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笔筒流传宫外,颠沛流离 ...

  •   那只笔筒在皇宫中被打入冷库,再无见天日。但是大内账上是有记载的。因此这个锯口笔筒不可能在世面露面。那些苏文清的后代(包括青花镇上的觊觎之徒)也无从寻找与打听笔筒踪迹。这件事也就无人关心而被冷落了。
      到了清朝末日,太监和小皇上都在偷拿和转运清宫中的文物。这只笔筒就在混乱中流传到宫外,跟着其他器物成批的卖给了某家古董店。
      转眼到了民国初年,笔筒摆在古董店的货架上多年。因为不是官窑产品,没有底款,再加日久天长,锯口填料逐渐脱落。很多客户看了觉着此物很怪,器型奇特,青花很靓,锯缝难瞻,当稀罕物观赏,却无人接手。有那专门开辟古董专栏的京城小报记者,听说后特意来店观赏了笔筒,后杜撰一篇花边。把这青花笔筒写的天花乱坠,特别提到上面的图案晕色之比元青要美多少倍,只可惜从清宫中居然流传出带锯口的残损精品,必定背后有怎样怎样的故事。一时纸贵。故事毕竟是故事,花边毕竟是花边,没人会为那些杜撰出来的花边故事劳神费力。那时前朝倒闭,新文化渐起,古董瓷器虽多,却是慌乱年月,谁去花钱收那残品。
      忽有一天,有人来店询问笔筒,老板心烦,贱价卖给了他。你猜他是谁,原来是远嫁到京城吴家的苏鹏燕后代,心口相传,有那留心的子孙在报上注意到了锯口笔筒。买回家来仔细观察,并没有看出有何端倪,暂时放到一边。
      天地轮转,军阀混战,日寇入关,战火纷飞,烧杀抢掠,兵荒逃难。吴姓子孙要逃往南方,主子逃走前,吩咐家中伙计其他财产都不要管了,把这只锯口残缝笔筒拿回家去好好保管。
      日寇占领时期,有B国制瓷企业家(无地烧)派人来中国内地收集青花瓷器和制作青花工艺的情报。专到中国有名的制瓷乡镇四处寻找打听。在某大湖畔边,一个传统的制瓷乡镇,有人密告他们,清初时从一民窑进宫过一件青花笔筒,非常精美,没有用苏麻离青料,听说有制作秘籍、还有精美笔筒秘传流失。
      你猜密告人是谁,原来就是青花镇武桐柏的后代。苏文清试制青花,全镇皆知。武桐柏也是知晓的,王老七替苏文清偷偷烧瓷,他开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未阻挡,因为苏文清也是当地有名的大户,诗书礼让。一只青花笔筒,让他财迷心窍,偷鸡不着反噬米。还招惹苏家和全镇人忌恨,心有不甘,就想得到苏家青花工艺的秘密。苏文清临死前的遗言,苏家的下人也是听到的,密告给了亲戚武桐柏。至此,武桐柏不但知道笔筒的秘密,也知道了有一份工艺秘籍存留于世。武桐柏过世前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后代,让他们留心寻访,以保后代发财。日本人来了以后,武桐柏后代就想借助日本人势力找到青花工艺秘密,把笔筒和秘籍的信息告诉了日本人。但是密告只说世上有这笔筒和秘籍,并不知道现存何方。
      因知笔筒进宫,日本人转回北平寻找。有那汉奸商人告知,民初从宫中流传出一只残品笔筒,京城小报还刊登过报道文章。一查小报确有其事。动用宪兵大肆寻找。寻到在京郊的吴家伙计家。伙计孤身一人,听说鬼子来寻找笔筒,吓得他把笔筒藏到邻村他大姨家柴房的地柜里。远遁他乡,跑到晋察冀根据地当八路去了,后来不知所终,可能是牺牲了。日本人把伙计家的房子烧了也没找到笔筒。那只笔筒就藏在他大姨家柴房的地柜里,上面压着些乱七八糟的物件,他大姨家既不知实情也不当回事,扔在柴房里几十年,幸好不当个物件,从来也没摆出来示人眼界,□□也就没被翻出来毁坏。世事轮转,歌舞升平,古董渐渐有了身价,刚刚能吃饱肚子的人儿,翻出来笔筒,就被走乡串户的古董贩子收了去,才给了三块钱。再后来有人就在京城潘家园的古董地摊上发现了这个笔筒,十块钱买回去,寻个乐。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