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濠电姷鏁搁崑娑樜涙惔銊ュ瀭闁兼祴鏅滃畷鏌ユ倵閿濆骸澧┑顖氥偢閺屾稖顦虫い銊ユ閺佸秹鏁撻敓锟�闂傚倷绀侀幖顐﹀箠鎼搭煈鏁勯柛鈩冪⊕閸庢捇鏌ㄩ悤鍌涘,闂備浇宕垫慨鏉懨洪妸鈺傛櫇闁跨噦鎷�闂傚倷娴囬惃顐﹀幢閳轰焦顔勯梻浣告啞閻熼亶骞忛敓锟�/濠电姷鏁搁崑娑⑺囬銏犵鐎光偓閸曨偉鍩為梺璺ㄥ櫐閹凤拷]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晨曦余光 ...

  •   清晨,天色方微亮,白雾仍笼在海岸与山峦轮廓之中。柳墨絮已然轻轻披衣而起,动作娴静,唯恐惊扰尚在浅眠的同门。昨夜她不过小憩了两个时辰,仍觉精神充沛——这一切缘于她对天文观测的热爱与坚持。只要想到能更精确地记录日月交替的运行轨迹,便有股倔强的动力涌上心头,让她不吝惜黎明前最难得的清寂时光。

      清隐岛的东边紧挨海岸,高处分布着几座天然崖台,因地势开阔、观星视野极佳,便被墨家弟子选作观测之所。柳墨絮旬日前在此就已立下简单的观测仪架,用以测量日出方位与月光消弭的时刻。

      拂晓之际,远山与水天交界处仅有丝缕微光。半轮弦月尚未完全淡去,将幽曜的光辉泼洒在海浪上,闪现若隐若现的银白纹理。柳墨絮走上崖台,深吸口夹杂海味的风,随手取出小册与刻度板。她将刻度板平稳地支在石台上,侧耳倾听海波的回响,似要与这浩瀚天地一同呼吸。

      她仔细瞄准海平线与月轮间的角度,估测时间、记录月亮隐入朝霞的精确时分。每当月轮与晨曦交汇处有细微偏差,她都要耐心反复试算。早在半年前,她已开始测日出日落与朔望月交替的周期,不仅为了验证前人留下的观测数据,也在不断更新岛上对历法与潮汐的推算。

      月影渐渐淡去之时,东方天幕泛起了淡金与绯红的交叠,宛如少女颊上飞起的薄晕。柳墨絮仿佛在静心欣赏一场剧目:幕布尚未完全褪下,但另一位主角已然登场。

      她轻移步伐,转向观测仪的另一端,对准即将破云而出的旭日。霞光微现之际,她再次弯腰,以刻度板对准那瞬息变化的光亮边缘。日轮升起的角度虽不似月轮周期般复杂,但想要测得分毫精确,却需要移步微调、耐心比对。

      阳光破开云层的一刹那,崖台边缘映出柳墨絮纤细的侧影。她毫不分神地在小册上划下新的数值。海风吹拂她衣袂,她却仿若未觉,一心沉浸在对日月更替规律的探索里。那抹金色光华照亮她眸中专注的神采,也似为她笃定理性的气质覆上一层温暖柔辉。

      不多时,朝霞已铺满海面,岸边陆续有弟子起身活动或练功。几名路过的同门瞧见柳墨絮依然稳稳立于崖台,时而注视朝阳方位,时而凝眸俯身于记载,都发自内心生出敬意。其中一位白衣女子轻声对同伴道:“柳师姐每日如此,风雨无阻,竟从未有懈怠之日。难怪万师、青师都对她寄以厚望。”

      同伴亦颔首赞叹:“是啊。她不仅潜心修研,还经常在深夜于学堂翻阅典籍。若问岛上谁最了解日月星象,怕就数她和几位长辈了。”

      两人言谈间并不打扰柳墨絮,而是心怀敬佩地离开,免得耽误她的观测进程。柳墨絮捕捉到脚步声时,微微偏头报以和煦一笑,只算默默回礼。她清楚,自己所做的也不是多么惊世骇俗的大事,更多是一份对真理与规律的执着追寻而已。

      晨光大亮后,柳墨絮在崖台石椅上稍作歇息,翻出旧竹简与她自行绘制的天象图加以对照。那竹简上记载着先辈们几百年来在此岛观测所得,然而她发现有些记录因笔误或年代久远,已无法与现如今的实测完美对应。

      “或许当时仪器简陋,亦或天体本就有细微变动,导致数据略有偏差。”她暗自思忖,却不轻易下定论,而是决心长期积累更详尽的观测后,方能判断究竟是人算的误差,还是日月轨迹中的周期性微调。

      想到此处,她又在新纸上标注出今日观测所得,结合过去数日连续的数据,一点点去修正某些假设、填补资料的空白。对柳墨絮而言,这是一件充满乐趣与意义的过程:唯有细密观察与严谨推理,方足以窥探天地运行的宏大与微妙。

      正午前后,日光渐炽,柳墨絮带着数页记录下山。在经过一条青石板小路时,恰巧碰到提着药篓的白瑶。后者一见柳墨絮额上微显汗意,赶忙笑着凑过去:“墨絮,你可别又只顾着观测,全天禁食吧?我给你带了些清粥与小菜,快先用些。”

      柳墨絮被 her 关切之态逗乐,却不推辞:“多谢你,那我便收下。只是我观测完要整理数据,恐怕还需一段时间才能去学堂里与万师上课。”

      白瑶将药篓端正放在石阶上,拿出瓷瓶与食盒,一面递过去,一面说道:“刚做好的绿豆汤能清热解暑,配菜也清淡,对身体有益。”

      柳墨絮微笑道谢,接过绿豆汤轻抿两口,果然暑意顿消。她看着白瑶灵动的神色,随口问道:“这几日你是否依然在村里帮人做针灸疗养?可还顺利?”

      白瑶颔首:“岛上潮热之气渐重,好些老人容易患风湿或暑湿困扰。感谢上次你们改良了屋舍排水系统,已减少了不少复发。我正思考要不要运用新的针具或药方……”

      两人言谈间,皆觉好不惬意。一个沉浸于天象力学,一个潜心在医道上帮助病患。尽管方式不同,却都在以理性的思维与坚持不懈的心志去践行“兼爱”之道。

      日头偏了西后,柳墨絮与白瑶一同回到竹舍内。竹舍通透清爽,窗外可见远山青翠,也能俯瞰村落稀疏的人家。白瑶随手替她整理一番熏出的药香袋,让闲适的氛围中浮起淡淡草药香。

      “今日观测可有新发现?”白瑶柔声问。

      柳墨絮将记录铺陈在桌案上,指给她看:“暂未有大突破,但多日累积的数据让我发现月出与日出交错时的一些小规律。若把这些规律与潮汐联动考虑,说不定能进一步完善岛上航期与渔事的安排。”

      白瑶闻言,亦目露赞叹。她虽不精通星象,却能感受到柳墨絮坚韧的探求之心。“墨絮,每回看你那般专注,我就想,墨家弟子之所以能坚守‘兼爱与理性’,就是靠这种刻苦不拔,不是一朝一夕的空谈。”

      柳墨絮听罢,只淡淡笑道:“或许吧。自我懂事时,便喜欢夜里数星、白日观云。起先只是觉得天地浩瀚,我也想知其脉络。后来得蒙师长指点,才知这些观测能运用于农事、航海、防灾。若我们多一分准确,便能为百姓减一分损失。我想,这大概就是墨家一直强调的‘兼爱’,以理性为辅,以善念为指引。”

      白瑶颔首,没有再作声,房内顿现片刻静谧。两人却都在这沉默里,清晰地感受着对理想的笃定。

      临近黄昏,漫天云霞焕彩。柳墨絮抱着整理好的观测册前往万师的书房,想请教一些关键数据的疑惑。

      万师坐在书桌前翻阅古简,见她进门,便抬头示意:“坐吧。”着她放下竹册,让他先略翻一览。

      翻罢,万师目中露出赞许:“你这些日积月累的观测,已汇总到这个程度,来日若再结合潮汐、季风规律,或能形成更加完备的预测模型。若真能落到实处,岛上人与海上商旅都将受益不浅。”

      柳墨絮闻言,心中颇为高兴,却仍保持平静的语调:“弟子尚不敢自负,只是觉得切实观测与记录有其意义,若有机会,也想将这套观测方法教授给更多弟子。将来若战乱或朝廷政策变动导致民生艰难,至少先从自然规律处获取生存之本。”

      万师闻言缓缓点头:“不骄不躁,谨守本分,方能成大器。只是,你亦要做好心理准备:一旦朝堂变局,外面的形势恐不如岛上这般安稳。到时,你如何将这些研究转化为济世之力,或与沈霖劭等人一道?还需仔细筹划。”

      柳墨絮一愣,默默思忖半晌,才道:“师父,我明白。墨家之学不该永远囿于海岛,而‘兼爱、非攻’更非只是一纸信条。若时局当需,我愿登堂入世,以我之力,助天下生民度过难关。只是眼下弟子尚需继续完善观测基础,为长远之计打好根基。”

      万师欣然微笑:“好,度过眼前之晨曦,自有更广阔的阳光。你且稳步前行。”

      天色一点点沉落,学堂下方竹林随晚风摇曳。柳墨絮在门外阔台上,远眺那抹苍茫暮色。方才的对话令她心绪微动:一面是对观测与科学知识的孜孜求索,一面是对外界战祸隐忧的担心。

      她脑海里浮现沈霖劭的身影:他当初在夜空下仰望星河,与她一同交流对天文的热切。如今他置身王府,可能正卷入朝堂波诡云谲的漩涡。有朝一日,若两人理念相合,却又能否在更大舞台上推动这一切?

      “唯有继续前行,不使今日之观测仅沦为笔下数字。”柳墨絮心中暗下决心,如同每日守候晨曦与日升一般,她也将继续磨砺,待那更强烈的风浪到来时,不会彷徨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