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2、杯酒5 ...

  •   有此大捷,后面的征战便顺利了很多。霜降之后,北地的气候已经极为寒冷,此时已经降匈奴赶出河西走廊的宁楚林决定班师回朝。

      并非他不想再继续追击匈奴,只是再往西北去便是茫茫戈壁,那里是匈奴最熟悉的地方,而宁楚
      林对河西走廊以外的地方,尤其是深入戈壁后便没那么了解。

      如果继续追击,可想而知是一场持久战。若是再过一两个月赶上北地大雪,宁楚林不仅有粮草之困,而且还有可能被穷途末路的匈奴人反杀。

      况且,将匈奴赶出河西走廊已经是这次征战的目的,宁楚林虽然有心思深入匈奴王庭,再打一场让他们二十年无法来犯的胜仗,却深知此时内朝不稳,他不能这么长期在外。

      至少要等解决了王公世族,丰盈国库之后,宁楚林才敢无后顾之忧地征战匈奴。

      李默也跟着班师回京了,只留了副将在边关戍守。这是宁楚林的主意,原本李默该戍守边关的,只是宁楚林准备借他来分散一些自己这次大捷的锋芒,至少李默是老将,论行军资历,比宁楚林实在高出太多。他跟着班师回朝,自然会分散原本聚焦在宁楚林身上的目光。

      宁楚林确为军功而来,但他为的是在军中树立威信,这一点在征战中已经做到,至于回朝后的表彰,他不甚在意,反正以目前朝堂中四位托孤大臣的平衡态势来看,对他的封赏无非在钱财,加官进爵也顶多是一些虚职,他尚书令的文官位置是不会有本质改变的。

      繁冗的朝会仪典之后,皇帝又单独召见了宁楚林。一番客套寒暄后,皇帝目光炯炯看着宁楚林,好奇说道:“楚林可否与朕详细讲讲与匈奴的这一场仗?”

      宁楚林知道,这是小皇帝想听故事了,他便将整场战争绘声绘色地娓娓道来,一说便是近两个时辰,讲得他口干舌燥。

      论口才,宁楚林作为日常在朝堂上与各路官员争论的尚书令,他敢说普天之下没几个人能跟他比。宁楚林把小皇帝讲得心旌荡漾,要不是他坐着皇帝的位置,恨不得亲自去便将一览了。

      眼看天色已晚,皇帝便说:“楚林,与朕一同去母后宫中用膳吧,她这阵子很是担心你。”

      宁楚林笑着应下。

      晚膳后,太后没有立刻放宁楚林出宫的意思,而是和皇帝一起与他叙话,说到兵分三路的第一场大捷,太后若不经意提起:“当时宫内已有流言,要是你那场仗没打赢,怕就有人要动摇你主帅的位置了。”

      皇帝说:“楚林那一场胜得漂亮,堵住了朝中悠悠之口。”

      宁楚林笑着说:“我既然兵行险招,自然是有把握的。”

      太后意有所指:“其实当时就算没有打赢,恐怕朝中之人也没工夫弹劾你了。”

      宁楚林心中暗惊,算算时间,他知道太后说的是他借王大侄子整治司徒的事,太后知道是正常,当着皇帝的面提起却不正常了。

      皇帝虽然年幼,却不是对大臣私下勾角一无所知的。他幼年登基,虽未亲政,却比做皇子时多了几分敏锐,再加上他知道宁楚林是完成先帝心愿而整治王公世家,自然不会对他有什么不悦,反而说道:“楚林不必惊讶,朕虽未亲政,却知道做皇帝除仁厚外,亦需御下手腕。朕知道你意在王公世族,你想做便放手去做,只是你可否教朕?太傅只能教朕治国,却不会教朕权谋。”

      皇帝有命,宁楚林自然无法拒绝,便拱手道:“是,陛下愿学,臣定倾囊相授。”

      宁楚林此后便与太傅错开时间,隔日入宫,教皇帝权谋手段。

      第一次授课,宁楚林带了他与扬州那县丞的书信往来,坦诚告诉皇帝:“陛下,司徒与司空重视朝内官员,却忽略了散落在各州县的小官,他们恰是最好的眼睛和耳朵。虽然在大事上没什么帮助,却对监察极为有利。”

      皇帝颇为吃惊:“各州均有刺史,不足以监察百官吗?”

      宁楚林道:“刺史与太守若沆瀣一气呢?扬州这事便是例子,如果没有这位县丞与同僚闲谈,强抢民女、暗杀告状之人这事就被彻底压下去了,臣便不得而知。退一步说,就算刺史没有与他人勾结,出现这种事之后,刺史也是第一个被盯上的,以司徒举例,他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刺史不将此事上报,但他却注意不到一个其他县的小小县丞。”

      皇帝若有所思,继续问道:“楚林是如何让各地官员成为自己耳目的呢?”

      宁楚林沉默一瞬,面上波澜不惊说:“这些士子多是寒门出身,在朝中没有人脉,科举之后也难得重用。因此我只要表露出对他们的赏识,他们便会有异动时告知于我。有不平之事便检举,这是为人臣子的本分,他们不过是缺少一个渠道罢了。”

      虽然不知道皇帝是顺口问起还是有所考量,宁楚林都答得胆战心惊。他口上只说检举,心里却知道,他让那些官员做的远不止于此,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止于提供一个检举渠道这么简单。只是这些触及到灰色边缘的事,宁楚林是不会对皇帝说的。起码现在,他还不足够放心皇帝的时候不会说。

      皇帝恍然:“原来如此。”

      冬天平稳地过去了,大地回春,一件因为国丧而搁置了两年的事便被重新提上了日程——春猎。

      宁楚林年轻而位高权重,又刚刚凭借弓马立下了赫赫战功,春猎自然是少不了他的。它不仅需要操劳大小事务、人员调度,连皇帝的安保问题都递到了他面前。

      说是递到他面前,不过是因为他最近颇得皇帝宠信,隔三差五进宫,禁军统领汪朴与太尉江平是新帝登基后才任命的,又都是武人,怕在一些细节上想不了那么周到,就让宁楚林帮着看一眼。

      说起来也颇是有趣,禁军统领是行伍出身,却是在与羌族大战之后一年才崭露头角的,因此与宁楚林交情不深,偏偏先帝在世时也有几年没有行过春猎秋闱了,因此他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幸好手下两个副将有些经验,但到底是皇帝第一次春猎,须得格外重视,他便问到了太尉那里。

      太尉江平也是两眼一抹黑,在他的职责之内,禁军安排的规矩他倒是囫囵知道,但其中用人的具体门道却还没禁军统领汪朴清楚,他便干脆带着汪朴到了宁楚林府上。

      宁楚林听了直笑:“我说呢,你俩无事不登三宝殿,总不能是找我来比武的。”

      江平赔笑:“别拿我俩开涮了,我当这个太尉之前,可是从来没跟禁军打过交道,春猎我只会猎,哪知道守卫的事怎么做啊。”

      宁楚林没找汪朴要具体的人员安排,这部分职责不归他管,贸然要来有逾越之嫌,便只是回忆先帝狩猎时的一些突发状况,提醒了几句,又说道:“伴驾的人要选好,弓马娴熟固然重要,人也得机灵。”

      皇帝今年才十四岁,论弓马自然不如禁军卫兵好。宁楚林这是在委婉地提醒汪朴,千万不能选那种只会狩猎的二愣子。皇帝虽然计较不重,但要是身边一个个都比自己战利品多,心里又怎会好受。

      但陪驾之人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个门面,战利品太少也不行,一方面会让皇帝怀疑手下禁军的本事;另一方面,宁楚林估摸着小皇帝是喜欢看人骑马射箭的。因此其中的尺度须得把握好。

      只是这种话,要是江平一个人来,宁楚林倒不介意直说,把其中关节讲清楚,更有利于选人。但他与汪朴不熟,自然不知道对方人品如何,所以说话极有分寸。

      汪朴年纪轻轻能当上禁军统领的职位,自然不是个木头,一听宁楚林提点,琢磨片刻便明白了他言下之意,当即作了一揖:“末将多谢宁大人。”

      宁楚林摆了摆手。

      对宁楚林而言,狩猎的安全、人员安排都不是多重要的事,其实他估摸着,自己八成需要伴驾,只是事有意外,对禁军重视点也是情理之中。当下于他而言更紧要的是朝内的安排,王司空与李司徒都因年岁太高为由没有参加此次春猎,只派了儿子随行,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朝政将由他二人掌控。

      不过所幸,左右仆射都是他的心腹,京中只要没有大变动,这二人足以应付。更何况,王司徒在王大侄子强抢民女一事后可谓是伤筋动骨。

      那桩案子最后只查到了刺客一层,行刺的应当是死士,在被收押后自尽于狱中,死无对证,自然无法再往上查了。虽然没法查,但王司徒对侄子的溺爱是人尽皆知的,因此不用查都能想到,有能力支使死士杀人灭口,还能让各州县封口的,也只有王司徒一人了。可惜缺乏证据,便只能贬了扬州太守与刺史,又将王大侄子下狱,便不了了之了。

      只是如今王司徒的全副心力都在如何把大侄子捞出来,兼之损了手下两员大将,一时间也腾不出手针对宁楚林。

      京中真正能搅弄风云的,也无非李司空一人,因此宁楚林的压力便小了许多。
note作者有话说
第72章 杯酒5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