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二十、戴笠 ...
这几天还没有下达对金英的具体处分,是因为要先处理突如其来的另一桩大事,一时还顾不上他。
“瓦剌的知枢密院事阿剌,遣参政完者脱欢为使,携书入朝求和。”皇帝拈着一份白纸公文本子,问侍立在一旁的曹修明,“先前也先着来人求和,甚无诚恳之心,反有觊觎之意,叫朕骂了回去。这个知枢密院事又算是个什么官儿,和也先又是什么关系?”
“万岁爷这是考较奴婢呢,”曹修明笑了笑,“如今瓦剌的官制从故元,枢密院秉兵柄,总全境军事。”
“那就是我们的兵部?”皇帝问。
“不止,枢密院除了领调兵、负责禁直外,尚有奏举官属,铨选赏罚官员,参谋预政,治理钦定刑狱,预财政、科考、编修,掌礼仪差遣的职责。——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的整个兵部五府,加上锦衣卫的北司和将军营,一小半的吏部、礼部、户部和司礼监。这次阿剌遣使,行使的就是其中礼仪差遣的职能。”
“那么这个知枢密院事就是我们的大司马加左右都督、锦衣卫指挥使、大冢宰、大宗伯、翰林学士、主客司司务和你这个随堂太监了。”皇帝对瓦剌的官制并不很了解,但是一旦对应到大明就很清楚了,“说白了不就是宰相么,这么重的权力集于一身,怪不得太阿倒持,虏主势单力薄,反要受臣下节制。”
“是以我太祖高皇帝族胡李,撤中书,废行省,立三司,效法周天子直统六卿,天虑高远,实乃秦汉以降开创之举。”曹修明颔首,先肯定了皇帝一句,然后方答,“不过如今瓦剌的形势,侵夺脱脱不花之权,掌控国事的并非知院阿剌,而是太师也先。”
也先才是瓦剌实际的国主,这个皇帝自然知道,不但皇帝和朝廷官员们知道,自土木堡后,知有也先而不知有脱脱不花的黎庶也大有人在。但是皇帝还是挑了挑眉头,示意曹修明说得更加详细一些。
“譬如万岁爷刚说的知枢密院事,其实在故元时并不是枢府的正官,枢府正官为枢密使,例由皇太子领衔。”
皇帝感兴趣的嘲笑了一声:“胡人风俗,真是匪夷所思。非但臣侵君权,还要使子夺父兵。——我们的储副,可向来是养德为上,庶政都少许参与,何况染指大政?”
“是,不过有元一代,长成的皇太子不过六人,当过枢密使的是四人。国无储君或储君不堪用之时,便设置知枢密事为实际正官【1】 ,掌管枢府一切政务。”曹修明简单的介绍,“脱脱不花是僭元益宗之玄孙,早年流落中原,宣德八年为也先之父脱欢迎回,立为可汗,一切国政皆掌于脱欢,脱欢死后又掌于也先。脱脱不花娶也先之姊为正妻,有子长成,也先有意立为太子,而脱脱不花不从,君臣间龃龉不浅。”
皇帝若有所悟:“这不就是汉季故事?——献帝娶魏武女,后又受控于魏文,最后卒于魏文之手。”
曹修明微微一笑:“万岁圣明。只是献帝长于深宫,不知天下事,遭魏武玩弄如同笼中鸟雀,但是脱脱不花手中还是有些兵权。现在瓦剌的形势,也先拥兵最重,其次为可汗,其次为知院。前者鞑军犯我大明,虽以也先为首,其实是三者合兵。万岁爷知道,一旦三足鼎立,局势便很微妙。若太师与知院合,则可遏可汗;若可汗与知院合,则可遏太师。也先军连连为我大明击退,想来外政既然不修,便要开始担忧内患。”
“不错,正是这样,”他讲解得明白,皇帝也听得明白,“天下无新事,这还是汉季故事。”
“前度南侵之后,瓦剌君臣以为得利多归也先,而受敝则三家均分,心中早有不满。奴婢估摸着,前次也先遣使议和,而遭我大明拒绝,颜面已是无光。无光之余,尚要担忧可汗与知院合纵,所以先于可汗阴授知院,借知院之名,再图和谈之事。”
“你是说,这其实还是也先的意思?”皇帝问。
曹修明点了点头:“这几日边境连有小战事,我大明毫发无伤再败其数次,也先之势已成强弩之末。瓦剌君臣外亲内忌,这正是我大明可用之机。”
“好吧,”皇帝把本子放下,“朕会下令廷议此事。”
“万岁爷圣明。”曹修明又恭维了一句,没什么太大的热忱。
皇帝却倚着炕桌侧过脸去仔细地看他,炽烈的目光停留之长久,非但随堂太监,连四周侍奉的答应都微觉怪异,乃至面热。
“你也是长于深宫,却如何知道这些天下事?”皇帝突然间轻轻笑了一声,“你从实招来,除了你自己说过的,到底背着朕还和多少人有过暗通款曲,私相收授?”
这是一句有点过分的玩笑话,曹修明稍稍有些不自在,但是又不能不答:“奴婢若有立身不谨的嫌疑,请万岁爷教训。”
“你这脾气,哪还轮得到朕亲自动手,自已经有人替朕教训过了——”这人这样不解风情,也是皇帝意料中事,可是此日非但不生气,反倒觉得很有意思,他挥挥手遣退了阁中余人,关心慰问,“你身上的伤怎么着了,可好些没有?”
“谢万岁爷垂询,”曹修明并不愿意多提此事,“早已无妨了。”
“哦,看来倒是朕多事了。”皇帝微微变了脸,语气中也似乎有了不满。
曹修明又过了片刻也没等来皇帝的下文,只好勉为其难做出要屈膝谢罪的姿态。
“朕和你说着玩呢,”皇帝却比他眼疾手快,早一把握住了他提起袍摆的左
手,对方一惊,生生忍住了一掌推过去的冲动,随即将手抽回。他小指上的长指甲,涩涩的挠过皇帝的掌心,微微发痒,隐隐生疼。
他这样强烈的反应,让皇帝有些尴尬,也有些悻悻,之后才回味过来,他的手和他的人一样冰冷。但是在这种季节,这种心情,即使冰冷也是惬意称心的。
“奴婢该死。”这回是不跪也得跪了。
皇帝没有再扶他,只是打开了炕桌上的匣子,从中拈出一只鹅黄笺封口的霁红釉小瓶子,也不说是从哪里得来的:“拿去吧,朕知道你们不缺好东西,没准比朕用的还要精贵——只是你代朕受过,这就算是朕的一点心意。”
他这样柔和迂回的赏赐方法,曹修明无法拒绝。登基一年,皇帝已经很学会了些书本上没有的帝王手段,知道什么时候该刚,什么时候该柔,对什么人该刚,对什么人又该柔。
“谢万岁爷,”那人只好谢恩,“只是代为受过一语,请万岁爷收回,奴婢不敢承担。奴婢不过是为了冲撞了奴婢师傅而已。”
“你也不必替他隐瞒,打量朕什么都不知道么,”皇帝说知道,却又不说是从哪里知道的,“什么卫君,什么弥子瑕,这种话有在宫里头乱说的?朕看你倒没说错,他真是老糊涂了。”
皇帝这样的无聊,连这种私语都打听到了,这是曹修明没有想到的。而如此多事的透露给皇帝,或者如此多事替皇帝去打听的那个人,也不难猜测是谁,曹修明不由嫌恶的蹙了蹙眉。
朱窗外袅动的晴光被半透明的窗纸过滤成了浅浅春水,澹澹烟云,摇漾于他半面秀异容颜之上。他被粉白隐淡的眉头在水云间轻轻一动,皇帝觉得自己的心也跟着轻轻一动,不由自主脱口而出:“就算你是弥子瑕,卫君也应该是朕才对——那人真是老糊涂了。”
他突然如此轻薄,曹修明忍无可忍,霍然起身:“奴婢谢万岁爷赏赐,万岁爷就要晚膳,奴婢告退。”
“去吧去吧,”皇帝相当大度的笑着扬了扬手,随堂太监这样的举动,使皇帝感到他也有词穷技穷的时候,所以大感得意和兴奋。
一列口鼻上戴着绛纱袋的宫人和内臣,在尚食的带领下,恭谨的捧着金丝笼罩的御膳鱼雁行进乾清宫。兴安跟随在后面,见曹修明冷面而出,招呼也不打一个,不知道阁内又发生了什么事。有点担心的入内,却见年轻的天子满脸笑容,很有失君王体统的从炕上跳下来,在龙袍上擦了擦掌心的汗:“今晚吃的什么,朕饿了。”
待得曹修明回到值房的时候,雨时中也已经回去了,跟在他身后,接过他脱下的衣服,将要挂上衣架去,袖子中突然有一只小小瓷瓶锵然坠地。
“恩主,这是什么?”雨时中有点担心将瓶子捡起来,声音是怯怯的,生怕是因为自己的不慎而损坏了随堂太监的东西。
“恩主,这是御赐的东西?”闻言探头的常守中看了看瓶子问道。霁红釉不同于其他釉色,常做祭祀用途,所以日常并不使用,何况上面还封着黄色的笺子。
“是药。”随堂太监冷冷说,“收起来,我用不着。”
瓦剌的知院遣使议和,不但是政事,亦是军事,身为兵部尚书的于谦没有道理不知道。所以当右侍郎项文曜到他房中寻他,看见他正在奋笔书写奏章的时候,自然以为他是要就此事进言。
此时已经散衙,傍晚透窗的光线忽然被遮去,一向精明的大司马,不必抬头,只听脚步声,只看修长单薄的投影,便知道来人身份:“应昌,怎么还没有回去?”
一只白皙的手拾起了他案上的墨锭,随心所欲地帮他旋了几旋。手指纤长无节,指甲修整洁净,指上生有薄趼,是一双文士的手,而主人的声音却有些无赖的意味:“下官今日不回去了,还乞大人慷慨收留,赐下官一席之地以容身。”
“应昌这话不成个道理,既是有恳求收留之语,究竟是不回去了还是回不去了?”于谦提笔舔了舔他刚刚磨出的墨,将手中一句话书写完,把白纸奏本推到一旁,方抬头问,“令正又不许进门了么?”
“这次不是,是她前日和我吵了几句,回娘家住去了,”项文曜尴尬的笑了笑,“冷门冷灶,下官便回家也无意趣,明日一早还要跋涉上朝,只得又来叨扰大人……”
衙中皆知,项文曜无妾,夫人是续弦,比他小将近二十岁,容貌极美而性情刚烈,不合心意动辄便要嚷闹,更兼文曜是浙江人,夫人便是京师本地人,闹不出结果来便任意回门,是常有的事情。文曜年长她许多,当时爱之若珍,久而久之,竟不能约束,为家务事烦恼也是常有的事情。
“贵府上冷门冷灶,本部堂这里也是冷门冷灶,”于谦和他开了个玩笑,“既是如此,何必又要舍彼就此?”
“大人门冷,是因危楼高百尺;下官门冷,是因天寒白屋贫。风有雄雌之别,冷又岂能一概而论?”项文曜不待他答应,已经自行在他榻上坐了下来,并且很惬意的举手将革带三台处的舌簧向下一压,“少不得,只能烦陈太傅再下一回榻,也叫下官再沾光碰碰星辰吧。”
于谦的性格孤介,与许多人不能相处融洽,独独待项文曜不同,除了看重他才干以外,大约也是他这种畏上而不屈己,柔媚而不谄谀的自然态度令人舒心。此刻看了他一眼,摇了摇头:“君有如此辩才,为何竟屡战屡败于一妇人?”
“屠龙之刀岂可用以屠狗?”项文曜一副不屑与女子小人争的大度,但是旋即无奈向长官抱怨,“何况与她说了她也听不懂,你和她讲权,她还你以拳,你和她说爵,她报你以脚,你和她说仁义,她却只会行暴力。你与施暴者说暴力不足恃,岂不是与狐谋皮?有德则得国,无德必丧邦,总之还是下官失德,致使不得齐家的缘故吧。”
“原来非战之罪。”于谦点头,“不如哪日我去和芳洲公说说,也着他到你府上去一遭,他既感化得了世用公的夫人,再点度一下令正应当不在话下。”
芳洲是内阁首辅陈循的号,世用则是次辅高毂的字。于谦说的是一桩朝中尽知的旧典故,也可以说是一个朝中尽知的旧笑话。高毂善写字,时人称其字文弱可爱,又谓人如其字。他一向惧内,因无子而纳妾,正室甚妒,每每不许他近妾之身。一日陈循过高毂家饮,席间谈及此事,循以振作夫纲之语劝毂。不料高夫人立于屏后,闻言大怒而出,手指二人詈骂不已。陈循以邻为壑,掀案而起,一棒扑高夫人于地,得高毂力劝方止,复诟之曰:“汝无子,法当去。今不去汝而置妾,汝复间之,是欲绝其后也。汝不改,吾当奏闻朝廷,置汝于法不贷也。”从此高夫人方不敢跋扈太甚,而高毂也终于得子,取名为峘。时人谓高峘得生,乃陈循一怒之力。【2】
“罢,罢,”项文曜慌忙摆手,“芳洲公威武,下手不知道轻重,拙荆却没高夫人那般身量。”其实高夫人的身材谁又能得知,只是胭脂虎的名声一向在外,便自然而然都将她想象成威武壮士。
“看来君每每避秦,并非为恨,而是为爱。”于谦出一语打趣,旋即又叹了口气。
于谦与夫人董氏情投意合,感情深重,所以夫人已殁五载,他却再无续娶迎纳之念。项文曜知道这话又勾引得他想起了旧事,却又不好开解,只得站起身来随意翻了翻他刚写的奏本,想从中找个话题打岔开去。
白纸奏本的封面赫然写的上奏缘由,并不是项文曜所想的瓦剌遣使一事,而是“比者奉命令臣等具将士兵马数目战守方略以闻臣请与司礼太监曹修明会同商议遣兵分守京城各门疏。”【3】
“大人,这是?”项文曜露出了迷惑的神情,“世人皆知大人清风正骨,耻于中官交往,所以王振弄权之时,大人险些为他所害。为何月前遣本官前往金珰府上致贺,今日又主动求上此疏?”
这时候恰逢衙内的差役将于谦的晚膳送到,于谦指指饭菜:“边吃边说。”
菜色寒酸,一碟白萝卜丝,一碟白豆腐,两碗糙米饭。于谦于公家一毫不取,兵部是最富贵衙门,而他却执意要从自己的薪俸中扣除每日三餐的费用。他经年晚食当肉,项文曜年纪尚轻,吃不惯这种清汤寡水的饭菜,不过是勉为其难相陪,又忍不住奉劝:“大人公务繁忙,也该好好保养身体,方不负圣上重托,百官仰庇。”
“我若顿顿鱼肉,只怕你越发赖在衙内不肯回家,令正岂不要打上我兵部衙门来,”于谦不理睬他,用手中筷子点了点那碟毫无油水的萝卜,“你今日务必将它吃尽,否则日后不许再留宿此处。”
看看这威胁太轻,对方不为所动,兵书又补充了一句:“还要军法处置。”
“这有何难,下官只当是吃药便是了。”项文曜愁眉苦脸的提箸,夹了一大筷子放在碗里,却只是一根根的挑拨着含在嘴中,慢慢咀嚼。
于谦看他作态,一笑问:“你上月去金太监府上,看见蕉菴公了吗?”
蕉菴是工部尚书石璞的号,于谦这话题转折的似乎有点莫名其妙,项文曜便也莫名其妙的点了点头。
“蕉菴公在家中的饮食,便与我这里无二。”于谦将一块淡而无味的豆腐放入嘴中,项文曜便看看也觉得了无生趣。
只是更加觉得匪夷所思:“怎么可能,大人没有见过他送给金太监的宅子吗?”
“我怎么不知道,”于谦自己搁下了筷子,却催促项文曜,“你边听边吃,等到凉了就更像吃药了。”
“王振在时,前工书王卺不能曲意事之,致仕求去。蕉菴为谋大司空之职,多有奉献,朝中清议,便多损之。待得王振族灭,他为图保全,又对金英多有奉献,这也是人尽所知。但是蕉菴为人平易,遇事刚直,而且为官近四十载,待已之清介如一日。饮食淡薄不说,据说他在家乡的田土,不过数十亩。
“他做御史出按江西,风纪整肃,虽江西妇庶,无人不知石宪使。他为山西布政使,阻扰有司科派扰民,不能说没有为官一地,行善一方。他为工书,虽然得官自一斛凉州,出身为人诟病,但是才有所长,力有所余,绝不负此职位,这一点也是朝中上下有目共睹。某此言评价,应昌可认为有私心回护?”于谦边看着他痛苦吃菜,一边发问。
“大人所言,句句中正。”项文曜赞成。
“既然说到北京的工部,难免就要想到南京工部。应昌,我再请你评断评断南京工书周公询如。”
“对双崖公,下官当真钦佩得紧,”周忱的科第在永乐二年,比之于谦、比之项文曜都是老而又老的前辈,项文曜趁机放下碗筷,言语当中对他有十二分的敬重,“双崖公不但是廉吏,而且是能吏。别的不说,就是他一手创建的平米法、济农仓,便不知造福江南多少黎民。”
江南的赋税本来最重,而朝廷的漕运,南米北调途中,鼠咬雀啄,随水漂没,乃至风吹日晒自然腐败,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这部分耗米,加上运输所需费用,几乎与正额相等。豪强士族自然只出正额,所耗的部分最终还要摊到小民的头上,这也是江南黎庶的一大额外负担。周忱在宣德五年以工左侍的身份巡抚江南,每每微服入民间查访,深知百姓痛苦,遂创立平米,法,使官民田共同加耗,初年正米一石加耗米七斗,运输之费从中支拨。支拨之余者存积县仓,称为余米。如此一来,次年余米多,正米一石,只需加耗六斗,再次年益多,减加耗为五斗。仅此一项,苏州、松江、常州三府一年间便减去额外盘加的耗米六十万斗。而平米支拨后存留的余米,又可调拨济农仓,以备荒年赈济之用,所以周忱在任时有言称:江南数大郡,小民不知凶荒,而两税未尝逋负。
于谦颔首:“君亦浙人,谦亦浙人,我江南人受双崖公恩惠多矣,岂能不同存感念之心,不存为尊者讳之念?如果我言双崖公亦善阿附中官,应昌可会觉得我亦小人?”
“大人……”项文曜无言以对。
这样来点评自己极尊重的前辈,于谦的语气有些不忍:“双崖公智识深长,谋虑久远,绝非谦能匹敌。然而他于任上,有中涓游其地,人人能得其所欲,而且所获必过所望,是以王振亦甚重之。他当时在江南改革,多触及官绅豪强利害,如今受人弹劾,结中官亦成彼等加罪借口。一念至此,谦一何痛心。
“北有蕉菴,南有双崖,文昌且为我试言,二人为官,上可曾负朝廷,下可曾负黎庶?”
项文曜沉默着摇了摇头。
“那为何彼等定要阿附权珰,难道他们当真便是贪慕荣华权利,为自身谋而不知道清流物议厉害,不知道史笔直书厉害,不知道无为方可无祸?”
项文曜再次摇了摇头,似乎明白了于谦想说什么,也因此更加沉默。
“我等深受国恩,文臣当不懈于内,以安黔首,以创盛世,武臣当忘身于外,以保黎民,以图开拓。而要做这些事情,并非像于某一样,吟一句两袖清风朝天去便可以达成的。诗谁人不会吟,话谁人不会说,清曲高调谁人又不会歌唱,但是饥民枕藉之时,能代朝廷多行一善政,能为天下多活一生民者,又有几何?强虏压境之际,能代朝廷多退一敌兵,能为天下多保一寸土者,又有几何?”
他言辞稍有激动,语现哽咽,项文曜伸过两手去,轻轻按住了他微微颤抖的手背。作为正官的卿贰来说,这是逾矩的行为,但是作为于谦不多的可以倾诉的朋友来说,却能够给他以些许安慰。
“谦不事王振,并非不愿与中官结,只是不屑与王振结,”于谦接着说,“永乐年间,内官至五府六部禀事,皆离府部官员一丈即作揖,路遇公侯驸马伯,下马傍立。而时至今日,呼唤府部官如唤所属,公侯驸马伯路遇内官,反要回避,更有甚者,口称老爷。”
虽是将首,仍不免书生态,他从项文曜手中抽出手来,按压在额角的网巾上,一声叹息:“不过是马上和马下,上马和下马的分别,立场便全然扭转。古人有诗: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其实我若戴笠,也只好马下一揖;而人若跨马,怎能指望他见到你时还能从马上下来呢?
他大约是头痛的毛病又有些发作,项文耀有点担心,站起身来,替他摘掉纱帽,食指的指节顶按于他两太阳上缓缓按摩,是于谦熟悉的恰到好处的力道。
“这不过二十年间,究竟是什么变了?是事?是人?是他们豪强了,还是我们屈折了?”
站立在他身后的项文曜并不回答,也知道不需要自己回答。
“事也没有变,人也没有变,我也没有变,变的只有两个字。”于谦觉得头痛稍解,平静的说,“制度。”
“如今的朝廷就是如此,从汉时即说宫府一体,其实宫府一体之甚者,莫过本朝,而本朝又莫过于当今。宣德初设内书堂,又使司礼监掌批红调帖之权,到今时中涓更是干预外政,镇守边方,提督京营,经理内外仓场,营造、市舶、珠池、银矿、织染,凡举能想象之处,无不有彼等奉旨置喙。内廷十二监四司八局,已可与外朝五府六部一样并称为衙门,其地位作用可想而知。政事中一旦缺少他们的环节,则政事萎顿踯躅寸步难行。别的不提,单说这一份奏本。”于谦拈起未完的白纸本放在手中掂了掂,“由通政司至会极门,由会极门至文书房,由文书房方能到达圣上和内阁手中,不经彼等之手,政事便不可上行。内阁协助圣上拟票,彼等协助批红,不经彼等之手,政事便不可裁定。批红之后,尚要由文书房至会极门,由会极门至六科,由六科至通政司,不经彼等之手,政事便不可下达。
“你我虽在京中,欲谋天子一面,尚有咫尺天涯之叹,何况十三省远在百里千里万里之处,若要图谋论事,图谋行政,岂非更加如望天宫?而彼等却日夜侍奉天子之侧,举止言谈,无不能左右天意。内外分别,一巨如斯。彼等衙门,非但与我等平行,甚可说是凌驾于我等之上。
“太祖高皇帝废除中书省,永乐时重设内阁,时至今日,内阁已如宰辅,上系天子,下连百官。而内廷司礼监却俨然内内阁,上系天子,下连内阁及一切权贵。这就如天子的左右手,蛇噬一口,壮士尚不能断腕,何况是一个已经日渐成熟的机构?
“它一旦成熟,大臣未进者非缘内臣不得进,既进者,非凭内臣不得安。”于谦微笑着叹息,“你与他交,事半功倍,你不与他交,却并非事倍功半,而是一事无成。”
“大人……”项文耀停下了手里的动作,欲言又无可言。
“这就是本朝的制度使然。有在外而不知中央者,或可凭借士大夫清节谴责我等趋炎附势,有后世而不知本朝者,或可凭史家道德谴责我等持身不正。应昌适才说我这里是危楼高百尺,自然也高处不胜寒,说便由他们说去吧,只是你我生于当世,便要有功于当世,有益于当世,有作用于当世。想来当世和后世,总会有人能够理解蕉菴、双崖和于某的用心。即便不能理解,也无妨了,庶几无愧而已。【4】 ”
他的一番话说得项文曜哑口半日,方归位坐下问道:“看金英如今的态势,断难东山再起。只是大人为何不言他人,独独要说这个曹修明。”
“你不要小看了这人,早则一年,迟则三年,整个司礼监便尽数可落于他掌握之中,日后朝廷决策,少不了他的参与。何况这回整顿金英之事,不知有多少外臣要牵涉其中,蕉菴便首当其冲,到时还要借他之力开脱保全。”
于谦如此预言之后,忽又轻轻一哂,“而且与他相交,于某倒并不觉得太过委屈。”
“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项文曜重复了这一句,不知道怎么替他开解,“下官愚昧,乃是戴笠之人,总是唯大司马马首是瞻即是。”
“少司马说漂亮话也是没有用的,”于谦看着他的脸突然一笑,捡起筷子敲了敲已凉的菜碗,“吃不完,还是要军法从事。”
【1】知院一职,设于元世祖皇子太子真金卒后的至元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之间。
【2】见《菽园杂记》。
【3】无此疏,而有此事,不过不是和虚构的曹修明商议,而是和物理存在的曹吉祥。
【4】这就是作者想说的,明朝的宦官干政,不是人品问题,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制度使然。所以连张居正那样的大牛也不能例外。于是在前面疑惑曹殿太拽,把自己当阁老的童鞋,曹殿的地位其实是在阁臣之上的,到了曹殿这个时代,小火者都可以公然骑着马见阁老而不避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二十、戴笠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回收藏
首页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
,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
[我要投霸王票]
[灌溉营养液]
作者已关闭该文评论区,暂不支持查看、发布、回复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