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买布 ...

  •   第六章买布
      南街走到头,转个弯就到东街,离瓦市不远,走半刻钟就到了。东街的东西多,不同南街的粮油铺,简单门面,挂个牌匾就是铺面,有的在柜台贴个粮字就完事。

      东街很是繁华,一眼看过去的店面几乎都有两层,有两间酒楼还有三层的。路上的人穿着明显比南街好多了,多是棉布和绸缎,很少看到有穿粗布的。

      顾家的人逃荒来只有两件衣裳,平时干活没少磕碰,衣服上打满补丁。他们来镇上穿的是好些的那身,林氏浆洗用心,衣服干净整洁。只是顾小满和顾小川长得快,袖子和脚踝短了一截。

      顾小满他们一路走过来,路上几个穿着绸缎的看见他们还有几步的距离远远躲开,有两个看起来富家小姐模样的一对闺蜜走过后回头指着他们窃窃私语。

      顾小满视而不见,走进一家一层的布店,这家店在东街格格不入,装潢简单,外面连个招牌都没有,只她门面大开,看到里面摆的东西才认出是家布店。

      掌柜的是个小娘子,梳着妇人头,三十岁上下。看他们进来,身上的衣服干净,有些老旧磨损的模样面无异色,问道:“老爷买布?”顾小满在外人眼里是个半大的孩子,做主的自然是顾伯义。

      顾伯义对挑布不在行,手里钱多拿着危险,才陪顾小满过来。

      顾小满挑了匹靛蓝的布,问:“怎么卖?”

      掌柜潘氏掩住心里的诧异,回道,“你手上的这匹是棉布,九十文一匹。”

      上手的面料厚实柔软,确实是棉布。棉布保暖也贵,庄户人家大多穿的葛麻粗布,轻薄透气,夏天抗热,到了冬天风一吹像是披了层筛子,塞多少棉花都不顶事。像他们要出去干活的人,冬日里能把人生生冻死。

      顾小满拿了匹靛蓝的,另外给林氏和自己拿了匹葱青色的。要有得换洗,每人得做两件。顾小满等潘氏打包,在店里四处看。店中间的两个木桶里装了棉花,左边那桶新鲜摘下来的雪白,另一桶颜色泛黄,像是是收回来的旧棉。

      她看了眼贴的价签,卖得可不便宜,也是,棉花不压秤。一亩地能出白米三百斤,可产不了三百斤棉花,要是棉花和粮食一个价卖,那一年到头种棉花的也饿死了。

      天气越来越冷,虽然离冬天还有些日子,但着凉可不是小事,按这里的医疗条件,一场风寒能把人命带走。新棉五十文一斤,旧棉四十文一斤。顾小满不喜欢用别人用过的,没钱的时候没有办法,有条件还是尽量买新的。要了十二斤新棉,给每人做一床棉被。衣服的面料厚实,做好了能穿一阵,过阵子再做棉衣。

      又买了些针线,付钱的时候她问掌柜有没有裁完衣裳剩下的碎布头,潘氏见她买的多,心里也爽快,给她拿了两斤,收了五文钱。

      掏钱的时候顾小满的心在滴血,铜板直接收上来是散着的,棉花六百文,棉布一百八十文。她把钱袋翻过来,数了八百一十文给掌柜潘氏。

      走出布店原本沉甸甸的银袋空了大半,顾小满不小气,花在顾家人身上,且都是必须要花的,虽然心疼到手的钱没焐热就快没了,也只能勉励自己一句还是要努力挣钱。想到这,她花了八十文去买了四个木桶,今天挑出来的四桶都卖完了,明天要做更多,桶必须买。

      东西太多不好拿回去,他们花十文钱雇了辆牛车。顾小满想买花椒,去了药铺,这里没人把花椒当成香料,只能在药铺买到。她花了三十文买了半斤,又买了些干辣椒和调味料。回到瓦市,看到边上有人卖鸡,她上去问人有没有鸡崽子卖。那人家里养了二十几只鸡,每隔两天带几只来镇上卖,顾小满跟人约好两文一只的价格,下次他来镇上带十只过来,顾小满付了一半定金,又买了些鸡蛋。中午没吃饭,买了五个肉包子,回瓦市接上顾小川,顾小满吃一个,剩下四个顾伯义和顾小川每人吃俩。

      明天出摊要用到的观音柴还没摘,路上紧赶慢赶,未时末回到上溪村。

      林氏在院子里洗衣服,听到动静出门帮忙拿东西。顾小满把针线交给她,让她帮忙做几床棉被。她的针线手艺不行,原主是会的,但她来了这没动手做过,不知道能不能继承原主的手艺。

      这会儿天黑得早,得赶在太阳下山前把东西采了,她把东西搬进院子就要上山,顾伯义和顾小川也去。想到摘得多,她去隔壁找孙氏借了两个大背篓。顾小山一天没看到他们人,好不容易等到他们回来,见他们又要出去,也要跟着一起去,只留下林氏一个人在家做饭。

      上了山,顾小满带到地方,顾小山在边上玩,他们几个蹲下身就摘。现在的天儿碧玉豆腐还能吃一段时间,等天彻底冷了,就要想换个别的。明年开春拿上种子在后院种上观音柴,就不用天天上山了,这山里的东西她不打算放弃,但天天来,容易让人看出来,他们挣点钱不知道多少人盯着呢。

      观音柴叶子要摘嫩的,附近这片长得好,他们干得起劲,没一会儿背篓就满了,顾伯义怕没摘够,往背篓里压了压挤出地方又装满,站起身来背上沉甸甸的。

      昨天夜里下了场雨,顾小满惦记着竹林里的竹笙,顾小川和她一起进去。顾伯义留在原地砍树,顾小满和他们说了,让顾伯义做辆板车,出摊带的东西多,从家到村口坐车,明天起得走两趟搬。有辆板车,虽然走着出摊,可是方便不少。

      顾小满循着上回看到石蛋的地方找,雨后竹笙长得快,没怎么费劲就看到一窝窝的白,个个张着小伞挤在一起,严严实实的。她拿过顾小山的背篓,里面是刚摘的观音柴,不用铺草,直接放上去。多的放不下,他们摘了两张大芭蕉叶把采好的包起来。

      不到半个时辰,附近那片能采的竹笙都被他们采完了。顾小满直起身,侧面有透进来的天光。她顾着采竹笙不知不觉走到了林子的另一边。和他们进来的那片不一样,周围长满了半人高的灌木,枝杈横错,很是凌乱,顾小满衣服不小心被树枝勾上,扯出一道小口。她拿出镰刀砍掉扎人的树枝,劈出一条能过的道,走到灌木丛中间。这里长了一大片葱郁的刺梨树,黄澄澄的刺梨结的密密实实,因为没有人摘,树枝承受不住地垂下来。

      顾小满用镰刀割了一簇,扔地上压着滚一圈压平上面的刺,掰开来尝了一口,淡淡的果香,味道酸甜带涩。籽很多,没几口能吃的果肉。

      刺梨刺梨,和名字一样,表面长满了刺。这个朝代没有人工培育,和植物嫁接,很多野生的果子味道不好。刺梨的样子奇怪,这里的人也就把它们当成了无用的果子。

      但顾小满在原来的世界喝过刺梨汁,她可知道刺梨是好东西,助消化,还可以美容养颜。没有趁手的工具,榨汁有难度,况且这果子酸甜带涩,榨汁不一定好喝。但要是用来酿酒,会是条不错的生财路。市面上卖的酒多用谷物酿的,入口呛,后劲大。喜欢喝酒的人很喜欢,酒量浅的人体会不到这份快乐。果酒入口绵软,小酌怡情,并且不挑人。酒比粮食贵,酿好了卖出去,就不是几百文的事了。

      顾小满脑子里有了想法,在周边又看了一圈才往回走。刺梨要摘,但不是现在。她挖了些竹笋,把上回剩下的菰瓜都折了,赶在天最后一抹白色小时之前到家。拿的东西多,他们砍的木头留在山上,明天再运回来。

      暮食林氏做了干炒菘菜,和野葱炒鸡蛋,配上玉米饼。菜吃得干干净净,剩下两个玉米饼没吃完。这是几天来第一次饭桌上有剩下,林氏和顾小满吃得不多,每次一张饼就够,顾小山人小吃不完一张,林氏贴饼的时候顺便给他做的玉米糊糊。

      多出来的两张,顾伯义和顾小川都吃得比平常少。林氏以为他们在镇上吃得晚,不饿。只有他俩知道,还是一样的菜色,但味道感觉差点什么,前两天他们都吃撑,今天刚刚吃饱就吃不下了。

      吃完饭,顾小满烧一水汆笋,水开了把笋放进去,往里面搁一把盐,汆好了连笋放进坛子,倒进泡椒水,和葱姜蒜、白酒,盖上盖子封紧。过半个月拿出来,吃粥时装一些,或者拿来炒菜都行。

      腌完笋,他们分工协作做明天出摊的碧玉豆腐,八个桶都装满,忙到子时才上床,因为还要卖竹笙,三个人忙不过来,林氏和顾小山也一起去。昨天晚上他们商量好,顾伯义就去找张有根说了今天租他的车一天,给他二十文,下午也由他送回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