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appreciation 打分:0 [2005-12-19 14:39:17]
谢谢华君的评论,真是一针见血,我一面看一面出了一身冷汗。从第六点答起:先不说对丽君的定位,先说说我对这篇文章本身的定位。我不想写太现实、太黑暗的东西,也不擅长写权谋和宫廷斗争,本文基调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奇故事,故而比较偏重于故事情节的曲折可读性,为了情节的顺利发展,在其他方面作出适度的夸张或者妥协,也是有的。关于对丽君的定位,我既不想把她塑造成一个完全的权臣,更不想将她写成一个大公无私、凡事只想朝廷社稷、从来不考虑自己个人的“圣人”,而是两者之间,如果说非要有所偏向的话,宁可偏向权臣的方向。我不觉得丽君表现出的那些完全是权臣特质(我承认是有部分,但不全是)。你说“丽君的心思一直纠缠于私仇上,始终没能冷静地、努力地去收集事实证据,而是将所有的坏事凭直觉直指刘捷”,首先,这点和你指责丽君“一门心思地想往兵部钻”颇有矛盾,试想如果不入兵部,单凭翰林学士的身份怎么能够“冷静努力地收集事实证据”(翰林学士所掌权力,印象中各朝各代不一样,有的比较大,有的只是虚衔,如果记错,请指正。本文中翰林学士只是御用文人)?其次,从丽君三月底进入朝堂,到第二部完结时七月初,一共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从六月下旬当上兵部尚书算起,更只有短短十几天的时间,且不说丽君有没有时间去收集证据,(如果华君看了第三部,就会发现后文中提到丽君去查找证据了,她当时将更大希望寄托在从押解回京的彭如泽口中问明真相),她当上兵部尚书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查找孟士元一案的宗卷,而是上表皇帝招贤纳士、出征平南,这就很可以说明她并没有一门心思纠缠私仇。试想当时的朝廷,还有什么事情比平定战乱、恢复和平更重要?(记得写那几章时,还有读者提醒说,好久没见丽君想起父亲,她是不是已经忘记了父亲的冤案。)华君说:“从丽君为进入兵部而用的种种手段看来,她似乎认为不到兵部就达不到她的目的,甚至,不快些到兵部就达不到她的目的,这就是权臣特质之一。”又说:“只要丽君有心,在任何职位上,都可以想办法曲线救国。”我对此的辩解是:丽君并不认为不到兵部就达不到目的,但尽快拿下兵部却无疑是最直接有用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丽君根本不可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慢慢升官的道路,而是“有机会要抓住、没有机会更要创造机会”,不论为公为平乱计、还是为私为申冤计,丽君选择的无疑都是一条最有效的路,如果这也权臣的特质,那么我只能说,丽君确实有几分权臣的特质。华君说:“计策权谋本身当然可用,但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而用,那就很重要了,如果不分事情大小(还有计激姑丈一事呢),不分人员亲疏,一味以计行事,那只能说明,丽君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对任何人都不存在真心实意,如此种种,必然使得丽君心胸狭窄起来,如此心胸气度,将来怎么拜相?”这个说法我很同意。但是华君想过没有,有丽君的女儿身份梗在那里,一旦暴露随时都有欺君死罪、并株连亲友的危险,她可能轻易信任别人吗?她可能对人完全真心实意吗?对于映雪和荣兰这两个知道她真正身份的人,她一直全心全意地信任和维护,从来没使过任何计谋心眼。但是对梅昭如等人和太师,她是不得不使出计谋,因为她不可能完全信任他们,既不能告诉他们真相,也不能露出任何破绽让他们有机会猜到真相。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在这个只有男子才能为官出仕的制度上,如果丽君能够直接以女儿身出仕,相信她的心胸气度,一定会更加宽广。限于时间限制,今天暂时只回华君评论中最重要的第六点,其余几点等以后有时间再回,睡觉去了。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appreciation 打分:0 [2005-12-19 14:39:17]
谢谢华君的评论,真是一针见血,我一面看一面出了一身冷汗。
从第六点答起:先不说对丽君的定位,先说说我对这篇文章本身的定位。我不想写太现实、太黑暗的东西,也不擅长写权谋和宫廷斗争,本文基调是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奇故事,故而比较偏重于故事情节的曲折可读性,为了情节的顺利发展,在其他方面作出适度的夸张或者妥协,也是有的。关于对丽君的定位,我既不想把她塑造成一个完全的权臣,更不想将她写成一个大公无私、凡事只想朝廷社稷、从来不考虑自己个人的“圣人”,而是两者之间,如果说非要有所偏向的话,宁可偏向权臣的方向。
我不觉得丽君表现出的那些完全是权臣特质(我承认是有部分,但不全是)。你说“丽君的心思一直纠缠于私仇上,始终没能冷静地、努力地去收集事实证据,而是将所有的坏事凭直觉直指刘捷”,首先,这点和你指责丽君“一门心思地想往兵部钻”颇有矛盾,试想如果不入兵部,单凭翰林学士的身份怎么能够“冷静努力地收集事实证据”(翰林学士所掌权力,印象中各朝各代不一样,有的比较大,有的只是虚衔,如果记错,请指正。本文中翰林学士只是御用文人)?其次,从丽君三月底进入朝堂,到第二部完结时七月初,一共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从六月下旬当上兵部尚书算起,更只有短短十几天的时间,且不说丽君有没有时间去收集证据,(如果华君看了第三部,就会发现后文中提到丽君去查找证据了,她当时将更大希望寄托在从押解回京的彭如泽口中问明真相),她当上兵部尚书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查找孟士元一案的宗卷,而是上表皇帝招贤纳士、出征平南,这就很可以说明她并没有一门心思纠缠私仇。试想当时的朝廷,还有什么事情比平定战乱、恢复和平更重要?(记得写那几章时,还有读者提醒说,好久没见丽君想起父亲,她是不是已经忘记了父亲的冤案。)
华君说:“从丽君为进入兵部而用的种种手段看来,她似乎认为不到兵部就达不到她的目的,甚至,不快些到兵部就达不到她的目的,这就是权臣特质之一。”又说:“只要丽君有心,在任何职位上,都可以想办法曲线救国。”我对此的辩解是:丽君并不认为不到兵部就达不到目的,但尽快拿下兵部却无疑是最直接有用的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丽君根本不可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慢慢升官的道路,而是“有机会要抓住、没有机会更要创造机会”,不论为公为平乱计、还是为私为申冤计,丽君选择的无疑都是一条最有效的路,如果这也权臣的特质,那么我只能说,丽君确实有几分权臣的特质。
华君说:“计策权谋本身当然可用,但是,在什么情况下,对谁而用,那就很重要了,如果不分事情大小(还有计激姑丈一事呢),不分人员亲疏,一味以计行事,那只能说明,丽君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对任何人都不存在真心实意,如此种种,必然使得丽君心胸狭窄起来,如此心胸气度,将来怎么拜相?”这个说法我很同意。但是华君想过没有,有丽君的女儿身份梗在那里,一旦暴露随时都有欺君死罪、并株连亲友的危险,她可能轻易信任别人吗?她可能对人完全真心实意吗?对于映雪和荣兰这两个知道她真正身份的人,她一直全心全意地信任和维护,从来没使过任何计谋心眼。但是对梅昭如等人和太师,她是不得不使出计谋,因为她不可能完全信任他们,既不能告诉他们真相,也不能露出任何破绽让他们有机会猜到真相。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在这个只有男子才能为官出仕的制度上,如果丽君能够直接以女儿身出仕,相信她的心胸气度,一定会更加宽广。
限于时间限制,今天暂时只回华君评论中最重要的第六点,其余几点等以后有时间再回,睡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