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墨家真传 ...
-
晨光微曦之时,清隐岛上潮声低吟,几处青石小路氤氲着海风的咸淡气息。墨家学堂的大门略显古旧,门口那块木匾已随岁月剥落了些漆色,却仍书有“清观堂”三字,笔力遒劲带着深厚意蕴。一如墨家精神历经时代风雨,却依旧坚韧挺立。
柳墨絮与白瑶两人并肩走入学堂,经过半月台阶与长廊,抵达内院正厅。廊顶悬挂着几条竹简帘子,随海风轻晃,微响如同流水,冥冥中带来几分清幽。厅内聚集着多位师者与学子,男男女女皆不分贵贱席地而坐,垫子是突显朴素的淡草色。有人正伏案抄录古籍,有人观摩古时绘图,还有人摆弄木制器械,似乎正研究某种杠杆结构。整个学堂并无豪奢排场,却被一股实事求是、勤勉上进的气息所笼罩。
柳墨絮放下随身的竹简后,便在前方师位侧面位置坐了下来。她将一封记录着潮汐观察结果的薄册递给坐于首位的余师,低声道:“这是昨夜按月相所测的第十一次大潮数据,略有些修正。”余师翻看几页,满意地点头:“很好,等稍晚我会与其它几位师兄弟对比,若各自观测相符,便可形成新一季的潮汐预报。”
白瑶也随之坐定,神情雀跃地将自己配好的药方简要呈上:“师父,我向陆文师姐请教了针灸法,结合老先生教导的‘节用’理念,试着把将息草与天荆花这两味进行改良调制,或许能降低不少药材耗费,却维持疗效。”她说话不疾不徐,眼底透着愉悦与希冀。自从体弱之病得以改善后,她对医药之道无比珍惜,总想帮更多人省下不必要的开支,也使珍稀药材更合理地安排给急需者,这正契合墨家崇尚的“节用”准则——避免浪费资源,将有限的物力尽可能造福更多众人。
余师轻抚胡须,慈和地笑了笑:“白瑶,你一向心细,这配方若真可行,能让岛上许多家庭省下不必要的费用。你先在医舍里做些基础测试,再拿给那几位老者评议吧。假以时日,就能惠及渔家与农户。”白瑶闻言欣喜,连声答应。
随着晨课正式开始,学堂内渐渐安静。一位年长的女师长缓步上前,缓声道:“今日我要与你们探讨的,是‘兼爱’与‘尚同’如何在工程技艺里得到实践。”众人纷纷微抬眼神,显出期待与专注。
这位师长姓陶,幼年随父辈在外地研究城防与桥梁搭建,成年后回到清隐岛,与墨家后人共同整理前人典籍,对建筑和物理之学有深刻见解。她环望四周,开口娓娓:“我们墨家一向重视‘兼爱’,非但要求我们心怀仁善,更要把这些善念落实在对器物与构筑的思索中。为何如此?因为世间百姓贫苦之多,或困于居所简陋,或困于道路不通,能否在建筑上省材省工,却保证稳固与安全,就可能使千家万户受益。这就是‘兼爱’于工程学的体现。”她说着,示意一位学子翻开墙上悬挂的大图,图上勾勒简明的桥梁榫卯构造与力学线条,显出纽约召唤般的精妙。
接下来,陶师长讲到“非攻”:“乍听似与工程技艺无关,然而我们构建防御与施救之具时,亦强调‘非攻’,不主张用此术去攻伐他人,而是要保护群居免于灾祸。当洪水来临,若无坚固堤坝或合理排水,那百姓便遭生死危机;当村寨饱受强风之苦,若能设计带有风障与排水装置的房屋,便能安度台风。墨家之道在于守护黎民,故‘非攻’正是工程精神的延伸——我们以器物、巧思救济人间,而非煽动战争。”
简单数语,却蕴含了墨家先贤千百年来的深沉情怀。听得柳墨絮和白瑶等人心中澎湃,仿佛每一点扎实的技艺,都能化作援手扶持那些苦于天灾人祸的苍生。
随后,陶师长又举例“节用”。她让学堂助手取来几段粗细不同的木梁,示意众人观察:“节用,不光是省柴节粮。在工程里,也包括用更简易却能尽利的方式建造房舍、桥段、舟楫,而不必奢华堆砌。要知道,许多百姓受限于资源匮乏,若一味追求华丽,必招来浪费。墨家反对这种浮夸之风,提倡精当实用。当我们设计一艘渔船时,若能用最少的木料却保证船身坚固,可使更多人有舟可用,不必因材料不足而令多人失去捕鱼生计。”学堂里年青学子们都频频点头,深感认同。
她最后点明“尚同”:“‘尚同’,并非要大家一味盲从,而在于集思广益、团结合作。像是建造一项大型堤防工程,需要众人智慧与手力配合。有首领指挥,也有术匠提出不同构想,大家可反复议论、试验,最终汇成一项凝聚大家共识的成果。比起一人独断,群策群力更能避免错误与浪费,这就是‘尚同’如何在技术层面吸收多方见解,以成大器。”
等师长讲毕,柳墨絮与白瑶一起到侧廊下的木架后各自取来预先准备的图典。这些图典存储了大量墨家传人对建筑、杠杆、齿轮、攻防器械的研讨手稿,也有前代精算师对数学的探究:从简易的几何公式,到更精妙的折射与力学平衡。
柳墨絮边翻看,边与白瑶互相低声讨论:“你看这段记载,‘算具七策’,说的是先贤曾设计一种简便测量装置,利用绳索长度与转轴,能在行军途中快速量出地面坡度与距离,这或许在海岛勘探时也能用得上。”白瑶好奇地伸手指向画图一角,“这里的轮廓怎么像个‘旋转木盘’?莫非可以直接记数?”柳墨絮微微一笑:“的确如此,据说在转动过程中,刻度会自动记录行走之里数,这应当是古人‘车辐计里’的衍化吧。只可惜世间知者不多,若能推广,商队与渔船或许能省去大量测量时间。”
白瑶的兴趣偏向医药与生理结构,她因此特别注意到某些古籍里也会提到人体与杠杆原理的关联,比如肢体若带有支撑与外力牵引,能减轻骨伤康复时的痛楚。她看得认真,心潮难平:“若把这些机制与医用夹板或骨固定器结合,或许能大幅降低病患痛苦。回头我得和几位医师求证,这种力学方法在治伤时若加以改良,可能会成为利器。”
两人翻阅间,学堂里其他年轻人也各怀所好,有的留意战事防御器具的设计,有的钻研船只排水与船底结构,还有的專注几何数学公式的解法。往往翻一页、议一段,便三五成群地轻声讨论。虽说是晨课,却比任何市井学堂来得活跃也更灵动。没有人只机械地死背书文,而是在实践与求真上下功夫。这正是墨家“经世致用”最核心的意义:他们不信奉空洞言词,唯有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方显其珍贵。
听完一番讲析后,陶师长宣布:“今日的课程内容就到此,你们可自由组合,在后堂或庭院自行演练和讨论。至于武具与水利设计,有兴趣的可随我去后院试验场观摩。”人群中陡然涌现出略带兴奋的声响。柳墨絮与白瑶互视一眼,也准备随行。她们对这试验场早有所闻,那是岛上汇集墨家先贤灵思的地方,藏有不少小型模型与演示器件,可现场观察力学、杠杆及水流冲击。多数情况下只对师兄长们或具备初步技艺的人开放,如今也让年轻弟子进去观摩,无疑是宝贵的学习机会。
随着陶师长轻步走向学堂后院,柳墨絮和白瑶紧随其后,身后尚有数名同窗。后院虽不算广大,但陈列了数排架子,上面摆放着林林总总的简单木质或铁制模型:有模拟河道水闸的装置,也有弓弩机关的雏形,或是各式传动齿轮。绕过外圈走廊,靠里还有一片空旷场地,中央伫立着半人多高的木架,连接着大小绳索与滑轮。
陶师长在架子旁驻足,对众人笑道:“这是我们定期研究力学的器皿。比如看似简单的滑轮组合,若架设得当,可以让一个瘦弱之人也能提升沉重的石块;若运用不当,则费力无功。‘经世致用’关注的就是这些细节,让一根绳索也可能成为救人性命或提高效率的利器。”
她示意一名男学子先行演示,那学子熟稔地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系在滑轮下端,然后牵引主绳,配合不同滑轮组的角度,一次渐次拉起石头——那块石头按理沉重无比,但在几道滑轮的借力之下,竟被他轻松提离地面,大伙儿看得连连惊叹。白瑶双目放亮,小声对柳墨絮说:“若人受伤瘫卧,需数人才能抬动,若能以此类滑轮组在病床下方安装,是不是也能轻易替他翻身换药?省却许多人手?”柳墨絮若有所思:“确是个好思路。想来师长们也早已有类似设想,只是不知能否在岛上医疗室恰当落地,需要细节打磨。”
陶师长满眼笑意,听到后补充:“你们有兴趣,不妨实践一番,日后或能造福病患与行动不便者。我们墨家理念并不止于‘防御’,更重要在于‘服务’与‘守护’,这是‘兼爱’的真谛。”
继而众人又在另一边模拟“抛石机”的简易版本。如若用在战争攻城,自是大杀伤力,但在墨家,这项技术更多被改良成可投掷沙土或救援物资的工具,用以在危急时向前线送粮运具,或在救灾时向隔断的地区投送生活必需品。大家围绕这器械思考改进方式:如何让它更精确、更省力,以及是否能配合圆弧轨道减缓冲击等。柳墨絮最擅长推演数值,她在纸上迅速写下抛射角度与距离的关系,借一连串公式推测最优角度。白瑶则帮忙抓沙包,测量投出后落点位置,两人配合得默契异常。看到她们进行得顺畅,周遭同窗也不时参与交流提点,场面充满理性探研的热度,仿佛每一次讨论都在激荡着墨家“尚同”的精神火花。
一个时辰后,阳光升至半空,试验场温度渐高。陶师长见已到了收尾时分,便招呼众人收拾器件、暂作歇息。她抚摸着那架抛石机,叹道:“若把这些理念共享给更多人,也许就能减缓战乱之苦,让百姓少受流离之痛。然而,人心往往难统一,如果朝廷更注重武力征战,把技术用于攻伐,反倒可能令更多无辜遭难……这与我们墨家倡导的‘非攻’背道而驰,只盼将来有人能以正道引领,让墨家智慧真正造福天下。”
柳墨絮听在耳中,神色微微动容。她想起近来沈霖劭初到学堂时对天文之道的谦虚求索,也联想到外界对月神的崇拜与现实国势的冲突。她默想:“若真能在朝堂之上出现一个重视这些实学、体恤黎民的人,通过合理制度推广墨家技艺,又倡导人心相亲相爱的理念,岂不是莫大福音?”但这种想法毕竟过于理想,眼下她能做的,唯有扎实地研究与实证,尽绵薄之力。
待返回学堂前厅,余师早已备妥一盆淡茶,给弟子们解暑提神。柳墨絮、白瑶和其他学子们陆续在厅堂歇息,捧茶而饮,热气中透着淡淡花香,让人精神舒缓。余师看向众弟子,微笑道:“方才陶师长给你们诠释了墨家技艺与理念的融合,其实就是‘经世致用’四字。我们的前人不是只会发明器械、编写典籍,他们更懂得:若不将这些成果应用到真实生活,只是纸上谈兵便毫无意义。你们记住,腰挂再多公式与图纸,也要落实到哪怕一点点对百姓生活的改善上,才算是学有所成。”
白瑶深刻体悟,轻声说:“当初多亏了岛上的医者们省药、省钱,无私帮我治疾,我才有机会学习到‘兼爱’的真谛。如今我也希望通过医术和小小改良,让更多体弱者受益。”柳墨絮也随之点头:“昨夜有渔夫来找我解析潮汐时间,为的是把握出海时机,减少船只受损危险。这种帮助虽微,却也是将天文观测落在实处。若能多年积累,也许岛外的海湾也能受益。”话虽不多,却无不表露她的志向。
余师满意地拍了拍两人的臂肩,语重心长:“纵使我们岛在外人看来偏僻狭小,但只要坚守这份道义与学识,终有一日,墨家真传所凝聚的光,会照亮更广阔的土地。”他言语里含着期待,也包含对眼前学子们的殷切鼓励。
夜幕徐徐降临,学堂一如往常在鸣鼓声后暂停研学。可是对于柳墨絮与白瑶而言,夜晚常常是另一场“探索”的开始:柳墨絮要到崖边或观星台做更精密的测算,白瑶则会跑到医舍翻阅先贤药典、琢磨力学与医理结合之法。有时她们会互相陪伴、互相讨论,或偶尔静默,各自沉浸于自己的思维世界,却又能在需要时彼此给予灵感碰撞。
这一夜,月初升,白瑶带着几页刚抄录的骨伤牵引阐述,追上准备离开的柳墨絮:“墨絮,我刚得到一些想法,也许能先做个可替代人力翻身的床板草图,你陪我看看可行吗?”柳墨絮二话不说,停下脚步,与她一同靠在长廊的栏杆旁,借着昏暗的灯光细读起来。“若在床榻一侧安置滑轮与绳索系统,则医者可单独操作,翻转受伤者身体……”柳墨絮顺手在图上笔点几下:“关键在于支点位置,以免翻转过程中对患者脊椎造成二次压力,还有应该考虑如何稳固枕部与下肢……”她眉头微蹙,钻进思路里便忘了所有倦意。
白瑶一边记录,一边忍不住笑:“墨絮,你如常一般稳重理性,但我最喜欢就是你肯放下自我的成见,帮助别人完善想法……这不正是‘尚同’之精神吗?”柳墨絮微微一愣,随后伴着微笑低声道:“我们能在这岛同窗共学,何曾有谁先来后到的高低之分?只要理念相同,就一起钻研罢了。”她说罢抬首,望见远空星光点点,仿佛也在见证这份默契,她心底萌生一股暖意——墨家传承于世,不是光靠经典文字,而建立在无数代人的共情互助之上。
夜愈深,学堂内外几盏昏黄油灯闪烁,远处草虫声此起彼伏,气息沁人心脾。翻阅完毕后,白瑶满怀欣悦将纸卷收好,眼里写着对明日继续实验的热忱。柳墨絮也轻舒一口气,背起自己那份星象仪具,跟白瑶道了声晚安,随即快步往海崖方向去了。两人脚步一前一后,却都坚定地踩在岛上的青石路上,这路虽窄,却将她们引向无尽的知识原野,也将她们与无数有志之人互相联结。
她们都相信,这片清隐岛上所珍视的“兼爱、非攻、节用、尚同”四大精神,并非只是一介口号,而是一个引领人心向善、引领社会向实用理性的昭示。或许此刻只在小小岛上得以完整保存,但有朝一日,必可如星火燎原,照彻霁月国乃至更远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