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韦大宝的前半生(上) ...

  •   韦大宝。
      在电脑屏幕上敲出这三个字后,我下意识停顿了一下。我忽然有点迟疑,不知道该以怎样的笔触来描述这个人物——调侃?慨叹?批判?讽刺?从1992年正襟危坐的市计委科员到1999年扑朔迷离的上市公司执董,从2003年鲜衣怒马的“地产业十大风云人物”到2014年失联企业家名单上的常客,韦大宝的前半生是一场浓墨重彩的年代秀,浮华的底色,喧嚣的舞台,富贵不思原由,英雄莫问出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作故乡……这是何等热闹又耸动的剧情。
      这个故事,倘若写在二十年前,必将成为国人争相效仿的创富神话,而如今,当我对着桌前这份漏洞百出的简历、试图从1999年的深圳回溯韦大宝的前半生时,心底只有无尽的苍凉与空洞。
      他不是于连,不是盖茨比,甚至,算不得是慕容雪村笔下的肖然。历史的本质有迹可循:他,只是我们身边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少年,在1999年的蛇口戛然转身,成为镁光灯下的所谓亿万富豪。这样的逆袭,对他的人生是幸抑或不幸,我无从评判;在2014年的分水岭上,韦大宝式的传奇将走向何处,我亦难以揣测。我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平实地记录这个故事。某种意义上,或许,韦大宝的前半生,正是中国民营经济的上半场。

      韦老板出生于1967年,中原人士。1986年,考入北京某重点大学国民经济系。1990年毕业,分配至中部某省会城市计委工作。
      如上信息,是韦大宝多份个人履历中仅有的交集。
      他23岁以后的人生,在江湖上有太多不同版本的传言。有人说他是儒商,有人说他是创意大师,有人说他是空手道高手。2010年之后,越来越多的网评直斥他为骗子。
      “韦大宝”当然不是他的真名。我们的主人公有相当质朴的本名,只因他的姓氏发音接近“韦”,且处世行径与私生活多彩程度媲美韦小宝,坊间便流传了这个顾名思义的诨号。他的发迹也与韦爵爷颇有相似之处,天降祥瑞、贵人相助、柳暗花明、九死一生之类的桥段反复上演,蒙汗药、石灰、装孙子、充钦差、“三十六计、跑为上”等绝技屡试不爽。
      在韦氏陆离光怪的职业生涯中,最瞩目的转折点发生于1999年8月。深圳某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已召开本年度第二次临时股东会,增补韦大宝先生为董事候选人。公告附注的简历显示:半个月前,他是东莞一家台资食品厂的副总经理。但公司官方在新闻发布会上堂而皇之地宣告,韦总在企业并购重组与资本运作领域具有与国际接轨的丰富经验。
      这是1990年代的中国资本市场,荒蛮、浮夸、肆无忌惮,韦大宝们是制度裂缝间的弄潮儿。

      我曾以一名研究人员的八卦精神,努力挖掘韦大宝25岁至32岁期间(1992年至1999年)的从业细节,多方考证,却不得其要。
      虽然韦老板的媒体公关与和谐能力号称十分强大,但迄今为止,在百度输入他的姓名与公司名号,仍然可以在十分钟内检索到三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版本一来自媒体报道:
      1993年,青年才俊韦大宝晋升为副调研员,深受领导器重。次年,由组织委派至市属制药厂,任总经理助理。在他的出谋划策下,新任总经理对制药厂实施了系统性管理变革。三年后,该厂不仅扭亏为盈,更跻身本省十强之列。韦同志被誉为“国企改革的幕后英雄”,有关部门拟对他提拔重用,但他婉谢了领导们的殷切期望。
      在将个人积蓄悉数捐赠希望工程后,而立之年的韦总助两袖清风,飘然南下。1998年,他加入海口一家濒临倒闭的民企,任常务副总,一年内再度上演挽狂澜于既倒的神话。1999年7月,在他主导下,该民企成功收购深圳某上市公司33%的股份。韦总受邀加入上市公司董事会。
      版本二来自上市公司公告:
      1992年,韦大宝由市计委调入本市一家涤纶制造企业,历任计划科长、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职。1998年8月,他南下东莞,加入某台资食品生产企业,任副总经理。1999年7月,跳槽至某大型民营投资集团,任人力资源部经理。次月,被增补为其旗下上市公司董事。
      版本三来自某地产人论坛网友爆料:
      1993年,韦大宝因桃色纠纷被计委除名。随后,他在本地注册“**实业公司”,自任总经理。名曰“实业”,其实连皮包都没有,主营收入是“做枪手”,即,私下帮人写报告、诌论文、跑职称。
      这样混了三年多,上天入地,五毒俱全,收成却未见起色。1996年,他南下海口,辗转于若干中小民企。1998年前后,韦大宝的确曾服务于东莞某台资企业,但职位绝不是副总,至多是企划经理。
      他向来胸怀大志,在本职工作上不甚用心。直到1999年初,他等待已久的良机终于出现。
      据说,桃李花开日,江湖夜雨时,他于某声色场所邂逅一位失意老干部。几番秉烛夜谈后,他给首长讲了一段历史典故,意味深长,点到为止。处于人生低谷的首长从中品味出了官场进退奥秘,数月后,东山再起,权倾朝野。风尘知己韦大宝遂成麾下福将。
      1999年7月,首长之侄主导完成国退民进并购案,韦大宝以股东代表身份获任上市公司董事。

      这些传言,经过口口相传、添油加醋的渲染,成为韦大宝身后一团绕不清的迷雾。我曾问过一位与他熟识多年的老友:以上版本,哪个更接近真相?
      他反问我:真相重要吗?真的、假的、半真半假的,还不都是老韦的烟*雾*弹?
      我无言以对。
      从韦大宝之后十余年的职业经历来看,这些烟*雾*弹的确卓有成效。2000年4月,韦董事因心牵桑梓、乡愁难解,不惜辞去深圳高薪工作,回到中原重镇F市。坊间纷传,他身携数亿巨资荣归故里,还乡第一件事儿就是向母校捐赠了两幅绝版名画。另有小道消息说,他在□□有深不可测的关系,因而,短短数月内就成为市长、书记们的座上宾。
      群星捧月,如日中天。
      韦老板自己却谦逊地说,名画、巨资皆身外之物,何足道哉?他为F市带来的,是政企合作、共谋发展的新理念。如是“理念”,在今天看来,早已不是什么新巧花样,但在2001年的F市,它着实让囊中羞涩又致富心切的地方政要们眼前一亮。
      政企合作的步骤并不复杂:
      首先,韦氏地产与市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在地方财政赤字的现实背景下,由民企出资建造一系列非营利公共设施,全面改善F市整体形象与城市品味。协议签署后,韦大宝立即组织施工单位投标,中标者为甲方垫资15万元。于是,市长有了政绩,韦大宝有了第一笔净现金流。
      其二,公共设施建设轰轰烈烈开工后,政府以远低于市场行情的价格,将本市几宗商业用地“定向”挂牌给韦氏地产,并适时减免部分土地出让金与配套费用,作为对其造福乡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褒奖与回报。
      其三,韦氏地产以1.5亿元的价格购进市场价值10亿元的500亩商业用地,以土地出让合同抵押融资3-5亿元。缴纳土地出让金、打点各类费用后,尚有结余。这是韦大宝的第二笔净现金流。
      其四,相关法令规定,开发商在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后,方可销售期房。但韦氏地产的产品多半在建设工程规划与施工许可证皆未具备时,就进行预售。
      快速套现,满足了韦大宝定期偿债的需要,剩余资金更可用于追加投资,滚动积累。根据“小支点撬动大杠杆”的原理,韦氏地产项目数量、规模与资产总量迅速放大,于2003年底升级为韦氏集团。

      次年,中国房地产业某高峰论坛在本省举行。37岁的韦董事长站在舞台中央,一身唐装,飘然出尘。主持人问他成功秘诀,他把奖杯放下,面朝观众席,郑重鞠了一躬。“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他的声音中有恰到好处的哽咽。
      全场掌声雷动。
      2005年3月,我初识韦大宝时,正值韦氏集团烈火烹油之际。“创富英雄”、“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原商会理事长”、“市人大代表”等头衔接踵而来,韦老板屡次现身央视2套,与知名经济学家坐而论道。
      十月金秋,韦总个人艺术作品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展出。新锐地产商在百忙之中不忘陶冶情操,摄影、绘画、写诗、著述,产量颇丰,匠心独运。A、B、C、D等3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到场祝贺,张院长、李主席、王会长先后在开展仪式上发言,并给予本次展出高度评价。
      反响强烈,好评如潮。
      建筑界泰斗孙教授在总结陈词中高屋建瓴地指出:本次展出不仅彰显了韦氏集团的综合实力与文化底蕴,更为中原省建筑类、地产类企业走出本地、迈向全国赋予了全新的高度与内涵。
      韦氏集团总经办周到地把作品展画册邮寄给我。画册封面是一幅泼墨大写意山水,公司LOGO含蓄地隐藏于水印中。扉页右下方,是韦某人亲笔签名,龙飞凤舞,笔酣墨浓,很有文化商人的腔调。(待续)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