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笔筒入宫,大祸临头 ...

  •   苏文清按以前试验的惯例,最后照例在笔筒上锯了一斜缝。这一举动一方面是多少年的习惯使然,一方面也是生怕笔筒丢失。至于锯口的缺憾,他并不在意,因为他已经掌握了工艺秘密,以后可以做更多,更完美的青花。
      苏文清把笔筒送给了王老七,叮嘱再三。王老七偷偷放进了窑里。
      出窑那天王老七老婆正好生第五胎,在家忙的抽不开身。窑主武桐柏来到窑上,平常武桐柏很少来窑,因为窑官催要一批进宫的瓷品,他来窑上先挑拣一番。
      窑主武桐柏也是制瓷老手,什么品种的瓷品没见过,尤其对青花。这些年没有苏料,已经烧不出好青花瓷了,胎土也快挖空了,做的瓷器越来越难看。今天出窑,窑主一眼就看到了苏文清制作的那个笔筒,胎白釉亮,特别是那青花纹饰,明显有着苏料的青蓝,更特别的是线条色晕自然,处处有晕散。窑主惊喜之极,可惜有一锯口。一问是王老七放的。窑主故意大发雷霆(其实大家心照不宣,都知道窑工私放瓷品,以挣外快。苏文清这么多年来在王老七那里烧瓷,武桐柏隐约也知道点消息。今天看到青花笔筒顿起私心,窑主武桐柏就是想独吞这只笔筒。),“这么好的瓷品怎么就锯残了呢?”随之开除了王老七,把这个笔筒窃为了己有。
      窑主当然是要赚钱的。这么好的青花,肯定能卖好价。可惜有这么一个锯口。这难不倒窑主。制瓷的和当世锔匠高手都有交往。好的锔匠能把碎成八瓣的瓷碗锯到一起,不但滴水不漏还完整如初,看不出残损,何况只是一个小小锯口。于是窑主请来镇上最好的锔匠,把笔筒锯口,用填料封住,描画原彩,打上釉料,不出一个时辰,一只完整如初的笔筒就摆在了眼前。武桐柏把笔筒摆在厅堂案桌上左右欣赏。
      正好此时,窑官急匆匆来武桐柏家催要入宫瓷品。武桐柏的窑虽不算官窑,但他是老窑,大窑,烧的器物好,因此也是入籍的,即官窑贡品不够时,这些入籍的民窑要有好货也是要进贡宫里的。此时窑官正急得要凑够一批上好的进贡瓷品,于是就来催武桐柏挑些好货上贡。看见笔筒,惊喜异常,大声呵斥,这么好的瓷品怎么不敬献皇上,私藏贡品该当何罪。窑主不敢说出缘由,更不敢说这是残品,欺君之罪何罪之有。只好拱手献宝。于是这只笔筒进了宫里。
      清初流行对青花的崇尚,特别是元明早期的青花。刚入关的满清皇上非常喜爱青花,在关外听说内地的青花瓷如何好,没见过几件,入关以后,见到的青花瓷都是精美绝伦,遂下令收集和烧制精品青花,此风也影响到民间文人争相收藏,好青花瓷就成了稀罕之物。这次笔筒送进宫里,皇上久不见有这么好的青花上贡,今一见笔筒,器物虽小画风飘逸,笔笔生烟,有大家风范。于是叫来几个近臣共赏,有人认得,这是苏文清的原画临摹。几个人转过来看过去,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悬石在此不伦不类,别扭、不顺眼。有那嫉贤妒能的佞臣谗言道:苏文清千请万唤宁死不效忠大清,画了这么一幅悬石压顶,湖水青山在下,青蓝铺地,那就是我大清江山呀,巨石随时都可砸下……这一罪名在清初那是非同小可!
      于是苏文清即将遭难。此前苏文清去向王老七索要笔筒,王老七早已卷铺盖走人。那笔筒也不知下落。炫耀之事落空,多年心血白费,心烦血涌,一病不起,几回梦幻,见着他的笔筒,光耀夺目。

      有那京中做官的亲家飞信急报,佞臣谗言陷害之事。才知笔筒流落宫里,惹下祸事。苏文清把儿女叫到床前,气喘的叮嘱:“这些年我沉迷于青花瓷的制作,最近我做的一只青花笔筒被人上贡宫里,惹祸上身,即将全家遭难。各房要赶紧远走避难。那只青花笔筒虽不精贵,但制作工艺却是无价之宝,今后你们要是实在穷极潦倒,为寻口饭吃,可寻找带有锯口的青花敞口束腰笔筒,内有配方的密函。悬石即是矿址。制作秘籍你们大哥知道,拿出来大家共享富贵。”说罢,一命呜呼。
      官家就要来人抄家,于是一家老小,二子一女,主子奴才都做了鸟兽散,流散各地,繁衍子孙。祖宗叮嘱流传至今。可惜只有口传,并无文字图画,代代相传,真假难辨了。开始大家只知逃难,哪有心思去寻制青花。再说罪名本身就是以制青花之名,抑喻大清朝。这些后代哪还敢去沾瓷器的边。苏家的败倒,在青花镇中是人尽皆知的。制作青花的秘密虽很诱人,也没人敢去探究。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