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菊花羹 ...

  •   菊花酒、菊花茶,长安很早就有了,还有些心思精巧的人,拿那晒干的菊花瓣和入荤油红糖做点心馅儿。倒是那菊花羹是近些年才流传开的,一开始是五叶斋有做,拿新鲜的菊花烘干撕碎,用糖膏浸上几日后,再与那莲子、山楂、糯米、黍米等物一道煮羹汤,配着各色点心,是极好的清口润喉的羹汤,这菊花羹也是从五叶斋流传出来的。五叶斋本是做佛食的铺子,不过也不都是信佛的人才来吃东西,长安的公子小姐们吃过了酒水,有些酒意上头,总喜欢来五叶斋饮壶清茶,喝碗菊花羹,吃几块点心,清清那酒意。五叶斋的主人对此也不在意,不过在那斋房内,是不许喝酒,不许听曲,不许大声喧哗的,长安的人们馋那口好羹汤,好点心,也只好由了那主人。
      那五叶斋的主人是位女子,熟人们都唤她慧娘,是个极聪明的女子,对人又慈悲,有些灵性的人都感受得到,那慧娘是个有佛缘的人。不过这些佛食点心,倒不是菩萨和尚教的,说来倒是陈年往事了。慧娘幼时便死了阿母,与阿父住在一起,后阿父续弦,便跟后母一道过活。那后母是个厉害泼辣的人,阿父又不怎么管事,渐渐的,慧娘在家里,倒比寻常人家的丫鬟还不如了,后母不是打骂,就是不给饭吃,慧娘也长年面黄肌瘦的。后来,那后母又生了两个儿子,慧娘的处境更是愈发困苦了,后母又是极小心的人,两个弟弟也不准慧娘沾边,都喊丫鬟带着,只是喊慧娘做些粗苯活计。到了快八九岁时,慧娘也是熬不住了,想离家出走又不敢,寻死的心倒有过几回,但到底是年幼,害怕了。刚好那年,邻居家的屋子租给了一户人家,那家人是从南方来的,在长安做香料买卖,当家的许多时候都在铺子里,留下女主人和一个儿子看家。那儿子与慧娘一般大,生得又清秀,家里又有钱,街坊都喊他作檀哥儿,是说他和那紫檀木一般好看金贵。那檀哥儿的阿母又唤家里的丫鬟小厮,在院子里种了许多花草,春天的时候真是个花团锦簇,慧娘隔着篱笆围墙,望着那些花朵儿,真是有种说不出的羡慕和寂寞。那檀哥儿一家人住久后,也认得了慧娘,见她年纪小小的,就要干重活,人也黄黄瘦瘦的,那后母又隔三差五的打她一顿,心里都可怜慧娘,不过自己一家到底是外地人,没个开口劝阻的理由。
      倒是那年篱笆下的菊花开了时,檀哥儿和阿母从寺庙回来,见慧娘刚被后母打了一顿,窝在门口处痴痴的哭着,脸上的血印子都还没消退,檀哥儿阿母不禁一悲,便过去拉着慧娘,对屋里慧娘的后母喊道:她婶婶,今日我家做点心,借你闺女过去帮帮忙。慧娘的后母听到话声,瞪着眼珠子冒出来,见是隔壁檀哥儿一家,也知他家是有些银钱的,便装作欢喜的笑道:她能帮上什么忙,妹子看得上她,我把她送你家都行。檀哥儿阿母笑道:小姑娘家手巧,过去包包点心,这闺女在家又是极勤劳的,我们街坊邻居也都知道。慧娘的后母听了那话,只觉是在暗指自己亏待慧娘,便凝笑冷脸的道:你看得起,拿去就是,吃夜饭时喊她回来就好,咱家还等着她吃饭呢。檀哥儿阿母点头笑道:那好,到时就喊她回来。说着,就拉起慧娘的手往家里去了。到了家里,檀哥儿阿母先喊丫鬟烧了壶热水,又唤檀哥儿陪着慧娘,自己去准备做点心的东西。檀哥儿和慧娘坐在堂屋里,只觉静悄悄的,檀哥儿也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便把篮子里刚买的一个糖人递给慧娘,慧娘呆呆看着那糖人,只是不敢接。那檀哥儿平日也可怜慧娘,今日有机会也是想照顾她一下,便把糖人塞到慧娘手里。慧娘握着糖人看了会儿,然后微微害羞的笑着,把糖人要退给檀哥儿。檀哥儿却摆手笑道:送给你的,你拿着就是。慧娘忽的想起后母,脸上一哀,说道:我娘不准我拿的。檀哥儿笑道:那你把吃了,她就不知道了。慧娘吃惊的看着那竹签上的小人,呆呆的问道:这能吃么?檀哥儿笑道:是糖做的,怎不能吃。又见慧娘只是呆呆的不敢动口,便伸手把那小人的头掰了下来,放进口里吃了。慧娘见此,心里一动,也胆小的慢慢的把糖人送进口里。从小到大,这还是第一次吃糖饴,那股甜味从口里直冲到了头皮下,全身都暖呼呼的,隔了许多年后,慧娘还记得这第一回吃糖饴的感受。
      吃了糖人,檀哥儿与慧娘毕竟是小孩,熟得也快,不觉就打开了话匣子,两人正说着时,那丫鬟提着冒热气的水壶来了。阿母也过来了,把热水倒进木盆里,又唤丫鬟兑了井水,阿母摸了摸冷热,刚好适合,便把慧娘喊过去,先给慧娘搓了手脸脖子,后来见实在有些脏,便喊慧娘把上衣也脱了,给他擦一把身子。慧娘脱上衣时,檀哥儿倒把脸转过去了,只是听到阿母和丫鬟一阵惊呼,才看过去,只见慧娘的胳膊背心上,不知是有多少道伤痕了。檀哥儿阿母一面给慧娘擦着,一面倒是落下泪来,檀哥儿想起那后母打慧娘的场景,也是恨极了那后母。倒是慧娘,这么多年来,第一回有人关怀自己,有人给自己擦澡,给自己落泪,那心顿时如雪被浇化了一般,只因脸皮薄,又自尊,不愿哭出来而已。给慧娘擦完了澡后,檀哥儿阿母见慧娘脖子上有些疥疮,又拿家里的香粉给慧娘扑了,慧娘闻着那股香气,真是难为情得要死。收拾干净了慧娘,檀哥儿一家人便忙着作点心了,那丫鬟把篱笆处的菊花摘了一篮子,又拿水洗干净,阿母倒是在厨房与另外的丫鬟和面作馅。
      慧娘和檀哥儿坐在屋檐下,慧娘有些不解的问:做点心要菊花干什么?檀哥笑答:菊花是用来作菊花羹,倒不是做点心的。慧娘不解的问道:菊花羹?檀哥儿笑道:是我老家那边的东西,每年菊花开时就作上一回。慧娘道:你老家哪里的?檀哥儿道:杭城那里的。慧娘道:杭城是哪里,远吧。檀哥儿笑道:上千里路哩,我跟着阿爹来长安时,坐了两月多的马车。慧娘叹息道:那是好远啊。不过檀哥见慧娘说着说着,有些没精神似的,便拉着慧娘去厨房,看阿母她们做点心。阿母正与丫鬟在和馅儿,见檀哥儿和慧娘来了,便笑道:带慧姑娘好好去玩,屋里不是还剩着那绿豆糕、莲子酥么,去给慧娘拿来。檀哥儿听了,一拍脑袋笑道:这我倒忘了。说罢,便要去取过来。慧娘却小声道:我不饿,不用了,我来给婶婶你们帮忙。说着,便撸起袖子,就要干活。还是一旁的檀哥儿拦住慧娘,笑道:大人的事她们去做就是,咱们玩咱们的。慧娘道:我在家也做的,不碍事的。阿母见此,便笑道:那过来,我教你包点心。慧娘便走过去,让阿母教她如何和馅儿,又如何捏面。慧娘在家本就做着活计,此时倒是一点就会,一旁的两个丫鬟见了,都是赞不绝口,倒是那阿母想起慧娘的处境,又见她如此听话,心里不禁为她悲哀。檀哥儿取来绿豆糕和莲子酥后,见大伙都在干活,慧娘也不吃那些,自己倒是无趣,便到灶膛前,和老苍头争着烧火,把那火烧黑心了,一厨房都是烟气,惹得阿母把他赶出去了。过了没多久,眼看要天黑了,慧娘也担心着要回去了,又不知如何开口,只觉心像那井里的提桶似的。
      后来,还是点心做好后,檀哥儿阿母喊慧娘先吃饱了,然后包了一包,带着慧娘回她家里,对她后母笑道:今日可多亏这闺女了,可是帮了大忙,这里带了一包,你们也尝尝鲜。后母本来见天色晚了,慧娘还没回来,有些恶气在胸里,不过见那檀哥儿阿母亲自送来了,还带了一包点心,才有些高兴的道:倒是麻烦妹子亲自送来了,喊个丫鬟就行了,哪要你亲自走一趟。檀哥儿阿母也笑道:又不是多远的路,咱们是屋挨着屋的邻居,又不是别人,婶婶倒见外了。慧娘后母听了,倒是更有些高兴了,忙喊着檀哥儿阿母坐下,又使唤慧娘去倒茶。檀哥儿阿母摆手道:家里还等着我吃饭,就不麻烦你们了,过两日我家做菊花羹,到时还要问你借借这闺女。后母一听,看了眼慧娘,也是装笑作道:你要她,你喊声就行,说什么借呢,我又没捆着她手脚。檀哥儿阿母笑道:你是她阿娘,到底是要问你的。后母听了,才有些满意的笑了笑。檀哥儿阿母回去后,慧娘后母把那点心打开,见果然样式新奇,自己吃了块,确实好吃,那有钱人家到底是舍得放料的,便喊两个儿子过来,喂给他们吃了。又见那慧娘呆呆的站在门口,便骂道:小娼妇,你站在那里等谁啊,还不去把厨房收拾了。慧娘好像刚醒过来一般,要去厨房时,那后母又道:把这碗也带过去洗了。慧娘去取碗时,后母忽闻到一股香气,见是从慧娘脖子上来的,便抓着慧娘,撕开衣襟一看,见居然扑粉了,便有些不忿的骂道:居然还给你这娼妇扑粉了,她是要你去金玉坊,还是去杨柳窝啊,当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还以为她是什么好东西,她看上你哪点了,你给我说清楚。后母边说边揪着慧娘的头发,踢了几脚后,才把慧娘赶去厨房。
      不过那后母到底欢喜人家有钱,又还有几分畏惧,过了两日,做菊花羹时,檀哥儿阿母来接慧娘,那后母也是笑面相待。在檀哥儿家里,阿母和丫鬟把糖渍的菊花取出来,正配着豆米要煮羹汤,慧娘在一旁也看得入迷了,只是那檀哥儿觉得无趣,喊慧娘陪他去看自己养的蝈蝈。慧娘却对那厨房的事上心,一时倒是不想去,可见那檀哥儿好好相求,又觉有些不好意思,正尴尬时,只听阿母道:哥儿你去和慧姑娘提桶水来。慧娘一听,来了精神,檀哥儿也只得拿着水桶,去院里的水井汲水了。汲好水后,不待檀哥儿回过神来,那慧娘就提起一桶水往厨房去了,檀哥儿追上来,也把手提上去,结果倒是被檀哥儿泼出不少的水来。慧娘笑道:我提就行了,你倒把水搞洒了。檀哥儿笑道:一道提吧,好歹别让阿母笑话我。慧娘也只得随了檀哥,不过两人也小心些了,水没怎么多洒了。到了厨房,豆米已经下锅煮了,慧娘有些好奇的问:婶婶,这菊花羹你哪里学的?阿母笑道:这是我们老家的习俗,每年都煮呢。慧娘一听,想起那杭城,也是神往不已。菊花羹煮好后,阿母给慧娘、檀哥儿盛了两碗,等凉了些后,檀哥儿就大口的吃了起来,慧娘见檀哥儿吃了,自己也才吃了一口,果然是清香甘甜,好吃的很。檀哥儿吃完了一碗,又要去盛时,慧娘还有半碗,阿母喊慧娘也来加些,慧娘却不好意思的道:我还有呢,我饱了。阿母也听得出,慧娘在家就是这般吃饭的,心里倒又可怜她了。便喊檀哥儿看慧娘吃完了,把她碗拿过来添羹就是。
      如此这般,每隔两日慧娘就到檀哥儿家里去,跟檀哥儿一家人也都熟了,别说阿母,就是那三四个丫鬟见慧娘极懂事,又想起她平日的境遇,也都是可怜她。檀哥儿倒是小孩心性,只顾着好玩,只知道把自己的玩物分给慧娘,哪里知道那些蝈蝈、泥人、缸里的金鱼,对慧娘来说,是有些幼稚的物件了。倒是有天,慧娘和檀哥儿在院子里捉迷藏,等到慧娘去躲时,慧娘打算到后院去藏藏。刚走进后院时,就听见一间屋子里,有什么人在念着什么。慧娘听着那声音,有些呆呆的跟了过去,撩开那帘子后,只见阿母跪在暗暗的屋子里,正念着什么。阿母念完经后,对站在门口的慧娘笑道:姑娘,怎么到这里来了?慧娘有些担心的道:我和檀哥儿捉迷藏,就过来了。阿母又挥手把慧娘喊过去,握着慧娘的手道:那也好,你也来拜拜菩萨吧,菩萨也好保佑你。慧娘便随着阿母跪下,看着眼前那副画像上的观音菩萨,只觉心被一震,不觉就磕下头去,磕了几个头后,不知为何就落泪下来,又想起自己的身世,不禁越哭越厉害,后面竟是哭出了声来。外面的檀哥儿正找不到慧娘,忽听到屋里的声响,便走进来,见慧娘正跪在佛前,不停的哭着,阿母也跪在一旁搂着慧娘,檀哥儿笑道:你在这儿啊,亏得我好找。又见慧娘还是哭着,檀哥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禁道:好好的,怎哭了起来啊。又问阿母:慧娘怎了?阿母道:你先出去,我陪慧姑娘待一会儿。檀哥儿见此,只得有些空茫的出去了,一人坐在屋檐下发呆。夜里慧娘回家后,檀哥儿问阿母,慧娘白天怎么了。阿母也是一悲,摸着檀哥儿的头顶道:那孩子吃了多少的苦,自然是懂菩萨的慈悲,哪像你啊,这么大了还是个小孩。檀哥儿把头枕在阿母的腿上,低声道:我也知道慧姑娘苦啊。
      这般过了三年多,慧娘得檀哥儿一家人照顾,身体也好,神思也好,都好多了,像个好人家的姑娘了。只是那年开春后,檀哥儿的阿父做生意被熟人骗了,赔了一大笔钱,眼看长安是待不下去了,便折买了货物,打算回老家去复原养气。要离开时,檀哥儿喊着阿母把慧娘也带回去,阿母犹豫良久,只是没有回答。最后那回,阿母煮了一锅羹汤,把慧娘喊来后,给慧娘说了家里的事。慧娘之前也听说,檀哥儿家赔了买卖,此时又听到檀哥儿一家要离开了,只觉心如刀绞,也是默默的落下泪来。阿母给慧娘盛了碗羹,不禁悲道:孩子,我们要回南方了,几千里的路,你年纪又小,以后你要照顾好你自己。慧娘听了,只是哭着。檀哥儿见此,也忍不住哭了起来,只盼阿母能回心转意,带着慧娘一道回家才是。只是阿母一直也没说带慧娘回去的话,后来见时候不早了,便送慧娘回家了,临走时,阿母把自己手上带了半辈子的念珠,送给了慧娘。慧娘回到家里,那后母见慧娘脸上有泪痕,又想到那隔壁人家没了银子,不禁高兴的骂道:娼妇的,你回家来干嘛,人家不是要带你回他们家么,死娼妇的,总算老天爷有眼,现世报。慧娘一听,倒是一转头,瞪眼看着后母,后母见了,也是一怒,不过见慧娘到底大了,怕有些降不住,只得暗自忍了怒气。
      没过半年,慧娘都还没及笄的,就被那后母说通了阿父,把慧娘卖到了一家府上做丫鬟去了。慧娘到了那家府上,到底是有饱饭吃了,过了两年,人也长大了,穿戴也整齐了些,竟也是一个好看的姑娘了。不过人还是老实,不愿在那府里,掺和那些是非纠纷,只知低头默默做自己事情,谁喊她都是笑脸相迎的。偏那府里的二公子,平日极害怕婆娘,被那婆娘骂得狗血淋头,都不敢挑下眉毛,那婆娘醋意又大,二公子在府上也不敢沾染那些女豪杰,只得到外面偷偷干些勾当。然那二公子,见慧娘整日在身边转悠,人又老实,长得又好,不免动了几分灯下黑的心思,趁没人的时候,也试探过慧娘几回,慧娘只是不做声、不理会,二公子倒以为慧娘胆小,又有几分以为慧娘是懂自己的,不过脸皮薄而已,不免更加□□上头了。终于是找了个机会,见那婆娘出门去了,便找了个心腹小厮,把慧娘骗到屋里来。那二公子一见慧娘来了,没等小厮出门,就命也不要似的,上前抱住慧娘,拉扯着往床上拖去。慧娘一惊后,就大喊救命,只是那院外都被安排好了,一个人也没有。那二公子正要得手时,忽听见帘子被摔开了,有人走了进来,二公子一看,魂都掉了,不知几时那婆娘来了。二公子坐在床上,也是不知如何才好,那婆娘先走上前去,把慧娘扇了一耳光,又唤人把慧娘关到马棚里去,然后揪着二公子的头发,把那二公子抓得满脸是伤,二公子抱着头,只是没法,后面挨不住了,好不容易推开那婆娘,跑了出去。那婆娘又追到门口骂了一番,弄得府上都知道了,才回到屋里,打算着提审慧娘。过了一日,那婆娘喊人把慧娘带上来,冷冷的看着慧娘,见慧娘被关了一夜,倒更有几分让人怜惜的姿色了,便不忿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不料倒是你这骚蹄子,平日看你倒老实,你给我说明白,你是怎么勾引老爷的。慧娘将事情原委说了遍,又分辩到,自己是清白的,是那二公子干的。那婆娘也知道是如此,偏不忿慧娘长得好看,便怒道:打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他不找别人偏找你,到底是你不干净,你给我老实说来,我就饶你一顿好打。慧娘见此,也知那夫人的性子,便低头没再言语了。那婆娘见慧娘不肯求饶,不由得动了性子,便喊人把慧娘拖出去,着实打了一顿后,关了几日马棚。后来,又觉放在身边倒是不好,便把慧娘赶出府去了。
      慧娘是入夜时被赶出去的,身上一无所有,又被关了几日马棚,更是蓬头垢面,一身恶臭,街上人见了,都是避之不及。慧娘走在街上,不知该去哪里,家是回不去了,也不想回去了,那府上也是吃人的地方,在这世间该如何才好啊?走到了那济民渠边时,看着那绿绿的河水,不知怎的,倒想起檀哥儿一家人了,在檀哥儿那里自己才算活过啊,这河水也会流到南方去吧。走到了一座桥上时,慧娘是再也撑不下去了,便纵身一跃,从那桥上跳了下去。时值夜里,本也没多少人,倒是那桥头槐树下,摆宵夜担子的米瘸子,听到有人跳河了,忙的跑到河边,见一个身影在水面沉浮着。那米瘸子也不会水,只得干着急,跟着那流水走了一会儿,见岸边有根晾衣服的竹竿,那人又刚好漂过来些了,便拿竹竿把那人拨到岸边。然后,米瘸子把那人拉上来,见是个姑娘,倒是更加奇怪了,米瘸子拉着慧娘到槐树下的担子旁,问了问慧娘,见慧娘只是低头不答,也是没有办法。又给慧娘煮了一碗面片儿,慧娘也是不吃,后来有客人来了,米瘸子就把慧娘拉到担子里的火炉旁去烘衣服。直到夜深后,要收摊回去了,慧娘还是呆呆的坐在那里,米瘸子也是没办法,见慧娘可怜,便带着她回住处了。
      那米瘸子是住在万寿坊的缁衣巷,离那桥头也不远,到了家里,米瘸子又生了盆火,喊慧娘好好把衣服烤干了,等慧娘衣服烤干后,听到屋外的鸡鸣了,米瘸子便找了两床旧被子,在一间屋里给慧娘铺了个床,喊慧娘睡下。自己明日还要早起干活,也是累了,便去睡了。米瘸子睡了一觉,只是睡得不落实,起来后,见慧娘倒是在屋子里睡得正香,便没喊醒慧娘,自己又干活去了。等到了午时末,慧娘才走出来,站在米瘸子面前,对米瘸子道:多谢大哥相救了。米瘸子也是吃惊道:有什么好谢的,我给你下碗面,吃了就回去吧。慧娘道:回哪里去?米瘸子道:回家啊。慧娘道:我没家。米瘸子道:那你从哪里来的?慧娘想起二公子那些人,顿时眼眶又红了,米瘸子一见,就赶忙道:不说那些了,先吃点东西。说着,便下了碗面条,多多的浇上臊子,给慧娘端了过去。慧娘死过一回,也不想死了,也觉饿了,便吃了起来。过了几日,那慧娘也没说要走,米瘸子便也没问了,任由慧娘留了下来。慧娘留在家里给米瘸子帮忙,一开始米瘸子还不好意思,后来也慢慢习惯了。街坊们也都知道,米瘸子家多了一个人,还是个好看的女子。更熟了后,米瘸子也和慧娘一道去桥头摆担子,慧娘收拾碗筷、招呼客人,米瘸子则专门下厨,两人配合得倒也很好,有那熟客见慧娘上面来了,不免羡慕的打趣那米瘸子一番,米瘸子怕慧娘难为情,只是言道:这是我妹子。后来,日子更久了,米瘸子和慧娘也成了家人,再有人打趣米瘸子时,米瘸子没说那些话了,只是憨憨的笑着,倒是慧娘和那些客人也认识了,说他们就会欺负老实人。
      只是一日夜里,慧娘在那摊子上,遇见了之前府里的一个小厮,那小厮人也不坏,见到慧娘要说什么时,慧娘却躲开了。回到缁衣巷后,慧娘想起那小厮,只觉之前都是梦似的。偏偏过了两日,那天慧娘在家有事,米瘸子一人去摆摊子,那二公子带人寻来,揪住米瘸子,问他慧娘在哪里,说他拐走了府上的丫鬟,要他赔钱。米瘸子道:我没拐走谁,是那姑娘投水自尽被我救了。二公子一听,顿时怒道:放你娘的屁,我家好吃好喝养着她,她还投河自尽,一定是你给她设的套,骗她留在你那里。米瘸子百般分辨,那二公子哪里理他,只是道:她给我府上卖的是终生契,你要留她就拿银子来,大爷也不占你便宜,给三百两就是,不然你就把她给大爷送来,明日我还来找你的。二公子走后,米瘸子想起慧娘,只是觉得不知如何才好。米瘸子回到了家里,慧娘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给那米瘸子送了一碗热茶过来,米瘸子却低着头,不敢看慧娘。然而慧娘安定下来后,人也松释了,见米瘸子虽神色有些异处,不过也没多想。次日,米瘸子又喊慧娘待在家里,说近日客人少,不用过去。慧娘闲不住,还想跟过去,倒是米瘸子找了件事情,把慧娘留在了家里。果然,夜里二公子又来了,见慧娘没露面,便把那米瘸子打了一顿,还把担子都砸了。米瘸子擦了擦脸上的血迹,一人收拾好担子后,怕慧娘见了担心,真是不知该去哪里了。到了家里,只说有人发酒疯,打了人,砸了担子,那人被官府抓走了。慧娘将信将疑的道:这世道啊,好人总是受欺负。第三日,米瘸子又出摊去了,又把慧娘留在家里,慧娘倒是劝他休息一日,不要出去了。米瘸子笑道:咱们这行的规矩,有一碗面汤的买卖,就得出门去摆摊。慧娘无法,只得在家等着,只是觉得今日不知为何,有些心慌意乱的。
      夜里,米瘸子在那桥头等着二公子,果然到了时辰,二公子又带着几个家丁过来了,骂了一番后,二公子只是要见慧娘。米瘸子却道:人家都死过一回了,你要如何才能放过人家?二公子笑道:放过她,倒也行,你要救她,你就拿银子来。米瘸子道:我没那么多银子。二公子笑道:没银子,那你是想空手套白狼了。米瘸子看着二公子,想起慧娘在家的情形,心肠一软,肺腑一热,便对眼前的恶人,硬气道:我拿我命换她一命,行得么?二公子一惊,心里微微一胆怯,随即又为那胆怯恼怒起来,恨恨的道:你要现在去死,我倒也可以想想。米瘸子道:那好。便推开二公子,走到那桥上,回头对二公子道:慧姑娘的命,我替她还你家了,若你再去纠缠她,我就是变成鬼,也要取你的命来。说完,那米瘸子便跳入济民渠中,那时附近也有几个人,只是惧那二公子的气焰,虽听到一声落水的响动,也没一人敢去相救,直到第二天,那米瘸子的尸首,才在下游被捞上来。二公子见此,到底是沾了人命的事,又对慧娘只是一时邪欲而已,此时怕沾上些麻烦,外面又多的是能肆意取乐泄欲的女子,便也没过来,寻慧娘的事情了。
      慧娘在家里等了米瘸子一夜,只是没见人回来,不禁更加担忧了,一夜不停的掐着手里那串念珠,求神佛保佑。到了第二日,有人前来报信,慧娘才去那桥头,看着担子都还在,人却没了,不禁大哭起来。后有那夜在场的熟人,给慧娘说了原由,慧娘只是悲苦无言。米瘸子死后,慧娘也按照家人的身份,给米瘸子简单的办了丧礼,然后接下了那摊子,每夜和米瘸子一样,去那桥下摆摊,过去相熟的食客,想起米瘸子,也是叹息不已。后来,过了一年多,慧娘听说那二公子也得病死了,不过具体情况倒是不知,慧娘也没去打听。慧娘做那担子的食货,后来觉得太过单一了,初时不过是略作尝试,做了两道跟檀哥儿家里学得的点心,不料食客大为欢喜。慧娘也是心里一动,便渐渐把过去在檀哥儿家学的点心,都做在了那摊子上。有了这些点心,食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慧娘一人忙不过来,便买了两个丫鬟一道帮忙。没过三四年,慧娘攒了些银钱,觉得每夜摆摊倒是麻烦,食客也想白天买些吃的,慧娘便花光积蓄,在那桥头附近,租了一间门面,专门卖那些点心。给那铺子取名字时,慧娘犹豫了好久,后来想起米瘸子最喜欢吃的是五叶馍馍,便取名五叶斋了。只因那铺子只作点心羹汤,没什么荤腥,附近千鹤寺的和尚都喜欢赶过来吃些东西,慧娘见此,索性便专门做佛食了,不沾染半点荤腥。
      慧娘把从檀哥儿家里学来的手艺,都用在了五叶斋,只是那道菊花羹,慧娘一直藏着,舍不得传出去,不过每年菊花开时,自己一人做一道而已。又过了几年,斋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一间门面变成了两间,一层楼变成了二层阁,那慧娘也到了中年。倒是附近有个女孩,常来斋里,拎着篮子卖点果子,慧娘见她可怜,也就没喊伙计拦着她。然过了好几日,那女孩都没来了,慧娘倒是有些好奇,直到过了两日,那女孩又来时,慧娘才送了口气。问那女孩,为何这么久没来时。女孩却哭个不停,含含糊糊的说到,爷爷死了,家里没人了。慧娘见那女孩的模样,想起小时候的自己,也是一阵感喟,犹豫一番后,最终把那小女孩,留在了自己家里。时日长了,那小女孩也认慧娘作亲人了,慧娘也是心热了,拿这小女孩作女儿一般。那年菊花又开了,慧娘在家作菊花羹,只是女儿去外面玩了一日,还没回家来,慧娘有些急了,喊丫鬟去找。丫鬟回来说,女儿在隔壁刚搬来的人家玩,不肯回家来。慧娘知道后,松了口气,也就随她了。入夜后,女儿回来了,笑着道:阿母,你知道么,隔壁搬来的那家人是南方来的。慧娘道:怎么?女儿笑道:他家是南方杭城那里的,就是婵月楼里唱的那个西湖那里。慧娘猛地想起檀哥儿一家人,心头也是一惊,问道:他们是杭城的?女儿笑道:是的,说还要做菊花羹呢,今日喊我帮忙摘了一篮子的菊花。慧娘的心口跳着,胸中暖着,对女儿道:咱们家里也做了。女儿笑道:人家是杭城的菊花羹,比咱们家正宗些,我过两日还要去帮忙呢。慧娘见女儿去屋子里了,自己一人坐着,见门外已经黑了,只是不住的摸着手腕上的那串念珠。那菊花羹,后来也是女儿说了,慧娘才拿到五叶斋做给世人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