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chapter 4. 夏颖来访 ...
-
李希烈确实曾做过一些值得为百姓称道的事情,但如今起兵谋反,亲手将他经营的一副太平详和给毁了,其中缘由无人能知,但光听着,着实有点惋惜。
为君者皆喜欢顺从,一旦忤逆,便是会被冠以乱臣贼子的骂名。李希烈一代枭将,也未能幸免。
按照太子的说法,他就是一条被皇家养肥了的贪吃蛇,目前已经贪吃到了帝王家门口。
我无奈,只能回他说爷爷在的时候,藩镇已经初具规模,如今早已尾大不掉,在所难免。
年前叔父回京的时候说皇上想‘拔了’它们,但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藩镇割据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哪能想拔就拔。
前几年的时候,每每夫子讲到天下大局,我就在想,天下藩王皆举兵,假如有谁不与他们一致,那会是什么下场?现在,我好像看到了那个“假如”的下场。整件事情,看似是李希烈拥兵自重,但实际——他被各方利益所裹挟了也说不准。
按照水云间的最新消息,李希烈占领了许州,已经与朱滔、田悦等联兵,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连大印都铸好了。似是要与朝廷对抗到底。
夏颖说早上接到八百里加急文书的时候正是早朝时间,李适便只能草草结束了关于会盟结果的议题,然后召重臣殿后议事了。
如今局面,天下人皆认为皇室无能,可换做太宗皇帝,也不一定会处理的好。自古削藩必起争端,在所难免,只是没想到这次后续蝴蝶效应会这么强烈。
夏颖说皇上与大臣们在后殿议事的时候吵了起来,一帮人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互相倾轧排挤,差点将皇上气晕过去。
还好紧要关头舒王李谊站了出来。按照他的观点,藩镇的气焰决对不能姑息,应该派兵镇压。
太子素来与舒王不是很和睦,立马提出了反对意见。还说李希烈之所以要反,根本是因为李适作为一国之君,老是出尔反尔,连给将士们的补给都没有兑现。总的来说,未免生灵涂炭,太子建议不费一兵一卒而屈人之兵,简而言之就是劝降。
但宰相卢杞认为必须得做两手准备,边劝降边屯兵逼他,就不怕他不降。
有人认为,李希烈为官多年,何其聪明狡猾,能没一两个眼线吗,要是真的屯兵,他肯定会发现,到时候就等于给了李希烈谋反的正当理由。他就会说是朝廷逼得他无可走,将一切的责任推给朝廷。
也有人说是李希烈已经和朝廷撕破脸皮,谋反在先,不能完全怪罪于朝廷。
也有人坚持认为是李适食言在先,如果可以,兑现诺言就好,何必非得兵戎相见。
李适一听,觉得面子上有点下不来。他堂堂一国之君,那么做就等于出尔反尔,如何立威于天下。
也有人提出了担忧,说李适一旦退让,便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的李希烈出现讨要东西,到了那时候,就真的麻烦了。
朝中重臣,出自世家大族的占了大多数,他们与藩镇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所以,他们大多数认为没有必要跟李希烈撕破脸硬干,而是应该软硬兼施。如此一来,即保全了皇家的颜面,对李希烈乃至各大世家没有根本性的影响。如此收场最是和谐。
李适自然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他本来不想对那帮世家退让。但局面上他是鱼肉,别人才是刀俎,所以只能勉强答应。
李适的脾气大家了解,一旦决定了的事情,再争下去就是枉然。所以,整个朝会才算真正结束。
李适送走了一帮大臣,捏着手里的珠子有些黯然,作为一国之君,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凡事必须平衡各方势力,采取最中庸的方法。再者,宰相卢杞也给了他那么中庸的建议。
事情既定,接下来便是要选一个即有能力又能镇得住李希烈的人去说和,这可愁坏了李适。他叫了太子和舒王李谊问话。
舒王和太子闻言皆毛遂自荐。但李适多少了解李希烈的性子,他年轻气盛,居功自傲,必须得选个厉害一点的角色去才行。再者,李希烈是武将,为人耿直,最看不惯那种打出生就含着金汤勺又飞扬跋扈的王子们。尤其像李谊那样自小被皇上娇生惯养,飞扬跋扈、锋芒毕露的人。
李适思虑再三,还是觉得舒王年纪小,适合领兵打仗,但不适合玩权谋、博弈说话艺术。
太子看出了李适的迟疑,于是也主动请缨。但作为储君的他,被李适一口给否决了。
他有他作为人父的私心,他就这么一个能真正帮上他忙的亲生儿子,不能让出去冒险。
太子为此缠着李适磨了两个时辰。
但李适的回答是否定的,据说直接来了一句“别说去劝降,征讨的事儿你也别想插手”,然后将太子赶出了延英殿。
太子毕竟年纪小,思虑事情也没有那么周全。在他的眼里,李适就是偏向舒王,有什么可以立功的好差事都留给舒王。
打发了两个斗鸡一般的孩子,李适又叫了卢杞征求意见,最后定了最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颜真卿。
李谊被封为大都督兼诸军行营兵马元帅,奉旨征讨藩镇,可以调遣荆襄、江西、沔鄂等道节度使。一时间朝野风声四起,众臣皆私下议论李适偏宠舒王的事情。搞得太子找夏颖喝了一夜闷酒。
舒王被封了兵马大元帅,但太子连去抗敌的机会都没有,当然很郁闷,喝醉的似乎还跟夏颖抱怨东宫就是花瓶。表面看似风光无限,实则被所谓的王权“囚禁”,毫无自由。
夏颖只能安慰他让他想开点。
“本宫又不是金丝雀,成天被关在笼子里还能起舞高歌。”太子越说越气。
夏颖学着太子的模样张牙舞爪,若得李赫“咯咯咯”直笑。最近两年,她最爱听太子出糗。
笑完了之后她也开始叹息,说是皇上看中太子,不想让人去送死,但就是不善于表达。但是相反,舒王就不一样,本就是臣子的命,必须去征战,去为别人做垫脚石。
我知道她又开始伤怀自己的身世。只能开口安慰说我们没办法选出身,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接着她又说起与太子和舒王的相识经过。还说同为皇嗣,却命不同。
那年她学艺归来的途中生了一场大病,大病初愈之时,正逢阳春三月。为了让她开心,我便带着她到城郊杏林去看花雨。
素闻城郊那片人间仙境,每到春季便美不胜收,一去便能让人忘忧。我和她那天玩的很疯,将我学的剑术和她学的暗器来回切磋了整整半日功夫。
“九死一生,福为载厚。”这是太子突然闯入之后吐的酸儒文字。比起太子,舒王倒是更为洒脱一些,他跟我们一起玩了舞剑。
后来夏颖又来了。他立在不远处的树下,盯着李赫,岿然不动。我当时就想,有意思,一个是将来的天子,两位未来重臣。
后来大哥跟我说太子是有意拉拢我站他的队。
我不想站队,但是大哥已经站了,我还有得选吗?再后来,我们就渐渐熟络起来,结果是李赫天天追着人家太子要看背影,差点将人吓死。
我娘听说太子被吓得躲在东宫三天没出来,将她罚在祠堂跪了一夜。还说再想师兄也不该追着人家太子,太子从来没有出过长安城。
李赫坚持说盯着背影,或许能响起她师兄长啥样。
她顶撞我娘的结果是我给晚上没给她饭吃。
我藏在祠堂的房梁上,看着她跪的直挺挺的背影,有点心疼她。
她武功不比我差,所以自然知道我就在祠堂。等人都睡下之后,她问我为什么那么做。
我告诉她说我不想她入宫。
她忽然不跪了,然后将两个垫子拉在一起,然后躺在了上面。望着房梁上的我,问我是不是忘了她出生时候有青龙绕梁的事情。
我轻笑着告诉她说没忘,正因为没忘,所以才不想她那么早入宫。因为,我想让她开开心心的玩几年,我陪着她玩。
“二哥,你说太子都有了,我哪来的青龙?这要是论权谋,咱娘斗不过皇上的。”她若有所思的问我。
我吓得连连摇头,真不知道她小脑瓜一天想的啥。
她本是圣上之女,哪来的我娘跟皇上斗?
入夜的时候太子来了,他夜探国公府,只为给李赫送一件披风。当时太子还不知道她的身世,我一想,事情不妙,连夜将披风给还了回去。
再后来,我便是听说我娘直接给太子撂了狠话,不让他再见李赫。
那之后不到三个月,皇上便找上了门。我也进一步确定了母亲并没有骗我们,我们确实不是真正的龙凤胎。
说起以前的事情难免伤怀,夏颖适时的引开了话题。
他说王世平的父亲也反了,皇上为了义阳公主没有扣留他,而是将他赶出了长安。
王世平从小长在长安,皇上将他当义子来养护,如今赶他出长安,无非是从小养大的那点情谊无法割舍。
夏颖听完我的说辞倒是笑了,他说我小看了帝王对皇权的执念,还说皇上之所以放他走,应该是让他去做内应的。
我问他,皇上的筹码是什么?他说是义阳公主。还说王世平走的时候义阳公主去送,他一步三回头,差点走不起。
后来的事情果然印证了他的猜想,也间接将他逼回了漠北。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说到王世平与义阳,我问他有没有中意的人。
夏颖看一眼李赫,一年过去,他依旧不死心。
我心中瞬间将夏家及他在漠北的祖宗统统问候了一遍。为了不让李赫入宫,我们费了多大周折?他倒好。他与王世平一样身份特殊,一旦他开口,皇上要不答应都难。
送走夏颖之后我就在想,皇上果然是皇上,打得一手好牌。他不是不想杀王世平,只是王世平还有用。他也不是不忌惮夏颖,夏颖也有用。这些局,皇上将自己的亲闺女们算计到了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