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第 17 章 ...

  •   第十七章 觉悟与收获

      刘志民在和王耀东、章晓辉在铁路边上割老鼠尾巴差一点挨了揍。他就是再木,趋利避害的本能也还是有的。事情过去之后,刘志民心想,如果不是那个领头的绿军帽比较讲究,冤有头债有主,在开打之前还问问都有谁的话,那么自己肯定也跟着挨了一顿拳脚。而且,在这次事情之后,他还曾经看到过王耀东和章晓辉两个人的书包里甚至经常带着片刀。

      刘志民可不是个笨孩子,稍微一琢磨:如果自己再和这两个人继续混在一起的话,肯定是不安全的。所以,他开始逐渐疏远王耀东和章晓辉。

      从那以后,刘志民在放学的时候经常有意地不再乘坐汽车,而是选择从另外一条稍远一些的路,走到另外一个电车站直接乘有轨电车回家。这样,他虽然走得远一点,但是安全。

      这条新的放学路线正好和夏中华同路。

      夏中华的性格非常外向,思维也异常活跃。他的头发发质很硬,只能剃成很短的寸头;如果稍微留长一点,就会像一只大刺猬一样根根直立,看起来十分滑稽。他和刘志民经常一边走一边讨论各种感兴趣的事情,很快就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通常,阿斯伯格孩子是很难建立和维系友谊的。他们不能很好地判断出其他人的感受如何,因此对于"朋友"这个概念的理解更多地偏向于主观控制,并且导致自己的一些行为令人反感。

      但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很奇妙的。社会上还有另外一些孩子:他们生来就很善解人意并且能够发现阿斯伯格孩子的可爱之处。他们可以容忍甚至是欣赏阿斯伯格孩子的独特行为。

      夏中华就是这样的孩子。阴错阳差,刘志民因为躲避潜在的危险而收获了他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一段友谊。他对此感到异常高兴,也倍加珍惜。

      从那以后,刘志民和夏中华几乎每天放学都要一起走。

      夏天的时候,天黑得很晚。两个人经常在路口卖各种杂志的报刊亭驻足,假装着挑选,没完没了地翻看那些画报。这明明就是想白看、占便宜,看摊儿的人却假装不知道。他们还时常跑到电车站旁边的农贸市场去看一群老头下象棋。夏中华的书包里总是揣着他那本《橘中秘》棋谱,两个人一边看,还一边时不时地翻开棋谱讨论一下。

      每到休息日,两个人就会相约到某一方的家里切磋一下棋艺。中午也不用回家,就在对方家里吃饭。两个人的家境差不了多少,夏中华家里的生活条件似乎是略强一点。所以,吃好吃坏两个人谁都不在乎,也没有谁觉得不好意思。

      一天放学的路上,刘志民忽然想起一件事。他问夏中华:"什么是'武侠小说'?你看过没?"

      夏中华嘿嘿一笑,说:"这你可问对人了。"说着,他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是十六开本的,跟杂志一样大小,只是比杂志要厚很多。他把书递给刘志民:"这本书就是武侠小说,写得不错,你看看吧。"

      刘志民原本对看小说没什么兴趣。他只是想起了那次去看望杨玉梅老师的事情,当时杨玉梅老师说她自己喜欢看武侠小说。刘志民不知道什么是'武侠小说',所以才随口一问。

      夏中华双目直视前方,似乎沉浸在某种令人愉悦的情境之中。他笑嘻嘻、神秘秘地叨咕:"但觉得唐经天的气息好似柔和的春风,轻拂云鬓,脸上感到热呼呼的,胸膛有一股令人透不过气来的压力,'难受'之极,却又'舒服'极了!--嗯,写得好,写得好啊!嘻嘻!"他一边叨咕还一边晃着脑袋,根根直立的头发由于长时间没有剪短而不断摆动。

      刘志民不明所以,接过那本书,塞进书包。

      回到家里,刘志民先是写完了作业,之后开始生着炉子、做晚饭。

      搬家之后,刘志民的母亲工作似乎更加辛苦。他的家里没有煤气,也不用液化气罐,做饭做菜都是用炉子。母亲每天早晨三点多就要起来生炉子做饭,晚上也要很晚才回来。搬过来之后的第一个暑假,母亲就开始安排刘志民做晚饭。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刘志民很快就学会了生炉子做饭。后来,即使不是在放假,如果放学早,写完了作业之后,刘志民也会主动把饭做好,等着家里人回来吃饭。

      现在是夏季,用不着烧炕,刘志民就把院子里的一个大铁炉子生着。他先在大铁炉子中间立起一根粗木棒,然后往炉膛里塞满锯沫子并且压实;再把木棒抽出来,锯沫子中间就有了一个窟窿。锯沫子是父亲用自行车从建筑工地上驮回来的,用作引火之物。

      刘志民用火柴把一小把刨花子点燃,塞到窟窿里,火就烧起来了。然后他看准时机,把焦炭放进去。如果焦炭放早了,就会把火压灭;放晚了,锯沫子已经烧得差不多了,不足以引燃焦炭。当然,这类事情对于刘志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他早就轻车熟路。

      刘志民点好了火,正在往锅里放油,旁边放着一盆掰碎的茄子块。他太过于专注,没有注意到一个矮胖的老头,推开院门背着手踱进来。老头站在刘志民的旁边看了看,说:"哎呀,你这油也太少啦!"

      刘志民没说话,心说:这个人怎么也不打个招呼就进来了,而且还不认识。

      老头又说:"烧茄子,得多放油啊!"

      刘志民白了他一眼,心说:我还不知道多放油好吃吗?可哪有那么多油啊?再说了,我这是烧茄子吗?我这是炖茄子!

      刘志民母子三个人的户口一直都没办下来,在那个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一家人只靠着父亲一个人的供应量。其实,当时整个社会经济已经好转了许多,东西已经不像原先那么紧缺了,不要票的议价粮油也是可以买到的。可是,议价的东西毕竟比较贵。刘志民家里的经济条件刚刚稍有好转,不用再挨饿;建国也不用再回农村去往回背粮食。但是,家里的日子过得还是很紧,顿顿吃的都是高粱米饭--当时那玩意最便宜。至于油,就更得省着吃。

      胖老头一看刘志民不搭理他,闹了个没趣。"不会做还不听话。"他嘴里嘟囔着出去了。

      刘志民一看他出去了,赶紧过去把大门叉好,免得再有人进来。

      那天晚上,母亲一个劲儿说刘志民做的茄子好吃。刘志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因为受了那个矮胖的老头干扰而多放了油。要是连续几次都放多了,家里那点油就有可能用不到月底了。

      吃过饭,天还没有完全黑。刘志民无事可干,忽然想起夏中华塞给他的那本书,想起塞给他书的时候夏中华那神秘秘、笑嘻嘻的表情。

      他决定一探究竟。

      刘志民是不喜欢看那些大厚书的。满篇纸都是密密麻麻的字,他看着闹心。他更喜欢听,先是听母亲给他讲的故事,到后来又听收音机。

      所以在这之前,刘志民只看小人书和画报。语文课本是不得不读的,除此之外,他偶尔也扫几眼学校里订的《小学生报》。他对那些文章没有一点感觉。

      他不喜欢语文课,尤其不喜欢班主任金老师。

      金老师虽然教语文,可是她自己说话的时候不但平卷舌不分,r音和y音也分不清。她的那句经典的"这要是我儿纸(子),我咒(揍)屎(死)他!"刘志民每次听着都想乐。她读的课文一点都没有美感,和收音机里的朗诵差远了。可她又偏偏喜欢给学生们做朗读示范: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油(柔)!"

      她会把"惜"字和"爱"字读得特别的重,音拉得特别长。当她读到"爱晴油"三个字的时候,班级里那些调皮男生全都不约而同地小声重复着,在神秘地笑。

      不喜欢归不喜欢,学校毕竟还是要考试的,而且还要求写作文。刘志民不得不记住那些老师要他记住的东西,而且还要学以致用;什么开门见山、首尾呼应、承上启下……

      所以,尽管他的语文成绩很好,但是他从来没有主动去看完一本大部头的小说。现在,他拿出那本十六开本的大厚书。书的封皮上靠右侧竖着印着五个大字:冰川天女传。

      嗯,字不错,书名起得也不错。刘志民就着将黑未黑的天光,一页一页翻看。

      天越来越黑,已经有点看不清字了。他又挪到屋里,就着仓房里昏黄的白炽灯看到半夜。想着第二天还要上学,他才不得不把书放到枕头下面,沉沉睡去。

      第二天,刘志民回到家里写完作业就又掏出那本书继续看,结果看入了迷差点忘记做晚饭。晚饭之后,他又一直看到半夜,这才睡觉。

      用了三天时间,刘志民第一次完整地读了一本大部头的小说。他忽然发现,读一本大部头的小说其实是一件非常过瘾的事情。他第一次被书里的情节所吸引、被书中的人物所感动,也对书中所描绘的情感感到向往。

      怪不得杨玉梅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她喜欢看武侠小说呢。刘志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搜罗一切可能得到的小说。当然,靠买是买不起的,都是同学之间互相借阅。

      一段时间之后,刘志民的阅读能力飞速提升。

      不久,他又发现,原来课本里也是有好文章的。那是一篇赞美参加者阴山战役的解放军战士的课后阅读散文。他在看它的时候,就像参加一场朗诵比赛一样,在脑海中激情澎湃地朗读了那篇文章。趁着家里没人,他又在仓房里独自演练了一遍。他觉得,自己的朗诵完全可以和电台的播音员相媲美。

      于是,他又发掘出了自己的朗诵才能。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