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5、三一三、封后(下) ...

  •   黄初三年九月初九,魏文帝曹丕正式册封贵嫔郭氏为皇后。

      这是一场盛大的典礼。曹丕接受禅让代汉建魏至今已经两年多,皇后之位一直虚位以待。起初我以为可能是碍于甄夫人是皇长子的母亲,而郭夫人一直膝下无子,这种局面导致曹丕即使想立自己宠爱的郭夫人也有点不够名正言顺。后来曹丕借故处死甄夫人,这个问题也随之不复存在,但他还是又拖了一年。听说在这次正式颁旨册封之前,有朝臣上书反对,皇太后、也就是曹丕的生母,似乎也不赞成。但曹丕严厉斥责了上书反对的朝臣,并在几天前下令今后皇太后不得干政,“以绝前朝外戚之祸”。说有道理的确是有道理的,太后本人会怎么想就不得而知了。

      如今没有人再反对,曹丕终于可以册立自己心爱的女人为后了。

      我站在文官的行列当中,看着在太常官员的主持下有条不紊进行的封后典礼。曹丕穿着土黄色的冕服,居于高台之上。在他面前距离最近的是皇室亲王,分别以平原王曹叡和任城王曹彰为首,一列是皇子,一列是宗亲。紧接着是地位最高的三公,尚书省、中书省、御史台、各寺各监的官员,中领军、中护军、中央禁军和宫城禁军的高级军官,以及司隶和京兆的官员,各自按照品级分列文武,站在大殿之下。典礼的主角郭贵嫔穿着明黄色的皇后朝服,戴着式样繁复精美的凤冠,妆容明丽,带着母仪天下的气势,在百官注视之下缓缓登上高台,站在微笑着向她伸出手的曹丕身后。两人一同祭拜天地之后,太常官员宣读了曹丕封后的诏书,宣布礼成。大魏朝现役的第一任皇后,就此确立。

      仪式庄重典雅,礼节严谨,气氛肃穆。我内心深处不能不说是深受触动的,不禁对于两年前错过了曹丕的登基大典而深感遗憾。那场意义深远的禅让仪式,听说是在洛阳城南特意筑起了专用的高台,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做准备,想必排场一定更讲究、仪式感更强、也更为奢华。没能亲眼目睹,不能不说是人生遗憾。日后即便曹叡登基,从礼制和意义上来说,远远比不上“曹丕代汉”这一千古盛典。所谓有得必有失。我收获了游历三国的阅历和经历,错失了一场可遇不可求的典礼,世事就是这么一回事。

      礼成之后,帝后一同接受百官的祝贺,首当其冲的自然是皇室宗亲。我站在官员的行列中,看着曹叡纤瘦的身影率先走上前去,对着郭女王和曹丕叩拜。我不知道他心里是什么感觉。眼看着本以为应该属于自己母亲的凤冠朝服,如今穿戴在另外一个女子身上,想到正是这个女子分走了父亲的宠爱,让父亲远离母亲和自己,我很难想象曹叡的心情。听曹植说,曹丕在刚纳郭女王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特别的宠爱,至少没有动摇甄夫人的地位。但后来渐渐地便有了差别,曹丕的心日渐倒向郭女王,连那个玲珑聪慧的甄夫人也无可奈何。只能说,郭女王能有今天的地位,足以证明她确实有过人之处,即便尚未生育子女,也依然无法动摇她在素性风流的曹丕心中的分量。

      我跟着同级别的官员上前拜见道贺的时候,有意表现得低调一些。仪式是按照流程走的,行礼之后便从两边走回队列之中,后面的人接着上前,曹丕和郭女王也不单独说什么话。等全体官员都道贺行礼之后,曹丕又说了一番勉励皇后修德治家、为天下女子作出表率的话,郭皇后跪拜领旨,一派皆大欢喜的场面。

      整个封后典礼闹腾了一上午,接下来就是赐宴百官,既是庆贺皇后册封,也是共庆重阳佳节。说白了,也是曹丕有意彰显王朝的实力。尽管七月听说冀州闹了蝗灾,百姓饥馑,但这并不影响曹丕的好心情。大魏的整体国力依旧在吴蜀两家之上。何况南征大捷、郭氏封后,曹丕志得意满,有意好好庆祝一番。

      宴饮在宫中大殿举行,早就做好了准备。封后的典礼结束之后,帝后自回后宫更衣,其余官员在太常属官和内侍总管的安排之下,分批在偏殿稍作休息。等到了宴会的时辰,再由内侍分别引导,有序地进入早已安排好坐席的大殿之中。

      我跟着一群文官进了大殿,心中颇有几分百无聊赖。先前典礼的时候还好,本来就不能互相交谈,坐下宴饮就不一样了。我虽然穿着给事中的朝服,本质上还是个武将,熟悉的人也多以武官为主,跟以名士为主要群体的文官交集不多。身边左右的同级别官员,我都不怎么认识。想到要跟这些人一道宴饮交谈,就觉得没意思。即便我有心想跟他们交谈,他们也不一定愿意搭理我这个“粗鄙武夫”。

      坐下之后,我的下手边坐着的是同为给事中的杨韫,据说是太原杨家的子弟,大才子杨修的族侄,我跟他简单交谈了几句,彼此都没有什么兴趣深聊。令我意外的是,我上手边空着的位子很快迎来了熟悉的人——侍中司马懿。

      我颇为意外能跟司马懿坐在一起。给事中是五品,侍中是三品,两个官职的品级有明显差别。另外我跟司马懿的资历也不在一个等级,他是曹丕的宠臣,我以为他会坐在官员的最前列。因而当他微笑着向我致意的时候,我连回礼都慢了半拍。

      “司马侍中……如何在此?”

      司马懿轻笑道:“今日封后大典,又兼重阳佳节,司马懿不该在此么?”

      “哦!不、不!下官不是这个意思,大人莫要误会!”我回过神来,急忙赔礼道:“下官只是没想到能得此荣幸,与司马侍中同坐,一时慌乱。侍中不要见怪。”

      “呵,司马懿何德何能,令征战荆州无所畏惧的夏侯给事中,面露慌乱之色啊?”

      我慢慢找回节奏,从容笑答:“司马大人足智多谋、见闻广博,素有贤名。周围的同僚们也莫不是名望高洁之士。唯夏侯称区区一介武夫,却混迹在名士之中,又得与司马大人同坐,如何能不慌乱惶恐?”

      司马懿笑道:“如此却是给事中过于自谦。听闻给事中棋艺高超,琴棋书画莫不精通,对《诗》《书》《史》《汉》也颇有几分见解,更兼武艺超群,骁勇善战,司马懿佩服得紧!一直想着若有机会,必然好好向给事中请教一番。”

      “司马大人笑话了。都是亲朋好友谬赞之词,大人听过就算,可不要当真啊!”

      司马懿哈哈大笑,连说我谦虚。他这么一吹捧,确实让我从宴席上的尴尬中摆脱出来,心情放松了许多。周围的人虽然跟我半生不熟,但都跟司马懿熟悉。见他这样夸赞我,也都主动过来搭话。有他居间,我跟周围人的相处交谈也变得融洽起来,这宴席的气氛才不那么令人难受了。

      百官落座之后又过了一会,曹丕和郭女王再度出场,已经换下了封后典礼上穿的繁琐冕服,双双更换了较为方便的常服。曹丕的龙袍是深棕色的,郭皇后则换了一袭深绿色衣裙,用金色的线绣满了菊花,外衣则用金色蜀锦镶边,用银线绣满菊花,整套衣服配合秋天的季节特点,十分应景。等他们两人落座,掌管宴饮膳食的官员便正式宣布宴会开始。

      曹丕发表开场白,说道:“自朕接受禅让、承继大统以来,至今已历两载春秋。有赖众卿齐心、将士奋勇、百姓归顺,扬我大魏国威于荆楚之间,退蜀贼吴寇于江汉之上,朕深感众卿之忠勇奋进,亦惶惑于天命之所归。自太祖武帝揭竿讨董,诸位元老重臣昔日随太祖鞍前马后南征北讨,今日与朕一道讨贼不歇。大魏今日之强盛,众卿皆有一份功劳!今日重阳佳节,又是朕册立皇后的大喜之日,朕与众卿共饮此酒,有志毅诚,匡扶天下!”

      众人举杯齐声道:“陛下圣明!”

      又对郭皇后齐道:“皇后圣明!”

      一杯酒开场,菜肴陆续端上,曹丕和郭皇后动了筷子之后,众人跟进。帝后与前座的宗室、老臣们饮酒交谈,其余的人各自与邻近的人相互敬酒攀谈,偌大的大殿里一派热闹景象。

      司马懿跟他旁边的人喝了几杯酒之后,我见他告一段落,便举杯敬他:“司马侍中,下官敬您一杯。”

      他笑了笑,举起酒爵道:“夏侯给事中客气。”

      我俩相对举杯示意,各自喝掉这杯酒。我道:“自从南征回来之后,一直没有机会与司马大人叙旧。听闻大人公务繁忙,前些日子还走了一趟许昌?”

      司马懿点头道:“冀州蝗灾闹得厉害,许昌也有轻微干旱,好在尚未成灾。陛下派了刘侍中去冀州赈灾,也令我去许昌察看灾情。许昌怎么说也是前朝旧地,陛下格外重视。”

      “不知许昌灾情如何?”

      “大大好于预期。许昌令齐非,一向颇有才干,勤政爱民。许昌典农司马刘权,亦是个踏踏实实做事之人。二人虽无上下隶属关系,却能互相协调,统筹规划县内水利,勤加修缮,因而遇到灾害之年,仍能从容不迫。我实地考察之后,已如实向陛下汇报,陛下听了亦大为满意,对二人给与褒奖。”

      我听了,内心暗松一口气。我的目的就是想要问问齐非和刘权的情况。听说他们两人在许昌同心协力,干得有声有色,我就放心了。

      司马懿忽然道:“若我没有记错,许昌令齐非、典农司马刘权,这两人都是夏侯给事中向陛下举荐的吧?”

      “确实是我最初举荐。所以也一直担心,自己的举荐是否有误。”我笑道,“听司马大人如此说,我便放心了。司马大人的评价,必然中肯!”

      司马懿微微一笑:“给事中看人的眼光不错。”

      “司马大人夸奖。我也有一年多没有与这两位友人相见,若还是如此赋闲,我便考虑去一趟许昌探望朋友。只是不知我‘闭门自省’之身,能否擅离洛阳?”

      司马懿笑道:“给事中之职,本该每日上朝的,夏侯给事中如何能够赋闲去看朋友?闭门自省若是过去,当然是要每日进宫上朝。”

      “啊?可是我好像……”

      “呵呵,那是因为给事中随军南征去了。既然班师回朝,本该入宫履职,却不想……”

      他说到这里不说了。我苦笑:“司马大人果然也知道?”

      司马懿笑而不答。确实,洛阳城谁不知道呢?

      “给事中不要气馁。给事中少年武将,难免年轻气盛,陛下也并未当真生气。否则,以‘抗旨不遵’这种大罪论处,给事中这身五品朝服,早就不是你的了。”

      司马懿说这几句话的时候声音很轻,显然照顾了我的颜面。我敬了他一杯酒。

      “多谢大人宽慰。”

      然而仔细想想,我赐婚这件事,到底有没有这位司马大人在背后出谋划策推波助澜,其实是很难说的。想想看,第一个传出消息说曹丕要赐婚给我的人就是他。是他将消息透露给了曹叡,在八字还没一撇的时候就弄得曹叡、曹仁、曹楷都听说了我要被赐婚,直接导致我从一开始就情绪濒临崩坏。我最终沉不住气跳出来当面抗拒,不能说跟这一系列的前期铺垫没有关系。司马大人为什么要这么“挑事”,动机着实可疑。

      “改日请给事中前往家中一叙。”司马懿又道,“犬子二人自从上次在猎苑为给事中所救,一直对给事中念念不忘。”

      我挤出一丝笑,敷衍道:“不敢、不敢。当日不过是职责所在,倒让两位司马公子放在心上了。”

      “给事中到时不要不给司马懿面子就好。”司马懿淡淡一笑。

      我刚要回答,忽见大殿正中,曹植站了起来,对着曹丕和郭皇后行了个礼,朗朗诵道:“今日陛下封后,臣特献诗一首,题曰《美女》。”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诵完之后,殿上为之一静。这首诗虽然号称《美女》,但听起来总觉得非常哀怨,怎么都不觉得喜庆。曹植停了片刻,续道:“臣听闻陛下昔年与皇后初识之际,皇后也是年龄渐长却待字闺中,不是英雄人物不肯屈就,才等到与陛下相知相爱的一段佳话。臣因做此诗,愿陛下与皇后不忘初心,举案齐眉,白头偕老!”

      他这么解释一番,听起来好了许多。郭皇后笑道:“多谢鄄城王。这首诗听起来,倒真像是本宫当年与皇上相遇之前,待字闺中的心境。鄄城王这首诗,仿佛令本宫重回当年,令人无限怀念。”

      曹植行礼道:“多谢皇后喜爱。”

      曹丕哈哈一笑:“好!好诗!父皇在世的时候常赞你文辞绝佳,至今仍不减当年光彩!”

      “皇兄过奖。”曹植依旧不卑不亢,弯腰行礼。

      曹丕一挥手:“来人!去把朕的旧物取来!”

      内侍应声而去。众人都不知道所谓的“旧物”是什么,一时间都伸长了脖子等着一探究竟。曹植自己显然也不明白自己皇兄要做什么,昂然立在殿上。片刻之后,内侍捧着一个方方正正的东西回来了,在曹丕的授意下递到曹植面前。

      “此物乃朕多年旧物,今日赐给你吧。”

      那是一个枕头。

      官员们满足了好奇心,发出一阵低声惊叹,不少人当场赞誉皇上手足情深。我也在一瞬间有点感动,觉得曹丕好像还有那么一点人情味。然而我很快发现,身旁的司马懿沉默不语、面无表情。而在人群焦点的中心,曹植的脸上也不见丝毫喜悦之情,接过枕头的双手甚至在微微颤抖。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315章 三一三、封后(下)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