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1 ...
-
锦瑟无端五十弦
题记:
一弦一柱思华年
1
彦一在省城当了几年记者,早些年发表过的文章一直平淡无奇,引不起人注意,攒了两年经验之后开始小有名声,忙碌了一年。近段日子想缓解压力,准备下乡一趟。
想领略点乡村情调。
临出门的时候出于职业病,二话不说将相机丢兜里一并带上。
雀铜村的名不见经传就像当年彦一初入省城。离省城几个小时车程,坐在两大山的中间,不通车,不发达,甚至有点落后,因为地理位置常年会逢大雾,仿佛与世隔绝。
为这目的地想了个挺周到的形容,清净。
彦一琢磨是不是自己走偏了。
死活找不到了三岔口的路标,车在镇上到站,一路步行了几公里来这,镇上人说看到三岔口的路标往前走个两百米,就能看见分道,到时候走左边那条,半小时左右,雀铜村就到了。
四周全是玉米地,秆子立在羊肠道两旁,绿油油高人一截,正值收获期,秆子上头层层叠叠的金黄。
彦一觉着听见了有人收割的动静。
在簇拥着的玉米秆里兮兮蟀蟀。
天色并不早了。
彦一循着声音的源头往里边走,想问问路。
不比外头拥挤,走越近眼前的玉米秆子越稀疏,显然已经收割了不少,隐隐约约从缝隙里能看见个正忙活的背影。
“你怎么又走错路。”
彦一一愣。
四下看了看,并没发现周围有人,寂静的山野。
“站着干什么?”
彦一的视线又转回来,这才发现眼前的玉米秆正给拨动,有人靠近。
“是...跟我说话吗?”彦一试着出声回应。
还在走动的步子顿时停了,那人反问了句,“你是谁?”
彦一想起了刚从玉米秆缝隙隐约看到的背影。
心里大喜,三两步穿过眼前寥寥无几的秆子,“你好,我是从省城来的,找不着路了,想问问知道三岔口怎么走吗?”
这照面打得彦一有点意外,听那把声音真没想过会和实际年龄拉出那么大一段距离。
上了年纪,但是身形高大,一头银白发,脸上深一道浅一道的岁月痕迹几乎就要长到一块,
那人将彦一打量了几眼,不咸不淡一句,“哦,刚才我认错人。”
“呃,没关系,”彦一心想这人有听自己问路吗?“那可以告诉我,您知道三岔口怎么走吗?”
“这就是。”
彦一不解,挠头,“可是我没看见路标呀,我听镇上人说得看见路标,然后直走两百米,可是我路标都没找着怎么直走?”
那人突然不说话了,想了想,丢下手里头镰刀开始寻找什么东西。
彦一站边上看他在收割完了裸露出来的土地上来回走了几遭,手脚并不太利索。
过了会,他直接跨出玉米地,在刚彦一所走过的羊肠道边一处拿了个东西起来。
是件外套。
然后那人指了指拿东西的地方。
彦一顺着方向看,雕着三岔口仨字的石碑赫然入目。
“刚衣服没地方放,先盖那了,一时没想起来。”那人把外套抖开了披身上,折回来,蹲地上捆成堆的玉米秆。
“老大爷您是这儿的村民吗?那您一定知道雀铜村怎么走了,能具体再给指指路不?”
那人没搭理,说,“就按照你刚才说的。”
彦一忙不迭道了谢,这就奔羊肠道上接着走。
临黄昏的晚霞红遍了整个天际,光芒万丈,将天空的原色全盖在了那片绚丽之下。彦一抬头看了几次,这和省城里的天空似乎有点儿不一样,想着想着就心痒了,从兜里拿出相机连拍几张照,打算回去的时候在省城拿出来看看比较。
一路上遇到不少同道走的,携家带口,扛着锄头牵牛,将孩子牵在另一手,赤脚走在并不平坦的路面,说说笑笑,相当浓厚的口音,并不全能听懂,小孩儿嘻嘻哈哈的笑声多数将谈话内容掩了。
彦一接着拍,人群里都发现了这一突兀的存在,还在进行的话语顿了顿。
有些窘迫,不好意思笑笑,仍是没把相机收起来。
山里人的淳朴,大多瞥过来几眼好奇,回头接上刚断了的话头继续。
镜头追着刚热闹的气氛想留点儿纪念。
彦一发现自个儿正踩着个相当魁梧的影子,并且给夕阳余晖勾得老长变了形。
抬头一看,块头还真不小,瞅面相估了他七八十的年龄,拿着根扁担,和那群人打完招呼,便同自己擦肩而过。
彦一的眼神跟大块头身上没跑过,看着他走出老远,忽然觉着那样高大的身子骨十分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
前边有人咋呼到家了到家了,开始嬉闹,彦一没顾上多想,跟上人群,果真不出几分钟,便看见了同刚三岔口一样大小的石碑,刻雀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