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8-10月阅读记录 ...

  •   20、《现代世界史》
      R.R.帕尔默、劳埃德·克莱默著,董正华、孙福生、陈少衡译

      据说也是美国学校用得很多的教材,读过之后整体十分推荐。
      和今年读的《地理学与生活》一样,本书跟我们中学时期的教材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详细。本书是西方历史学家编写的,所以难免以西方为中心(有时甚至是自觉或不自觉站在西方国家立场)讲述世界史,不过这种角度已经在序言中写得很清楚:全书的中心词“现代”,亦即在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现代化”,实际上指的也就是“西方化”。虽然这一视角难免有局限(比如谈到环境污染破坏问题时,本书更侧重发展中国家目前对地球环境的污染,而轻轻揭过甚至几乎完全没有提及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污染。在这一点上,同样作为教材的《地理学与生活》就更加客观),但世界的“现代化”又或者说“西方化”的确是长期以来的一个大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去了解西方视角的世界历史,对于回归、发展我们自身文化也是必要的。不论是书的序言和后记,还是我在这里反复提到本书的视角,都无非是想要强调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能全盘接受它的观点,有自己的思考和怀疑会更有帮助,正如本书后记中写到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批判的头脑,兼收并蓄的胸怀,开阔的眼光,不断否定自己的勇气,等等。是作为一个理性平和的人的这些品格,而非书中描述的种种理论、工具、方法、体系、事实、结论等等,引领我们到达一个更加接近事物本质的境界。”
      除了在第一章由于缺少对欧洲民族的了解,所以被各大民族及其无数分支绕得云里雾里以外……这本书整体的脉络是十分清晰的。后40%的编排尤其好,读完以后我终于捋顺了一些国际难题的大致成因(比如中东问题),以及从前感到难以理解的某些文学艺术派别的成因(比如意识流文学)。但因为是通史,不论是纵向的时间还是横向的面都囊括得太广,有的点自然也就只梳理了一个脉络,于是前期读的时候我有些抓狂,几乎是看到一个不熟悉的名词就想去检索了解,严重影响了阅读进度(读完之后也根据兴趣点马了好几本有意思的书,幸福)。我想这也是我带着问题去读,却被眼花缭乱的知识点绕晕,读完全书以后依然对“西方世界‘自由’精神之来源”毫无头绪的原因之一。有点可惜,希望将来多读些书、多长点见识,就能渐渐摸索到答案。
      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有随意记下一些感想,由于书实在太长(我看了近两个半月),我这种不过脑子的读法能记住的内容也十分有限,所以把阅读过程中随手记下的内容附在这里,算整理了一份读书笔记:
      从本书的偏重面来看,因为深受宗教思想的影响,所以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与其说是宗教与政治经济的历史,不如说就是宗教的历史。其中包含宗教与世俗权力的关系变化、宗教自身的思想变革、宗教内部的分裂与尝试统一,这些问题构成了中世纪欧洲一切变动的主题。虽然依然不明白原因,但是从中世纪欧洲的主流思想来看,欧洲人的普遍思想共性在于追求自由与理性,他们的自由与理性甚至包括对宗教思想(即自身过去的思想)的质疑与挑战,这是促使他们的社会不断变动、冲突和发展的内部动力。然而矛盾的是,即使会质疑、挑战自身的思想,欧洲分裂的各个社会在面向“异端”时却有超乎寻常的一致选择——同化“异端”,且如有必要,将不择手段(主要采取大规模暴力战争方式)。这让我想起《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伊万自己创作的那篇“长诗”,他借角色之口讽刺地提出一个观点:宗教宣扬且试图给予人类自由,而宗教本身的存在就证明人类实际上是不需要自由的。当我们坚信一个“真理”且试图不择手段将其推而广之的时候,不论我们自己还是被强迫同化的他人都是不需要且没有自由的。然而欧洲人似乎意识不到这一点。
      公元5-17世纪欧洲混乱的民族与宗教状态,即使看通史也觉得脑壳晕。回想年初看《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开始佩服作者能把德意志的一团乱麻抽出一条那么简明的主线了。目前对那段时间欧洲的印象是:民族也好文化也好,欧洲当年的所有分裂和统一,内在动力都是宗教和世俗权力(前期是以宗教为主)。有趣的是,宗教之所以与世俗权力划分开来,似乎是因为在宗教观念里有一种凌驾于人类之上的“绝对真理”,可实际上不论天主教还是新教,内部都存在一种最终落脚于人类权利和权力之上的规则。也就是说,这十几个世纪间欧洲发展的主题还是权力与权利。除此之外,民族、国界甚至宗教信仰都只是外在表现。突然觉得,欧洲人与我们对于“国家”这一概念的定义或许是天差地别的,前者认为“国家”是拥有共同观念的人的集合体,所以相对于我们,他们对于疆土、民族的分裂其实并不那么在乎。
      17-18世纪。欧洲人“国家”的概念与我们的很不一样。他们骨子里反感中央权力,因此在分裂中维持自由,但该自由只是统治阶级的自由,并非臣民的自由。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目前来看虽然宗教起源于底层民众,但欧洲从中世纪到18世纪的所有宗教战争、世俗权力战争,绝大部分都与被压迫的底层民众无关,而是由帝王、大贵族、中产阶级等群体带领展开的与欧洲帝国、国内中央权力之间的角斗。
      文艺复兴也好,启蒙运动也罢,所谓“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思维,不论被抬得多高、多“进步”,其根本目的都是满足人类。满足人类繁衍的本能,满足人类对物质的追求,满足人类对世界/宇宙本质的好奇(所谓对“真理”的追求),满足人类利用/驾驭/操控自然的欲望。正是因为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类,所以才会导致所谓科学/科技发展的双面性:满足了人类,同时增添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负担。这就好比集约型农业的出现对比此前的粗放型农业,对于人类来说当然是一大进步,长期来看似乎也更高效地利用了土地,可它导致了人口的暴涨,而人口膨胀则是环境压力的根源。我们人类本来和地球上其他的生物一样,在这个可以自我循环的世界中不会造成环境太大的压力,然而一切思想的进步、技术的进步都让我们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没错,“进步”的东西满足了现代人类的欲望与需求,但也是“进步”给人类以及人类以外许多地球物种的生存带来了毁灭性的压力或改变。在这一问题上,人类对于其他地球生物的态度是与人类内部“进步”群体看待“落后”群体的态度相一致的:弱肉强食,物竞天择。不论我们人类在思想上取得多大的“成绩”,实际上都摆脱不了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本性。这一本性从我们给“进步”一词作褒义的定性开始就暴露无遗了。当然,这不代表我认为“科学”和“理性”不伟大。“理性”最伟大之处是让人产生了一种克服野蛮本能的意识,“科学”最伟大之处则在于让人意识到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世界并非为人类而创造。只是不论“理性”还是“科学”,都没能真正改变人类,只是给了人类一个偶尔闪光的意识罢了。
      西方的脑回路依然和前文论及的“进步”标准一致:只要纵向对比来看物质生活越来越好,那就是没问题的。反正社会贫富差距只是横向标准,无产阶级有面包吃就够了,还嚷嚷啥呢是吧……
      法国革命各阶段都依赖于暴力和武装,尤其在影响扩及整个欧洲之后,为防止外国干涉以及为干涉外国,政府越来越多地依靠武装力量来对抗所有反对势力和潜在的君主复辟势力,同时又没有能力控制国内经济形势(尤其在恐怖时期结束后,政府失去信用,通货膨胀、缺少岁入,不仅农民和工人阶级感受到巨大的经济和生存压力,政府所依靠的武装力量也无法得到政府的经济支持),于是埋下了使得武装力量脱离政府控制的种子,最终被武装力量架空也不是不可预料的结局。
      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一定程度上成了种族主义者利用的理论武器。然而上文提及,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其实证明的是“没有固定不变的种类和完美无瑕的结构……每样东西似乎仅仅与时间、地点和环境息息相关”,也就是说,白人优越论实际上与达尔文进化论相悖。各个人种的文化、发展程度实际上都与时间、地点和环境脱离不了干系,但“扩张”和“侵略”目前来看并不表现在每一个民族身上,它未必是人类共同的本能,因此在环境、地点、时间造成人种发展差异的前提下,以“扩张”和“侵略”来制造霸权主义的欧洲人(白种人)究竟是否就是天生更为优越的——这一点无法下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一定(至少曾经)是幸运的、残暴的和贪婪的。
      在民族主义兴起之后,欧洲人对“国家”的定义通常与民族息息相关,而民族又与语言紧密联系,很大程度上他们观念中的“民族”都是通过是否说同一种语言来划分的。读到这里会觉得中国从古至今,在推广共同语言这一点上做得的确很有“远见”。如果从这一角度来思考,现如今国内越来越多人能够共情西方文化、思想而非本国文化、思想,或许也有语言的助力。而西方文化及思想难以包容我们本国的文化及思想,也许也是因为英文/英语在世界范围内扩散了,中文却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或许接受、习惯一种语言就是进入和接纳对应文化的第一步吧。
      一战结束后,德意志帝国统治者选择退场实际上就是为了避免德意志民族遭到彻底的摧毁,所以让位给当时更能让欧洲世界接受的体制(共和)和意识形态(社会民主和自由),祈求得到欧洲世界的宽恕。然而欧洲并未因此改变对德意志的惩罚方式,这就导致德意志民族新的统治阶级受到羞辱,要命的是他们因为自身意识形态问题而真正代表了德意志民族(更要命的是整个德意志民族精神都是……嗯,铁与血组成的),《凡尔赛条约》留下的问题引起若干年后的二战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的观点总结起来大概就是:《凡尔赛条约》及其执行都在不该严厉的地方严厉、该严厉的地方又没有严厉,所以不仅没有起到欧洲世界渴望的作用,还埋了一堆地雷。
      讲一战的这章很有趣,一整章都非常有意思,简直是西方世界大型双标表演活动,各国对敌我意识形态的利用也十分干脆,颇有前面写到的俾斯麦之本质:其实坚持什么意识形态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一种对我有利,我就假装坚持哪种。本书目前读到一战部分,感觉欧洲世界历史的几大主题,归根结底就是:野蛮与文明,扩张与均势,同化与双标。欧洲人喜欢分类——对人种分类,对文明分类,对意识形态分类……分类的目的号称是科学地认识世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却是便于区分等级,进而将“扩张与同化”正当化。人也好、国家也好、文明也好,越是缺乏什么,对其进行呼吁和强调的声音就会越响亮。所以民族主义率先在欧洲抬头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几乎是刻在欧洲人基因里的扩张与同化倾向(这两者都指向被正当化的利己主义)唤醒了欧洲各民族的民族意识,然而利己的本能又让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无法对其他民族换位思考,因此在多民族混居的欧洲舞台上,各民族间的矛盾冲突是没有解决方案的。对自身有利的时候,他们愿意打着为全世界某种共同利益的旗号去介入其他国家的实务,而一旦与自身利益相冲突,他们也可以轻易抛弃他们为之摇旗呐喊的“世界性共同利益”。看看他们和平时期打着“自由”的旗号呐喊推翻贸易壁垒,却在战时极力筑起贸易壁垒以封锁敌人就知道了。“自由”那俩字之所以那么大、那么亮,是因为写下它的人比谁都清楚它根本不存在。(真的有全人类的自由吗?大概不会有吧……世界性的无政府主义就已经在暗示这一点了。现在谈论某一群体的“自由”都是建立在另一群体的“不自由”之上的。)
      俄国革命和苏联。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西方世界也不得不承认苏联创造了迅速工业化的奇迹(即使作者反复强调这种迅速工业化是不健全的,而且于经济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实如果从最早采取“计划经济”的国家都是一战时的西方国家这一点来看,苏联用严格的计划经济跳过资本主义阶段来实现工业化也不是不能理解。对于当时的苏联来说,局势的紧迫程度相当于战时西方国家面对敌方感受到的紧迫,而且计划经济也确实被证明在实现工业化的方面效率极高。单就这章来看,苏联的问题其实与其说是经济没有活力,不如说是比西方国家更彻底的精英型统治?布尔什维克政权强调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服从,这种体系表现在包括计划经济内的各个统治方面,实际上就是以顶层的力量和智慧带动整个苏联的发展,而忽略了对国民素质的提高……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因为社会的整体发展正如作者所说是“循序渐进的”,虽然一度出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分离,但随着民主向各阶层渗透,这种分离也逐渐被打破了。前面提到的西方世界的识字率就相当惊人,这也是证明之一吧。而民主向各阶级渗透是伴随贫富差距和剥削而出现的(还是那个道理,“越是缺什么,呼吁什么的声音就越大”),苏联的计划经济导致整个苏联社会虽然有贫富差距,却不如资本主义世界的贫富差距那样悬殊,而且苏联在经济上的政策(除计划经济外,更重要的还有土地政策)也缓解了社会矛盾,大众吃得饱饭了,在吃得饱饭的前提下对贫富差距的容忍度是比较高的,所以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争取普遍民主的声音。反观法国,几次“失败”的革命几乎都败在照顾了某阶层的利益而极端忽略另一阶层的利益,经济严重受创,大众感受到生存危机(面包危机?),于是革命的成果接二连三遭到推翻。
      二十世纪后半叶,在各个新独立的民族国家出现的原教旨主义本质就是排除异己和强行同化。这本书写到现在,整个西方世界(或者用书里的观点来说:“现代世界”)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排除异己和强行同化的历史,期间起到缓解作用的力量属于“制衡”,这种制衡最初出现在西方世界,随着现代文明的扩张而波及全球。虽然前文也提到战后逐渐出现淡化“未开化”一词的趋势,但即使是在这本书里也常常因用词而流露出对“先进”世界和“未开化”世界的划分……所以,人类世界的历史根本逃不开“排除异己”和“强行同化”这两个主题,哪怕是对空间的探索也体现出一种“扩张主义”的想法,大家归根结底都是一副德性。
      “用平静的、满意的笔触结束这一段漫长的历史显然不适宜,但是以描绘世界末日的笔触来结束同样是错误的。现代世界的历史显示,人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可以达到惊人的程度,有足够的历史理由相信,人们将以决断和创造力继续应对未来的问题和挑战。”虽然本书正文以这一段饱含理性和希望的话来收尾,但我个人还是比较悲观。本书最后一个部分更多是在讲述冷战后期到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内部冲突,以及各个国家之间以“恐怖的均衡”(相互之间的核威胁)为背景而发生的冲突,甚至是人类发展与地球环境的冲突。比起将这一系列冲突理解为全球人类面对“现代化”而必经的“脱敏”过程,我更倾向于认为它们是地球上不同文明对“现代化”的“过敏反应”。地球上的人类不管存在多少种文明,人类文明总归是一个整体,全人类有共同祖先的事实似乎也证明我们有和平共处的希望,但即使是在文明高度类似的欧洲各国,自古以来也因为扩张和同化异类的本能而纷争不断。“自由”的旗帜先是在欧洲世界高高升起,然后又转向美国,如今在地球上已然插满遍地。这不是说我们已经实现了自由,只是迄今为止,高举自由旗帜的强大力量不论呼喊多少次“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真正维护的也只是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自由和利益罢了。把某一种观念(包含“自由”在内)推及世界,甚至是强行推及世界,真的具有正当性吗?中东、东欧各民族国家独立后在走向“民主化”过程中发生的“阵痛”令人不安,几千年的时间里在地区、国家、世界间爆发战争前反复出现的对立和动荡也令人不安。历史似乎在不断重演,我们似乎在某种难以挣脱的规律中无限循环。科学看待世界也好,个人看待世界也罢,许多人下意识地在寻找一条真理,或者自以为找到了真理,而试图影响他人、主宰命运……这种倾向也许根本就是错的。也许唯一的真理就是没有真理。也许比起争辩什么是“正确”,有些时候缺少“尊重”和“包容”才是纷争的根源。但很难说究竟是“找到真理(不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更难做到,还是“学会尊重”更难做到。
      所以与其依赖人类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决断力或是创造力,倒不如寄希望于人类对“平等”、“善良”、“和平”的渴望和努力——通俗点说,就是“爱”的本能——来对抗我们侵略、破坏和贪婪的本能。
      LOVE & PEACE
      这或许并不仅仅是自嘲的玩笑而已。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8章 8-10月阅读记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