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2、第8章 靖难之后的风云变幻 ...


  •   列位看官,今儿个咱接着唠这明朝靖难之役后的那些事儿,那可真是一段让人五味杂陈的历史啊,且听我慢慢道来。
      【气节】
      常言说得好啊,这气节,平日里不少人都把它挂在嘴边,跟个大棒似的,专拿去敲打别人。可真到了危急关头,才见啥是真气节嘞。这时候要是还能坚守气节,那可不见得能换来啥鲜花掌声,往往得面对的是刀山火海哟。
      就说那朱允炆吧,这会儿正呆呆地坐在宫里呢。他虽说也料到会有这么一天,可真等这天来了,还是觉得残酷得很呐。这皇帝当不成了,想当个老百姓也没门儿咯,踏上了这条道儿,就没法回头喽。
      再看他身边那些个谋臣,平日里高谈阔论的,这时候啊,都没了踪影。朱允炆算是彻底明白了啥叫众叛亲离呀,气得他对着空荡荡的大殿就喊开了:“都是你们这帮家伙给我出的主意,到了事儿上,一个个都只顾自个儿逃命去了!” 可这喊出去的话呀,就只能在大殿里撞出点儿回声,再也没人回应他咯。
      其实啊,这时候说啥都没意义啦。朱允炆回头望着这宫殿,他打小儿就在这儿长大呀,这地方,人人都向往,生在帝王家,看着多显耀、多荣光啊。可朱允炆呢,打小就对这儿没啥好感。为啥呢?他觉得这宫里的人呐,为了争那个权力,啥阴谋手段都使得出来,坑害、诬蔑、残害别人,就跟一群怪物似的。他就寻思着,难道那权力顶峰的风景就真那么好?咋人人都拼了命地往上爬呢?
      朱允炆一气之下,想着干脆把这宫殿给烧了吧,毁个干净!不过呢,他可小瞧了他那些谋臣的气节咯。齐泰和黄子澄他们,还有好多人呐,可没跑。他们正使着浑身解数,想凭自个儿的力量挽救朝廷的危亡呢。
      齐泰跑广德募兵去了,黄子澄去了苏州,练子宁、黄观呢,在杭州募兵。这些个读书的书生啊,虽说他们这行动也没法真把国家给挽救回来,可毕竟人家尽力了,也算是兑现了自个儿的诺言,哪怕没啥用吧。
      后来呢,齐泰和黄子澄先后被抓了去,那可真是宁死不屈呀,就这么被处死了。
      再说说这黄观,那可是明朝另一个连中三元的厉害人物,当时当着右侍中的官儿呢。他募兵也没募出个啥大成效,可一听京城快保不住了,二话不说,就要往京城赶。他心里明白,这一去啊,多半是有去无回,得把命搭进去。可在他看来,履行诺言、尽到职责可比苟且偷生重要多了。
      等他走到安庆的时候,消息传来,说京城已经沦陷了,新皇帝都登基了。黄观心里明白,大势已去咯。不过他倒没慌得跟啥似的,只是哀叹痛哭着说:“我那妻子可是有气节的人,她肯定已经死了。” 说完,他就给妻子招魂,办完了该办的仪式,然后坐船沿江而下。到了罗刹矶,他穿戴得整整齐齐的,朝着东边拜了拜,就投江自尽了。
      嘿,您还别说,黄观还真没说错。他那妻子啊,早在他之前,就带着两个女儿和十个亲属在淮清桥上投江死了。这么着,一家人也算在黄泉下团圆了吧。
      就因为黄观是朱允炆的亲信,还为了气节殉了节,可把朱棣给恨上了。朱棣心眼儿小啊,他把黄观的名字从登科榜上给划掉了。所以啊,明朝历史上就只留下了一位连中三元者的记载,还得注明是黄观,洪武年间连中三元,名字被篡权者朱棣划去,最后尽忠而死。哼,不过我觉着啊,这真相,它是咋也掩盖不住的。
      还有那和齐泰一起在广德募兵的翰林修撰黄岩、王叔英,他俩一听齐泰被抓了,知道大势已去,干脆就沐浴更衣,写下了他们人生最后的遗言:
      〖生既已矣,未有补于当时;
      死亦徒然,庶无惭于后世!〗
      写完,俩人就双双自尽了。这可真是一生光明磊落,无愧于后世呀,让人佩服嘞。
      【疑团】
      朱允炆呢,他可不知道臣下这些个义举呀。他把自己住的宫殿给烧了,然后就没了踪影,这一下,历史上最大的疑团之一就这么诞生了。其实吧,这疑团还不是从他失踪才开始的。早在朱棣攻入京城的时候,北军就接到了个奇怪的命令,让他们不入皇城,而是退守到龙江驿去。为啥呢?很明显,朱棣也不想背上杀掉自己侄子的罪名呀,他就想着把皇城围起来,给朱允炆点儿时间,要么让他自个儿寻了短见,要么就乖乖让位。
      可朱允炆的选择可出乎朱棣的意料了。他烧了宫殿,说明他不想让位呀,可也没自杀。为啥知道呢?因为朱棣入宫后,压根儿就没找到朱允炆的尸体。既不退位,也不自杀,那可不就只剩下逃跑这一条路了嘛。
      就这么着,朱允炆的下落就成了千古之谜咯。不过呢,咱得说,这事儿其实是有答案的,只是当时的人不知道罢了。
      【暴行】
      朱棣啊,好不容易坐上了那梦寐以求的宝座,他觉着这是自己应得的呀,为了这一天,他可付出太多了,多少次都在鬼门关前打了个转儿,多少次眼看就要功败垂成了,才换来今天的胜利呢。
      可这兴奋劲儿没持续多久,朱棣就寻思着,得干点儿更重要的事儿了,啥事儿呢?就是把那些反对他当皇帝的人都给清除掉。嘿,这么一来,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暴行就这么开演了。
      朱棣第一个就找上了方孝孺。他知道方孝孺那可是名满天下的人物啊,而且他那军师道衍,早在他攻下京城之前就跟他说:“殿下,您攻下京城后,方孝孺肯定不会投降,但您可千万别杀他呀!要是杀了他,天下的读书种子可就绝了!”
      有这军师的警告,朱棣哪敢怠慢呐。他也预料到方孝孺不会轻易投降,可他哪能想到,最后会演变成一场破历史纪录的惨剧呢。
      朱棣在大殿里接见了方孝孺,想着让方孝孺给他起草个诏书。其实吧,这诏书找别人写也行,可要是方孝孺亲自写的,那安抚天下人心的效果可就好多了。所以这诏书,非得方孝孺写不可。
      可方孝孺呢,应召而来,压根儿就不是来给他写诏书的,而是拿出了言官的本领,要和朱棣来一场继位权的法律辩论呢。
      方孝孺哭着就进了大殿,看都不看朱棣一眼,也不行礼。朱棣那个尴尬呀,就劝说道:“先生,您别这样啦,我不过是仿照周公辅政罢了啊。”
      这句话可把方孝孺给惹毛了,他立马应声问道:“成王在哪里?!”
      朱棣回答说:“自焚死了。”
      方孝孺又问:“成王的儿子呢?”
      朱棣说:“国家要年长的君主。”
      方孝孺再问:“那成王的弟弟呢?”
      朱棣不耐烦了,说:“这是我的家事。”
      嘿,这下可好,这社会青年朱棣可算是领教了这最佳辩论手兼继承法专家方孝孺的厉害。他没那耐心了,让人拿了纸和笔给方孝孺,逼着他写。
      方孝孺就是不写。
      朱棣继续逼呀。
      方孝孺被逼得没办法,写下了 “燕贼篡位” 四字。
      这下朱棣可气炸了,吼道:“你不写,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方孝孺也是个硬骨头,回怼道:“诛我十族又如何!”
      说实在的,方孝孺说这话呀,也不一定真就想让朱棣去诛灭他的九族,可他不了解朱棣呀。朱棣可不是那种光会嘴上威胁说不让你看到明天的太阳之类话的人,他能保证明天的太阳一定会照在你的坟头。而且朱棣对暴力法则那是相当精通,还知道啥时候该用,他这使用技巧啊,可比当年的陈友谅厉害多了,因为他明白一个理儿:暴力不能解决一切,却可以解决你。
      于是,朱棣让人把方孝孺拉了出去。
      方孝孺最后的结局那叫一个惨呐,被凌迟处死不说,还灭了十族。您瞧瞧,历史上向来只有九族,可这次,人类又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多出来的那一族得感谢朱棣的 “发明创造” 呀,他为了凑数,把方孝孺的朋友和学生都给加进了屠杀的目录里。
      方孝孺虽然死得很惨,可他敢于反抗□□,这精神值得咱读书人学习呀,咱得怀念他。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杀人犯杀第一个人的时候那是最难的,可一旦开了先例,再往下杀就容易多了。
      这不,朱棣就开始了他的屠杀。
      下面这些事儿啊,太血腥残暴了,我就尽量用简短文言说一下,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看官您可就别细听了啊。
      铁铉,被割了耳鼻后煮熟,塞进他自个儿嘴里。朱棣问:“甘否?” 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最后被凌迟,儿子也被杀了。
      黄子澄,凌迟,灭三族。
      齐泰,凌迟,灭三族。
      练子宁,凌迟,灭族。
      卓敬,凌迟,灭族。
      陈迪,凌迟,杀其子。
      还有啊,铁铉的妻、女,方孝孺的女,齐泰的妻,黄子澄的妹,都被没入教坊司当了妓女。
      唉,这事儿,真是让人无言以对,也没啥好评价的了。
      列位看官,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可留下的这些事儿,却让人感慨万千呐,且听下回分解咯。
      【评书:朱棣的多面性与王朝新篇】
      列位看官,咱今儿个接着把这靖难之后的故事讲完。
      【软弱】
      好多人读到这儿啊,都会忍不住说朱棣是个变态杀人狂。可实则不然呐。咱之前就说过,朱棣这人有两张面孔。他那残暴啊,都是冲着反对他的人去的。他这么大肆屠杀反对者,可不是他强大的表现,恰恰相反,这正说明了他心虚得很呐。
      您瞧瞧古罗马的恺撒,他得知自己的妻子和一个政治家通奸后,他可没大发雷霆。虽说以他的权势,想惩处那个人那是易如反掌。可恺撒呢,他和妻子离了婚,还重用了那个和他妻子通奸的人。恺撒可不是傻瓜,更不是那小肚鸡肠的武大郎。他权力欲望强着呢,他能这么干,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地位和威望有十足的自信。他胸怀天下,觉着属于他的东西,谁也抢不走。
      没错,从历史里咱能看出来,宽容可不是软弱。
      朱棣啊,他就是个软弱的人。为啥呢?他这皇位来得不正啊。他白天黑夜都提心吊胆,就怕有别人学他的样儿,把他的皇位给夺走咯。他还怕那些街头巷尾的议论,所以就一个劲儿地屠杀反对者,还修改历史。可事实证明,反对者就像那野草,烧不尽呐。而历史也把他的残暴给记下来了。
      拨开那历史的迷雾,咱看到的朱棣可不是啥强大自信的人。您看呐,在那闪着光辉的宝座上,坐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人,眼睛警惕地瞅着周围的人,嘴里不停地念叨:“这是我的宝座,你们都别过来。” 我觉着啊,这才是历史的真相嘞。
      事儿总算是告一段落了。朱棣呢,跟往常一样,又陷入了沉思。这一路的风雨波折啊,谁也不知道他这时候在想啥。一般这时候,没人敢去打扰他,可朱能不一样。朱能战功赫赫,那是朱棣的头号亲信。他为了报告搜捕建文余党的消息,像往常那样走到朱棣身边,张嘴就打破了沉默:“殿下……”
      朱棣的脑袋 “唰” 地一下就抬起来了,眼睛冷冷地盯着朱能。那眼神,冷得能把人冻住。朱能心里 “咯噔” 一下,害怕了。他在战场上杀敌都没这么胆寒过。他心里明白,自己犯了个大错。赶紧改口说:“皇上。”
      朱棣这才慢慢走进了那代表着最高权力的大殿。这大殿他可不陌生,以前他经常来,要么磕头朝拜,要么上贡祈怜。可这次不一样咯,他成了这儿的主人。他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居高临下地瞅着群臣。虽说这位置不久前还是他侄子朱允炆的,虽说他这即位不管从法律的实体还是程序上讲,都不咋正规。可这世上有个规矩叫成王败寇,就凭这个,他就能名不正言不顺地占着这位置。
      朱棣总算是胜利了,他接受着群臣的朝拜。他觉着这都是他应得的,他付出了那么多努力,现在该收获回报了。这时候,他爹朱元璋的身影好像在他眼前晃悠。
      朱棣心里想着:您呐,虽说没把皇位直接给我,可我自个儿争来了。我会用我的行动证明,我才是这帝国最合适的继承人。我不会让您失望的,我要让这庞大的帝国在我手里变得更强大!我要把咱老朱家的光辉一直传扬下去,让所有人都得仰着头看咱,看咱这伟大的国家 —— 大明!
      列位看官,这靖难之役的故事到这儿就暂告一段落了,可这大明的历史啊,还在继续书写着,且听下回分解咯。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