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爷爷的话 ...

  •   呼……哧……呼……哧……,嘎吱……嘎吱……嘎吱……
      奔跑在寒风凛冽的雪地里,刘醒一只听得见风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和双脚陷入厚雪里的声响,风雪漫天,世界一片白茫茫。雪地上有一行蜿蜒向前的脚印,那是在前面奔跑的那个人留下的,寒风不停地吹来大片的雪花,瞬间就抹平了地上的脚印,远处飘忽的身影在混沌的风雪中忽隐忽现。刘醒一看不清楚前面那个人,只能感觉那应该是个女孩的身影,仿佛还能闻到对方身上飘来的香味,那股香味好熟悉……就像在漫步在茉莉花海里微风拂面的感觉,但细嗅之下又蕴含着一丝血腥的味道,就像有血一滴滴地滴在绽开的白色茉莉花瓣上,血腥味越来越浓烈,低头一看,脚踩在浸泡着鲜血的茉莉花田上,而且血不断涌出来越来越多,浸过了鞋面,整个人慢慢下陷在血池里,无法自拔……
      熟悉的手机闹钟响起来了,刘醒一满头冷汗猛地睁开眼睛,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雪地、女孩、茉莉花田、血池都不见了,空气里的香味也没了,只能嗅到宿舍里略微潮湿的空气夹杂着桌上那杯茉莉花茶的味道。
      这是她第七次自我催眠,现在刘醒一的自我催眠已经越来越熟练了,每次都能顺利进入深度催眠状态半个小时以上,脑海里那个背影也越来越清晰了,有时候会在某个瞬间看到前面那个人的侧脸,那张脸白皙娇嫩,睫毛弯长,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自从她听从了李摩西的建议,每天都会练习两次自我催眠,每次半小时。初时效果不错,可是几次之后她就陷入了瓶颈期,脑海里的梦境总是重复出现却又停滞不前,每次眼看就要追上前面的女人了,转眼就会陷入满是血池的茉莉花田,然后惊醒。
      李摩西劝过她别逼自己太紧,催眠这东西欲速则不达,而且她是自我催眠,缺少一个专业心理师在旁辅导指引,以她清奇无比的脑回路,就怕大脑思维钻进了死胡同里绕不出来。
      刘醒一却越来越努力想要看清楚脑海中那张脸,仿佛这是她的使命甚至宿命,不完成就无法涅槃一样。
      她想起了半年前她刚把报名参加双江口考古志愿者的消息告诉爷爷的时候。平时一向温文尔雅的爷爷却显得有些激动,他显然有一肚子话要说,却又欲言又止,在书房里叼着根没点着的烟斗踱来踱去。过了一会儿,他才平复下来,拉着刘醒一的手说:“凤儿,你既然报了名,这也许就是你的宿命。有些事,我原本打算等你研究生毕业后再告诉你的,看来命运自有安排,你想去做什么,爷爷都支持你。只是记得要注意身体,别累坏了哦。等你参加完双江口考古,爷爷再找时间告诉你一些重要的事情。”
      刘醒一的爷爷,刘熙平,是四川历史学界著作等身的泰斗,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尤其精通明史、清史方面的学术研究。
      刘熙平的老伴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膝下一子不幸早逝,刘醒一是他收养的孤儿,天资聪明、活泼伶俐,相当讨人喜欢。刘熙平把她当成亲孙女一样抚养成人,说来也怪,刘熙平从来没打算培养她学习研究文史,可是刘醒一自小跟着爷爷泡在书房里,流连于文史档案馆、高校图书馆和博物馆之间,耳濡目染之下,渐渐迷上了溯古探秘寻根问源,加上她过目不忘的异禀天赋,对古今中外的文化历史都颇有涉猎,高考时顺利考入S大学历史系,四年后又毫无悬念地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保送就读历史系研究生。
      “爷爷,什么事情这么神秘呀,还要再过两年才能告诉我?”刘醒一撒娇地问爷爷。
      “凤儿,你既然报名参加双江口考古了,肯定也对张献忠这个人很感兴趣吧,历史上关于他有五花八门、各种褒贬不一的传闻,爷爷今天给你讲下他的故事吧,其实我们所在的整个川渝地区,包括你,和他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渊源。”
      “好呀,爷爷您快讲,我洗耳恭听。”
      那天下午,爷爷刘熙平叼着他心爱的海柳木烟斗,在书房里开始了他主讲的百家讲坛,给刘醒一生动地讲述了大西王张献忠充满传奇和争议的生平事迹。

      张献忠,绰号黄虎,他和李自成是明末农民军领袖中最闪亮的双子星,两人都是陕西人,都曾经当过明朝政府的低级公务员,一个是捕快,一个是驿卒。
      明末崇祯年间,陕西全境灾荒不断,明廷内忧外患,财政拮据,无力赈灾,民不聊生,农民只能铤而走险,纷纷暴动起事,形成燎原之势,这其中就包括了先后起义的李自成和张献忠。
      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满清的前身)第一次入关,举国震动,大将袁崇焕回京解围却中了清军的反间计,后被崇祯帝以私擅议和、擅杀毛文龙等罪名凌迟处死。李自成从军援京途中在甘肃榆中起义,加入了闯王高迎祥的起义军。
      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在陕西聚米脂十八寨起义,自号“西营八大王”。
      当其时陕西境内义旗纷举,暴动兵民呈燎原之势,各路义军流动作战,互相呼应,其中势力强大者有十三家七十二营。
      为了剿灭匪乱,崇祯帝先后任命兵部尚书杨鹤、洪承畴、陈奇瑜、卢象升、杨嗣昌等总督各省官军剿抚农民军,但农民军如洪水般四处流动,此起彼伏,既堵不住也剿不尽。
      崇祯八年(1635年),各路农民军一时势弱被官军围困于河南。为了冲出包围圈,十三家农民军首领,在河南荥阳举行了军事会议,决定分兵出击,打破官军的围剿计划。

      说到这里,刘熙平停了一下,很认真地告诉刘醒一:“凤儿,你一定要记住,这次荥阳大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在此之前史学家都说农民军是流寇,乌合之众,但是这次会议让他们联合起来了。在会上,各路义军推举了高迎祥作为名义上的盟主,有了相对一致的革命纲领和行军作战规划。其中一些人,甚至开始萌发创业开基,建国垂统之志了。”
      荥阳大会后,农民军按计划分兵出击,张献忠和李自成率部向东挺进。张献忠的义军是这支东路军的主力,他的部队作战勇猛,连破州县,率先攻下了明中都凤阳,烧毁明皇陵及明太祖朱元璋出家的龙兴寺,朝野大震,崇祯震怒之下一气连杀了凤阳巡抚和巡按御史,撤了兵部尚书的职,连早已革职闲住的五省督师都被拉出来定了死罪。
      此后,又经历了近十年时明时暗、屡败屡战的艰苦抗争,农民军逐步扭转了战局形势,各路义军的势力已经控制了明朝国土的半壁江山。李自成部和张献忠部是其中最强大的两支,李自成部主要征战于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西等地,而张献忠部主要游走于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地。两人一南一北、遥相呼应,时合时分,让明军无从捉摸,疲于奔命。
      大明王朝统治中国历经三百余年至此,犹如百尺危楼年久失修已被蛀空岌岌可危,一个崭新而强大的政权呼之欲出即将取而代之,放眼华夏中原,新任皇帝的玉冕十有八九不是张冠也是李戴了。
      逐鹿问鼎的剧情发展开始时正如大家所料: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改元永昌。并于三月率先攻克北京,逼得崇祯上吊而死,明王朝灭亡。而张献忠紧随其后,于八月占领成都,杀蜀王朱至澍。十一月称帝,建国“大西”,改元大顺。
      老天爷不愧是个神编剧,到这时明王朝虽然灭亡了,可是谁都没料到剧情突然画风急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来了更强大的意外之敌——多尔衮统率的关外满清八旗军。
      这锅只能让李自成来背,在他占领北京期间,曾数次劝降镇守辽东的明将吴三桂,吴三桂原本已打算归顺,谁料以刘宗敏为首的大顺军士在北京城内严刑拷掠索饷,大肆搜刮明朝官吏的财物,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未能幸免,刘宗敏甚至还霸占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吴三桂闻讯以后,冲冠一怒为红颜,铸成了被世人千古唾骂的大错。吴三桂率辽东明军投降满清,清军从山海关长驱直入,很快就击败了大顺军,李自成只在北京当了四十二天的皇帝就匆匆撤回西安。
      这是一个令所有农民军都始料不及的敌人,一时疏忽酿成千秋悔恨。从此开启了清军入主中原,逐步消灭南明政府、大顺政权、大西政权势力,一统华夏的时代。
      顺治二年(大顺永昌二年,1645年)李自成战死,顺治三年(1646年)张献忠战死。李张两人死后,大顺军和大西军余部仍继续联明抗清,转战西南各省,坚持了近二十年,直到清朝的康熙初年才销声匿迹。这部分是后话,等有时间了我再详细跟你讲,今天我还是继续说说张献忠这个人。
      张献忠和他率领的大西军,对四川乃至中国清代以来的历史,产生了重要而且深远的影响。
      张献忠擅长闪电战游击战,他的部队从不在一个地方多作停留,而是声东击西避实击虚。但是张献忠和四川的渊源很深,在和明军的多年游击战中他曾经五次率领大西军进出四川,最后在四川定都称帝,在四川中箭牺牲。
      传闻在顺治三年、大顺三年(1646年),张献忠在四川江口沉银;十一月被流矢击中死于四川西充凤凰山。
      说到这里,刘熙平又停下来,意味深长地看着刘醒一,问道:“凤儿,你报名参加了双江口考古,那关于张献忠江口沉银,你怎么看?”
      刘醒一眨了眨她的大眼睛,不假思索地回答:“关于江口沉银,史学专家们已经多次论证过,再结合地方史料记载和近年来不少江边村民的亲眼所见,沱江江口段藏有张献忠当年搜刮回来并打算转移运走的大量金银财宝,应该八九不离十了吧。”
      “呵呵呵,凤儿,你观人察事过于乐观呀。三百多年前的事情,本来就无实据,再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民间口口相传,张家长李家短,添油加醋的。你倒轻信为真,像是亲眼所见一般自信满满的。记住,真相往往出人意表。”刘熙平嘹亮的笑声响彻了子由斋。
      刘醒一不服气地争辩,“可是,这么多线索和证据在眼前,难道也无动于衷吗?您不是常教我说:纸上谈兵最要不得,真相不会静静躺在那里等我们去发现,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抽丝剥茧才能揭开表象发现层层包裹下的秘密。”
      刘熙平欣慰地看着刘醒一,“凤儿,作为一个历史系研究生,跟着我学了这么多年的中国史,你的想法很积极,爷爷支持你,多用自己的双手摸索,多用自己的双眼分辨。虽然爷爷不认为江口藏有张献忠的宝藏,不过,江口沉银遗址的发掘,肯定会为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的征战历史、政权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原始资料,对认识明末清初四川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乃至历史文明走向都有很积极的推动作用。等双江口考古结束后,我相信你的毕业论文就呼之欲出了,到时候记得先拿给爷爷拜读一下哦。”
      刘醒一不解地问:“爷爷,为什么你如此确定江口没有张献忠的宝藏?”
      刘熙平拿着烟斗,眯着眼微笑地说:“几乎所有关于张献忠的史料,都称张献忠性情狡诈多变,反复无常。试想一下这样一位枭雄,怎么可能轻易地透露他的藏宝之处?
      现在流传甚广的那首民谣,‘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可是民谣是怎么来的,你有思考过吗。是当年藏宝的知情人编的?不太可能。如果按照史料记载,凭张献忠的为人行事,知情者要么是死忠,要么已是死人,怎么会随意留下活口泄露机密。爷爷觉得这首民谣,最大的可能就是张献忠故意编造出来迷惑寻宝人的。
      类似的做法其实早有先例,张献忠曾多次故意编造民谣,嘲讽明朝官员,迷惑戏弄明军于股掌之间。
      你知道吗,成都一带也流传着一首民谣‘石牛和石鼓,银子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内容和彭山的民谣极为相似,只是标志物换成了石牛和石鼓。清代乃至民国期间,当时的政府也曾组织过大量人力在成都民谣中对应的地点挖宝寻宝,皆一无所获。
      还有一些史料记载,张献忠曾以治理水灾为名,在成都的锦江筑起高堤,然后在堤下挖了个巨坑,将无数金银财宝埋入坑中,再重新决堤放水,淹没藏宝的地方。坑旁筑有石牛和石鼓,以此为记号。据说历任成都地方官员都信以为真,都曾大费周章却寻之不得。”

      刘醒一若有所悟地边听边点头,刘熙平叼着烟斗娓娓道来,一直从下午讲到吃晚饭的时候,刘醒一从爷爷讲述的张献忠的故事中,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情感复杂、性格矛盾的西王黄虎。
      张献忠曾和李自成称兄道弟关系融洽,后来在联袂攻陷明中都凤阳时,却因因蜗角蝇头小事互生隔阂分道扬镳,两人在各自陷入低谷时都曾投靠过对方,均起过杀念又未下手。这两人是明末清初历史舞台上的耀眼明星,一时瑜亮,如果能够联手起来合作一番,中国历史极有可能会被改写。
      张献忠曾两次投降明军,又两次重新起事造反。他每次投降时都会重金贿赂明政府官员,与他们称兄道弟花天酒地。等他第二次谷城起兵的时候,他却将所有接受过他贿赂的明朝大小官员的名字和受贿金额全部写在墙上,还特意注明没有受贿的清官名字。
      张献忠生平尽杀明室宗亲,从不留情,临终前却叮嘱部下要联明抗清,大西军余部和南明政府的合作,着实让清廷政府焦头烂额奔波征伐了好几十年才平定全中国。

      晚饭过后,进补完一个下午的历史知识茶点,又饱餐了爷爷亲自下厨炮制的家常小菜后,刘醒一身心满足地摊在沙发上,抚摸着滚圆的小肚子对爷爷说:
      “谢谢您!爷爷。我懂您的意思了,分析历史人物不能简单推测,要多角度多方面考证。每个人物内心和际遇都是复杂多变的,张献忠也不例外。他身上既有职业军人的冷酷无情、村野莽夫的睚眦必报,也有绿林好汉的快意恩仇、梨园戏子的嬉笑怒骂特质。
      接下来的双江口考古,我一定会虚心学习,争取看到更多更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去客观认识了解一个真实的张献忠和大西国在四川的历史印记。”
      刘熙平端着烟斗猛吸几口,望着刘醒一笑而不语,眼里却满似欲言又止的话。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