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3、三六九、时光如梭 ...

  •   我站在船头上,乘着江面上凛冽的北风,注视着江陵城的水门在眼前缓缓打开。舰船减速驶入城门,水上岸上都是一片忙碌。我不等船完全停稳,便踩着踏板几步跃上岸,不费吹灰之力,倒把岸上等着接我的陈庆和其他士兵吓了一跳。

      “将军当心些!船还没停稳呢!”

      “不碍事!不碍事!你们把船停好。陈庆,这几天城里有什么事吗?”

      “回禀将军,城内并无大事,只是有些不甚紧急的日常公事,按照将军临走前的吩咐,下官禀报给沈护军处理了。”

      我应了一声“好”,大步流星走到牵着战马的亲兵面前,抚摸了一下墨云乌黑柔亮的毛发。已经陪伴我五个年头的战马打着响鼻,亲昵地蹭了蹭我的手掌。我拍拍马头,翻身上马。在我身后,陈庆等亲兵也跟着上马的上马,步行的步行,一道进入江陵城。

      转眼间,我接管江陵的驻防已经一年零四个月了。我在黄初四年九月中旬到达江陵,时至今日,已是黄初六年一月底。虽说马上要进入二月,正月的朔风还是恋恋不舍地盘踞在长江两岸的这片土地上,迟迟不肯让位于即将到来的春天。

      在这十六个月的时间里,我做了很多事。自从来到江陵、与夏侯尚完成防务交接,我几乎一刻都没有停下来。我全面清点了江陵城内外所有的兵力、粮草、器械,包括战船战马、弓箭刀枪全部的数量质量。这些事当然夏侯尚也有做,但我细化了他原本使用的账本目录,便于更为精确地掌握物资的储备和使用情况。

      与此同时,我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熟悉我所有的将官,包括驻扎在城外百里洲上的别队。我让自己能够认出每一个中级以上的军官,对于士兵和下层武官,也尽可能去熟悉。之前两次南征给了我经验和信心,我熟练运用精湛的弓马技艺,恩威并施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加上之前两次南征立功带来的口碑和名声,我很快在江陵城的士官当中确立了自己的威信。

      如果说对于战场和军队,之前的历练已经给了我比较充足的经验,江陵带给我的全新挑战则是对城市居民的管理。三国时期许多地方军政合一,守将既是军队的最高长官,也兼有地方官员的头衔。江陵这种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如此。曹丕没有另外在江陵设置行政官员,而是给我挂了一个江陵县令的头衔,让我兼管民政。虽然是小小一座城池,军政大权都在我一人之手,仍是莫大的信任。这要搁在以前,我说不定就膨胀了。然而风风雨雨都经历过了,何况我心里还有更大的目标,这么一点小小的权力,还不足以让我得意忘形。

      我把这当成难得的机会,尽心尽力地尝试和摸索如何领兵、治民、经营一方。星寰不在,曹丕也没有派遣谋士给我,我就自己寻找,结果还是江夏太守文聘推荐了一个人给我。这人叫做沈钟,字铭声,南郡人,比我年长十岁,在当地颇有才名,文聘将他延揽在身边做幕僚,又推荐给了我。我用了他一段时间,发现他为人公正,施政有方,便放心将江陵城中的大部分民政事务交给他处理,给了他江陵长史的官衔。官职低微,待遇不高。没办法,江陵城边界不稳,周边势力犬牙交错,魏国朝廷觉得暂时没法在这里置郡。我自己的官都只是“县令”,实在没法给下面的人更高的官职了。这人也不跟我计较什么,做事利落,把小小一座江陵城打理得井井有条,据我观察也从没有中饱私囊的小动作。于是我也有意无意地给他一些额外的补贴,他照单收下,做事一如从前,也不额外奉承我什么的,让我愈发欣赏。

      稳固了军政民政,我格外用心在水军的建设上。我自己本来是不习惯也不了解水战的,特别是我还有晕船的毛病。因而无论是星寰还是蒋济、曹休等人,给我的建议都是要巩固水军,才能巩固整个江陵。这个建议我认认真真地听了进去,首先就是克服自己的晕船毛病,其次是重用水军将领蔡平。

      这个蔡平是当年刘表麾下的荆州水军将领蔡瑁的族侄。荆州蔡家也是当地名门,蔡瑁等人奉刘表的幼子刘琮投降曹操之后,一同迁居邺城重新安家,蔡瑁就此脱离军职,但他的族侄蔡平却脱颖而出,成了曹魏为数不多的水军将领。之前夏侯尚镇守江陵的时候,就用他统领水军,我接手之后对他更为重用。起初蔡平看不起我年纪轻,晕船又不懂水战,态度傲慢,并不把我放在眼里。他虽然知道我是攻下江陵的首功,但他并未参加江陵之战,打从心底认为我不过是运气好,再是曹丕宠信,并无真才实学。

      我对症下药,给他展示了一下我的真才实学。我尽管不通水战,自己是旱鸭子又晕船,但我有对后世一千八百年人类航海史演化的了解。我设计出了一种新的船型,在原来的战船船身两侧各装了两个大车轮,把水车的原理加入到船的设计中,使得船速大为提高。我记得这种船在后世唐朝、宋朝的时候很流行,叫做车船,我让这东西提前问世了。不过我终究不是专门的技术人员,虽然提出了思路,实际设计完成的还是造船工匠。因而这东西造出来之后是不是能达到后世的技术水平,我自己也不太清楚。

      尽管如此,实物下水之后,以蔡平为首的整个江陵水军都震撼了。在船的体量相同的前提下,车船速度更快,机动性更好,与敌交战时无疑会更具优势。蔡平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此再不对我有半点不恭敬的言行。我真正在江陵树立起不容置疑的个人威信。

      到了江陵县衙,我下马入内,以长史沈钟为首的县衙属官前来迎接。行礼过后,我问道:“辛苦长史留守。城中可有什么事务?”

      沈钟答道:“将军放心,一切安好。前日有一批粮草从襄阳运来,属下已经接收入库,登记在册,将军随时可以过目。”

      我点点头。这时间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城里粮草有些匮乏,为防万一,我上报给宛城的夏侯尚,调拨了一些过来,以补充城内不足。这一年多来虽说没有大的战事,但小规模的遭遇战、冲突战断断续续也打了不少,城里的物资消耗始终在一个不算低的水平。

      “马上开了春,春耕也不能懈怠了。今年就照我说的,让士兵分组,轮流参与耕作,做长远打算。”

      “属下知道,这几日已经在安排了,正等着大人回来,与大人商议之后再做决定。”

      “好。等我换了衣服,便与你商议此事。”

      “将军往返辛苦,不急于一时。”

      他又说了些无关紧要的事,言简意赅,重点清晰。我迅速地掌握了自己不在时城中的动态,满意地叫他先去忙,带着陈庆回到县衙后面的内宅,更衣洗漱。

      趁着刚过年,城里城外局势稳定,我低调地去了一趟江夏。去之前颇有几分忐忑,担心主将不在城中的事若走漏风声,很可能引起吴、蜀、甚至周边蛮夷部族的异动。因而我连陈庆都没带,就带着贴身的钱五和三四个亲兵,乘坐一艘不起眼的快船,往来不过八天,走了一趟江夏。原因没有别的,夏侯威在江夏生病了。

      来到江陵安顿之后,我终于找到机会前往江夏,见到了两年没见的夏侯威。他又长高了些,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已经不折不扣是个成年人了。我们交换了两次江陵之战中彼此错过的战场经历,痛痛快快一诉衷肠。也就是那次,文聘将沈钟推荐给我,我最后是带着沈钟一起回江陵的。之后我与江夏方面只是保持着书信往来,偶尔夏侯威会趁着公事的机会来江陵看我,但次数不多。这次他忽然重病,文聘在信中流露出担忧的口吻,我实在不放心,便偷偷过去探望。

      夏侯威的病确实有点严重,是原因不明的高烧不退。其实就算前去探望,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为他医治,因而他意识清醒的时候看到我,颇有几分生气,说我不该为了兄弟间的私事弃城不顾。我也自知理亏,叮嘱他好好养病,又拜托文聘帮忙照料之后,匆匆道别。临走前我把星寰离开洛阳之前给我备下的“救命药”留了一小瓶给夏侯威,希望那个药能对他的病情有所帮助。

      换衣服的时候我心里还是惦记着夏侯威的病情,顺带也想起了夏侯家的其他兄弟。他们在洛阳过得都还不错。我走之后不久,夏侯霸身体康复,重新出任中领军,夏侯惠也差不多到了可以出仕的年纪,便跟在他身边充任亲兵,开始接触军务。家里唯一还不能从军的夏侯和,为此十分不满。另外有一件非诚值得高兴的事,就是夏侯霸的长子在去年夏天出生了,取名夏侯峰。整个家族的喜悦之情,在家书中跃然纸上,我远在千里之外也能感受到。夏侯霸在信中不无感慨地提到我的个人问题,十分隐晦地劝我还是应当为家族考虑。我只得心领了他的好意。

      离开洛阳之后我最最不愿提起的,就是我的个人问题。

      进驻江陵不久,太子大婚的消息就传遍了天下。我即便掩住耳朵自欺欺人,也没办法装作没听到这个消息。

      那时我已经与秦朗分别,他跟着曹休去了寿春,我独自来到江陵。身边所有人都不明就里,不时有人提起此事。毕竟曹叡在被立为太子之前曾经亲征江陵,打下江陵的时候更是身先士卒,江陵守军不少人曾经近距离见过他。当今太子的风采,在士兵们的口耳相传和美好想象中愈发完美鲜亮,却无人知道每每他们在我眼前提起他的名字,我心里的思念有多么疯狂而痛苦。

      他刚成婚那段时间,我白天拼命工作,用繁忙的军政事务填满自己的全部时间,到了晚上就独自喝到醉酒不起,竟然因此酒量见长,以至于越喝越多。我夜夜大醉曾经引起过一阵子非议,毕竟这真的是会坏事的。后来是陈庆看不下去,拼命规劝我,用尽一切言辞,只差痛骂怒斥。我无动于衷。我觉得陈庆根本不能体会我的感受,他也根本不会明白我的心情。后来有一天晚上我照例喝醉,城中武库突然失火,我在大醉中好不容易被人叫起来,赶到现场一看,整个武库已经焚烧一空,所有士兵军官看我的眼神都透着一股不信任。我这才痛下决心摔碎酒杯,从此焕发了新的斗志。

      我是要以耀眼的武勋返回洛阳,站在他身边的,怎么能放任自己躺在酒精的麻醉中自艾自怜?说好了,既然要并肩携手笑看江山,眼前必须要忍耐的事,椎心泣血也要忍下来,我怎能食言?

      从那天起我清心寡欲,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才有后来整个江陵军民百姓的众望所归。也因为清廉不近女色,我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愈发高大光明,也算是歪打正着了。

      而曹叡的消息每次从洛阳传来,哪怕仅有只言片语、一点似是而非的传言,都能让我激动不已。我听说他在洛阳朝堂上低调谦和,对政事的涉足进退得当,加上适时表现出的文采和学识,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因而即便是郭皇后生下了真正的嫡长子,我也不怎么担心曹叡的太子地位。

      是的,郭女王终于为曹丕生下了真正属于他们两人的孩子,而且还是一个男孩。曹丕的兴奋激动,普天之下都能感受到。这个刚出生的孩子被取名曹晟,并被封为清河王。刚刚出生的皇子就能封王,在曹魏他是第一个。我觉得以人之常情来衡量,曹丕和郭皇后有很大的可能会考虑以后等这个孩子长大,用他来取代曹叡。现在不能动曹叡的太子身份,无非是因为曹晟还太小。但我知道,这个不该出生的孩子即便出生了,曹丕也等不到他长大到足以取代曹叡成为太子。

      从这一点来说,我本不该担心什么。但我却不得不担心,历史在切实地变动,那么在曹丕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他的寿命是会变长,还是缩短?

      我不知道。所以我其实是有点着急的,急于在江陵做出点成绩,早日独挡一面,成为曹叡最强有力的支持者。没人知道是历史的变动更快,还是我的成长更快。我不能不急。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73章 三六九、时光如梭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