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9、灰色的欲望1 ...

  •   “宿主投放中——”

      宁楚林睁开双眼,他躺在一张双人床上,卧室不大,角落里是一张书桌,上面零散放了一个本子、一个电脑、几支笔,旁边的书柜里摆满了文史哲的书籍,其中最多的是新闻学方面的。

      “记忆加载中——”

      相对于上一个世界,这位的记忆量就没那么爆炸。

      原主今年23岁,大学毕业一年,从事媒体工作,在一家主流媒体负责做深度报道稿件,前两天他刚出差回来,正宅在家里整理采访材料、写稿子。

      这个时间点对宁楚林来说是个大麻烦。

      写稿子这种事情与唱歌跳舞不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吃灵感与天赋的,纵然宁楚林完全继承了原身的记忆,他的职业技能、撰写的经验与逻辑,但实操起来又难免受他自己本身的思想与记忆的影响。

      编辑催得紧,宁楚林只能加班加点,他先是翻了原身曾经写过的所有报道稿件,然后又翻了各家媒体近几年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最后才重新整理了一遍手头的材料,理出一个大纲,开始码字。

      这是一个无比痛苦的过程,比他写歌、编舞、推衍都要痛苦,每一句话敲下去之后都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在编辑夺命连环call之前,宁楚林终于把一篇万字稿件的初稿发给了编辑。

      编辑接收文档之后,还留了一句:宁再不发稿,我还以为宁又emo去了。

      宁楚林确实被稿子折磨得要emo了。

      编辑不止负责他一个人,审稿改稿的时间,宁楚林便可以得到短暂的休息——他连熬了一周的大夜。

      两天之后,编辑给他反了改的部分,以及一些修改意见,还留了一句:你这次风格跟之前不太一样啊。

      宁楚林刚睡醒就看到手机上的信息,立马清醒了,想了想回复:最近看的文章比较多,有点受影响。

      编辑:这个风格也挺好,但别总变,你固定一个写作风格,以后别人一看到稿子就知道是你,也容易向你约稿。

      宁楚林回复:我现在就一小记者。

      编辑大约是在外面办事,发来一条语音,背景音有些嘈杂:“我入行也有十二年了,接触过的记者很多,看过的稿子更多,你适合做这个,好好写,有个三五年就能成个特约作者,到时候你走签约的路子,跟现在的待遇可就不一样了。”

      宁楚林笑了笑,翻出个小鸡啄米式点头的表情包发了过去。

      这篇稿子的修改周期很长,但宁楚林的修改不多,多的是在编辑那里,一些细节部分的调整。宁楚林虽然有原身记忆,也学习了不少,但这毕竟是他亲自操刀的第一篇稿子,难免有许多细节不符合新闻稿件的规范,显得散漫,这些小细节的修改则被编辑承包了。

      而宁楚林则投入了下一个报道中。

      这篇报道是关于小众纪录片导演的生存境况的,一个群像稿,无论是前期准备资料还是后期采访写稿,都是很大的工作量,因此宁楚林放弃单打独斗,转向部门群聊。

      宁楚林:最近哪位实习生有空,可以一起合作一个题啊?

      过了片刻,群里还没人回复,一位同部门的记者私聊先来了。

      陈婕:你不是刚交了稿吗,都不歇两天?

      宁楚林:冲kpi

      陈婕:你这个速度,还冲?别卷了xd

      宁楚林:也不是我想卷,主要是我下半年想换个房子。

      陈婕:你可算是准备从偏远山区搬出来了,那你卷吧

      原身为了省钱,租的房子离市区远得要命,他去一趟公司少说得一个半小时,因此平时都在家里宅着写稿,仗着记者职业没有坐班要求。但这地方的各种基础设施也并不完善,生活质量很是一般,对于宁楚林这个过惯了舒服日子的人来说,很不适应。

      因此宁楚林在这个小房子里住了一个礼拜之后,最重要的决定是,努力赚钱。

      而对于他这个稿子数量质量决定奖金的职业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抓紧写稿。

      在准备资料的时候,宁楚林忍不住跟系统吐槽:“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个机制,让我上一个世界赚的钱能保存下来呢?”

      前三个世界,歌手、舞者、道士,每个职业都赚得不少,从没为了生活发过愁,而这遭可算是一朝回到解放前,别说像之前似的过神仙日子了,光是换个房子租住,押一付三,就能让他卡里的钱见底。

      一个高消费城市,刚刚步入职场一年的人,确实攒不下什么钱。

      不过伴随而来的一个好消息是,他刚付过一个季度的房租,不再需要大额开支,也就是说接下来的三个月工资能攒下不少。

      未来三个月,好好写稿子,没准他就能换房子了。

      晚上的时候,有实习生加他好友一起做这则报道,这一则报道坐起来并不容易,宁楚林联系了四位导演,都是拍过许多小众纪录片、文艺片,却又不火的。或许说不火都是抬举他们了,有些导演的片子甚至还没上过院线。

      首先,他们需要对四位导演有详细的了解,包括他们的生平、片子、各种采访、微博,这样才能出采访稿。因此宁楚林给实习生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让他去查其中一位导演。

      因为工作量大,再加上这种很有文化性质的稿件不好写,宁楚林这篇稿子加班加点三周才写出来,虽然在数量上没法冲kpi了,但质量上还是有的一拼的。

      这则报道正在宁楚林的强项,毕竟他混过娱乐圈,与那个世界的而一些导演也有交情,比一般记者更能了解到这种小众导演的生存境况,而他两度从事文艺工作,唱歌跳舞虽然和拍电影不尽相同,但艺术性的内核是共通的,他更善于去表达这种艺术性。

      更巧的是,宁楚林取代原身之后文风的转向也适合这类报道,文章平淡而不平庸,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对小众导演的生存剥丝抽茧般分析。

      宁楚林是下了苦功夫的,在发给编辑之前,他自己已经修改过两版,编辑又与他一起改了三稿,最后一遍改稿熬了个大夜,最终定稿时刚刚天亮,二人出了公司,在楼下买了杯咖啡确保路上不会昏睡过去,才各自回家。

      果不其然,这篇稿子在没发出时便被领导都大加赞赏,当然,其中也有陪他通宵改稿的编辑和一起完成采访的实习生的功劳。而稿件发出之后,阅读量很快就突破了10w+,稿子中提到的四位导演也多少出圈了。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四位导演在视频网站上的电影播放量有所增加,其中一位导演才制作完成的电影甚至有机会上院线。

      导演们都向宁楚林表达了感激,其中一位导演原本都要放弃文艺片了,柳暗花明,他看到了一丝希望。

      这篇稿子的成绩预示了他这个月的奖金不会少,他便给自己放了两天假——主要是在家补觉。

      他的假也只有两天,周末过后,部门要开半月一度的报题会,宁楚林在家睡到中午,潦草吃了午饭便赶去公司——他们这一行,没几个人的时间是规律的,因此开会都在下午。

      当天有个实习生来部门报道,时间正巧,在开会之前,领导便让他也跟着一起听会了。

      宁楚林端着咖啡坐在会议室里,听着其他记者汇报选题的时候连连打哈欠,打得领导在他报题之前说:“楚林,不行就歇几天,别这么赶,给你们定的kpi也没说非得完成,你看谁做这种题能一个月冲两篇稿子的,注意身体。”

      宁楚林点头,打开笔记本,汇报他最近关注到的选题。

      拜原主所赐,宁楚林可以报的选题不少。原主是个很喜欢上网冲浪的人,平时遇到什么可能成为选题的都会记下来,不少是留待观察的人或事,有的记的时间长了,宁楚林翻出来便查了一遍,真让他挑出好几个能做的选题。

      宁楚林逐一汇报,他报上来的选题已经是筛选过的,可有可无的选题一个没报,每一个都是具有社会意义与探讨性的,因此领导和记者编辑们听着每个题都觉得具有可操作性,但林林总总到一起又实在太多。其中最头疼的就是负责宁楚林的编辑何璐璐。

      一整圈汇报下来,就属宁楚林手里的选题多,领导便大手一挥:“楚林,让訾铭先跟着你吧,正好给你帮帮忙,这么多题。”

      宁楚林巴不得有个实习生能来帮忙,忙不迭点头。

      齐訾铭也非常愿意,他来报到之前才看了宁楚林最新的稿件,大为震撼。

      他是个中文系的研究生,平时读的文学作品不少,这次在实习之前也读了不少非虚构类的作品,但像宁楚林这种把非虚构写出一种叙事性散文格调的,还是第一次见。

      齐訾铭平时也写小说,拿过奖,身上多少带点文人的孤傲,非虚构类的文章能让他看上的寥寥无几,宁楚林这篇算是今年他觉得最好的。

      领导分配带教记者之前,他还有些惴惴不安,从外表来看,宁楚林长得非常年轻,说他是个学生也没人会怀疑,八成入职时间不长,能带实习生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当领导说让宁楚林带他的时候,齐訾铭喜出望外,这简直是这次实习最好的安排。

      编辑何璐璐就高兴不起来了,她看着领导说:“他最近本来就写得快,您再给他个实习生,四个选题呢,这得要了我的命!”

      宁楚林有些同情地看着何璐璐,宽慰道:“别太难过,我先开献血的选题,估计得出个差,这个稿子快不了。”

      何璐璐眼睛里只有绝望俩字:“就是说你另外三个选题都快得了?”

      宁楚林想了想,沉重地点了点头。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9章 灰色的欲望1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