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二章 启动创业 ...


  •   在王文茵的坚持下,张二嫂搀扶着她去了静缘庵的灶房。

      灶房离柴房不远,中间隔着一间兼做仓库用的杂物房。

      静缘庵的灶房比王文茵想象中要宽敞得多,各类烹饪器皿也很齐全。

      王文茵四下看了看,转头问张二嫂:“婶子,此处可有石磨。”

      “有的,在隔壁储藏粮食的仓房里,不过仓房门被住持师太锁上了。”张二嫂压低声音说:“怕人偷东西,平时都不准我们靠近呢。”

      王文茵从脖子上解下一根红线,红线上坠着一块晶莹温润的玉佩,这是一块上好的和田玉雕琢而成的观音像,一看就价值不菲。

      王文茵将玉佩放到张二嫂掌心:“婶子,麻烦你把这块玉转交给住持师太,跟她说我想赊一石【注1】陈年籼米。”

      张二嫂吓了一跳,将玉佩推了回去:“小娘子,这可使不得,你这块玉佩能值不少钱呢,拿去换一石陈年的籼米太不合算了。”

      “婶子,你有所不知,这块玉佩是我娘留给我的,是我身上唯一值钱的物什,我想用这块玉佩作抵押,除了赊一石陈年的籼米外,还想跟师太借这庵里的厨房一用。”王文茵冲张二嫂微微颔首。

      张二嫂虽然不解,但看这王小娘子的模样不像是糊涂人,倒是更像个有主见的,便放下心来,点了点头道:“好,我这就去跟妙善师太说。”

      张二嫂离开后,王小郎君急道:“阿姊,你怎么能把阿娘留给你的玉佩拿去典押,万一丢了怎么办?”

      王文茵胸有成竹地说:“放心吧,丢不了。阿姊要用这块玉佩做创业的启动资金,赚很多很多银子回来。有了银子,咱们就不会饿肚子,也不必流落街头了。”

      “可是阿姊,什么叫创业启动资金?”王小郎君一脸懵,阿姊现在说的话真是越来越难懂了。

      “就是……咳……”王文茵发现自己又说漏嘴了:“就是用来赚更多钱的本金。”

      王小郎君简直不敢相信这话是从他那柔弱不能自理的阿姊嘴里冒出来的:“阿姊,你打算用什么赚钱呢?”

      “你很快就知道了。”王文茵拍了拍王小郎君的脑袋,神秘一笑。

      张二嫂回来的时候身边还跟着一位身材高瘦的冷面女尼。

      “这位是住持师太的亲传弟子静尘师太。”张二嫂在王文茵耳边悄声提醒。

      王文茵给静尘行了个礼,不想静尘却嫌弃地倒退一步,掩住口鼻,皱眉问道:“你既染了时疫为何还到处乱跑,传染给其他人怎么办?”

      没等王文茵开口,张二嫂已经抢先替她解释:“师太,小娘子的时疫已经好了,你看我也没被感染不是。”

      静尘将信将疑,上下打量王文茵,发现她虽然看着还很虚弱,精神头倒是挺足的,跟刚来时候病恹恹的样子完全判若两人。

      “听说你想赊一石陈年的籼米?”

      “正是。”王文茵颔首。

      静尘板正着脸说:“你那块玉佩虽是好玉,但若是拿去变卖也未见得能卖出什么好价。且今年收成不好,官府的救济粮还没拨下来,眼下这么多人等着吃饭,庵里的存粮能不能扛过这个冬天还不好说,你开口就要赊一石米,我怕是不能答应。”

      王文茵想了想说:“既是如此,那我便先问师太赊五斗米,待他日还上后再取五斗,如此可好?”

      静尘犹豫再三后,点头:“可以先赊五斗米给你,但需支付利息。”

      王文茵笑了笑,说:“师太想要多少利息?”

      “不多,”静尘伸出一根手指:“月息一分。”

      王文茵觉得可以接受,便点头表示同意。

      静尘担心王文茵不清楚眼下的米价,到时候赖她贪婪,没得毁她一个出家人的好名声,又道:“依照如今这民价,京城里一石粳米便要一千文【注2】,陈年籼米就算折个价也要七百文一石,你可知道?”

      王文茵其实并不清楚京城里具体的米价,但见这静尘虽然高傲精明,却不似奸滑之人,给的价格也算公道,便点头:“知道。”

      “你既知道,那便与我立字为据,即日生效。”静尘拿出一份契书来交于王文茵。

      王文茵接过契书,仔细浏览过后,抬头道:“敢问师太,这契书所定的米价是指官陌还是足陌?【注3】”

      静尘暗暗惊讶,这个王家小娘子看上去不谙世事,心里倒是门清,看样子不是个好糊弄的,不过她本来也没想要糊弄她,便道:“既是民价,那自然是按足陌算。”

      王文茵又说:“除了赊一石米之外,我还想跟师太借庵里的灶房一用。当然,既是借用便没有白用的道理,油盐柴禾借多少还多少。此外,我再额外多付一分利息,不知师太意下如何?”

      静尘快速盘算了一下,只是借灶房一用便能多得一分利,倒也划算,当即应允:“灶房可以借你使用,但只能在夜间,日间不行。”

      “可以。”王文茵爽快答应。

      双方签字画押立契后,静尘才拿出隔壁仓房的钥匙来交与张二嫂,让她去取五斗陈年籼米出来给王文茵。

      “且慢。”王文茵对静尘说:“师太,我还想借仓房里的石磨一用。”

      静尘嫌麻烦,本想拒绝,再一想灶房都借了,也不差一个石磨,皱皱眉道:“我这儿可没人手,你若是搬得动,便拿去用。”

      “多谢师太。”王文茵对静尘福了一福,转而对张二嫂说:“婶子,麻烦你去帮我请两名男子来搬一下石磨,我会另外支付酬劳。”

      “成!”张二嫂心想,别看这王小娘子年纪不大,做事倒是面面俱到还很爽利。

      听说王小娘子要请人帮忙搬石磨,还给酬劳,流民王大崔第一个跳出来自荐。张二嫂嫌他嘴碎话多本不想用他,但看了看余下诸人,尽是些老弱病残幼,没得选,勉为其难应允了。

      “二婶子,能把俺爹也算上吗?”瘦瘦小小的李阿萍怯生生地问了句。

      李阿萍的爹李三毛天聋地哑,干枯苍老,还是个罗锅,这样的人能搬得动石磨吗?张二嫂心里直打鼓。

      大约是看出了张二嫂的犹豫不决,李阿萍赶忙添了一句:“婶子,你别看我爹这样,他力气可大咧,你就让他去试试吧,要是他搬不动,俺们也不要酬劳。”

      张二嫂最是容易心软,经不住李阿萍的再三恳求,只好说:“那就去试试吧。”

      张二嫂将瘸子王大崔和哑巴李三毛带回了灶间,王文茵十分有礼地上前福了一福,这可把他们吓得不轻。

      “使不得,使不得,小娘子快请起!”王大崔尴尬地搓了搓手,想扶又不敢扶,垂着眼皮偷偷打量王文茵。

      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王文茵本人,王大崔心里暗暗惊讶,没想到这个传说中的王小娘子居然只是个十岁大的女娃。不过,王小娘子虽然年幼,但这周身气度却跟年龄相仿的李三毛家大丫头有着天壤之别,一看就是能担事儿的那种人。

      张二嫂轻轻咳了一声,用眼神示意王大崔、李三毛跟她进去仓房搬石磨。

      仓房里这扇石磨看着不大,却也有上百公斤重。王大崔和李三毛虽说都是成年男子,但一个瘸一个驼,两人合力搬石磨居然还有点费劲。

      “王大崔,你的力气怎么比李三叔还小?”张二嫂忍不住嘟囔了一句。

      这下可激起了王大崔身为男人的自尊心,自己虽然是瘸子,好歹也比李三毛那个罗锅年轻强壮,怎么能被他比下去。于是憋着一口气,咬紧后槽牙,一鼓作气将石磨搬到了灶间才敢泄气。

      安放好石磨,王大崔和李三毛双双垂着手,眼巴巴望着王文茵,等着她允诺的酬劳。

      王文茵会心一笑,协商道:“两位阿叔,眼下我手头没有铜钱,二位若是不嫌弃,我可以用吃食答谢二位的帮忙。”

      王大崔心想,给吃食比给铜钱合算,铜钱还要拿去山下村子里跟农户换粮,也不知能换多少。

      “能给……给多少吃食?”王大崔问。

      “管饱。”王文茵爽快道。

      不过是帮忙搬个石磨,王小娘子就能给一顿饱饭吃,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王大崔连比带划跟李三毛商量,理解能力超强的李三毛连连点头表示同意。

      王文茵松了一口气,笑着说:“那就请两位阿叔先回屋子稍等片刻,等下做完吃食我再给二位送过去。”

      待王大崔他们都离开后,张二嫂这才忍不住好奇问道:“小娘子,你打算用这陈年籼米做什么吃食?”

      王文茵眨眨眼:“米粉。”【注5】

      米粉是啥?张二嫂从来没听说过,不过她相信王小娘子见多识广,给她干活说不定还能让两个孩子吃饱饭,便自告奋勇提出要给王文茵打下手。

      王文茵也正有此意,以她目前的体力根本推不动石磨,张二嫂是个良善可信之人,有她协助必将事半功倍。

      “多谢婶子。”王文茵上前握住张二嫂的手,说:“客套话我就不说了,咱们现在就开始做米粉。”

  • 作者有话要说:
    【注1】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为方便起见,本书一律采用1石=10斗,1斗=10升,1升=10合,1合=10勺,1勺=10撮。(文献资料来自百度)
    【注2】宋朝粮价受到丰歉、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神宗熙宁七年( 公元1047年)年, “明令诏告三司,以上等梗米每石为钱一千”,一石粮食价格在一千钱。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知枢密院章惇上书称:“凡内地,中年百石斛斗,粗细两色相兼,共不直二十千钱,若是不通水路州、军,不过直十四五千而已。”内地广大地区正常年景的粮价是每石200文,偏僻的地方更便宜,银石40至150文。元祐初,右司谏王觌上奏请求提高京师常平米粜价,当时开封府诸仓出粜常平米价钱是“每斗六十文至六十五文省”。他希望“京师常平米,一斗其价,以百钱为定”,也就是说将官方粜价提高到每斗100文省,是适应当时情况的一般价格。为方便起见,本书将首都汴京的米价定为粳米一石一千文,而全国平均米价则为200文一石。(以上资料参考程民生著《宋代物价研究》)
    【注3】宋代货币之复杂,为中国历史之最。其一,币种繁多,铜铁钱币、纸钞、金银锭并行的货币制度取代钱帛并行的货币制度,这是宋代货币制度的特点之一;其二,陌制杂乱,官方通用的是省陌,又称官陌(即一贯为770文),此外又有足陌(即一贯为1000文),市陌(因地区而异,因行业而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提到,“都市钱陌,官用七十七,街市通用七十五,鱼肉菜七十二陌,金银七十四,珠珍、雇婢妮、买虫蚁六十八,文字五十六陌,行市各有长短使用。”一般来说,官方用钱除了明确陌制外,都应是官陌即省陌;其三,贯文不清,宋朝钱币基本单位是贯、文,有的钱数单位用贯,有的单位用钱即文,打个比方,1贯=1000文,那么“九百九十九万钱”就等于9990贯。但如果没有标明单位是用贯还是文,就很难判断到底是多少钱,两则之间有1000倍的差别;其四,价格二元制,宋代的商品价格分为官价和民价两种。官价是官方制定有利于官方的价格或调控市场的价格,通常多是禁榷物品和控制商品,如盐、金银、粜籴粮食等。与之相对的民价,就是市场价,与官价的相对稳定相比,其特点是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起伏不定。所以,本书采用的币制为官陌(省陌)一贯=770文,足陌一贯=1000文。(以上资料参考程民生著《宋代物价研究》)
    【注4】为方便起见,本书采用一个假设: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足陌)=7700文铜钱(省陌/官陌),虽然金银铜的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但这样的假设基本上很合理的。(文献资料来自百度)
    【注5】在宋朝以前,米线(米粉)被称为“粲”(can)。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记载了一种“粲”的做法:把糯米磨成粉,加以蜜、水,调至稀稠适中,灌入底部钻孔之竹勺,粉浆流出为细线,再入锅中,以膏油煮熟。这是最早的米线。由于宋朝之前的人只能吃粗粮充饥,“粲”成了一种昂贵的食品。到了宋朝,“粲”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开始用常见的大米来制作,民间把它称为“米缆”。宋朝诗人陈造(1133年-1203年)在《江湖长翁诗钞·旅馆三适》中写道“粉之且缕之,一缕百尺缰。匀细茧吐绪,洁润鹅截肪”。这表明在宋朝的都城汴梁,人们已经能够享用到米线。“米缆”一词一直沿用到明朝,文人李元阳所著《云南通志》中写到“食有米缆”,记载了云南人吃米线的情形,这也是关于云南人吃米线的最早记载。因此,可以确认在宋朝,米线已经存在,并且可能已经出现了加入猪肉、鸡肉等食材的米线做法。(文献资料来自百度)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