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第 13 章 ...

  •   勇于亲身实践去证实先人的理论,但是又不盲从权威的学说,也许,这就是具备圣人潜质的王守仁和普通人的区别吧?因此,多年以后,同样怀有圣贤之志的钱友同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而王守仁却愈发光芒四散起来。
      王守仁“格”竹子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从娄谅那里学来的“圣人必可学而至”这个道理他却坚信不疑。不说别的,他的老师娄谅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吗?若不是对圣贤怀着深深的敬畏之心,若不是那样严谨地做学问,他又怎么会成为万人敬仰的当代大儒呢?
      王守仁决定向他的老师娄谅学习,暂时抛弃那些怪异想法,先一心一意把学问做起来。在家丁忧的王华看到儿子终于收心了,觉得自己的“计谋”(娶妻让其收敛心性)奏效
      了,甚是高兴。储氏也从自己怪异的丈夫(自嫁给王守仁以来,这小子从没消停过一天)身上看到了希望,也满心欢喜地给予他生活上的无微不至的照顾。
      王守仁果然是王守仁!他一旦认准了一件事,并且深入钻研进去,很快就会达到如痴如醉的状态。
      捧起科举考试必修教材的王守仁,日夜攻读,很快就掌握了全部内容。不久,即1492年秋天,他去参加浙江省的乡试,一举中魁!据王守仁的同学说,这小子几乎没费什么劲就金榜题名,所以,他的实力实在不可小觑。
      第二年,即1993年,当王守仁走进北京会试考场时,所有人都对他寄予厚望。然而,令人诧异的是,那年,他竟然落榜了!
      毋庸置疑,曾经对自己的才华自信满满的王守仁,此刻的心情是低落的。但是,他也没有因此而捶胸顿足,他冷静分析了自己失利的原因,是自己过分相信自己的才华,从而忽视了八股文苛刻的格式和要求。也就是说,他太注重展现自我,以至于把文章写得过于自由了。既然不是水平和能力的原因,王守仁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情绪,重新变回一个阳光青年。
      这天,王守仁无意间在父亲的好友、大学士李东阳面前说起自己参加会试的事情。李东阳对王守仁多有了解,在肯定了他的才华并“抨击”了一番八股文风后,李东阳戏谑地对王守仁说:“贤侄贵为状元之后,将来也必定高中状元。既然如此,何不现在就写个《来科状元赋》?”
      这段时间以来,受制于科举制度束缚的王守仁,正有不吐不快的感觉,被李东阳这样一鼓动,立即提起笔来,很快,一篇文思泉涌的《来科状元赋》就写成了。这篇赋,旁征博引,恣肆汪洋,如江河溃堤滔滔不绝,令在场的人甚为叹服。但是,也有不少“醋坛子”看完这篇文章后,小声议论到,此人口气如此之大,自负之气跃然纸上,将来如若真得势,他还会把我们看在眼里?
      其实,这些人小看了王守仁。他对于自己中不中状元,他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这一点,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就在和父亲的嘴仗中流露出来了。王守仁心中的目标仍旧是为“万世开太平”,他“格”竹子也好,参加乡试、会试也罢,不过是在寻找一个“万世开太平”的平台。眼下,他暂时失去了这个平台,只是感觉不能尽快为国家效力罢了。
      一路不通,再寻一路。王守仁就有这样的本事。也许是这篇才华横溢的《来科状元赋》刺激到了他,让他在人生的低谷,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长处,接下来,他决定要研究辞章之学了。他想到了李太白、陆游……这些历史名人没有功名,不是一样可以教化人心、千古流芳吗?
      毋庸置疑,王守仁研究辞章之学,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他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为万民立心,立下千古之言。
      他的研究无疑是虔诚的。那段时间,他在北京的家中日夜攻读古代那些伟大文学家的著作;和北京城里一些大名鼎鼎的“文学大咖”结下深厚的友谊,彼此切磋文学的真谛;组建龙泉诗社,通过吸收会员的方式,向民间的辞章高手学习……他每日都在进行着高强度的文学创作和活动,以至于累到吐血。
      王守仁很快确立了自己在文学界的地位,他甚至被一众文学大佬迅速推上了神坛。王守仁也很享受这种众星捧月的感觉,他觉得自己靠文学推开圣贤之门的日子不远了。
      然而,就在王守仁志得意满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着实给他浇了一盆冷水!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3章 第 13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