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8、光宅 ...

  •   弘道元年(683年),李治驾崩。我儿李显在灵柩前即帝位,按照惯例,新帝即位的当年不改元,但次年必改元。于是,按照惯例,次年(684年)正月初一,改元嗣圣,大赦天下。
      一个月多后,李显被废,我的幼子李旦即位,数天后,改立李旦长子李成器为皇太子,于是大赦天下,更改年号为文明。
      于是这一年,有了两个年号,分别为嗣圣、文明。但是,这一年,在史书中,被称为光宅元年——没错,后来又改了,所以,这一年,有三个年号。
      一年用三个年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年时局的动荡不安。
      李治走的突然,没来得及为新君调配出一个合理的朝政格局,留下一个裴炎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就在这时,徐敬业等起兵叛乱,令局势雪上加霜。
      徐敬业是名将李世绩之孙,李世绩本姓徐,因高祖李渊曾赐他国姓,所以史书上被记为李世绩。后来李敬业叛乱,于是我剥夺李敬业赐姓和爵位,所以,史书将此次叛乱,称为“徐敬业叛乱”。
      徐敬业是在当年九月起兵的,他的弟弟李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等,都随同叛乱!我得知徐敬业起兵后,第一件事,不是派兵平叛,而是改元光宅——是不是这一行为很奇怪?是不是觉得有点神经病?——唉!我有我的不得已!
      那时,边境不宁,国内也不安稳。饿死了那么多人,不用多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事件不断,不断有人拉起旗帜,杀官吏,焚村落……虽然都被镇压了下去,但不由这让人想起了几十年前,隋朝灭亡的最后几年,也是这样的光景。
      隋朝亡于武德元年(618年),乱象则起于大业七年(611年),那年也是发生大灾,“山东、河南大水成灾,漂没四十余郡”。当年,山东王薄率发动叛变,不久被镇压;两年后,大业九年(613年),吴郡刘元自称天子,扶风向海明称帝,当年被剿灭。
      这些叛乱,因为规模较大,而且公然打出了造反的旗帜,所以被史书记录了下来,其他的小股叛乱(或称土匪),则数不胜数。
      这些叛乱,都很快被打压下去,没有对隋朝统治构成致命的威胁,真正动摇了隋朝根基的,是同样发生在大业九年(613年)的杨玄感叛乱。这次叛乱,很快也被平息了下去,但是,这次叛乱与前面的叛乱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杨玄感的身份——他是贵族子弟,隋朝官员。
      杨玄感起兵后,贵族官僚子弟如观王杨雄子杨恭道、韩擒虎子韩世谔等四十余人都来军中,光禄大夫赵元淑、兵部侍郎斛斯政等也与他通谋……此次起兵,造成了隋统治集团的大分裂,导致了君臣之间,互相猜忌。我一直觉得,隋炀帝在最后几年,选择去了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而不是有四塞之固的长安,可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已经不再信任关中子弟了!
      现在,我唐面对的境况,何其相似?徐敬业,与杨玄感又何其相似?这年(684年),跟大业七年(611年)时,相距才70多年,还有一些见证过那段岁月的人,依然健在,他们得知徐敬业叛乱时,纷纷感叹道:“怕是要变天了!”
      我不想让唐重蹈隋的覆辙,于是想办法开展自救。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首先要做的,是安定局势,争取民心。于是我改元——改元不是目的,重要的是,改元之后,按惯例,要大赦天下——这才是我想要做的!我要告诉那些正在当土匪的百姓,你们做的事,朝廷不追究了,不用推翻朝廷,你们的事也翻篇了,回家去吧!
      当然,没饭吃,这些百姓还是不会就这么回去的,但是,当年陈胜、吴广为什么起义?是因为“失期当斩”(凡所征戍边兵丁,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要一律处斩)——反是死,不反也是个死,他们才反的。
      现在各地百姓的叛乱,大多还只是土匪性质,也即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抢点吃的,劫点财,打出推翻朝廷的旗号还是少——如果打出来了,就是谋反,属于不赦之罪,必杀!
      大赦,就是为了给已经叛乱但还未参加谋反的百姓们留条活路,让他们知道,反是死,不反就不会死。于是,百姓在参加谋反队伍前,就会犹豫——只要他们不跟着徐敬业走,此番大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改元之后,我还下令,接着改,改旗帜颜色、改官服颜色、改都城名称、改宫殿名称、改官衙名称:“旗帜都用金色。八品以下官员原穿青色服装的,现改穿深青色。改东都洛陽为神都,改宫名为太初。又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六部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侍中为纳言,中书令为内史;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设右肃政台;其余省、寺、监、率的名称,全部按意义分类加以更改。”
      看着,是不是很折腾?——对,我就是要折腾,我要让这些官员忙起来,人太闲,容易出乱子,给他们找点事情做,免得他们闲得无聊,给我找事……而且这么一动起来,我就可以“协调改名”为借口,往一些以前我插不上手的机构派人去……于是很多密谋的事,就不容易保密了!
      现在京官有事做了,地方的官员还是在“闲着”!不行,我也得让他们忙起来,于是设置左右肃政台:“左肃政台本御史台,专知京师百官及监诸军旅。右肃政台乃新增机构,专知诸州按察,每年春秋发使,春曰风俗使,秋曰廉察使,以地官尚书韦方质删定的四十八条科目监察州县官吏……”——总之,就是现在派到地方的巡视组、督察组之类的机构。
      以前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也会派人到地方出巡,但都是临时性的,没有形成定制。我觉得这种对地方的巡视很有必要,于是这年,在防止地方搞事的同时,顺势设置“右肃政台”,每年定期出使,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控制。“监察使职发展为巡察使、按察使、采访使,有印信、治所,常驻地方,并有废置官吏等等大权。”
      这些,都是在当年九月份,我接到徐敬业叛乱的消息后,同时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都是我针对杨玄感叛乱事件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而想到的措施,我也不知道这样能不能管用——在这里,我要感叹一声,还是读书时的日子好过,考试再难,也有答案,而这里,没人给我答案,别人的指点,说不定是干扰,我只能自己摸索,并且押上身家性命和一个王朝的存亡为赌注……万幸,我赢了——梁郡公李孝逸、魏元忠领兵三十万征讨,三月平叛,徐敬业被其部下斩杀!
      徐敬业,是杨玄感第二;但天佑大唐,让大唐免于成为第二个隋朝!
      顺便说句题外话,裴炎,就是被斩杀于徐敬业起兵的次月,罪名是谋反——这次,我是真的怀疑他与徐敬业勾结,而不是借口。
      徐敬业想谋反,但手中无兵,他能够在起事之初,便占据扬州城,其中有一个人起了很关键的作用,那人便是薛仲璋。
      薛仲璋本为京官,借我令御史到各地监察官员风纪之机,上书请求出使扬州,在裴炎的力谏之下,我同意了。
      薛仲璋到了江都后,徐敬业派人诬告长史陈敬之谋反,薛仲璋乘机捕杀了陈敬之,并指称徐敬业是新任长官。徐敬业“上任”之后,“谎称自己奉密诏讨伐南方的反叛势力,于是从监狱里放出囚犯,又打开仓库,给囚犯和官衙里干活的工匠们分发武器,就这样组织起几百个人来,把扬州城给占领了。” 占领扬州之后,打出匡扶中宗李显的旗号,发动扬州之变……
      这薛仲璋,便是裴炎的外甥——前前后后的事,放在一起,让我怎么能不怀疑他?
      而且徐敬业公开反叛之后,裴炎作为宰相,不积极平叛,反而是逼着我交权,还说我交了权,叛乱定止……这话听着,怎么都像是这叛贼由裴炎当家呀!
      最好笑的是,这个要清君侧的徐敬业,占据扬州之后,并没有挥师北上(我在他北边),而是挥师南下,企图占据金陵,只是因为“金陵有王气,而且有大江天险”……这是要匡扶李显?这是想自己当皇帝吧?这么明显的谋反,裴炎还说我交权就会平息,这是逗傻子呢?
      后世有史书,把裴炎死的原因,写成是“阻止武则天立武氏七庙”——荒谬!
      何谓七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所以,七庙是社稷归属象征。
      九月徐敬业反,十月斩杀裴炎,十一月叛乱平息。这就意味着,我一边给李唐皇室宗亲李孝逸(唐高祖李渊的堂侄)三十万大军,另一边,自己在京城修武氏七庙——这不是修庙,这是在作死,这是多么智障才能干出来的事呀?这怎么会有人信?
      为什么史书中会有这么离谱的故事呢?我只能猜,这是后世史官,被裴炎的亲戚们逼着洗白裴炎,出于无奈,又不想违背良心,就只好编出这么一个逻辑不通的故事,糊弄那些人,寄希望于看史的人,带着慧眼,明察是非,还我清白……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