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
>
我的晋江
>
《再生缘之孟丽君传奇(第一部完)》 第6章
第1章:第一章
第2章:第二章
第3章:第三章
第4章:第四章
第5章:第五章
第6章:第六章
第7章:第七章
第8章:第八章
第9章:第九章
第10章:第十章
第11章:第十一章
第12章:无
第13章:第十二章
第14章:第十三章
第15章:第十四章
第16章:第十五章
第17章:第十六章
第18章:第十七章
第19章:第十八章
第20章:后记&致谢
第21章:第二部内容预告
第22章:故事梗概
第23章:人物年龄表
第24章:番外一
第25章:番外二
第26章:番外三
正序
888888888888
……(全显)
 
[回复]
[投诉]
难道其母也是个民主主义者? 反对婚姻家长制?
……(全显)
 
[回复]
[投诉]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念君兮君可知
……(全显)
 
[回复]
[投诉]
鲜花
……(全显)
 
[回复]
[投诉]
这里提到了丽君的高明医术,这样以后为太后妙手回春就不至太突兀。好!
……(全显)
 
[回复]
[投诉]
有点疑问:三天救300人.也就是说一天100人,一天不眠不休24小时,平均10多分钟一位?
……(全显)
 
[回复]
[投诉]
烈火真金 作者:静&晶
缺少中心和重点,读后感成分较多,篇尾引用他人评论也较多, 去精华,请谅解。
……(全显)
 
[回复]
[投诉]
元稹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艳诗的泛描。悼亡诗为纪念其妻韦丛而作,《遣悲怀三首》流传最广。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有一定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元稹的<莺莺传>是经过作者重重包裹的纪实叙事作品.张生(元稹)抛弃莺莺的原因不是由于"补过"或莺莺出身低贱,而是别婚高门.元稹写小说文过饰非,以达到自我疗救的解脱目的.文章对三个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全显)
 
[回复]
[投诉]
作者对丽君的母亲的设定真的是妙笔,静&晶说的很对,郦明珠也是一个不拘礼仪不信守封建的女规女戒的开明的母亲,是丽君叛逆思想的启蒙者更是丽君的知音。丽君有这样的母亲真是幸福!给静&晶送上鲜花!!!
……(全显)
 
[回复]
[投诉]
这一章字数达6451字,比每章节平均字数多出29%,并且是丽君乍逢突变的一章,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加深人物的个性塑造。
更加敬服A君的重新演绎这样一个集天地钟灵造化于一身的孟丽君的匠心。前面的五章可以说是作者在近乎无米之炊的背景下是为黄梅戏95韩版写铺垫,更确切地说是在为原著,煞费苦心的补上逻辑上令人费解的突兀。实在是难能可贵。本章语言看似平淡、波澜不兴,就在这看似平淡之中直接从正面角度直接去描写人物。丽君的个性塑造及心理描绘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清晰立体。不仅是绝色容颜,似看到丽君的坚毅果决的神态。弹词原著中丽君所遇境遇略有不同,是丽君决定抗婚出逃,但相同地是变故之时丽君的心理描写:“婆媳少时都出去,已将午膳送来吞。娇娥暗有男妆事,已把珍肴略上唇。但以幽情藏肺腑,不将芳恨露眉间。兰房寂静无人在,便唤荣兰闭了门。倚榻片时心辗转,凝眸良久意沉吟。”及前面所杜撰的人物林修贤在某些方面实在与原著中的崔攀凤很相似。至此惊叹A君之笔,竟然在未读原著之时就已写下了如此相近的人物的个性。如丽君的处乱之态;林修贤与崔攀凤的小心翼翼的仰慕心中的女子。故而我坚信,迄今为止,A君的《再生缘之孟丽君传奇》是在神韵上最符合原著的改编加再创作创。甚至结构上更胜过原著。
因此这个评对我来说写起来真是心有余力不足。更令我感到珠玉当前,像我这样的手笔是很难为其写下长评的。但是转念一想,追文至今也没有写点什么,实在是愧对作者。且不吐不快的冲动时时相佐,不由我不尽言。
承接上篇,由于丽君的天性使然,在听说青龙镇正在流行温疫,绝无袖手旁观之理,因此周密计划,暗中布置准备停当,携从一名小仆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毅然前往青龙镇治病救人。积下了一件大功德。刚刚回家所见所闻则是家中变故,父亲未曾与女告别已经领兵去前线平叛了。此行还带走了家中能够冲锋陷阵的所有家丁。回家以后是满目的哀伤、慌乱、冷清、悲凉。背景衬托则是中秋月圆之时的人去楼空。
丽君打发荣兰前去叫门开门的孟和大惊,将荣兰上下细细打量一番,犹疑道:“你当真是兰姑娘?小姐……小姐回府了么?”话语又悲又喜。 孟丽君听他语气悲凉、神情凄惨。立时感到了家里一定发生了重大的变故。顿时一股沉重的压力落在了一个未成年的15岁少女的身上。母亲早已过世,父亲出征,没有兄弟姐妹的独女丽君自然而然地要担起顶家立业的担子。孟丽君是非凡的孟丽君,别的小女子可能早已被这种沉重的压力,突逢的变故击垮。可正是这样的一个少年女杰才能,按下悲痛,强自镇定心神对家中里里外外一一布置安排。一个处乱不惊、从容镇定的盖世才女。
原著中的那个孟丽君临行写下了:“风波一旦复何嗟,品节宁堪玉染瑕。避世不能依膝下,全身聊作寄天涯。纸鸢线断飘无际,金饰盈囊去有家。今日壁间留片影,愿教螺髻换乌纱”的小诗而走,看到这里不禁想问端生前辈,未出过府门的一介小女子纵然有冲天的志向,但毕竟没有行路万里的涉世经历,“纸鸢线断飘无际”试想真地会飘无际了。怎敢想“愿教螺髻换乌纱”。端生前辈毕竟是几百处前的人物了,由于时代背景下端生前辈生活范围的局限。最终只会成为一个著闺阁少女的不切实际的梦想空谈。A君奇妙构思,为丽君设置了曲折的经历与磨难,这样逻辑上更加合理地成就了一个盖世女杰的凌云之志。所以tysh的评将孟丽君携荣兰出行喻做“初涉江湖,牛刀小试”,当做日后孟丽君的“愿教螺髻换乌纱”的一次演练。真是知女莫若父。孟士元留书中的“君儿这孩子年纪虽小,一向甚有主见。她此番出府能不留丝毫行踪,可见安排周密。”。也是丽君先天具备经得起磨炼的特有的素质。
―――――――――――――――――――――――――――――
父女关情,在手书中“日后倘若为父身遭不测,汝当遣散家仆,以碧玉如意为信,投奔京城皇甫侍郎,以求收留。皇甫侍郎但有所言,便如父命,汝当惟命是从,不可任性抗令。切记,切记。” 对女儿谆谆的叮咛。一个心知有去无归的父亲给爱女留下的诀别之书。孟丽君何等聪明,怎能瞧不出其中隐含的深意。孟丽君明明料到了事态的严峻仍然镇定心神安抚众人。看出年少的丽君的过人的心胸与气魄。
丽君的思想也是做过一番斗争的,忽而想到花木兰,忽而又不想违背爹爹的殷切叮嘱,只是丽君的头脑转的太快。一闪即逝孟府上上下下,无人能有丽君的见识,因此无论与蓉娘与映雪等商量,只会徒增她们的担忧。丽君清醒地意识到只能独自担当这副千斤重担了。
明珠堂的大段心理独白写出了丽君的思念娘亲,郦明珠,也是一个不拘礼仪不信守封建的女规女戒的开明的母亲,是丽君叛逆思想的启蒙者更是丽君的知音。对于丽君的乔装私行分析母亲若在虽也会因疼爱爱女不舍得女儿为此涉险,但以明珠一生以医者割股之心治病救人,推已及人。定会理解宽宥女儿。故而丽君独自徘徊在明珠堂,追忆娘亲想爹爹,柔肠百转。对着娘亲的画像自问自答,终于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丽君这个非凡的女孩儿之忧思悲苦是以这样的形式来宣泄的。写的妙极了。特别是倚壁入梦的情节是对续文的需要也是明珠若在所期望丽君所归何处的真实愿望。
漫长而又寂寞难耐的三个月,耐心地等待。就不知会不会,可不可能在此见到哪怕是A的一贴也好。A,能否看到我们这些热情的fans每天来此打扫前厅,更换新贴,然后再摆放新的鲜花。黯然等待,只盼奇迹出现。
对于端生前辈是由衷地敬慕,端生为何舍世人而弃坑,也说过“知音爱我休催促,在下闲时定续成的”话,为何?是再不会向现在互动式地与作者直接交流了。只能推测端生前辈,限于那个黑暗压抑的朝代,不允许,不可能如她所愿写出她心中的丽君,但也绝不会放弃自己的初衷,端生前辈的胆识、无所畏惧地反叛封建对妇女的统治终于最后(有始无终)化做无言地抗争。是否端生前辈已经完成了她的心愿,写下了惊人的结局而被什么人给扼杀了呢?千古之谜?但偶窃以为,说句不怕打不怕杀的话:“坚决反对华丽缘。”。
梁的续无疑是站在封建的卫道士立场,亦或是受命于统治者的意志,对丽君恶意摧残糟蹋了丽君也糟蹋了端生!误导了读者。如果梁某人能够来此,我倒要问上一句,既然对端生的《再生缘》如此曲解,为何不自力更生另写一篇呢?就像《水浒传》与《荡寇志》我也一样爱看的。所以梁版的续成了独立于《再生缘》外的自娱自乐的东东了。为何还要冠上《再生缘》之名呢?当然写评决无干扰A君思路的意思。只希望A君也能始终如一,坚持既定的思路,我们fans 因为太爱A的文章了,有些欠理智。总之爱屋及乌,无论怎样的结局都支持。
――――――――――――――――――――――――――――――――――――
附:
陈寅恪评:……今观陈端生再生缘第一七卷中自序之文,(上文已引。)与再生缘续者梁楚生第二十卷中自述之文,两者之高下优劣立见。其所以致此者,鄙意以为楚生之记诵广博,虽或胜于端生,而端生之思想自由,则远过于楚生。撰述长篇之排律骈体,内容繁复,如弹词之体者,苟无灵活自由之思想,以运用贯通于其间,则千言万语,尽成堆砌之死句,即有真实情感,亦堕世俗之见矣。不独梁氏如此,其他如邱心如辈,亦莫不如是。再生缘一书,在弹词体中,所以独胜者,实由于端生之自由活泼思想,能运用其对偶韵律之词,有以致之也。故无自由之思想,则无优美之文学,举此一例,可概其余。此易见之真理,世人竟不知之,可谓愚不可及矣。(《论再生缘》)
陈寅恪评:据再生缘第二十卷第七七回首节中,楚生自述其续此书之动机云:“嗟我年近将花甲,二十年来未抱孙。借此解颐图吉兆,虚文纸上亦欢欣。”是楚生续此书时,其年将近六十岁,以如是年老妇人望孙之俗见,而续再生缘,宜其所续者,不能比美于端生之原书也。
陈寅恪评:楚生尝于再生缘第二十卷第八十回内,借皇甫敬之言斥孟丽君之骄傲,即所以暗示不以陈端生为然之意,前文已论之矣。(编者按:以下省略)夫为男子者,可畜多妾,而妇人则不应忌,此男尊女卑,吾国传统夫为妻纲之教条也。楚生乃此教条下之信徒,既行之于身,复出之于口,更笔之于书矣。至若端生,其作再生缘时,虽尚未适人,但关于夫为妻纲之说,既力加排斥,上文已略论及,兹不复赘。所可笑者,楚生以苏映雪性情柔顺,为最合理想之妇女。孟丽君适与相反,固所不取。殊不知在端生书中,孟丽君初期本为苏映雪即梁素华之夫,盖取梁鸿、孟光夫妇之姓,反转互易,而梁素华及皇甫少华两人名中“素”、“少”二字音又相近。此虽为才女颠倒阴阳之戏笔,然可见其不服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之古训,楚生乃啧啧称赏苏映雪不置,恐端生地下有灵,亦当不觉失笑也。
郭沫若评:可见陈端生小时在家庭中受过诗教。她的才华的确惊人,六十万字的叙事诗,是用七言排律的体裁写成的。除掉有时用三字句的衬词或用两个三字句来代替七言句外,基本上是一部长篇的七言排律。通篇的平仄和规律都很严(正因为这样,所以有素养的人容易发现书中有错落字句),转韵很自然,对仗很工整,只是韵脚每每是用杭州方言押韵而已。中间间插的一些叙述文字和说白也很简洁,雅俗共赏。别的弹词作家,很少见到具有她这样的功力。例如梁楚生所续的《再生缘》后三卷,诗体便迥然不同。她是用古风写的,平仄不拘,规律散漫;而叙述文则有时繁冗得惊人。像孟丽君最后上元成宗的陈情表,她用骈文写了一长篇,吃力而并不讨好。(《〈再生缘〉前十七卷和它的作者陈端生》)
―――――――――――――――――――――――――――――――――――
注:此篇经A君的fans团队传阅修改而定稿。声明这边不存在梁版卫道士式的对A君彻底的理想主义者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而横加指责。只愿A君“灵活自由之思想”、灿烂夺目之才华得以施展的淋漓尽致。光风霁月的大度明朗之笔再创一部理想的《再生缘之孟丽君传奇》。
……(全显)
 
[回复]
[投诉]
1
2
3
4
5
...
尾页
写书评
返回
最后生成:2024-12-31 23:12:55
反馈
联系我们
@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