自然的生态

      竹子高效的固碳能力、强悍的繁殖与自我更新能力使其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维持生态平衡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其中有关观音竹的民间洪水传说便很好体现了竹子保护堤岸、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当然,除却一系列人类赋予的实际性用处,竹子作为自然的造物、创造本身也是伟大的。

      3.2人的心理生态

      竹林是一座供我们研究文化传统与起源的天然自然博物馆,揭示了我们与众不同的民族起源和进化特性,唤醒我们的历史意识。当我们吹响竹笛、弹奏丝弦,实际正在重现中国的历史,当我们模仿祖先生存方式制造竹制家具,实际重现了古老手工的传奇。竹子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了中国传统,建立起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

      3.3人与自然的生态的统一

      约翰·缪尔赶着羊群翻过群山时在纸上写下“在我看来,只要待在这里,尽管只有面包、清水作伴,我就不会寂寞,那样我对万物的爱会逐渐加深,尽管远隔千山万水,但我会因为这样的爱而感觉和朋友、邻居的关系越来越近。”徜徉竹林之中,轻轻摇晃的竹竿的每次轻轻触碰都包含着重要的启迪,竹叶作铺,竹枝为乐,散躺其下望向被遮盖的苍穹感悟灵性之美与神圣恩想,超越时间的圣洁体验使我们获得心灵深处的解放。

      结语:

      “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竹子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满足了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书写与审美需要。自古以来,植物的衰亡与兴盛左右着历史的进程,并且真实的表现在土地之上,而对于文化传承,一花一叶,一草一木,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单单用眼睛去发现事物的特性,更要用心灵去了解事物的本源,“人类是土地——群体的其中一位公民“,只有让土地伦理深入人心,自觉承担责任,保护竹林,防止破坏,才能使今人后人共享“绿竹幽径,陶然忘机”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利奥波德著,李恒嘉、袁琼琼译,沙乡年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1
      2.约翰·缪尔著,林如海、李诚译,夏日走过山间[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1
      3.苏生文、赵爽著,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6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5章 裛露静,和烟绿——竹与竹文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