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一章 ...
-
侦查科会议室里烟雾弥漫。丛思拿着一叠卷宗,站在投影幕前。进所里两年了,她还是第一次站到这个位置。
案件侦查陷入僵局,不得已,赵所长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让丛思从犯罪心理的角度给大家做一些分析。
“我先说我的结论。”面对着一屋子治安官,丛思没说一句开场白,直接开门见山,“第一,陈冬有可能并不是徐心洁一案的主犯,而是一个帮凶。第二,杀害徐心洁的凶手,和杀害徐峰夫妇的凶手应该是同一个人。”
其他治安官没有什么反应。赵所长微微颔首,示意丛思说下去。
“我先解释第一个结论。”丛思把卷宗翻到徐春红的笔录,“这里面有一个细节。根据徐春红当时的叙述,她发现徐心洁的尸体时,尸体被一块布盖着,而且盖得很严密,她是把布掀开之后才看到了尸体。
“这样就产生两个问题:第一,是谁把徐心洁的尸体盖起来的?第二,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假设一个不相干的路人偶然在小树林里看到了一具尸体,却不慌张也不报案,而是非常镇定地用布把尸体掩盖起来,这不符合一般人的反应。”
“那就是凶手把尸体盖起来的了?”赵所长蹙眉。
“假设是凶手做的,那大家认为,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丛思提问。
“会干出这种事的人肯定心理不正常,谁知道他怎么想。”有人低声咕哝。
丛思说:“就算是心理变.态的凶手,只要他有正常的智力,那么他的行为就是遵循一定逻辑的。我们分两种情形来考虑:
“如果凶手当时处于情绪化的状态,既然他如此憎恨死者,需要用过度损毁尸体的方式来发泄仇恨,那他应当会选择曝尸,以这样的方式继续宣泄情绪。
“如果凶手当时是理智的,想要隐藏罪证,那他要么把尸体埋进土里,延迟尸体被人发现的时间,要么让尸体暴露在大雨中,让雨水尽量冲刷掉尸体上可能留存的证据。
“因此,无论从以上哪一种情形去考虑,凶手都没有理由特意用布把尸体盖起来,这不是对他有利的做法。
“所以我认为,把尸体盖起来的并非凶手,而是另一个与案件直接相关的人。而他之所以会做出盖起尸体的动作,是因为负疚感。”
“负疚感?”一名治安官打断了丛思的话,“你是说,有一个人不是凶手,却对死者怀有负疚感?”
“这并不奇怪。”丛思看向他,“除了反社会人格者,我们所有人在直接面对同类的死亡或痛苦时,都会产生一定的负疚感。这是人类的本能,与我们的身份或立场无关。这就是为什么治安官条例当中规定,第一次实施抓捕嫌犯任务的治安官,事后要接受危机干预。假如这种负疚感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有可能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影响。”
提问的治安官没有说话。
丛思接着说:“那么,什么样的人既不是凶手也不是路人,但却在事件发生时直接面对了死者的死亡呢?我的答案是帮凶。陈冬在这个案子里的角色,很可能就是一个帮凶。
“出于某种我们现在还不了解的原因,那一天,陈冬和真正的凶手一起出现在案发现场。
“一方面,他直接目击了徐心洁的死亡,这让他产生了一定的负疚感。所以他作出了用布盖住尸体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保护’的意味,用以弥补他对于死者的愧疚。
“另一方面,他想要掩护真正的凶手。所以他先是帮助凶手处理了案发现场,又故意引开侦查人员的视线,最后直接替凶手顶罪。
“但还是有两个问题暂时解释不了。第一,陈冬对徐心洁确实怀有仇恨。他当时说徐心洁该死,应该不仅仅是为了掩护凶手,也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但他和徐家确实没有任何交集,徐峰夫妇根本就不认识他。那陈冬对徐心洁的仇恨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陈冬和真正的凶手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他要掩护真正的凶手?
“这两个问题,我目前确实还无法给出解释,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线索。不过,对于凶手,我也有一些推测。”
丛思点了一下幻灯机,投影幕上投放出徐峰夫妇和徐心洁的尸体照片。
“首先,杀害徐心洁和杀害徐峰夫妇的,应该是同一个凶手。”丛思转过身,面对着投影幕上的照片。
“三名死者的共性是,死因都是钝器多次击打头部造成的脑组织损伤。此外,三人的尸体都遭到高度损毁,特别是头颅的下半部分。这个细节,办案人员并没有对外界透露,所以基本可以排除模仿犯的可能性。这是凶手特有的犯罪标识。
“第二,凶手有可能就是芜溟镇本地人。
“根据交通管理所提供的信息,这两个月里,没有同一个人重复进出芜溟镇的记录。如果凶手是外地人,那他要么是可以通过什么特殊途径进出镇子,要么就是一直留在本地。芜溟镇这么小,一个陌生人在这儿生活两个月,很难不引起本地人的注意。”
丛思又操作了一下幻灯机,放映出侦查组在徐峰夫妇家里拍摄的照片。照片上是徐家的饭厅,屋内凌乱,像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好好收拾过。桌子上摆着两个简陋的菜,以及两个吃了一半的馒头。
“从徐峰家里的情形来看,他们夫妇应该是因为某种非正常原因突然离开家的,走得很匆忙,饭都只吃了一半。现场没有任何搏斗痕迹,这表示他们并没有受到胁迫,是主动离开的。
“什么样的事情可以让他们两个人突然一起外出呢?我认为最大的可能性是,有人通过某种方式联系了他们,对他们说,自己了解一些关于徐心洁的事。
“徐峰夫妇都是心智正常的成年人,而且女儿刚刚遇害,如果这时候突然有一个陌生人叫他们出去,他们不大可能毫无防备地立刻跟着对方就走,起码也会通知治安官,或者告知周围的邻居。
“所以,他们要么认识凶手,要么认为凶手不具有危险性。凶手当时可能用了某种方式来催促他们,使他们在匆忙之间作出决定:先去见一见对方,然后再做打算。但他们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赵所长听完丛思这段分析,沉吟了一会儿,理着花白的头发缓缓说:“凶手是芜溟镇本地人,咱们最初的侦查方向不就是这个吗?可是没走通啊。跟徐家有联系的人,谁都没有动机干出这种事。要是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案子还是没处下手啊。”
丛思点了点头,“凶手的动机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来回答。不过,通过凶手的犯罪标识,我们可以尝试着来分析一下。”
她再次放映出三名死者的尸体照片,“凶手为什么要特意损毁头颅的下半部分?可能的原因有三个:一、掩盖死者身份;二、掩盖死者死因;三、满足特定的心理需求。
“其中,前两个原因都不成立。如果是想掩盖死者身份,那凶手应当损毁死者的整个面部,而不仅仅是头颅下半部分。死者的死因则是后脑部位遭到钝器击打,而不是头颅下部的损伤。所以,凶手作出这种行为的动机,应当是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求。
“头颅的下半部分是嘴。从这些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死者的嘴部是被损毁得最严重的,几乎完全被破坏。也就是说,凶手的主要目的是损毁死者的嘴。对于凶手而言,‘损毁嘴部’这一行为,很可能具有惩罚意义。——与嘴有关的惩罚行为,大家能想到什么?
会议室静了一会儿,有人说了句:“拔舌地狱?”
丛思点头,“没错。大家知道,民间有‘十八层地狱’的传说。搬弄口舌害人的人,死后要堕入‘拔舌地狱’,被拔掉舌头。凶手很可能认为死者犯有这样的过错,因此用砸烂死者的嘴这一行为,来替代‘拔舌’的惩罚。
“徐心洁或许曾经在某种场合说过什么话,对凶手产生了刺激作用。而且这句话的作用极其强烈,以至于凶手杀死徐心洁之后,还无法平息心中的仇恨,于是进而杀死了徐峰夫妇。”
丛思关掉幻灯机,“以上,就是我目前所能得出的结论。”
“因为一个小孩的几句话,就杀了人家全家,还把尸体破坏成那样?”赵所长难掩脸上的惊讶和怒容,“这是心理多不正常的人才能做得出来的事?咱们芜溟镇一向民风淳朴,多少年都没出过大事,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人一直在镇上?”
“我也希望我是错的。”丛思说,“但在抓到真正的凶手之前,我们无法排除这种可能性。”
第5节、发现
——这座宁静小镇的某处,或许悄然孕育了一个恶魔。
这想法让所有治安官心头都如同压了一块巨石。
尤其是对赵所长这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这更加难以接受。
他们宁愿相信,有个外来的变.态杀手用了某种神秘的方法潜伏在本地,甚至宁愿相信幽灵作祟,也不愿相信,自己守了半辈子的地方,竟一直都存在着这样一个危险分子。
但无论情感上如何难以接受,为了芜溟镇的安全,赵所长还是对丛思的推测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侦查组调整了侦查方向,开始筛查可能与陈冬存在长期联系的本地居民。
陈冬不惜用自己的命去掩护那个凶手,那么他们之间的联系应当不是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
侦查组把重点放在了镇上那些经常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身上,逐一对他们的人际关系进行摸排,寻找突破口。
然而这项工作进展得很缓慢,因为大多数居民都不肯配合。在镇民们看来,只要家里有人被侦查官调查过,就等于背上了一个污点,以后全家都要承受别人异样的眼光,在镇上抬不起头。
赵所长亲自出马,嘴皮磨破,软硬兼施,收效甚微。
侦查工作阻力重重,不过另一项工作倒是进行得很顺利:芜溟镇发动居民成立了联防队,协助治安官在镇上昼夜巡逻。
林深被暂时任命为民众联络官,代表治安管理所,与联防队沟通协调。
上一次为了徐心洁案走访居民时,受访者们普遍对林深印象不错,觉得这小伙挺亲切。再加上林深抓住了陈冬,不少人把他视为英雄。在当前情况下,一个英雄的形象,可以极大地稳定人心。
案件的转折点出现在一个夜晚。
这一天,晚上十点多钟,镇上停电了。
全镇只有一个发电站,年头久了,常出故障。不过镇子上的人普遍睡得早,这个时间停电,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
但对于巡夜的治安官和联防队员来说,停电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站在大街上四面看去,没有了路灯和公共照明,整个芜溟镇如同一艘黑暗的航船,面对着海底伺机欲出的怪兽。
几名联防队员拿着大号铁皮手电筒,走近街边一排老式居民楼。
其中一个队员碰了碰身旁的同伴,压低声音:“这就是徐峰家的房子。”
同伴看了看眼前这栋黑漆漆的四层老楼,打了个寒颤。
徐峰一家住在这栋老楼的顶层。他们一家遇害之后,房子就一直空置着。虽然这里并不是案发现场,但人们还是把这套房子视为凶宅,同层的住户都搬走了。
“别说话了,赶快查完走吧。”同伴摸了摸手臂。
这些老楼没有物业和保安,需要由联防队员在楼道里巡查。
巡查完一楼到三楼,几个人站住了,谁也不想再往上走。
“反正楼上也没人,就别看了吧。”一个队员说。
“都走到这儿了,就站楼梯上扫一眼吧。”另一个说,“不然万一有什么事儿,咱们几个没发现,要担责任的。”
几个人硬着头皮,站在楼梯缓步台上,拿手电筒往楼上照。
徐峰家就在正对楼梯的位置。光束扫过房门时,一名联防队员的脸色马上变了。
“你、你们看,”他吞了口唾沫,指着前方颤声说,“那个门,是不是开着的?”
几道光束同时停在那扇门上。那是一扇样式很旧的防盗门,开着一道细细的缝隙。门内的黑暗仿佛要从那条缝隙涌出来,吞没手电筒的光。
几个人面面相觑,用惊惧的眼神彼此询问:怎么办?
就在这时,那扇门突然发出了“吱呀”一声。在阒寂的楼道里,这声音带上了回响,竟有些刺耳。
几名联防队员手脚并用逃下楼梯,一直跑到大街上,才打开对讲机,结结巴巴语不成调:“有有有有情况!徐徐徐徐峰家里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