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6、第 46 章 ...
-
这个年代的交通,对于习惯了现代便利的人来说,绝对是一场噩梦。
甘省虽不如新疆、蒙古的地方大,可想要从临戈到省城金城,着实有罪好受。之前去首都读书、从首都回临戈的时候,董宴清已经遭够了罪了。
这次,她不得不和和稀泥的办公室李主任一大早从临戈镇出发,花了一上午的时间颠到县城。县城有个火车站,他们报销费用有限,于是连热饭都没舍得吃,就着凉白开吃着带来的粗粮馒头,又急急忙忙赶了去金城的绿皮火车。
这辆绿皮火车票价极便宜,但环境确实也不咋地,油漆剥落,车门关不上,厕所气味更是难闻。好在他们就在省内下车,憋一憋不去上厕所倒也能忍。
但车厢不通风就导致烟味、臭脚丫子味、方便面味一直往人鼻子里钻,和后世高铁的干净整洁完全不一样。
好在董宴清旁边坐着和自己并不对付的老主任,也没什么聊天的心思,索性闭目养神。
其实她心里有些没底,现在能看到滴灌技术前景的人不是没有,比如首都农业大学的一些教授,在首都时,也是这些教授们帮助她搜集了一些国际新闻资料。要是留在首都,或者去经济发达一些的南方,事情或许会变得很不一样,至少她更有信心说服当地的领导和塑料厂。
这不是大西北领导和当地企业的问题,对于这个很少能接触到外界信息的年代来说,他们的目光比沿海发达地区短些,是可以理解的。她研究的东西,在现在的临戈、乃至甘省看来,都太过异想天开:人家以色列什么国家,犹太人大把大把的钞票能让他们把钱往在沙漠种地、把海水提净水上砸,就算失败,也依旧有钱进口外国粮食。
而现在的华国,很多地方还在勒紧裤腰带,饭都吃不饱。水资源是最宝贵的,同意让她拿几根水管子做什么滴灌试验,已经仁至义尽。
但她还是选择了回大西北,当然,如果不做这个选择,董宴清会很可惜地错过林樾,但当初真正下决定时,她确实不知道林樾会去临戈......当时选择回临戈,是因为临戈太苦了。
因为太苦,所以更需要她。
这种从心的选择,也让她遇到了好运,与林樾重新相见,就跟......命运似的。
——————————————————————————————————————————
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开进金城的时候,李主任有些心不在焉。
金城好歹是一省省会,火车站比起他们的小县城要好不少,还有卖特产的店,用玻璃柜装饰着,弄得漂漂亮亮的。董宴清是目不斜视地走过去了,李主任却停了脚步看了一会儿。
他们手里经费少,尽管是金城特色,但火车站门口价格虚高的牛肉面是不敢吃的。这年头,金城当然已经有了出租车,但他们也不可能坐,老老实实按着地址,一路走了半拉多小时,到了三点多,才到了那家国营塑料厂。
可惜人家厂长似乎不打算见他们——他们俩甚至被门卫大爷给拦住了,对方直言领导不在,让他们改天再来,一点面子都不给。谁都能从那脸色和态度里推测出这家大厂的态度。
这家厂的门卫大爷态度有些横,董宴清腰杆子挺直,懒得接着说下去,李主任却习惯了做老好人,笑眯眯地递上一根烟跟人家套近乎。
这让门卫大爷说话语气稍微缓和了些,还跟他们唠了几句嗑。但他俩在塑料厂门口等到厂里下班,都没等到能说话的领导,当天只能在附近招待所住下了。
——————————————————————————————————————————
去招待所的路上,董宴清闷闷不乐的,连吭声都不想吭声。
她心里琢磨,如果实在国营厂不想做这笔看不上眼的小生意,她就看看附近有没有什么私人厂,大不了自己从头开始研究,那块荒地明年赶不上做滴灌技术试验田,就试着看看能不能用来改良当地耐旱作物,总不会浪费的......
“小董啊,”李主任咂摸了一口烟,张口喊她,“我也认识你老子娘,我记得你以前名字也叫董艳青,却不是那么写的,你是上大学前自己改的名字吧?”
董宴清显然没料到对方会开这个口。她倒也没什么好隐瞒的,点头道:“嗯,取的海晏河清的意思。”
她这一世的父母并不是什么文化人,显然不太会挑“海晏河清”这样有寓意的名字。董宴清恢复记忆的时候,是高考前一年,她忙着准备高考,还抽空改了名字,出现在高考准考证上的名字就这么变成了“董宴清”。但她改名字前也征求了他们的同意,只是改了字没改音,他们很乐意。
李主任慢吞吞地说:“噢......是个好名字,盛世太平啊......”
他们又沉默了会儿,总算到了招待所。李主任突然又说:“咱也是第一次来金城,我也是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了,请你这么个小同志吃顿饭吧。”
董宴清愣了下,预感到对方大约有话说,还是跟着他走到了附近一家小饭店。
从1979年开始,在这片国土上,各种私营经济已经星星点点地出现。和态度高傲的国营饭店相比,一些经济实惠的小饭店逐渐成为人们更喜欢去的地方。
这里的食物当然要比临戈要好上许多,价格也还挺划算,但董宴清不可能瞎点,就要了个蒸百合和一份炒鸡蛋,其中,百合其实是甘省特产,在当地并不贵。倒是李主任咬咬牙点了盘羊肉和一碗西红柿鸡蛋汤,还搞了瓶白酒。
甘省的百合清蒸起来后,晶莹剔透,有着绵绵的清甜口感,非常好吃,羊肉则和很多地方不同,没什么浓重的腥膻味,哪怕只是白切,也鲜美极了。
董宴清举起杯子接了老李同志给她倒的白酒,抿了一口,被辣的“嘶”了一声。她皱着眉说:“这酒味儿真冲。”
“这可是陇南春,你们小年轻不懂这滋味,”李主任砸吧了下嘴,“这是家国企产的,市场经济的大潮......深化改革,强化管理......”
可惜董宴清不懂酒,对她来说陇南春也好、春南陇也好,只是一种辣嘴巴的酒水罢了。说起市场经济大潮,她倒是有点兴趣,正好也提了一下:“私企要灵活一些。明天要是这家国营塑料厂也不让我们进去,您就先回去吧,我去找找私企。”
“说说你的那个什么......滴管技术吧,我看过你写的报告,说是从什么以色列看到的?”李主任却不太在意,自顾自地问。
董宴清顿了顿,还是耐心地解释了一下:“是滴灌技术。1962年,一位农民偶然发现水管漏水处的庄稼长得格外好,由此他们提出了研发滴灌技术。这项技术暂时还不算成熟和完善,但自从滴灌技术应用以来,他们在用水量有所减少的情况下,庄稼产量比之前增长了几倍......”
“你在那个报告书上漏了什么吧,”李主任龇着牙喝完一整杯酒,咧嘴笑了,“我不是真什么都不懂,在沙漠里搞这个,得多费钱啊,要是真这么好,其他沙漠国家不能搞?也就那个什么以色列那么有钱能搞了......”
“......滴灌技术的研发具体花了多少钱我确实不知道,所以没写在报告里。但是,老实说,我知道1952年起,以色列花了1.5亿美元建了145公里长的北水南调输水管道。”董宴清确实没预料到,她居然会在平时看不上她、她也看不上的李主任谈以色列有多有钱这件事。
李主任倒吸一口冷气:“输水管道这么贵......那滴灌技术我看了你的那个报告,是很多细管子,开的口也要差不多,对技术要求高,肯定也贼贵了吧。”
“确实,但我会尽量压低成本,有些事总要有个开头。”董宴清有些心虚,没敢抬头看老李同志的眼睛。
镇里申请的资金对于她的试验来说确实太少了,她本打算走一步看一步......
但李主任只是低着头想了会儿,便抬头对她说:“既然这么贵,你找私企就不合算,国企还能不考虑利润地给你搞些试验,私企没利润,怎么可能浪费精力在你身上。”
“临戈太穷啦......你......放手去做吧,我豁出去这张老脸也......”
他的声音渐渐小了下去,大约是喝得有些醉了。
不过他还是坚持从衣服内兜里掏出一个包裹得紧紧的塑料袋,那里面装着老李同志......大约攒了很久的私房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