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

  •   第四章 初见伊人

      刘志民的小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名符其实的散养。刘志民家住的地方又属于城乡结合部,根本就没有什么幼儿园。白天,大人们出去工作,把孩子直接往外一撒,让他们自己玩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孩子们不到天黑不回家,有的甚至到了天黑也不回家,得大人们满世界喊着找去。所以,这帮孩子都是野惯了的,淘气起来一个能顶八个。

      在那个没有手机、游戏机和各种电子产品的年代,孩子们的各种发明创造,现在的孩子们是绝对想不出来的。一些淘气的男孩子会把高粱秸秆外边的那层硬皮剥下来,弄成挂面条一样的长薄片,插入一种硕大黑色甲虫的头和身子之间的缝隙里,又不插得太深;这样甲虫既不会死掉,又不能飞走,就只能一直"嗡嗡"地煽动翅膀,被孩子们举在脸边当风扇用。另有一些男孩子,他们会把废弃的自行车辐条在石头上磨成尖利的钢钎,然后绑在细长的竹竿上,拿到水边去扎□□;再把扎到的青蛙,在水边收拾收拾,生点火,烤熟之后吃得津津有味。少数孩子不屑于拿自行车辐条去扎,倒不是他们嫌恶使用钢钎太过残忍,而是为了显示他们的聪明;他们先去捉一只很小的青蛙,然后用细绳儿把它拴在树枝的一端,伸到稻田地里悬空晃来晃去;大一些的青蛙就会以为这是某种可以捕捉的猎物,高高跃起一口叼住,被轻而易举地捉到。更有一些胆大的孩子,各处搜集金属零件,比如八号线、自行车链条什么的,再把它们做成□□,用火柴头上的药作底火,虽然不能发射子弹,可是响声倒不小,经常吓人一跳。至于掏鸟窝、挖田鼠什么的更是家常便饭。据说有几个胆大的家伙还曾经跑到坟地里去玩,还用木棍子从破坟里边扒拉出两块骨头。

      要想让这帮鬼机灵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边上课,可不是那么容易办到的事。卢老师班里的孩子有不少人在上学之前就互相认识,即便是互相没见过的也都不认生。四十多个孩子一有机会就闹成一片。

      头一天,孩子们在听到站队口令之后往往需要好几分钟才会从玩闹状态聚集到一起;好不容易聚集成一小撮,又排不成队形;好不容易排成一列纵队,又七拧八歪。孩子们对一种口令充满了疑惑:什么叫"向起看齐"?还要分成"大背"和"小背"?当卢老师指定的小班长李俊武用稚嫩的嗓音喊"大背向起看齐"的时候,全班人都不知所措。左顾右盼之后,队伍最前边的孩子用力挺了挺脊背,于是后边的孩子们也都跟着挺直了小身板。卢老师不得不从前往后一个一个扒拉着让贴在一起的孩子们拉开距离,然后拽着他们的小胳膊向前平举起来。

      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孩子们终于像某种动物一样形成了条件反射,可以按照"大背"和"小背"的指令动作起来。同其他人相比,刘志民不光听不懂口令,行动还慢半拍,他总是最后一个找到自己的位置。刘志民很疑惑:为什么把胳膊伸直向前平举就叫"大背",而像电影里警察抓特务一样抬起小手顶着前边人的后腰就叫"小背"呢?直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才忽然明白过来,那两句口令应该是"大臂向前看齐"和"小臂向前看齐"。

      鉴于新入学的"小豆包"们什么都不懂,开学头两天,老师并没有急着教课,而是一直在教规矩:上课一定要坐直,挺胸抬头,手要放在背后;上课发言要举手,举手的姿势要标准,胳膊肘要支在课桌上;老师叫到名字之后,才可以站起来发言;在学校里见到老师要问好……另外还要教给孩子们整理东西、打扫教室卫生。

      孩子们的家离学校都不太远,路上的车又极少,所以他们第二天就可以自己上下学了。每当放学的时候,住得近的孩子们会排成一队一起回家。老师会安排一名班干部当"路长",负责带着大家往回走。一群小不点排着队,一边走一边唱:"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知道(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直到第三天,卢老师才开始正式教课。孩子们都是一水的零基础,教学进度很慢。

      刘志民虽然有点木木的,可是十分听话,从来不起什么幺蛾子;再加上他功课又好,所以卢老师对他还算满意,甚至还有点喜欢他。

      开学没几天,学校要组织一场跳绳比赛。比赛之前,卢老师作了动员:"这是给班级争荣誉的时候,大家要积极报名参加,甭管跳得怎么样,重在参与!"

      当时,跳绳和踢毽子一样,都是十分普遍的运动,人人都会。孩子们平时都把它当成娱乐活动,还开发出很多花式跳法。刘志民自然也会,此刻他一想:既然老师都号召积极参与了,那是一定要报名的,所以他第一个举手报了名。卢老师很高兴,连同刘志民在内,选定了三个人参加跳小绳比赛,大绳比赛班级全员参加。

      比赛在学校中间二层小黄楼前面的操场上举行,按年级分组,先进行跳小绳比赛,时间限定为一分钟。每一位小选手旁边都有一个人专门负责计数。各班级都组织了啦啦队在旁边加油,卢老师也带着本班学生前来助威。

      比赛刚一开始,卢老师就傻眼了。一声哨音响过,各班选手把绳子抡起来呜呜作响,脚尖点地,跳得飞快;夸张点说,比缝纫机也慢不了多少。只有刘志民--他抡绳的速度太慢,每跳一下,脚尖都要在地上空颠一下才能再跳。吧嗒,吧嗒,那节奏,跟大钟的钟摆差不多。别人跳三下,他大概能跳一下。卢老师脸都要绿了,眼神冷得好像能杀人。她心想:你是故意的吧!跳成这样居然还第一个主动报名,简直太丢人了!她这个后悔呀:为什么选人的时候就没让他们试跳一下呢?

      刘志民根本就没注意到卢老师锐利的目光。他还在按照自己的节奏,专心致志、一踮一跳地继续。

      卢老师的情绪丝毫没有影响到她带来的啦啦队。这帮小家伙就站在刘志民对面,连喊带蹦,比参加比赛的人还要兴奋。站在啦啦队最前排正对着刘志民的是一个穿着红色纱衫的小女生,留着标准的齐颈学生头,发丝柔顺光亮;脖子上挂着一条红绒绳,绳子末端拴着的一把钥匙随着她的动作上下跳动。小姑娘眉眼弯弯、面色微红还沁着些细微的汗珠;她的调门格外高,刘志民满耳朵就只听见她的声音。

      比赛结果毫无悬念。班级总分:四班垫底;个人成绩,四班一个也没取上。卢老师着实气着了,她勒令刘志民:接下来进行的跳大绳比赛不准参加,在旁边看着。

      刘志民这才看出来,卢老师生气了。可是,他不知道自己哪里惹到了她,只好乖乖地站在花坛边上看着。结果,大绳比赛结束,四班还是垫底。卢老师那张胖脸好几天都没见晴天。

      阿斯伯格孩子的思维方式很特别,他们的大脑在某些社交场合中对语言信息的理解是很机械和单纯的。老师都说了"甭管跳得怎么样,重在参与",所以刘志民就真的没考虑自己跳得怎么样,积极地参与了。从严格的逻辑上来讲,刘志民的想法并没有错。但是,他没有理解出卢老师的那句话只不过是动员大家积极参加比赛的一种鼓动式的说法而已。说说而已,他就真的信了。

      刘志民惹了卢老师不高兴之后,他自己倒是无所谓。他只是微微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至于到底什么地方不对劲,他想不明白,也就不再去想了。他所关注的,不是自己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而是那个穿着红色纱衫、留着齐颈短发、笑得眉眼弯弯的小姑娘。由于天生脸盲,全班四十多人,他到现在还没认全呢。如果不是这次跳绳比赛,他是不会刻意去关注那个女孩的。

      红衣女孩的座位就在刘志民的后面,隔着一桌。她的名字叫--米春红,这是刘志民特别留意才记住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名字里带了一个"红"字,米春红特别喜欢穿红色衣服--红纱衫、红夹克,还有后来的红色羽绒服。巧的是,经常和米春红在一起玩闹的,也是一个爱穿红色衣服的女孩,两个人可以说是形影不离;更巧的是,那个红衣女孩的名字里也带有一个"红"字,于是刘志民很快也记住了她的名字--杨玉红。

      其实,米春红是一个极不出众的女孩子,无论是文艺还是体育,没有一样拿得出手;学习成绩虽然不至于垫底,可是也在后十名以内;相貌也算不上漂亮。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女孩子,到底哪里吸引了刘志民呢?

      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一九八零年还没有《大话西游》。但是,菩提和至尊宝都是神仙,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穿越回去说那几句台词呢?当然,彼时刘志民的喜欢还不是哪种有特别含义的"喜欢",更多的只是关注而已。

      相比之下,杨玉红就显得出众得多。她的歌唱得十分动听,成绩也还不错,相貌也好。她被卢老师安排做了班级的文艺委员。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