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9、急切 ...

  •   只要国库丰盈,事情便容易了一半。熙宁帝看了几位大臣们各自上的奏折,又仔细询问了户部尚书,知道各地粮仓库房都老老实实地按朝廷规定存下了东西,如今只是需要在州府间调配,赈济稍微艰难些的地方罢了。

      “下令各地驻军调拨人马沿途护卫。另,遣派御史台巡查各地,即时奏报各地消息。”

      御史台代天子出巡,谁也没那胆子堵住他们的嘴。更何况,就算有人敢铤而走险,又如何能堵得上一群人的嘴呢。

      除了几位有资历的御史,熙宁帝还额外点了个人,正是明家大公子。说起来,这可是正经的皇亲国戚,陛下的亲表兄弟,就凭着这层关系,明家大公子可就是陛下的眼睛。

      也不是没人想打点一二,只请他说一二好话,只是明大公子一来就摆明立场,表示大家也别花那冤枉钱了,我难道是那样不收钱就会乱说话的人吗?别的都不必担心,只要尽忠职守,他自会上奏陛下,为诸位请功。

      接风洗尘的酒席间,明大公子话说得客气又带着亲近。一些人的心就放了下来,可还有些人就寻思着,这话里话外,岂不是说,若是做得好,他会如实上奏,可若是胆敢撒手躲懒出了差错,他也不会替咱们瞒着?

      外官们见了,谁敢不拿出十二分的力气努力办公?到时候,明大人不用多说,只把各人的表现原原本本地上奏陛下,别人都认真办差,就你出了岔子,岂不是格外显眼?这时候被陛下惦记上,一辈子的前程可不是就到头了。

      因此,因着熙宁帝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此次赈灾之事的极大重视,自上而下,层层官府都打起精神,格外用心。不仅如此,还大力劝说当地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到最后,所有奏报汇拢一看,除了北地冻死了些牛羊,一些房屋被大学压垮,真正受灾而亡的百姓,倒真没有几个。

      熙宁帝放下手上的奏折,闭上眼,捏了捏眉心。

      在座的几位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户部尚书起来说道:“陛下明鉴,今冬风雪势大迅猛,非人力可防备于一时之间。朝廷上下,反应迅速,同心竭力,已经把损失降到最小了。”

      天灾哪是人力可以预料的,即便如此,有官府、守军与当地百姓一起使劲,修房造屋、分发粮草柴火、又有大夫昼夜巡诊,这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啊。若是追求事事尽善尽美,那实在是苛责了。

      熙宁帝虽身处宫廷,自幼锦衣玉食,却也知道与天争命的艰难,听户部尚书说了,便道:“朕自知晓其中难处。平城、黑云关、柳山······”

      熙宁帝点了几个受灾严重的地方,“免一年赋税。凡出钱出力赈灾之人,令当地官府酌情嘉奖。”考虑到一些大商户不仅出了银子,还帮忙收集了不少药材,熙宁帝也下令嘉奖,同时允许其家中子弟参与来年科举。

      这才是真正惊到了这些人家!商人不能科举,此番有了机会,若再不鞭策子弟努力读书争取改换门庭,那才正是无颜去见祖宗了!

      赈灾的事情才告一段落,春耕眼看着就到眼前了。才从寒冬里恢复元气,熙宁帝生怕下面人就此懈怠,又花了不少心思去关注各地春耕之事。只是农事便是百姓的头等大事了,不消官府里的老爷们叮嘱,各地百姓们自己就早早做好准备忙活起来了。

      中间又有又皇天后土、历代先祖的祭祀之礼,等这些都忙完了,熙宁帝才算暂时轻松了一点。

      亲蚕礼原本该是皇后主持,如今也只能由太皇太后代劳。回了宫,太皇太后换下厚重的礼服,这才舒服地坐下,示意左右小丫鬟们给她捶捶肩膀。

      “哀家这把年纪,可不容易。”

      宫人端来茶水,在一旁说道:“左右就这一回了,等来年,咱们长公主能担起事了,您就舒舒服服地坐在上面,看着长公主主持大典去。”

      听着这话,太皇太后便喜笑颜开,“哎呀,可不正是这样,念念可能干,这些事交给她,哀家再没有不放心的。”

      左右宫人连连应是,又提醒道:“礼部和钦天监一道算了几个好日子,您先看看?”

      这人啊,一年一个运势,不是随随便便看着日子不错就能定的。就这,还得长眼睛地避开朝廷又有大事要忙的时候,否则忙起来哪里出了差错,坏了帝后的兴致,好好大喜的日子搞得兵荒马乱的,也是罪过。

      原本礼部和钦天监早就想向熙宁帝与太皇太后请旨,但谁能料到冬天一场严寒,把朝廷上下忙得人仰马翻,这时候,几位大人们私下合计了一番,觉得还是别去添乱了。眼看终于忙完春耕,礼部与钦天监就赶紧将奏折递到熙宁帝案头,又来请示太皇太后的意思。在不上折子,就不是体贴陛下国事繁忙,而是不把帝后大婚放在眼里了!

      太皇太后年纪大了,不想看字,就让人说给她听。而熙宁帝看着案头比前两个月矮了不少的奏折堆,心情十分不错,甚至还想着早些看完,还能提前去祖母和念念那。

      结果翻开第一本,打头一看,熙宁帝不做深思,反而偏头看了一眼立在一旁的孙有福:“怎么?你也来打趣朕了?”

      孙有福笑着回道:“奴才是看您辛苦了好久,想您看了这个,心里高兴高兴。再说,礼部的大人们千叮咛万嘱咐,满口什么‘帝后相合,国之幸也’·······您看,奴才敢不上心吗?”

      熙宁帝低头笑了一声,没再说话,反而将那奏折放到一边,转而看起下面的来。孙有福心里有些忐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自作主张,反而惹得陛下不满了?难不成,陛下是觉得他在指手画脚?干涉帝王大事?一时纠结着想不明白,孙有福于是越发小心起来,盯着脚下一块地板,眼神都不敢乱飞,生怕弄出什么动静,叫熙宁帝不痛快。

      过了好一会,孙有福耳里听着动静,算着熙宁帝用了几口茶水,估摸着是时候添茶了,这才轻手轻脚地提着茶壶走上前。借着添茶的机会,孙有福又小心注意了一下熙宁帝的神色,还是如往常批阅奏折一般,小事就写两笔,快速地过了,要是有要紧的,便捏着笔慢慢看,慢慢想······不见熙宁帝怎么皱眉头,孙有福便知这些奏折里没什么不好的事或事叫陛下为难的。

      就这样,熙宁帝看了一个多时辰的奏折,中途也没召哪位大臣议事,等结束时一看,竟比前几月早了一个多时辰。见熙宁帝仰了仰头,孙有福立马上前捶捶捏捏。

      “礼部可算是想起这回事了,”熙宁帝这才拿起之前被放到一旁的那份奏折,说话时,还带着打趣,可见心情不错,“一个个的默不作声,好似没这回事一样,叫朕想催催都不好意思开口。”

      孙有福松了口气,感情这事要把别的事忙完了,专门腾出时间来考虑自己的婚事呢!

      熙宁帝翻开奏折,一眼望去,开篇便是大段大段的恭贺之词。草草扫过,才在后面找到了重点。礼部与钦天监的人一共选了三个日子,每个日子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说明这日如何如何不错,末了又是大段文字,委婉而略带殷切地请陛下选出觉得合适的日子大婚!

      三个日子都是今年内的,考虑到康懿长公主下个月就要及笈,因此礼部和钦天监商量后,便选了六月、八月和十月的日子。当然,下月也不是没有好日子,只是,难免显得太急迫了。至于更晚些,天气凉了,还是算了吧。

      熙宁帝对历法只是知道,但具体哪天好不好,他也没什么研究。只是这几个日子看起来都是有讲究的,熙宁帝来回看了看,解释的话都差不多,无非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好得千篇一律。既然如此,熙宁帝拿着御笔点了点,便准备把六月的那个日子圈起来。既然都是好日子,那自然最近的才是最好的了。

      不过都准备下笔了,熙宁帝又停了手,反而转身问孙有福道:“朕要是选最近的这个,会不会显得朕太迫不及待了?这是不是不太合适?”

      孙有福内心简直无语至极,他一个内侍,哪里知道这些?可面上还是要顺着熙宁帝的心意说道:“您想啊,这婚嫁之事,是不是男方都得主动催婚?这哪里是······是急切不合适呢?这是说姑娘好,心里盼着姑娘快嫁给他,是看中人家姑娘呢!要是不催几道婚,才是显得男方心不诚!所以您选最近的这个日子,也是说明您对长公主,情谊深厚嘛。”

      熙宁帝一想,确实是这个道理。帝后大婚还与寻常人家婚嫁不同,比如这男方催婚女方矜持一下的两三来回,帝后大婚的流程里就是没有的。那他如今把日子定早些,也是表明自己心意,更何况,不说那些虚话,难道他就不想早些同念念成亲吗!当然是越早越好了!

      于是熙宁帝成功说服自己,朱笔一挥,“就这样了!孙有福,快些把折子发回各部。”

      孙有福应了一声,等门口的小徒弟进来抱了折子出门后,孙有福还不忘提醒道:“快些把这道折子交到礼部大人们的手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