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李煜出场 ...

  •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南唐中主李璟
      李璟的这首词写于960年冬天,其时赵匡胤大破李重进,大宋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宣告:我可不是好惹的!面对如此情景,李璟心里五味杂陈。这位多情的帝王也曾经豪情万丈,也曾经带领手下臣子为南唐开疆扩土。可是,后周的强大让他无力招架、边境尽失。无措的李璟只好遣使向后周求和,愿意成为后周的附庸国,岁岁纳贡,以求边境平安。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周而立,李璟发现,代周而立的大宋推行新制度、大肆演练水军,强大的国力更甚于后周,虎视眈眈的态度亦甚于后周。可是南唐呢?国力日微,而李璟本人,亦是疾病缠身。这种情势下,他的满腔愁绪深结,笔下的思妇喟然感叹青春如荷花败落、荷叶凋零,美丽不再,可是思人却远在天涯,唯有悠悠玉笙,悄然回荡在小楼之中,月光寒、思人远,凭栏美人,珠泪长流。这何尝又不是李璟在写自己的家国之愁!大好年华最易逝去,老之将至,曾经的雄心壮志,而今唯有回忆。梦中回望往昔,美好的回忆徒增惆怅而已。
      好吧,不管怎样,李璟靠求和、示弱、纳贡,免除了战争威胁,为了保证南唐能够安于一隅,李璟派人加固金陵(今南京)城防,而且,他悄悄思考准备迁都。
      公元959年七月,李璟给手下开了个会,讨论他准备迁都的计划。李璟同志在讲话中提到:建康(即南京)与敌人隔得这太近,又在江的下游。我有个想法大家讨论一下吧,我打算迁都豫章(今江西南昌),我们分析一下看看可行性如何吧。
      也许在李璟看来,仅仅依靠长江作为屏障的南京实在让他不能安睡。相比之下位于长江中游的豫章(南昌旧称)则要好得多。南昌地处南唐统治的腹地,其时若从开封攻击南昌必须沿长江而上,经过鄱阳湖进入赣江才能短兵相接。凭心而论,李璟打算凭借南昌有利地形和南唐善于水上作战的优势固守南昌,可见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认为还是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与会群臣却没有人率先赞成,大家似乎约定好了,谁都不先开口说话。其时的南京经过数十年的治理,早已成为当时以繁华著称的大都市,以冯延巳为首的才子词人词风艳丽,吴侬软语的美人色艺双绝,灯红酒绿,舞醉歌摇,南唐群臣不但坐拥豪宅园林,而且尽享富贵锦秀,他们如何愿意舍弃自己的安乐生活,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经营?
      于是,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发表意见。
      李璟必竟是做过皇帝的人,他揣摩到了群臣的心思。好在,那时并没有民主集中制的决策要求,见没人说话,李璟拍板决定:择吉时,迁新都!
      960二月,李璟命太子李从嘉(即后来的李煜)留守,他从南京启程,沿长江向南昌进发。在温软舒适的南国享受惯了的南唐君臣一路走走停停,还要到沿途的名胜景区“到此一游”,他们在路上走了一年多,961年3月,李璟终于到达了南昌。
      本属藩镇之地的南昌,且不说文化娱乐设施不能与南京相比,单就居住环境、生活用品来说,群臣只觉得一切都是这么不如意。虽然摆脱了北面的威胁,但是大臣们却日夜思念南京的繁华热闹,朝夕留恋南京的烟花盛事。最初,大臣们只是在背后嘀咕,慢慢地,许多人当着李璟的面,也抱怨起南昌的一切不能让人满意。
      李璟不由心灰意冷,悔意顿生,甚至一度起了重回南京的打算。长途跋涉、日夜忧思的李璟病了,并且一病不起,没有能够踏上返回南京的归途。961年6月,病死在南昌的皇帝长春殿。
      消息传到南京,太子李从嘉即位,后改名李煜,就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代词帝:南唐后主。
      我常常想,李煜如果不是皇帝,只是一个富贵公子,那么他伤春悲秋、吟花弄月,与他的心上人读书做对,采花填词,也许他不会有在诗词上的傲人成就。李煜遗传了他爹的多情易感、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唉!实在是造化弄人,他没有成长为至明至智的皇帝,却以至情至性的情怀流传千古,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诗词财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