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第6章 朱棣的对手 ...
-
列位看官,且说那李景隆在白沟河与朱棣大战之时,有一位山东的官员,正肩负着为李景隆大军押运粮饷的重任。此君那可真是尽职尽责,从未让粮饷短缺过一分一毫。只可惜啊,他这尽心尽力的忙活,却也没能挽救李景隆那兵败如山倒的结局。
李景隆被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这官员也只能跟着往后撤。可他那撤退的速度,比起李景隆那两条大长腿,可就差远喽。一路上,他瞧见那些被打得七零八落的士兵,心里不落忍,就开始收拢这些残兵败将,把他们重新组织起来。
这事儿在当时可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您想啊,那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朝廷就像那摇摇欲坠的大厦,马上就要塌了,谁还愿意去做那根独木,妄图支撑起这将倾之厦呢?再说了,李景隆这一败,沿路的各府县都吓得够呛,纷纷闻风而降。这江山社稷眼瞅着就要易主了,大家伙儿都在盘算着自己的后路,琢磨着怎么在这乱世之中保全自己。
可这位仁兄倒好,全然不顾这些,依旧一门心思地干着他那收拢士兵的事儿。不只是那些当官的和将领们不理解,就连他收容的那些士兵也犯迷糊。他们心里直犯嘀咕,这大人到底想干啥呀?为啥要收容咱呢?又打算把咱带到哪儿去呢?
“济南。” 这官员一脸坚定地说道,“咱们要去守卫济南。”
“主帅都跑了,大人您能守得住吗?” 有士兵忍不住问道。
“我是山东参政,是朝廷委派的官员,守土有责,这是我的职责所在。”
这位按时运送粮饷、尽职尽责,且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人,便是铁铉。
铁铉,乃是河南邓州人(今河南邓州市)。他这人呐,履历虽说平平无奇,没啥特别亮眼之处,但令人称奇的是,他本是个不懂军事的知识分子。洪武年间,他从国子监生直接被授官为礼部给事中,建文帝登基后,又被任命为山东参政。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文绉绉的书生,居然挑起了那副谁都不愿挑的重担 —— 挽救国家于危亡之际。
铁铉可不是那种自幼熟读兵书、闻鸡起舞的游侠儿。在这之前,他的生活不过是读好书、做好官。头一回瞧见战场上那血腥屠杀的场面,他心里也害怕,也犹豫过。就凭他这官职,要是他愿意投奔朱棣,那肯定能捞个好前程。可他骨子里那股子倔强和坚守原则的劲儿,让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与朱棣对抗。
在他眼里,朱棣可不是什么遭受奸臣迫害、被逼无奈才靖难的英雄,分明就是个妄图搅乱太平盛世、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他这正统的道德观念,可容不得这样的人成为国家的新主宰。
不接受朱棣容易,可要挺身而出反抗,那可就难喽。铁铉虽是个书生,却也明白战争可不是闹着玩的。他心里清楚,一旦选择对抗,他就得面对这个时代最为厉害的统帅 —— 朱棣。
在他带着士兵赶往济南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个叫高巍的人。这高巍啊,乃是辽州(今山西左权县)人,他和铁铉早就相识,两人情谊深厚。就在别的官员都纷纷跑去投靠朱棣的时候,高巍却从朱棣的地盘里逃了出来,他的目的和铁铉一样,那就是以身许国,报效朝廷。
铁铉在临邑碰到了这位老相识,两人一见面,那可真是百感交集,抱头痛哭,当下就表明心迹,发誓要拼了命守护济南,至死方休。
您瞧瞧,这就是所谓的 “虽千万人吾往矣”。哪怕敌人无比强大,哪怕自己没啥好办法,只要有那敢于面对强敌的决心和勇气,说不定就能创造奇迹。
铁铉和高巍带着一群残兵败将,怀着必死的决心奔赴济南。可等他们到了济南,却发现李景隆又吃了败仗。原来李景隆一口气逃到济南后,好歹还整顿了一下部队,当时他手底下还有十几万人呢。他本想着抵抗一下,可没想到朱棣根本不给他机会。
朱棣率领大军朝着李景隆就猛扑过来,那气势汹汹,如同下山猛虎。而李景隆呢,被朱棣打出了 “恐朱症”,一触即溃,这次跑得更彻底,单人匹马就溜了,把十几万将士都扔给了朱棣。
铁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了济南城。他可没想到,自己这么一个文弱书生,居然能在这儿立下不朽之功,还被这济南城的百姓世世代代传颂。
就在济南城里,铁铉又遇到了另一个对他影响极大的人,此人叫盛庸,是李景隆手下的都指挥使。这盛庸名字里虽说有个 “庸” 字,可他本人绝非平庸之辈。恰恰相反,他是个极具军事才能的将领,只可惜在李景隆手底下,就算有再大的本事,也施展不出来。
李景隆这一逃走,对他们来说倒也算是件好事。铁铉和盛庸终于能摆脱这个蹩脚的上司,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辉煌了。
【济南的坚守】
此时的济南城里,那可真是乱成了一锅粥。到处都是人心惶惶的逃难百姓,还有那些打了败仗、垂头丧气的残兵败将。治安情况糟糕透顶,有战斗力的士兵更是少得可怜。铁铉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烂摊子。而且老天爷也不给他多些时间整顿,朱棣已经带着十几万大军,杀气腾腾地朝济南城杀过来了。
这又是一场看起来胜负毫无悬念的较量。您想啊,李景隆那最强大的六十万大军都被朱棣打得稀里哗啦,现在济南城里的不过是些漏网之鱼,论军事素养,铁铉他们跟朱棣比起来,那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朱棣似乎也是这么想的,他一反常态,不再像以前那样小心翼翼、畏首畏尾,而是主动发起了攻势,这还是他头一回这么干呢。他把自己的所有军队都拉到城下,列阵扎营,那场面,好不威风。他心想,自己都打败了这么多强大的敌人,如今实力大增,这天下的州府都纷纷投降,可眼前这看似柔弱不堪的济南城,居然敢不投降,还敢挡住自己的去路,这可不行,必须得让它彻底屈服。
朱棣这是得意忘形了,他似乎都忘了自己当年是怎么打败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要知道,决定战争胜负的,可不只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人的决心和智慧,那才是关键。
【善守者潜于九地之下】
铁铉虽说不是科班出身,不懂那些军事上的条条框框,但他可是个极有悟性的人。在这残酷的战争中,他一边打一边学,慢慢地就摸透了战争的规律,最后还被大家推举为济南城的镇守者。而有着丰富军事经验的盛庸,自然就成了他的得力助手。这两人凑到一块儿,那可不得了,在今后的几年里,把朱棣折腾得够呛,让他是寝食难安呐。
朱棣这边准备妥当后,就派士兵朝着济南城发动了进攻。北军日夜不停地攻打,那攻势一波接着一波,跟潮水似的。铁铉也不含糊,亲自登上城楼指挥战斗,他身先士卒,那英勇无畏的样子,让原本垂头丧气的士兵们深受感动。在这些战败者眼里,铁铉就成了他们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主心骨。在铁铉的鼓舞下,守城的官兵们士气大振,一次次打退了朱棣的进攻。北军在城下折腾了好几天,却始终找不到攻城的法子,每天除了抬回一堆堆尸体,那是一点进展都没有。
朱棣可不是个只会蛮干的人,他围着济南城转了几圈,仔细观察了一番地形后,想出了一条极为毒辣的计策。他让人决堤放水,打算用洪水把济南城给淹了,顺便摧毁城内守军的意志。这一招可真够狠的,守军总不能一边游泳一边打仗吧,而且这人为的灌水,拿编织袋可堵不住。眼瞅着城池就要失守,铁铉却不慌不忙,他脑袋瓜子一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这主意不但能解眼前的危机,说不定还能一举把朱棣给拿下。
铁铉的计划是这样的,他挑了一千人,让他们去诈降,还说希望朱棣能单骑入城,接受投降,以此来表明他的诚意。他心里琢磨着,这都到了危急时刻了,自己主动投降,朱棣肯定不会怀疑。
嘿,您还别说,朱棣还真就上当了。他真的一个人来了,济南城的城门大开,就好像在迎接它的新主人似的。可实际上呢,这座看似不设防的城市,就像是铁铉张开的一口大口袋,正等着朱棣往里钻呢。
就在朱棣骑着马快要进城的时候,城内突然有人大喊了一声:“千岁!”
这就是行动的暗号,喊声刚落,那口袋就开始收口了。只见从城门上突然降下一块铁板,就跟武侠片里的机关似的,这是打算把朱棣困在城里啊。
这设计可真是精妙绝伦,可惜啊,操作的那位仁兄手稍微急了点,铁板没把朱棣给隔住,却正好砸在了他的马头上。朱棣被这突如其来的铁板吓了一跳,慌了神,赶紧换了匹马,夺命而逃。
这事儿可把朱棣气得够呛,他难得相信别人一回,结果却被人给骗了,他那本就不怎么纯洁的心灵,被铁铉这一招伤得可不轻。于是他又下令士兵猛攻济南城,可济南城依旧防守严密,朱棣连着打了三个月,还是没能前进一步。
为了打破这僵局,朱棣决定使出他的最后绝招 —— 大炮。您可别小瞧了这明代的大炮,在靖难之战中,南北两军都用过这玩意儿,不过总体来说,北军使用的次数要少得多。为啥呢?因为北军以骑兵为主,朱棣的战术又是突袭,带着这些动辄几百公斤重的大家伙,实在不方便。可现在是攻城战,大炮就能派上大用场了。
这下铁铉可算是遇到大麻烦了。当时他手里可没有火箭炮,就凭着火铳和弓箭,根本不可能摧毁对方的炮兵阵地。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北军士兵一边哼着小曲,一边装填弹药,然后点燃引线,把那些特制的大铁球,跟下雹子似的,朝着济南城扔过来。
不过能人就是能人,总能在绝境中想出办法来。要是铁铉真的无计可施,让北军攻破了城池,那济南城里也就不会有纪念他的铁公祠了。顺便说一句,我还去拜过这铁公祠呢,就凭他处理这次炮轰济南危机时展现出来的智慧,他就值得后人敬仰。
正当朱棣把大炮和弹药都准备好了,准备炮轰济南城的时候,城头上出现的一幕,让他惊得下巴都快掉了。
他赶紧下令不许开炮。为啥呢?因为他看到城头上铁铉挂出来的那些东西,他心里清楚,这济南城能不能打下来是小事,要是开炮把这些玩意儿给打坏了,那可就捅了大篓子了。
到底是啥东西让朱棣这么投鼠忌器呢?铁铉手里也没什么值钱的宝贝啊,就算有,开炮打进城去,不就都归自己了吗?还怕啥呢?
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滑稽了,铁铉挂出来的这些玩意儿,一点都不值钱,可却能要人命,就算朱棣有天大的胆子,他也不敢开炮。
原来啊,铁铉让人连夜做了十几个大牌子,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 “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 几个大字,然后挂在城墙的四周。
这些木牌子可比防弹衣还管用,朱棣在城下气得直跺脚,破口大骂,可就是不敢动真格的。而这一切,都在铁铉的预料之中。
这世上就没有朱棣不敢干的事儿,他敢对皇帝无礼,敢瞧不起皇帝,还敢公开造反,可这些木牌不过是用普通木头写了几个字而已,为啥铁铉就断定朱棣不敢损坏这些木牌呢?
要是搁现在,这就叫心理战,铁铉那可真是个中高手,他精准地抓住了朱棣的弱点。朱棣的弱点虽说不多,但确实有一个,那就是他出兵的理由。
虽说天下人都知道朱棣是反贼,可朱棣毕竟还是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啥理论呢?就是他老子朱元璋的遗训,说什么藩王靖难、扫除奸臣。这其实就是拿爷爷来压孙子。可现在铁铉把他老爹的神牌挂出来了,要是用大炮攻城,那不就等于连老爹的神位都敢毁吗?
这可万万使不得,朱棣心里也明白,这些所谓的神牌,可能就是铁铉派人上山砍了木头,找几个测字先生写的,哪有什么神圣性可言?可奇怪就奇怪在这儿,大家都知道这是假的,可就是没人敢动手去砸了它。而朱棣这种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的心理,被铁铉拿捏得死死的,这才上演了这么一出滑稽戏。
城下的朱棣,大炮都准备好了,兵马强壮,只要一声令下,济南城就能到手,可他却只能暴跳如雷,有怒难发,就是不敢开炮。城上的铁铉呢,得意洋洋,还时不时敲打着那些昨天可能还是山中林木的所谓神牌,用挑衅的眼神看着下面的朱棣,那意思就好像在说:“有种你就开炮啊!”
朱棣没种开炮,只好灰溜溜地收兵回营。这一天,恐怕是朱棣军事生涯中最窝囊、最郁闷的一天了。
这一幕后来被好多电视剧引用,可都没注明转载。我在这儿特此申明,版权所有。
朱棣这下可算是真正感觉到了对手的强大,一群残兵败将,一个没打过仗的书生,一座看起来破破烂烂、好像踢一脚就会掉下几块砖头的城池,居然就挡住了自己。这也是他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失败。
看来老天不让一个人独霸这个时代,没办法,只能班师回朝。
可他想走就能走得了吗?
城中的铁铉敏锐地察觉到了朱棣撤退的迹象,他和盛庸一合计,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于是率军出城追击,狠狠地打了一次落水狗。朱棣被追得屁滚尿流,慌不择路,一口气退了几百里。铁铉趁势进攻,还收复了德州。
此战的胜利,可给长期以来郁闷无比的建文帝带来了一丝曙光。他高兴坏了,赶紧晋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后来又让他当了兵部尚书。这位并非军旅出身的书生,能当上最高军事长官,可真得感谢朱元璋之前搞的清除功臣活动,还有李景隆的愚蠢无知。
建文帝这回也算是做了个英明的决定,他撤换了李景隆总司令的职务,把这个位子给了盛庸。事实证明,在当时,盛庸确实是这个职务的最佳人选。
而李景隆呢,像个丧家之犬一样,一溜烟跑回了京城。这老兄可真是让人无话可说,出师时带了六十万大军,结果输得精光,就剩下他自己光着屁股跑回来。就连当初保举他的黄子澄,都恨不得拿把刀砍了他。黄子澄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恨透了李景隆,就联合御史大夫练子宁和御史叶希贤,向建文帝慷慨陈词:“立斩李景隆!”
可建文帝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他拒绝的理由听起来也挺充分,李景隆是他的亲戚。
建文帝一向以慈悲为怀,有博爱精神,对造自己反的叔叔都关爱有加,更何况是一个打了败仗的表亲呢?而且在他看来,李景隆打败仗已经是既成事实,杀了他也没啥用,养着他不过每年多费点粮食,何必非要取人性命呢?
可建文帝错了,他没想到这个打了败仗的李景隆,还有着第二个身份,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对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不管怎样,南军这边总算是从开战以来那一头雾水、稀里糊涂的状态中缓过神来了。他们找到了能对付朱棣的将领,开始积攒反攻的力量。
经过休整后,重新布置的南军准备向朱棣发动反攻。这回,保守的耿炳文和愚蠢的李景隆都不会再出现了,朱棣将面对由新一代优秀将领组成的南军最强阵容,也将迎来他人生中最惨痛的失败。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话说那朱棣,绝非是个能坐以待毙之人呐。一听说盛庸要北伐,他立马就行动起来,提前做好了各种准备,然后主动发起了进攻。
建文二年十一月,朱棣如同一头猛虎,直扑南军重兵把守的沧州。这一战,那可是打得昏天黑地,朱棣的军队勇猛无比,歼灭了数万南军,还把大将徐凯给活捉了。打了胜仗的朱棣根本不歇脚,接着又马不停蹄地继续发动猛烈攻击,德州、济宁、临清等地,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被他攻克。
此时的南军统帅盛庸,得知朱棣先发制人后,那眼睛可亮得很,一下子就准确地判断出了形势。他心里明白,小打小闹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和朱棣的决战迟早都得有这么一场,躲是躲不过去的。
于是乎,盛庸仔仔细细地勘查了地形,最后选定了东昌这个地方作为决战的战场。为啥选这儿呢?嘿,他心里打的小算盘可精了,他就想把东昌变成北军的集体公墓,让朱棣有来无回。
为了把朱棣引到东昌来决战,盛庸也是下了血本,放弃了好多城市,故意避其锋芒。他就像个狡猾的猎人,有步骤地安排自己的军队节节后退,一步一步地引诱朱棣往陷阱里钻。他心里笃定,济南的那次失败,肯定会让朱棣急红了眼,进攻的欲望比以前更强,这样就更容易掉进自己设下的圈套。
盛庸这估计还真没错,朱棣这时候确实是满肚子火,进攻的欲望那是嗷嗷的。济南的失败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他心头,让他寝食难安。特别是铁铉用挂神牌那一招把他给逼退了,这让他感觉自己就像个被人耍的猴子,心里别提多窝火了。不过他还是很自信的,在他看来,铁铉就算再聪明,那也只是会防守,真正决定战场胜负的,还得是进攻。
他心里琢磨着,这天下论进攻的本事,有谁能是自己的对手啊?
其实朱棣也不是没察觉到盛庸的小九九,可他那自信心爆棚啊。想当年他年少就投身军伍,在军中那可是得到过无数名将的亲自指点,经历的战场厮杀多得数都数不过来,打败的敌人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战斗经验那是相当丰富。再看看南军的那些将领,不是老得快走不动道了,就是嫩得像刚冒尖的小豆芽,根本不可能是自己的对手。
在南军里,唯一能让朱棣放在眼里的,也就只有平安了。这平安可真是个厉害角色,是个硬茬子,如果他当南军统帅,那可就真不好对付了。不过幸运的是,朱允炆好像脑子不太灵光,犯了个大错误,让李景隆手下的都督盛庸接替了指挥位置,把平安弄成了盛庸的副手。
朱棣之前也没闲着,派人去探查过敌军主帅盛庸的情况。这一查,嘿,跟他想的差不多,盛庸以前也没啥了不起的功绩,就是李景隆的一个小部下。而且这盛庸还有个弱点,不善于指挥骑兵。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那可是战场上的主力兵种啊,以前对付外来游牧民族入侵的时候,骑兵可都是最主要的依仗。而在朱棣这个时候,南北军中公认最牛的骑兵将领就是朱棣他自己。他以前可是亲自率领大军深入大漠,去清剿北元,那在战场上积累的经验,就像一座小山似的。他的指挥能力那也是杠杠的,手底下的士兵一个个都强壮得像小牛犊子。再看看他的对手盛庸,在他眼里,不过就是个无名小卒罢了。
所以在朱棣看来,这场战役就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根本没有悬念。他坚信,只要双方一交锋,自己手下那精锐的北军骑兵就能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把敌人打得稀里哗啦,而自己肯定就是这场战役最后的胜利者。
可这俗话说得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但也肯定有自己的长处。盛庸虽然骑兵指挥能力比不上朱棣,但他也有自己的拿手好戏。
朱棣的大军一路向前,同年十二月份,北军就像一群饿狼,先后攻占了东阿、东平等地,离盛庸预先设计的战场东昌越来越近了。
在离东昌不远的滑口,朱棣和盛庸手下大将孙霖带领的前锋部队碰上了。朱棣一看,哟呵,这盛庸的军队好像也不咋地嘛,跟他预想的一样不堪一击。他没费多大劲儿,就把孙霖的部队给击溃了。这一下,朱棣更得意了,他觉得盛庸肯定跟李景隆一个德行,最后肯定得被自己打得屁滚尿流,灰溜溜地逃走。意气风发的朱棣终于摆脱了济南作战的阴影,带着十余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了最终的决战地点 —— 东昌。
这时候,盛庸正在东昌城里等着他呢,就像一个猎人在等着猎物自投罗网。
说起这盛庸,那可真是个传奇人物。《明史?盛庸传》开头第一句话就说:“盛庸,不知何许人。” 这听起来可有点滑稽,就好像这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一样,啥出生地、出生日期、父母是谁都不清楚,简直就是个黑户。不过有一点倒是明明白白的,那就是他以前打过好多败仗。
他最开始在耿炳文手底下当参将,经历了真定之败,后来李景隆把耿炳文给替换了,他就跟着李景隆混。在李景隆手底下,盛庸也没闲着,学会了不少东西,像打败仗后怎么逃跑、选哪条路逃跑能跑得快点、怎么把那些残兵败将重新收拾起来等等。
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战役里,盛庸就像个被命运捉弄的小可怜,一直扮演着战败者的角色。他感觉自己就像被人追着打的丧家之犬,从真定跑到北平,又跑到德州、济南,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
在他眼里,所谓军人的尊严,就跟个笑话似的。失败、逃亡,再失败、再逃亡,这样的生活哪有什么尊严可言啊?
不过要是盛庸就这么一直混下去,那历史上可能就没他什么事儿了,最多也就是在史书上留下一句 “某将名盛庸被斩于某役” 这样的记载。可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是个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盛庸以前在战场上可没少看到朱棣的身影,朱棣那进攻的速度快得像闪电,突破的时候那叫一个猛,选择进攻时机准得就像长了千里眼一样,还有那准确的战场判断力,都让盛庸佩服得五体投地。每次看到朱棣身先士卒,率领着精锐骑兵在战场上横冲直撞、无人能挡的样子,盛庸心里就忍不住想:这个人难道真的是不可战胜的吗?
在这一次次的失败中,盛庸可没闲着,一直在偷偷地学习。慢慢地,他就把朱棣的进攻套路和方法摸得一清二楚了,知道朱棣就喜欢用骑兵突击侧翼,然后来个正合奇胜。
白沟河之败后,盛庸逃到了济南,碰到了不是军伍出身的铁铉。在那危急关头,他和铁铉齐心协力,居然把朱棣的军队给打败了。这一下,盛庸可算是明白了,朱棣也不是什么战神,他也是能被打败的。
从那以后,盛庸就开始精心谋划,根据朱棣的攻击方式,专门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战法,然后就在东昌设下了战场,就等着朱棣来呢。
其实盛庸心里也清楚,济南之战能赢,多少有点侥幸。要想在野战中打败朱棣,那可太难了。朱棣统率的北军长期以来都靠骑兵打天下,还多次征伐蒙古,在野外作战那是得心应手。而盛庸呢,确实就像朱棣想的那样,不是个出色的骑兵指挥官。不过他敢和朱棣对着干,那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秘密武器和应战方略。
这时候,前哨已经跑来向盛庸报告,说朱棣到东昌了。盛庸知道,自己终于要和这个可怕的敌人正面交锋了。这一次战役,他可不用再向别人报告军情了,可这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儿,因为所有的责任和重担都落在他自己一个人身上了,再也没有别人可以依靠了。
盛庸这一决定,可把他手下的将领们吓了一跳。这些将领们和盛庸一样,以前被朱棣打得屁滚尿流,深知朱棣的厉害,一听说要正面和朱棣作战,心里就害怕得不行,一个个都反对。所以当盛庸宣布要列队背城迎战的时候,手下将领们就像炸了锅一样,吵吵嚷嚷的,争论声此起彼伏。
盛庸可不管他们,就坚持自己的部署。他心里想着,背城而战,这是有进无退,有生无死!自己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逃跑了,就算是为了军人的尊严,也要和朱棣决一死战!
他暗暗发誓:朱棣,今天就让你看看我这个无名小卒的厉害!
【东昌决战】
朱棣带着他的精锐部队来到了东昌,这场和盛庸的决战,那可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
朱棣一看,盛庸的军队里骑兵没多少,而且看起来也不咋精悍。可他没想到,这些士兵手里都拿着一种厉害的家伙 —— 火器和弓弩。
盛庸心里明白,要是跟朱棣玩骑兵对冲,那不是找死吗?所以他就发挥自己的特长,弄了好多火器和弓弩。为了让这些武器更厉害,他还让人在弓弩的箭支上涂了毒药,这心思可真够狠的,就是不想给北军受伤后活命的机会,务求一击必杀。
朱棣一看这架势,心里就知道这仗不好打了,可这时候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只听一声号令,朱棣亲自带着骑兵就冲了上去。他还是老套路,朝着盛庸军的左翼就杀了过去。可没想到,他这一顿猛攻,盛庸的左军就像一座坚固的大山,纹丝不动。朱棣不甘心,又反复冲击了好几次,结果还是一点用都没有。
朱棣这一招,盛庸早就看透了,提前就做好了准备。他不但派了重兵保护左翼,还设了一个朱棣想都想不到的圈套。
朱棣进攻左翼失败后,就赶紧调整军队部署,心想这左翼不行,那就从中军突破吧,说不定能把盛庸的军队全线击溃。他重整了部队,雄赳赳气昂昂地朝着中军就去了,准备给盛庸致命一击。可他哪能想到,自己这是一步步走进了盛庸设好的陷阱里。
朱棣带着骑兵发动了最大规模的进攻,一开始,盛庸的中军好像真的不堪一击,一下子就往后逃散了。朱棣一看,乐坏了,赶紧命令全军追击。可追着追着,他就发现不对劲了,越往里突进,南军的人越多,而且这些人根本不像是逃散的士兵,一个个手里都拿着火器和弓弩,正瞄准着自己的军队呢。
朱棣心里 “咯噔” 一下,坏了,上当了!
这就是盛庸的计划,他早就料到朱棣左翼攻击失败后会转而攻击中军,所以就设下了这个陷阱。等朱棣攻击的时候,他让中军假装后撤,等朱棣一进来,就把包围圈合上,然后发动进攻。
朱棣这下可惨了,又一次陷入了危机之中。这一次可不像白沟河之战那样能骗得了敌军主帅了,盛庸可不是李景隆,而且他现在已经成了瓮中之鳖,就算把马鞭挥断,也别想逃出去了。
【救兵】
这时候,在包围圈外面,还聚集着好多朱棣的士兵呢。可主帅被围了,他们都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这时候,英雄人物就出现了,谁呢?朱能。
这朱能可真是个忠义之士,又勇猛无比。他一直紧紧跟着朱棣攻击南军,可这战场上阵法变换得太快了,眼花缭乱的,一不小心,他就发现自己把主帅给弄丢了。这可把他急坏了,他心里清楚,要是找不到主帅,这全军可就完了。
当他得知朱棣被包围了,二话不说,带着自己的亲兵就朝着南军包围圈猛冲过去。这朱能以前就有过带领三十多人追击数万大军的光辉事迹,那胆子大得像天一样。这一次他也没让朱棣失望,在乱军中东冲西突,还真就把朱棣给找到了,然后带着朱棣一起冲出了重围。
这时候,在远处指挥的盛庸可气坏了,自己精心设计的圈套居然让朱棣给跑了。他心里那个气啊,就像被人点着的炮仗一样。既然朱棣跑了,那就拿他的士兵出气,绝对不能让一个北军士兵溜走。
这世事难料啊,盛庸设的圈套虽然没套住朱棣,却套住了另一个人。
朱棣被包围后,最着急的除了朱能,还有张玉。这张玉可是朱棣手下的第一大将,那在军中的威望可高了。以前打仗的时候,他总是身先士卒,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和朱棣的关系那也是铁得很。
眼见着自己敬爱的领导被包围了,张玉哪能坐视不管啊?他也学着朱能,拼命地冲进包围圈。
张玉这一冲进去,可就没那么好运了。这时候朱棣已经被朱能救走了,南军士兵正杀红了眼呢,眼看着到手的鸭子飞了,心里正窝火。张玉这一进来,正好成了他们的出气筒。这些士兵一拥而上,你一刀我一刀的,就把张玉给砍成肉酱了。
这时候,以前被朱棣追着跑的那些南军将领们可算是找到机会了,他们心里想着,这可真是有怨报怨、有仇报仇的时候了。不用别人动员,他们就带着士兵拼命地追杀北军。这北军没了主心骨,一下子就乱了套,一溃不可收拾。
这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朱棣这刚从包围圈里逃出来,还没缓过神呢,他的另一个克星平安又带着部队赶到了。平安和盛庸合兵一处,就像一群恶狼一样,追着朱棣跑。这朱棣以前几乎没打过败仗,可这次却栽在了盛庸这个无名小卒手里。
东昌之战,一下子就把盛庸的名声给打响了,朱棣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被打破了。
这战场上啊,刀剑无眼,谁也不敢说自己绝对安全。可奇怪的是,在这场战役里,最安全的居然是败军主帅朱棣。盛庸在这场战役里用了好多火器和弓弩,都快把朱棣的北军全歼了,可那些南军士兵不管多勇猛,就是不敢朝着朱棣放一枪一箭。这是为啥呢?
原来啊,这都是朱棣的死对头朱允炆搞的鬼。朱允炆下了一道命令,不能伤害朱棣的性命。这道命令可把朱棣给救了。那些南军士兵也不傻,他们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朱棣和朱允炆可是叔侄俩,虽然现在在战场上打得你死我活,是敌我矛盾,可万一哪天两人不打了,来个和解,那可就不一样了。到时候朱棣要是当了王爷,写本回忆录,把谁谁在战场上砍他一刀或者射他一箭的事儿都写进去,那这人可就惨了。就算朱棣不当王爷,要整一个小兵,那也是轻而易举的事儿。
所以这些士兵们都不敢动手杀朱棣,这才让朱棣在乱军之中得以幸免。朱允炆这道命令最厉害的地方,不在于不让伤害朱棣本身,而是让无数的南军将领和士兵看到了两人和解的可能性,他们都怕以后朱棣会找自己算账,所以谁也不愿意去干这费力不讨好的事儿。
这可真是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啊。
朱棣穿着他那无形的 “防弹衣”,灰溜溜地回到了北平。虽然他自己在战役里没受多大伤,可他苦心经营的北军精锐部队却几乎被全歼了,这对他来说才是最大的损失。这时候,北军也明白了,他们不是天下无敌的,南军也有很强的实力。东昌决战这一失利,让北军的士气一下子就降到了最低点。
朱棣这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他像往常一样去找自己的谋士道衍商量对策。可这次他可没了以前的好脾气,看着道衍,他心里就来气。他心里想着,要不是这和尚,自己怎么会走上这条造反的路呢?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只能问问这和尚接下来该怎么办了。
道衍可不像朱棣那么着急,在他看来,这游戏才刚刚开始呢。
他不紧不慢地对朱棣说,现在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当务之急是赶紧整顿士气,为下一次战役做好准备。
北军刚吃了大败仗,要恢复士气哪有那么容易啊?可道衍就是道衍,他总有办法。他给朱棣出了个主意,利用一个人来做文章,这人就是张玉。
嘿,您瞧啊!这张玉在朱棣军中那可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号称第一大将,威望高得能戳破天。他这一死,朱棣心里跟刀割似的,那叫一个痛惜啊。
得嘞,朱棣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决定借着张玉的死大做文章。他大手一挥,给张玉操办了一场超级豪华、无比隆重的葬礼,还下了死命令,所有部下都得乖乖来参加,一个都不许少。您想啊,张玉是在乱军里没了的,尸首都找不着,遗体告别仪式根本没法弄。可朱棣不在乎,他有招儿啊。只见他亲自提起笔,洋洋洒洒地给张玉写了一篇悼文,那文采斐然,感人至深呐。写完还不算完,他当着大家伙儿的面,“哗啦” 一下把自己的衣服给脱了,扔到火里就烧,那意思就像是在说:“张玉啊,你走了,我这心里空落落的,连衣服都不想穿了。”
其实啊,朱棣啥家底儿,大家心里都有数,他那衣服多了去了。可就这一脱一烧的举动,嘿,还真把在场的人给镇住了。那些个士兵将领们,看着朱棣这样,眼眶子一下子就红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心里头那股子劲儿啊,蹭蹭地往上冒,纷纷拍着胸脯子说:“王爷,您放心,咱们一定接着跟南军干,非得给张将军报仇不可!”
您瞅瞅,这朱棣多精明啊,一场戏演下来,把大家伙儿的斗志又给激起来了。这就叫本事,死人在他手里,都能变成激励活人的宝贝。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话:死人往往比活人更好利用。
【毫无退路】
朱棣这一番在张玉葬礼上的表演啊,可把自个儿累得够呛。他有气无力地往椅子上一瘫,眼睛直勾勾地瞅着对面正打坐的道衍和尚。这道衍跟了他都十来年了,可在朱棣眼里,这和尚还是个怪胎。整天不好好念经吃素,满脑子都是造反的事儿。更让人捉摸不透的是,不管啥紧急状况,这和尚都跟个没事儿人似的,悠哉悠哉,不慌不忙。
朱棣心里犯嘀咕,这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呐?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打从起兵那会算起到现在,这天子之路走得可太不容易喽。本想着能顺顺当当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享受无尽的荣光,哪晓得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自己虽说有一身了不起的军事政治本事,可这一路还是磕磕绊绊,艰难得很。尤其是这回东昌之战的失利,就像一记闷棍,结结实实地敲在他脑袋上,让他清楚地意识到,前面的路简直就是布满了荆棘,凶险得很呐。
朱棣这心里头啊,对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开始有点厌烦了。天天担惊受怕,这啥时候才是个头啊?
他又瞄了一眼道衍,心里忍不住埋怨,这事儿可都是你这和尚挑起来的,现在倒好,你跟个没事儿人似的。他无奈地摇摇头,苦笑着对道衍说:“大师啊,这靖难搞得如此艰难,我可真是没想到。你说咱要是现在不折腾了,一起出家当和尚,说不定还能落个清净,也算是件美事儿。”
道衍一听这话,原本闭着的眼睛 “唰” 地睁开,腾地一下就站了起来,大步流星地走到朱棣跟前。也没像往常那样客客气气地行礼,反而一把揪住朱棣的衣袖,扯着嗓子就喊:“殿下,您可别犯糊涂!咱都走到这步田地了,哪还能回头啊?咱这是谋逆大罪,就是乱臣贼子,要是失败了,那可就只有死路一条,没得商量!”
朱棣被道衍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这些道理他心里当然明白,也清楚失败了就只有死路一条,可他就是打心眼儿里不愿意面对这残酷的现实。他心里琢磨着,这要是当不了天子,恐怕连普通人都做不成喽。
在道衍那犀利得能穿透人心的目光逼视下,朱棣无奈地低下了头。过了好一会儿,他缓缓抬起头,脸上又恢复了往日那冷酷无情的模样。
“行,你说得对,咱确实没有退路了,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
【再战盛庸】
东昌之战这一打完,盛庸可算是一夜成名,成了众人皆知的大英雄。这位以前老是打败仗,在失败里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将领,总算是扬眉吐气,实实在在地风光了一把。
朱允炆那高兴劲儿,就像中了大奖似的,立马决定去祭祀太庙。您猜他祭祀的时候心里想啥?估计是在跟他爷爷朱元璋念叨:“爷爷呀,您瞧,您的孙子我可厉害啦,把您儿子朱棣给打败了。” 嗨,也不知道朱元璋在天上听了这话,会是啥表情,是欣慰呢,还是气得吹胡子瞪眼呢?
盛庸借着这一战,稳稳当当地坐上了统帅的宝座。朱允炆这回可算是把军队交给了对的人,可惜啊,就是时间不太对。消灭朱棣的最佳时机早就被李景隆那个草包给错过了。朱棣虽说主力部队受了不小的损失,但好歹还有些家底,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嘛。他和盛庸迟早还得在战场上碰面,不过经过东昌之战的教训,朱棣可不敢再小瞧盛庸了。
建文三年(1401)三月,盛庸带着二十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在夹河和朱棣的军队对上了。这一次,他可是信心满满,要再次挑战朱棣。
朱棣这边呢,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盛庸可不是好惹的。这盛庸肯定仔仔细细地研究过自己的作战套路,还琢磨出了一套专门对付自己的法子。可自己对盛庸却了解甚少,这可不行。古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得想办法摸清盛庸军队的情况,找出对方的弱点。
可问题是,盛庸最拿手的就是火器和弓弩。这要是派骑兵去侦察,那不就等于羊入虎口,还没靠近就得被打成马蜂窝。但要是不了解敌情,这仗还怎么打?取胜的希望那可就跟肥皂泡似的,一戳就破。朱棣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发现了战场规则上有个小空子可以钻,于是决定派出敢死队去探探虚实。
这敢死队的任务可危险了,去的人基本上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九死一生啊。不过朱棣派出的这支敢死队却没这顾虑,为啥呢?因为带队的就是朱棣他自己,而且他身上还穿着朱允炆给他特制的 “保命符”—— 那无形的防弹衣。
第二天一大早,盛庸的军队全副武装,整整齐齐地列队出营。那阵势和上次在东昌的时候差不多,队伍前面和左右两边都排着盾牌,就像铜墙铁壁一样,专门防着北军来突袭。再看那些士兵,手里都拿着火器和弓弩,一个个虎视眈眈,就等着北军骑兵来送死呢。
盛庸在中军大帐里,眼睛紧紧盯着外面敌人的动静。没过多久,就像他预料的那样,敌人的先头骑兵冲过来了。可当他看清冲在最前面的人是谁的时候,差点惊掉了下巴。这人居然是朱棣!
盛庸心里那叫一个激动啊,他以前做梦都想着能亲手抓住朱棣,把之前失败的耻辱都洗刷干净。现在好了,朱棣竟然孤身一人冲到自己跟前,这大功眼看就要到手了!
可朱棣也不傻,他可没打算真的冲进盛庸的阵里。他从旁边一闪而过,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这就是来侦察的。盛庸这时候也回过味来了,心里那个气啊。他知道,对付这种来侦察的骑兵,最好的办法就是一枪崩了他,把他从马上打下来。可皇帝陛下的那道命令就像紧箍咒一样,在他耳边嗡嗡作响。皇帝说了,不能伤害朱棣,要是开了枪或者射了箭,那皇帝陛下可就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了。
盛庸心里忍不住吐槽,这皇帝的仁爱之心是不是有点过头了?这不是明摆着给自己找麻烦嘛。他虽然心里一百个不情愿,可也不敢违抗命令啊。没办法,他只能派出自己的骑兵去追朱棣,结果呢,自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啥也没捞着。
朱棣穿着那 “防弹衣”,大摇大摆地在盛庸的军队阵前晃悠了一圈,就跟检阅似的。盛庸军队里的那些士兵,一个个都气得吹胡子瞪眼,对着朱棣破口大骂。可朱棣根本不在乎,还是那副从容不迫的样子,慢悠悠地完成了他的 “侦察之旅”。在这个战场上,朱棣就像个狡猾的作弊者,而他最应该感谢的,就是那个制定了这 “愚蠢规则” 的朱允炆。
朱棣这一圈转下来,虽说完成了侦察任务,可心里却凉了半截。他发现盛庸这阵势严丝合缝,就像个铁桶,根本找不到破绽。不管从哪个方向进攻,都像是撞在墙上,捞不到一点好处。这盛庸还真有两下子,不愧是熟读兵法之人。朱棣表面上看起来还是挺神气,可实际上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找点安慰,玩了把精神胜利法。盛庸呢,就稳稳当当地在那儿等着他出招。
朱棣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先拿盛庸阵形的左翼开刀,试试水。他其实也就是想探探虚实,没打算全军压上。可他手底下的那些将领不知道啊,尤其是谭渊那急性子。
就在朱棣发动试探性进攻的时候,谭渊在后面一看左翼打起来了,估计是眼神不太好,再加上太兴奋,以为是正式进攻开始了。这老兄也不含糊,招呼都不打一个,带着自己的部队就冲了上去。等他冲到敌军阵前,才发现自己闹了个大乌龙,本来是个跑龙套看热闹的,这下可好,成主角了。
盛庸在中军看得一清二楚,心里乐开了花。他马上命令后军大将庄得带着大部队去围攻谭渊。这庄得在南军里可是出了名的勇猛,就像一头下山的猛虎。在盛庸的指挥下,他和谭渊就对上了。谭渊哪能想到会这样啊,一点防备都没有,被庄得一刀就给砍翻了。
这谭渊在北军里的地位可不低,仅次于张玉和朱能。他这一死,北军上下可都慌了神,士气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不过朱棣毕竟是朱棣,他马上就从这打击中缓过神来,还能变坏事为好事。他借着谭渊的死引起的南军那一小会儿的混乱,果断下令发动总攻!
盛庸可是个谨慎的人,他的战术就是防守反击,专门克制朱棣的侧翼突袭战术。他一般不会轻易发动进攻,得先摸清楚朱棣的意图才行。可这回谭渊这一莽撞,把他的计划全打乱了。他没办法,只能调动中军去围剿谭渊,虽然把北军打败了,可也露出了个小破绽。虽然这破绽就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
但朱棣是啥人呐?那可是战场上的老狐狸,对这种机会就像鲨鱼闻到血腥味一样敏感。他眼睛一亮,谭渊用命换来的这一瞬间的战机,被他紧紧地攥在了手里。
这时候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黑灯瞎火的。这可正合朱棣的心意,他最擅长在这种时候搞偷袭了。他立刻带着朱能、张武等一帮子人,朝着南军后侧出现的空当就猛冲过去。北军的骑兵那速度,就像一阵旋风。南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阵脚一下子就乱了。军中大将庄得,刚刚还威风凛凛地砍了谭渊,这会子却被乱军给淹没了,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他要是泉下有知,肯定会感叹,这光荣和死亡咋就离得这么近呢?
盛庸也不是吃素的,他很快就稳住了阵脚,挡住了朱棣的骑兵攻击。朱棣一看,知道这仗再打下去也没便宜可占了,就决定撤兵。
这撤兵的时候,朱棣又玩起了他的小把戏。他仗着自己有 “防弹衣”,亲自带着几个骑兵在后面断后,那模样,就像个得胜回朝的将军,大摇大摆地走了。这一招啊,他以后还会经常用,而且每次都能靠着它化险为夷,简直成了他的胜利秘诀之一。
朱允炆这皇帝当得可真有点糊涂,他根本就不了解他这个朱棣叔叔。朱棣这人呐,有时候就像个无赖,为了达到目的,啥招都敢使。可朱允炆还傻乎乎地守着那些规矩,他不知道,对付无赖,就得用无赖的办法。
朱棣回到营地后,把将领们都召集起来开军事会议。这会议的气氛可压抑了,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沉闷。这些将领们个个都是身经百战,他们心里都清楚,盛庸可不是好对付的。以前那个被他们看不起的手下败将,现在摇身一变,成了个厉害的角色。他们一想到以后的日子不好过,说不定哪天脑袋就搬家了,一个个都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吧唧的。原本那些整天喊着要打到京城,把南军打得落花流水的豪言壮语,这会子都咽回肚子里了,谁也不敢吭声。
大家都不说话,为啥呢?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时候该说话的是把他们带上这条造反之路的朱棣。
朱棣看着这让人难受的沉默,终于开口了。他脸上还带着笑容,语气轻松得就像在拉家常:“诸位啊,谭渊这回为啥会进攻失败呢?就是因为他没把握好时机。咱们现在两军对峙,咱们北军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动性强。只要咱们能找到敌军的空子,然后勇敢地冲上去,还怕打不赢吗?”
说完,他 “唰” 地一下拔出宝剑,大声喊道:“你们忘了吗?以前光武帝刘秀就敢带着一千人冲破王寻的几十万大军。咱们也不差啊!两军交战,勇者胜!”
朱棣这一番话讲完,用那自信满满的眼神扫视了一圈在场的将领。嘿,还别说,他这一招还真管用。原本那些垂头丧气,对胜利不抱希望的将领们,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又重新振作起来,围到了朱棣身边。他们就像回到了三年前刚开始造反的时候一样,坚信朱棣就是那个能带领他们走向胜利,成为真命天子的人。
可朱棣自己心里到底咋想的呢?他真的相信自己能赢吗?
【恐惧】
且说那将领们回营之后啊,各个儿都琢磨着得好好准备明日之战,说不定这就是此生最后一场美梦的前奏咯。可朱棣呢,却跟那热锅上的蚂蚁似的,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呐。为啥呀?他心里明镜儿似的,这场仗,自己可没有稳赢的把握。
您想啊,要鼓动那些个将领士兵,那还不简单?说几句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漂亮话,再扯点神神鬼鬼的封建迷信,实在不行,挤吧挤吧,掉几滴眼泪下来,那些人就跟被灌了迷魂汤似的,嗷嗷叫着往前冲,仿佛都不是为自个儿打仗,而是为了朱棣那虚无缥缈的 “大业”。
可朱棣他心里清楚得很,自己这副德行,啥天子天命,纯粹是糊弄人的瞎话。只要盛庸那把明晃晃、锋利无比的大刀往自己脖子上轻轻那么一搁,再那么优雅地一转,他朱棣也得脑袋搬家,绝不可能像那神话里的神仙似的,砍了脑袋还能再长一个出来。
这盛庸啊,简直就是朱棣的噩梦。他太了解朱棣的作战路数了,那摆出来的阵势,就跟那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似的,完美得挑不出一丝毛病。那火器和箭弩,更是厉害得让人胆寒,谁要是不长眼往前冲,保管被扎成个刺猬,浑身是箭,惨不忍睹。朱棣思来想去,除了玩儿命地冲上去拼杀,似乎也没啥更好的法子能破这铁桶阵了。他心里暗自叹气,自己就算是那英明神武的刘秀再世,可这盛庸,绝不是那傻乎乎、轻易能被打败的王寻呐。
这三年的造反之路啊,就像是在那荆棘丛里摸爬滚打,没有一天能睡个安稳觉,没有一刻能把心放进肚子里。那方孝孺写的讨伐文书,就像那雪片儿似的,一封接着一封,言辞犀利得跟那刀子似的,扎得朱棣心里直发慌;一批又一批的讨逆军,跟那潮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涌来;还有那天下人看他的眼神,满是鄙夷和唾弃,那 “反贼” 的骂名,就像那甩不掉的狗皮膏药,整天在耳边嗡嗡作响。
可这些个糟心事加起来,都比不上朱棣心中真正的恐惧 —— 失败。他心里明白,哪怕现在全天下人都反对他,可只要造反成功,坐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自然会有一帮人屁颠屁颠地跑来,对他顶礼膜拜,把他捧上天去。可问题是,这胜利就像那天边的彩虹,看着近在咫尺,实则遥不可及。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可这新冒出来的对手,就像那雨后春笋,一茬接着一茬,还一个比一个难对付。
朱棣坐在那黑灯瞎火的营帐里,像尊雕像似的,一动不动,脑子里乱糟糟的,跟那一团乱麻似的。他心里不停地问自己: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整天在这恐惧的阴影里打转,然后提心吊胆地去迎接那未知的明天?可这光想有啥用呢?事情都已经到了这个份儿上,害怕也不顶事儿,该来的总归要来,不如挺起胸膛,像个爷们儿似的,去迎接那即将到来的命运吧。
想到这儿,朱棣 “噌” 地一下站起身来,大步流星地走到营外。他抬头望着那黑沉沉、一望无际的夜空,喃喃自语道:“天快亮了,这新的一天,又会是怎样的一场血雨腥风呢?”
【第二次中奖】
嘿,这第二天啊,天气倒是出奇的好。那河水清澈见底,欢快地流淌着,发出悦耳的哗哗声,就像在演奏一首欢快的小曲儿。初春的绿草,也都像那睡醒了的娃娃,纷纷探出了嫩绿的小脑袋,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这战场上的气氛啊,却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双方摆开了阵势,这北军朝着东北方向布阵,南军则朝着西南方向。按说这布阵的方向,也就是个无心之举,没啥特别的讲究。可谁能想到呢,就是这不经意的布阵,竟然就决定了这场战役的最终结局,您说这事儿巧不巧?
战斗一开始,朱棣就改变了战术。他大手一挥,率领着骑兵,像两把利刃似的,同时朝着盛庸军的两翼猛扑过去。他心里打着小九九,想着让盛庸顾此失彼,手忙脚乱,然后从中找出破绽,再狠狠一击,把盛庸打得屁滚尿流。这算盘打得倒是挺响,可盛庸那是啥人呐?那可是个精明透顶的主儿,早就把朱棣的心思摸得透透的。
盛庸的军队左右翼,就像那铜墙铁壁似的,坚不可摧。北军的骑兵们拼了老命地往前冲,可就是撞不破这道防线,连个缺口都找不到。双方就这么僵持着,你来我往,杀得昏天黑地,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可这战局还是不分胜负。
这时候啊,两边主帅的心境可就大不一样了。盛庸呢,稳坐中军帐,不慌不忙的,他本来就打算用这固若金汤的阵势,把北军的锐气一点点耗尽,就像那熬鹰似的,等北军精疲力竭的时候,再发动致命一击。他心里清楚得很,这时间拖得越久,对他就越有利。可朱棣就着急上火了,他带的是骑兵部队,这人和马又不是那铁打的,都得吃饭、吃草,还得好好休息,才能有力气打仗。可这战场上,又没有那现成的汽油给他们喝,要是这么一直耗下去,迟早得完蛋。
朱棣瞅着盛庸那副老神在在的模样,心里别提多窝火了。这盛庸就像那缩在龟壳里的乌龟,任凭朱棣怎么折腾,就是不出来,还时不时地伸出脑袋,咬朱棣一口。朱棣拿他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就像那狗咬刺猬,无从下口。
双方就这么在这战场上耗着,时间和生命就像那流水似的,一点点消逝。这战斗啊,就像那陷入了泥沼的马车,动弹不得,完全陷入了僵局。朱棣和盛庸都知道,这僵局迟早得打破,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谁能笑到最后了。
嘿,您还别说,这打破僵局的时候还真就来了,可这方式啊,却让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
只见那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突然就跟那川剧变脸似的,说变就变。刹那间,天地变色,飞沙走石,那妖风就像那从地狱里钻出来的恶魔,呼啸而来。这场景,我之前在白沟河之战的时候就见过,没想到今儿个又重现了。我这凡人一个,实在是搞不明白,这风为啥总是在这节骨眼儿上、在这战场上刮起来。您想啊,当时那双方都没天气预报这玩意儿,也没有啥大型鼓风机,这战场又不是他们能随便挑的,所以肯定不是人为的。这事儿啊,只能感叹一句:这世界,太神奇了,简直让人捉摸不透。
这风啊,呼呼地刮着,还偏偏是东北风。这可把南军给坑惨了,那些士兵们被风沙迷得眼睛都睁不开,就像那瞎子似的,还怎么打仗啊?北军这边可就乐开了花,趁着这股妖风,就像那赶鸭子上架似的,把南军打得是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盛庸一看这形势不妙,心里暗叫不好,赶紧收拾残兵败将,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他心里估计也在纳闷,这老天爷是不是故意跟自己作对,不站在自己这边啊?
朱棣一看这机会来了,那还能放过?就像那饥饿的野狼看到了肥美的猎物,立刻发动总攻,把南军打得是屁滚尿流,最终赢得了这场战役。这可真是老天眷顾啊,朱棣这算是第二次走了大运了,两次都有这大风帮忙,要说他是天命所归,我还真有点相信了。
这战败的盛庸啊,也没啥可丢人的。他确实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这战场上的事儿,谁能说得准呢?他完全可以仰天长叹,喊出那句 “天要亡我,非战之罪”。您还别说,这沙尘暴频繁出现,还真给我们提了个醒,这环境保护可真是个大问题,有时候这环境一糟糕,还真能影响到这政治军事局势呢。
这夹河之战的胜利啊,可把朱棣军队的士气给提得高高的。那原本接应盛庸军的吴杰、平安部队,一听自己这边战败了,吓得腿都软了,赶紧像那受惊的兔子似的,闻风而逃,跑去驻守真定了。这战争形势啊,一下子就朝着对朱棣有利的方向发展了。
朱棣这时候可来劲儿了,发扬那连续作战的精神,还把他那不用阳谋、只玩阴招的战术思想贯彻到底,跑去诱使真定守军出战。这吴杰也是个倒霉蛋,上了朱棣的当。在滹沱河这地方,又和朱棣打了一仗。这仗啊,和之前的战役有太多雷同之处了。战局差不多,这大风也来凑热闹,还是帮着朱棣,顺风破敌,把吴杰军打得是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这靖难之战啊,有两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地方。第一个就是这朱棣,简直就是个打不死的小强。他身经百战,每次都冲锋陷阵,可就是没负过重伤。您想啊,这战场上刀剑无眼,带头冲锋的大将和普通士兵被打死的概率能差多少啊?可朱棣为啥就这么厉害呢?还不是因为他的敌人朱允炆太愚蠢,下了道命令,不让部下伤害他的性命。这就像一场不公平的比赛,让人看着都觉得没意思。
第二个就是这永远刮不停的大风。北方风沙多,这咱能理解,可这刮风的时间和地点也太巧了吧?每次都是两军交战正激烈的时候刮起来,早不刮晚不刮,就挑这时候。北方那么大地方,这风沙就盯着那一小片战场刮。而且每次刮风,都是对朱棣有利,不是把敌军帅旗刮断,就是对着南军猛吹,让士兵们睁不开眼。我都怀疑朱棣是不是发明了个鼓风机之类的玩意儿,不然这风咋就这么听他的话呢?
要是没有这两个奇怪的因素,朱棣啊,恐怕早就被人打得找不着北了,坟头都该长草了。
这靖难之战,可真是一场奇特无比的战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