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一沉一浮 ...

  •   969年阴历6月,御驾亲征北汉的赵匡胤回到了开封。登基近十年来,他两次御驾亲征,第一次是平叛李筠与李重进之乱,第二次就是这次讨伐北汉。我认为,赵匡胤实在是个“暖男”,他希望他的子民生活安定、富足喜乐,因此在他执政的十几年中,大宋王朝几乎没有冷暴的血雨腥风,包括杯酒释权、削弱蕃镇、权力洗牌,赵匡胤都是小心运作、春风化雨,没有刀枪血刃、地动山摇。
      这个生性谨慎、宽容为怀的帝王,在整治国家权力体系、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南下北上统一国家的过程中,最信赖的武将起初是石守信、慕容延钊、韩令坤,他们先后离世后,最信赖的则是王全斌、曹彬、潘美和党进等,而智囊团,则以他的好友赵普为首。
      北征回到开封以后,赵匡胤把目光再次放到了富庶的南国。因为南唐对大宋一直尊敬有加,所以赵匡胤先把铁骑派到了南汉。征战南汉的主帅潘美再次不负赵匡胤重托,自开宝三年(970年)九月至开宝四年(971年)二月,仅仅不到五个月的时间,潘美率军攻克了南汉的全部城池,俘虏了南汉皇帝刘刘鋹,为大宋带回了大笔财富。
      南汉平定,国库富足,赵匡胤端坐庙堂之上,放眼辽阔的国土,百姓的富足,臣民的景仰,都让这位平民皇帝豪情激荡:不负江山如画,开创一代圣明!
      “暖男”赵匡胤放慢了征战天下的脚步,他把目光撤回大宋,利用两年时间把前期制定的各项制度一一完善、论证,他还大胆改革,在辽宋边境开放了与契丹的正式贸易。大宋一片政通人和的繁荣景象。
      973年9月,赵光义迎来了一件大喜事---皇帝加封他为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赵光义无声的笑了,看吧,我这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哪,哇卡卡。
      唉,几家欢乐几家愁,而此时的赵普,却在黯然离京的路上。
      我们知道,赵匡胤建宋之初,赵普那可是皇帝最得力的谋士,从黄袍加身、权力设置、杯酒释权、削弱蕃镇,赵匡胤无论大事小情都会征求赵普的意见,赵普曾经是皇帝最依赖的谋士、最信任的助手。其时,皇弟赵光义还只是个小角色。
      唉!该怎么说赵普同志呢?他实在是个实干家,自己认准了对国家、对百姓有利的事,往往就一定要达到目的。而且,他认为值得提拔重用的干部,也一定要向皇帝推荐。
      不仅如此,由于常年身居高位,在周围小国主的眼里,在官位低微的公务员眼里,赵普实在是这个国家的中流砥柱。
      还有还有,我们说过,他与赵光义同志,已经多年“相看两相厌”了。
      好吧,不管怎么说,971年到973年,赵普同志犯了好多让皇帝难以容忍的错误。
      971年10月,赵普派亲信到陕西、甘肃深山去购买成材的榛木、红松木,用马草实作伪装把这些珍贵木材运回京师,为自己建造豪宅。可是这个亲信见贬卖这种珍贵木料利润太高了,忍不住多带一些回京贩卖。结果事情就败露了。
      事情捅到赵匡胤那里,皇帝半天没有说话。他早已下旨规定这种木头皇家专用,其他人禁止买卖。赵普倒好,不但自己偷偷采买,竟然连他的亲信都无视皇帝圣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事,说小了,是不遵规矩,说大了,这是欺君罔上,是要株连九族的!
      赵匡胤思考再三,不能崩了“宽厚仁德”人设,就这么砍了自己左右手的脑袋,于是只把赵普批评一翻,要求他要严格遵守纪律,不要落人口舌、破坏规矩。
      如果说这件事,是在皇帝心中种下了一根刺,第二件事,则为这根刺插上了扎人的刺尖。
      开宝六年(973年)四月,吴越王钱俶写信问候赵普,随信而至的,还有十瓶当地的“海味”。赵匡胤到赵普家商量国事,临出门看到庭前摆了十个精致的大瓶子,不由有点好奇,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是钱俶送来的海产。赵匡胤见是海产,来了兴趣,就说打开来吧,我们再来次烧烤。谁知一打开,赵普立刻就傻了眼,里面装的是整整十瓶金瓜子金!赵普连忙向皇帝叩头陛下,臣真的不知道里面装的是这种东西!皇上明鉴!!赵匡胤面无表情,淡淡地说:他既然是给你的海鲜,那你就留下吃好了。心里却在冷哼:哼哼,嗯嗯,这个钱俶,莫非你以为,这个文官真的能决定国家大事?哼哼!
      是呀,难怪赵匡胤暗怒。你赵普作为当朝宰相,收受一个地方王的贿赂,你到底做的什么打算?往深里想,难道?
      心中多了几猜忌和不快的赵匡胤将宰相的行政权更多的交给 参知政事(副宰相)薛居正和吕余庆。我想,此时的赵普实在应该警醒----皇帝已经忌惮了,实在是该收敛锋芒、谨慎从事了吧。并没有罢免他。
      赵普却并没有意识到。我想,以赵普的智商和精明,这两件事实在做得很笨拙。他到底是有恃无恐呢?还是在某些细节被人设计,亦或两者都有。必竟,他曾经毫不留情地打击过身处高位的人哪,对吧?
      赵普还有一个专门针对他的文官---卢多逊。
      卢多逊是河南沁阳人,绝顶聪明,博学多思。最初,他任史馆修撰,主管馆事。这家伙,实在是个投人所好的高手!当他得知宋太祖喜欢读书,时常从史馆中取书阅读时,卢多逊便安排属下将皇帝派人取走的书报告给他。而后就凭借聪明的大脑,将书中的观点和精彩段落倒背如流,每每能跟皇帝谈论读书所得,观点独到,见解深刻。这令皇帝喜爱有加、十分欣赏,赵匡胤认为卢多逊不但博学多才,而且是自己的知音。得到皇帝赏识的卢多逊一路高歌猛进,一直升到中书侍郎、平章事。
      卢多逊能说善道,思路清晰,八面玲珑。他最喜欢与文人相斗,斗嘴,斗权,斗心思。而他最喜欢的,是跟赵普争斗。赵普的树大根深、位及高位,更加激发了卢多逊的斗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卢多逊,显然是一位“极好”的士兵。唯有搞垮赵普这样的高官,才能显示智商和段位,因此,拉赵普下马,成为卢多逊当时的最高目标。
      善于分析形势实力、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卢多逊见赵普不停地犯错,心里早已乐开了花。如此情势之下,若不能及时落井下石、添油加醋,岂不浪费了俺天生智慧的脑袋瓜?
      卢多逊的确善于酌情度势,他及时向赵光义靠拢,他在台前,不停向皇帝进言赵普如何贪赃枉法,如何藐视皇权,如何自认功高,而赵光义则在幕后,向皇帝证实卢多逊的见解有多正确,反映的事件有多真实,治国的能力有多出色(这是为了暗示皇帝,不要担心没了赵普,便没有了出色的谋臣)。
      所谓“三人成虎”,早已心生芥蒂的皇帝终于无法忍耐赵普,973年6月,赵匡胤下令,任命赵普同志为河阳三城节度使(驻守今河南郑州西北一带),同平章事,也就是挂着宰相的虚衔,回河阳休假去吧。
      有能力,有智慧的赵普,就这样离开了开封,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二十年的大宋朝廷。
      他临走前留给皇帝一封信:大家都说我总是议论皇弟开封府尹(指赵光义),皇弟忠孝仁义,德才兼备,我实在没有啥议论的。看吧,这封信其实是在暗示皇帝,我知道你的亲弟弟在你跟前没有说过我什么好话,既然他问心无愧,又何必怕我说什么呢?
      赵普同志,心里知道自己栽在何人手里。回望开封,几分黯然,几分欣慰。马蹄踏着黄沙,赵普慢慢远去。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