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2、第四十一章 崇国公 ...

  •   荀睿讲到这儿,我终于忍不住悄悄抱怨嘀咕:“天哪,说这些干嘛啊?!我又不想听你大晋国的上下五千年!”

      其实,保险起见,我该同他说:“殿下何言碎碎不休,我不欲听晋史。”

      可是不知道从何时起,我偶尔会用中国现代的语言来说话。不见得就是讲给荀睿听的,只是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嘟哝;但确实是真的没有避讳他。
      可能是因为:虽然他骗了我,我却知道他在这个方面是不会长舌的。他没必要把我爱说些古怪言辞句话的事情告诉别人。

      荀睿像是听到了我的细声说话,又像是没听到。他只是笑了笑,仍旧在继续说那晋国开国史。

      开国郡公官至一品,但是否世袭罔替,却要看皇帝给不给;更不要提之后坐失爵的罪名比比皆是。
      简氏崇国公的封爵能够延续至今,历经六代皇帝而不衰,是有它的原因的。纵然它是西郡简氏,可从一品的国公品秩同嗣王、郡王,历一国朝六代不变,可见能耐。

      说起来有件很微妙的事。
      当初九姓世家都看出哀帝将亡,勤晋郡王(注1)势将为天下主;但最初除了简氏外,其余八姓更看好九大世家中的博和李氏。不过除了李氏当时的家主李祥(字德善)外,其余族人并不愿倾力一求李氏逐鹿中原称帝天下。
      迅速了解这一点的八姓,即刻就调转了方向,改拥晋王。
      但不得不说,荀成是个见微知著的人。他纵然有度量,却很重细节;至此,总在某些方面,若有若无地制衡其余八姓。举例说明,倘使八姓在户部照磨所各有人出职检校,则简氏就定有人位居尚书民曹正副职。

      如此辗转两三代帝王,简氏一族力量渐渐超过其余八姓。这在晋国前朝先代的千年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过类似的情况。只是,这一次,也许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局势罢?!

      面对简氏的情况,大抵是到晋第三代世祖皇帝康帝荀炟的时候,就已经连皇帝本人都觉得不自在,深感帝王的权术制衡及九姓能量平衡出现了倾斜和问题。等到了第四代的世宗皇帝:庄帝,除简氏以外的八姓与皇帝都努力地取得默契以制约削弱简氏。

      只是,世间事,没有一步两步可以慢。
      亡羊补牢那种活儿是非常费时费力的。而且在朝堂上,那么多人,那么多心,那么多的规则,想要不破那么多的多字去做同一件事,真的很难。
      尤其是这件事,根本就不是一桩具体的事。
      它不是明确的杀掉某个人、贬低某个人、除去某个职……它是要求不显山露水、进退有度地削弱简氏的力量。既不能震动朝堂的力量,也不能让其他八姓获得不均的利益,更不能过头或者不至。
      这,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等到荀睿的爷爷荀皓登基,做了皇帝的这个年代,压制简氏似乎已经成了比较明显的举措了。不论朝堂内外,还是坊间传说,晋国大部分国民均猜测皇帝与简国公这俩君臣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了顶点。
      最清晰的一个证据就是:简氏与八姓世家一般,世代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要员,然从宣帝年间开始,崇国公这个世袭罔替的勋位继承人再不曾入三省要职。帝王有意无意地将简氏推到闲职荣勋的位置,且一推就是数十年。

      臣下在闲职,没有要务,无有功绩,仅仅凭着考课(注2)要从四品升到三品,那真是让人无语的艰难。
      举例说明:晋律规定,入三品经二十五考。这是什么意思呢?一考是一年。你从四品要升到三品,就起码得要二十五年的考课上佳。二十五年!!木有特殊政绩的话,你就在二十五年里兢兢业业地爬都未见得能冲上从三品!

      所以即便荀皓退位为太上皇,荀睿他爹荀聃继位,可荀皓在世一日,崇国公的日子就不是很好过。再说,宣帝荀皓是铁板钉钉的厌恶简氏,可现在的皇帝荀聃讨厌还是不讨厌,咱也不晓得啊,是不是?!万一他还是讨厌呢?!

      可情势如此恶劣之下,简氏还是能屹立不倒,可见作为九姓之一,底蕴之深厚。加上毕竟有起码两三朝皇帝的偏向作为奠基,而且开国郡公第一代崇国公简敏古也绝非常人,如此积淀累积下来,隐隐超过其余八姓;也终究有了现在对抗的力量。
      当然,想必今日换了其他另外一姓世家,情况也是相似的吧?!

      简氏能直面其余八姓及两代帝王的原因,很简单:兵权与财富。
      简敏古,字柔明,作为第一代的崇国公,名与字虽然很温柔,但为人绝不温柔。在梁末,他能一眼看出荀成的野心,并断然决定倾力相助,说明他很有眼光。不仅仅是眼光,他对自己的判断也很准确到位:他觉得自己没法做一国之君,倒不如做个辅政大臣,同时保住自己的家族并培植对应的力量。
      简敏古只比太祖高皇帝(注3)小两岁,。荀成与简敏古自小在西郡简氏族学一起进学,可谓总角之交,私情甚笃。

      但简敏古这人,并不是只依靠情分的。
      往昔情分,何为往昔?!往昔就是过去了的。不涉及利害关系,情分自然是情分;一旦涉及利害,那就变成往昔了。
      简敏古很明白这个道理。
      他在培植力量的时候很注重分寸二字。或者应该这么说,当时他培植简氏的兵力,也大概是预见到将来简氏子孙捉襟见肘的困境罢?!

      简敏古的手段很特别,他重视族学,重视六礼,更重视种子备份。他喜欢简氏各个支系出一个第二优秀的人,进行各地巡游,作为家族的种子。在他的族令下,族内嫡庶不分,一切以能力论成败。
      简氏各个支系出一个第三优秀的人,出任朝廷职位。至于当辈最优秀的那个人,则担负着最重要的任务——管理隐藏府兵,处理家族产业行商贾坐买卖,调培心腹人手。
      他把族学几乎搞成了一种宗教信仰。
      或者说,密教□□╮(╯_╰)╭。

      所以说简氏会出简敏古这样的人,真是博和李氏当时家主李祥的灾星。特别是这位打算问鼎中原的李德善。
      但从简敏古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系统分析程序流派的操作者,还是个标准的完美主义者;管管一族还可以,要是让他做了皇帝,多半不要三年就得累死在帝位上。

      不可觊觎帝位。
      这一条,也被简敏古写入了族规之中。
      没有人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写。也许这位第一代的崇国公只是觉得做皇帝,要做好一个皇帝,实在是很一件很辛苦很辛苦的事情。他认为,以简氏家主的力量,最多只能让简氏一族都过得很好;但是说到让大晋天下的大兴子民个个成为精英,人人都过上好日子……那样乌托邦、共产主义的艰巨任务是不可实现的(此句为简盼听完荀睿的讲述后,消化在脑部的吐槽)。
      是啊,基督教、天主教、□□教、佛教各种宗教都木有实现的艰巨任务啊!西郡简氏哪里有这样大的力量!君不见历史上代代勤勉帝王都愁民生咩?
      再认真都木有用啊!
      (继续简盼吐槽,非荀睿原文。)

      简敏古没有说,后代的简氏子孙也就众口一词表示不明白祖宗的这条族规。但实际上,他们大概是明白的。
      不宣诸于口罢了。

      崇国公的袭爵者、西郡简氏的家主到了简伯茂这一代,确实完全没有简敏古那时候的风光。
      但是,亏得简敏古的一套族规施行至今,总算各个简氏死忠门生都牢牢蹲在军政要部;私底下又有备用种子,不慌简氏一门灭绝;此外还有保命储根的私兵、富可敌国的家产。
      这样,总算没有手足无措。

      本来这些简敏古的安排,应该是很秘密的一件事。
      但是,这个人的做法总是很让人跌落眼窗。他竟然把所有的安排统统都告诉了他的好友——皇帝荀成。
      当然,这事儿他也给自家的族人交底了。

      简敏古对皇帝的说辞很有一套,他表示,他要好好整理简氏内部,保证九姓世家的发展规划;一为自保、一为制衡。

      荀成看起来是不在意的。
      九姓世家都有自己的一套家族管理方式。简敏古肯把方法手段告诉他,算是不错了。虽然昭武高皇帝也为此暗暗心惊,却并不介怀。
      倘使简敏古有不臣之心,当初就不会帮扶他;而之前他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时候,也完全可以坐收渔人;又或者说,现在也不必把这些告诉他。

      荀成不在意,不代表荀恭不在意。
      荀恭不在意,不代表荀炟不在意。
      ……
      总之,荀肇和荀皓是很在意的。尤其是对于兵权和私兵一事。所以父子两个不约而同地努力把崇国公往闲职上头挤压。

      注1:关于王爵是这样的,封号一字为亲王,二字为郡王、嗣王。荀成最初是勤晋二字封号的郡王,后期才加封为异姓一字晋亲王。这里的封号和中国古代略有差异。此外,这里说明一下,前面周王、英王和思王府的门匾上王前的两字并非封号,只是一种花称,忠孝节义等字的褒加而已。
      注2:考课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注3:晋太祖的谥号最末字有个高。所以人称高皇帝。咳,话说,每次写简敏古和荀成的时候,差点就写出个青梅竹马来……╮(╯_╰)╭。

  • 作者有话要说:  过渡章节。。。。瀑布汗。。。
    下章开始进入情节。
    昏古起……因为最初设简伯茂是六品,所以发现错误后改了前头,后头木有改,远目。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