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11-12月阅读记录 ...

  •   21、《艺术的故事》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杨成凯译
      艺术史,谈及中国艺术很少,称作“西方艺术史”也不为过。看过一遍之后记住的内容不多,不过对从古至今艺术家的探索方式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光是从这方面来说就很值得一读了。今年刚读完这本书的几章,我就感觉到自己需要补一补历史背景知识,于是同时开始读《现代世界史》;而读到《艺术的故事》后半部分,我又因书中内容而对梵高的生平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读《梵高手稿》。结果《现代世界史》和《梵高手稿》都先读完了,《艺术的故事》却断断续续读到11月才读完……幸好另外两本书也是十分值得一读的,可谓意外的惊喜。
      说回本书。虽然是“艺术史”,但就像作者开篇强调的,“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本书将不同形式的艺术之风格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梳理,却始终紧紧围绕“艺术家”这一核心:因为艺术是艺术家创作的,而艺术风格的变化则是艺术家观察世界、表达世界的方式方法的变化。在这方面,不知道文学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有无共通之处。以我极其有限的了解看来,文学与艺术都是人类富有美感和创造力的表达方式,因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作品也会表现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们关注、思考和欣赏的内容及形式。就像罗马艺术家不再追求希腊艺术家追求的精美与和谐,更强烈而粗糙的风格实际上也是基于他们兴趣发展出的创新的表达——近些年的网络文学对比过去的文学,或许也有这样的趋势。我们的选材、我们的视角、我们的写作手法,我们写出来的,还有我们没有写出来的……既是自身审美与兴趣的结果,也是时代目光聚焦的一面。但不论文学还是艺术,“创新”都并不是一条绝对的评判标准。艺术家的探索或许与文学家的探索类似,在某一个时期、某一群人身上,他们或许会有对表达方式的“新发现”,而在同一个时期的另一群人身上,也许更追求旧方式的美与和谐……他们并不追赶这一时代的潮流,创作出的作品却依然是佳作。在摆脱最初艺术创作刻板目的的束缚之后,艺术和文学的落脚点毕竟都在于“表达”:艺术家也好,艺术的受众也好,我们渴望的都是通过艺术看到真诚的表达,又或是结识那些能够真诚表达的人……因此空有技巧与形式,艺术家的作品终究难以动人。这一点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无疑也是一样的。
      (顺便一提,本书对中国艺术的介绍真的好单调……作者从开篇就在强调西方艺术史是“创新”的历史,对中国艺术的评价则是“只重意境、不断重复已有的表达方式、缺乏创新”,看起来十分枯燥。虽然作者也在书中强调艺术家的评判标准并非“创新”一条,但对东方艺术/中国艺术的介绍和评价,的确都只注重在一个方面,实在太单调了,没接触过东方艺术/中国艺术的人读过以后多半对它们提不起兴趣。这大概是本书最让我失望的一点吧,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22、《梵高手稿》
      文森特·梵高著,57°N艺术小组译
      《艺术的故事》最后几章里提到梵高孜孜不倦的探索,于是我找来这本书读完了。本书主要收录了梵高的书信和手稿,即使完全不懂艺术、分辨不出梵高各个时期手稿中的变化和进步,在读过他的书信以后也一定能明白“孜孜不倦的探索”是什么意思。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梵高的印象都只停留在《向日葵》、《星空》那两幅画,还有割耳朵的传说上。以纯外行眼光来看,他的代表作色彩风格都非常独特,不论是灿烂的向日葵还是冷色调的星空,都给我一种“热烈”的印象(或许“热烈”这个印象也受到我偶尔听过一点的割耳事件影响,会潜意识认为他是个情感强烈、情绪激动的人)。而2017年看过电影《至爱梵高》以后,对他画中的世界感受到的则更多是孤独。读他的书信却有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他时常在信中写下自己对绘画的反思、感悟,为了让弟弟知道自己的近况、继续资助自己,也总会笨拙而努力地向弟弟说明自己在绘画技巧方面新的发现和进步。除此之外,他也写他的住所、他每天经过的小路、他窗外的风景、他画过的模特……他的文字有一种画面美(当然也需要归功于翻译的美),读他描写景物的段落就像在透过他的眼睛、他的心看这个世界:有奇妙瑰丽的色彩,有或柔和或坚硬的线条,有静止,也有运动。他总想要画出他看到的生机:正如他画旷工“并不是因为它多有意义”,而是“我想让你看到他们就在这里”;也像他画柳树,他要“把它当做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去画”,“直到它的生机显露无疑”。他想画的不是某种有意义的或者单纯美的人事物,而是一切处在“活着”的状态中,饱含生机的动人瞬间。只要看他如何用文字描写他的所见——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他的画作——我相信谁都能感受到那种“热烈”的情感,或者说,那种对这个世界上全部生命的热爱。
      《至爱梵高》是尝试用旁人的眼光剖析他的世界,而他的画、他的文字则是他眼中的世界;前者孤独如茫茫星空,后者如向阳盛开的金色花朵,热烈又温柔。就像在1876年写给弟弟的信里,他试着以男孩们的角度体验冬日里他们在学校的生活,又在信的结尾柔声告诉弟弟:“男孩们把油渍弄到了寄给你的画上,你要原谅他们啊。”

      11月

      23、《Gone Girl》
      Gillian Flynn著
      今年读的最后一本英文原版小说。不好看。
      阅读前我先看了由本书改编的电影《消失的爱人》。与电影相比,原著在人物塑造方面更细腻,而电影在原作的基础上完善了一些情节设计的漏洞,但也相对简化了许多情节,填补了书中缺失的情节。比如电影中女主杀人的过程非常具体,也有电影美学的设计在里面,让人印象深刻;而书中这一段是在回忆中寥寥几笔带过的。
      区别比较大的应该是男主的形象。电影中的男主看起来傻乎乎、弱势、扁平,以至于最后他内心微妙的转变也显得十分突兀,令人摸不着头脑。而原著采用双视角第一人称的写法,不仅照顾了女主的心理,还从头到尾明叙了男主的心理变化,的确让人物形象丰满不少。但也是这一点让我特别厌烦:男女主都是我非常讨厌的那种人。加上第一人称字里行间都是浓浓的美式现代思维和用词,愈发让人毫无代入感且头痛,对于男主出轨的描写也无耻得让人生理不适,整体平平淡淡,虽然想要探讨婚姻,但并不深入也并不典型,更多聚焦在一对(任意一个单拎出来)可以作为变态心理学教材中引用案例的夫妻身上,剖析他们的变态心理。

      24、《日记与书简》
      凯绥·珂勒惠支著,孙介铭译
      今年年初在《德国:一个国家的记忆》里认识了珂勒惠支,对她作品中的痛苦印象深刻,下半年又在《艺术的故事》中看到她的名字,她也是这本书提到的第一位女性艺术家。我猜这是一种暗示,恰好读完了《梵高手稿》,于是也买了1984年出版的这本《日记与书简》,想多少了解一点这位女性艺术家的生活。
      《德国》对珂勒惠支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她艺术作品中的反战主题,而《日记与书简》不论是编者前言还是编选的日记内容,意识形态的意味都更浓厚一些。这不奇怪,因为珂勒惠支的作品选材大部分都聚焦于无产阶级的生活,她出生在动荡、分裂的德国,生活在动荡的时代,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作品最开始又是被鲁迅这样的人物在1931年这样的时间引入中国,自然而然会被贴上各种意识形态的标签、冠上某种意识形态代表艺术家的头衔。但即便如此,也掩盖不了她日记透露的那种艺术家的“纯粹”:就像她会欣然承认自己对艺术成就的渴望,她也能坦然强调自己的创作动机:“在一开始的时候,吸引我去表现无产阶级生活的那种同情心,只不过起了很小的作用,我主要还是单纯地认为他们的生活很美。就像左拉或是另一个人说的:美即丑。”我喜欢她的坦诚,除此之外,更喜欢的还是她作品中那种仿佛对痛苦“不加修饰”的表现力以及对“死亡”这一概念的表达。即使是我这种不懂艺术的人,在《德国》那本书里遇到她的作品时,也能第一眼就看出创作者倾注于作品当中的所有痛苦与挣扎。幸运的是,她不仅仅是在通过创作来表达痛苦,她的创作依然源自于美的吸引力。于是在作品完成的那一刻,这位悲痛的母亲也终于从苦海挣脱出来,为这一刹那的解脱和美的胜利而欢呼:“我太幸福了!”
      这或许是每一个曾在痛苦中创作的作者,都渴望体会的。

      12月

      25、《中国通史》
      吕思勉著
      读史很少,在这个前提下无法客观判断这本书好不好,但总体还是很有启发的。难点:因为书写年代,半文半白的文风看着实在很头大,引用的文言文98%我都看不懂,基本上是扫一眼就当看过了,主要是看吕思勉先生的论述。从这方面来说,读这本书真的很需要耐心……另外,《现代世界史》以“现代化”(或说“西化”)为视角,自然会带有该视角的局限性;而本书的视角是“社会”,吕思勉先生更多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解读历史,对个别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自然也会有其个性,这一点还是挺明显的。
      特点:编排方式很特别,上册是文化史,下册是政治史。政治史更像我从前读过的通史内容,按照时间顺序以政权更迭为核心梳理,非常简略;文化史相对很有意思,分成婚姻、政体、阶级、财产、衣食、教育、宗教等板块,对每个朝代的情形进行介绍、分析和评价,我对婚姻和族制两个章节印象最深,其中说到母系社会如何过渡到父系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成因还有“家庭”的本质,吕思勉先生的观点都非常值得一读(或者说非常对我的口味)。除此之外,我最喜欢吕思勉先生在“财产”那一章中对“大同”、“小康”、“升平”三个时期的理解,这一部分的观点不仅运用在“财产”这一章里,也基本贯穿了下册政治史的始终。按照吕思勉先生的观点,中国的历史是依大同、小康、乱世、升平四个时期的顺序发展的,大同最好、小康次之、乱世最劣,升平则是试图从乱世再一步步回到小康、最后再回到大同。这正好与我今年读《枪炮、病菌与钢铁》和《现代世界史》得出的结论相同:时间越往过去推,我们的世界就越和谐公平,人类所谓的“发展”实际上与我们追求的精神文明(或者用吕思勉先生的话来说,是“社会组织”)背道而驰,“发展”一词在物质上可说是“进步”,在其他方面,却可能是“退步”。而吕思勉先生对“升平”这个时期的解释又显然比我的结论合理得多,因为在现代社会(不限于中国),人类文明的大趋势依然是追求远古社会才具备的公平与和谐,换言之,我们正试图从乱世回到小康,再从小康回到大同。但也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人类既已开始广泛联结,工业社会是根本无法退回农业社会的,所以一味追求最古的“大同”只是异想天开,我们这一时期的努力或许还是更脚踏实地为好。

      26、《社会心理学(第11版)》
      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乐国安、张志勇译
      好看。对教材用“好看”这种评价可能有点奇怪,但的确好看!
      可能是因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学教育(还有社会心理学本身涉及的层面太多),读这本《社会心理学》会感觉它的体系感不如今年读的《地理学与生活》那么强;甚至相对于去年读的那本《亲密关系》,《社会心理学》的体系似乎也更模糊一些(《社会心理学》中涉及亲密关系的内容,绝大部分知识点在《亲密关系》一书中我都有看过)。但这样的“模糊感”也很适合我这种不是在课堂上学习这本书的读者。
      简单来说,本书主要介绍情境/环境对人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思维上的,也有行为上的,而情境/环境则主要是(单个或多个)他人的言行举动,复杂的可以表现为某种社会共识(如道德)、社会刻板印象,简单的可以表现为朋友无意识的一句话。虽然不能说系统地学会了什么知识,但至少阅读过程中我过往的许多疑惑得到了解答——比如“大屠杀”发生的基础究竟多大程度上是人性本残忍,又受到几成的环境影响;比如为什么有的时候我会跟着其他行人一起闯红灯,而有的时候再多行人经过我身旁去闯红灯,我也能坚定地站在斑马线这一端等到绿灯亮起才迈出脚步;比如为什么有些事一定要面对面交流,而有的事则更适合通过网络(文字方式)进行沟通。当然,某些内容也会让我情不自禁自我反思:我到底是真的聪明,还是在“事后诸葛”?我会不会高估了自己的应对能力?过去我觉得家里两只猫总是弟弟追着妹妹打,妹妹偶尔反过来打弟弟……事实会不会并非如此?(我认真建议过我妈,要在一个星期内统计一下他们俩主动打架的次数,然而因为家里没人能时时刻刻看着他们,这个“小实验”就这么死在摇篮里了)
      总的来说,人是社会性动物。虽然我们常常会因为自我服务偏差而过分自信地认为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因素影响,但大量的实验结果恰恰提供了相反的证据。我个人是能够欣然接受我是个社会性动物的,因为早在读这本书以前,我就老觉得自己是个软弱的人,太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小到对一件衣服颜色的选择或是对一个木偶人的外貌评价,大到职业规划(大多数时候我很反感父母给我的职业规划建议,但是我经常毛骨悚然地意识到在进行决策的时候,我脑子里会不自觉浮现出他们说过的话,并且莫名其妙、或多或少地开始采纳他们的意见),我的意志好像总是不那么坚定,轻易就能被家人、朋友甚至是互联网上的陌生人动摇(不过我的这种判断也极有可能是“事后诸葛”!),而本书里“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的结论给了我一个喘息的空间(看心理学类的书,总是会在奇怪的方面受到安慰)。
      当然,本书也不仅仅停留在“揭露、解析现象”的层面。和《艺术的故事》很像,本书以人为中心,自然也充满人文关怀。虽然大量实验都得出“大部分时候情境/环境的力量都大于人本身的意志力”这种悲观、消极的结论,但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最后,作者都聚焦于如何降低、克服情境/环境对我们施加的影响,给读者更实用、更积极的提示(这种顺序的编写方式,本身也很符合社会心理学的逻辑)。或许情境/环境的力量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当我们开始尝试研究它、理解它,它既可以被用来作恶,也可以被用来行善。正如对发动战争的决定,总统和媒体可以利用说服信息让2/3的美国民众支持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而决策程序也可以将核武器按钮的密码植入一个无辜志愿者的心脏,通过让总统近距离面对“杀死一个无辜者”和“死亡”来避免更多的牺牲……人类总还是拥有自主性与主动权的,这是本书留给读者的“希望”,也是本书对我们这些社会性动物的“期望”。
      用作者在本书结语中的最后一段话收尾:“温德尔注意到,‘一旦思维得到扩展’,思想‘就再也不会回到原本狭小的领域了’。我的经历就是如此,也许你也会有相同的经历,因为你通过学习本课程和其它课程,会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但愿越来越多的人都是如此。
note作者有话说
第9章 11-12月阅读记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