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第 11 章 ...

  •   少年王守仁虽然早已立下成圣之志,但是,对于怎么成为一代圣贤,从十二岁开始,一直到他成婚的这些年里,他并没有找到可行的路径。铁柱宫的老道士虽然道术高深,也仅是向他讲解了一些保健养生、强身健体的知识,并没有解决他脑海中的疑问。
      其实,真正让王守仁走上成圣之路的是当时的理学大师娄谅。
      公元1489年春天,在南昌成婚数月的王守仁带着妻子储氏回浙江余姚。在路过江西广信的时候,他看到很多人正朝着一个方向飞奔而去。
      “老乡,你们为何走得这样急?”在好奇心地驱使下,王守仁拉住一位正经过自己身边的年轻人问到。
      “娄谅大师今天开坛授课,我们去听他老人家的讲座。”年轻人回答。
      “娄谅?是他!”对于这个名字,王守仁并不陌生。记得他去年从余姚离开家时,爷爷王伦还说起过他,说这个人是当代真正的理学大师,要他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听听他的课。只可惜这段时间,王守仁沉浸在了新婚燕尔之中,若不是偶遇这些路人,他竟然把这茬儿给忘了。
      于是,王守仁拉上妻子储氏,一起随着身边的路人奔跑。他要去看看,这位大家口中的“大师”到底何须人也?
      王守仁的脚步止于一座小山丘前,当他到来时,他的前面已经聚集了成千上万人。王守仁何曾见过这么多人?他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学问的力量如此之大!这不就是为万世开太平的通途捷径吗?”王守仁感觉自己头脑中灵光一闪,整个人都感觉通透起来。
      “将来,我也要做这样的大师!”王守仁暗暗下定决心。
      “今日清晨,我观广信霞光万丈,必是贵人来临。因此,我在此开坛授课,希望自己的气场能感扰到贵人,并有缘得见一面。”不远的小山丘上,传来那位鹤发童颜、慈眉善目的老者声如洪钟的声音。
      王守仁心里“咯噔”一下,老者口中的“贵人”莫不是说我?但他随之又苦笑着摇了摇头。
      倒是妻子储氏,认定老者所说的“贵人”就是自己的老公。“你不是一心要做圣贤吗?圣贤亲临,岂不是贵人?”
      “好吧。”对于妻子的话,王守仁并没有放在心上,此刻,他已然有了自己的想法。
      娄谅大师果然出手不凡,那天的课他讲得精彩极了,让十八岁的王守仁听得如痴如醉。午后,讲课结束,万人散去,王守仁还沉浸在无尽的回味当中。
      当然,娄谅大师也关注到了这个最后离去的年轻人。然而,娄谅大师不动声色。
      是夜,王守仁兴致勃勃地去拜访娄谅大师,却被家丁拒之门外。
      “我就是你们主人口中的贵人!”见自己被拒,年轻气盛的王守仁气急败坏地说。
      “贵人?请报上你的名衔。”家丁说。
      “我……我……还是一个在读的学生。”一听说要报名衔,王守仁有点泄气了。他现在真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好好读书,要是提前考个功名的话,也不至于这么尴尬了。
      不过,王守仁又转念一想,这娄谅看人下菜,竟以别人的“名衔”来判断贵贱,想必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他正待转身离开,却看到娄谅大师正从不远处走来。原来,娄谅此时并不在家。
      “没想到,我的贵人比我先来一步!”娄谅乐呵呵地说。娄谅这样说,到让王守仁有些不好意思了。
      “年轻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一定要心静。”这是娄谅大师送给王守仁的第一句教诲。娄大师明察秋毫,一句话直击人心深处,瞬间让年轻的王守仁折服。
      从那天开始,王守仁虔心跟着娄谅学习,他对理学的理解迅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娄谅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王守仁,让他更坚定了成为一代圣贤的决心。当然,他从娄谅那里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一条通往圣贤的路径,即,“圣人必可学而至”。意思是说,你是一个人,孔子也是一个人,孟子也是一个人,这些圣人也都是人,那他们所具备的能力,我们“必可学而至”,通过学习也一定能够达到啊!这个道理,也同时消除了此前王守仁对程朱理学“去人欲,存天理”和陆九渊“心即理”学说孰正孰误的纠结,他开始有了一个认识:不管什么学问,都要用自己的心去证一证,只有被人心证实了的道理,才是人间的至理啊!
      关于娄谅为什么一见王守仁,就要让他心静?一者与年轻人的心浮气躁有关,二者也可以从娄谅自己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1463年,饱读诗书的娄谅决定去南京参加进士考试了,可是到了浙江衢州正要登船赴临江时,忽遇逆风。船是开不动了,他也就飘然西归,又回到了上饶。家里人对之非常惊讶和生气。娄谅却安慰道:“我这次应试,非但不能考中,反会遭遇奇祸,为防万一,我便中途踅了回来。”正当家里人将信将疑之际,果然从南京传来消息,这次春闱因考场失火,考生被烧死者不可胜数。通过这个事件,大家都佩服他的神见,而娄谅自己却认为这是他钻研理学,静久而明的结果。
      娄谅的学术,主敬穷理,即以“收心、放心”为居敬之门,以“何思何虑,勿助勿忘”为居敬要指。这一点是直接继承了朱熹的。他每天早早就起床,一定是深衣幅巾的装束,先拜家祠,然后出御厅事,接受家人及诸生的揖拜,内外肃然,凛若朝廷。即使达官贵人造访,他们也必须整饬襟裾入内,一点也不能够马虎。应接之暇,娄谅即翻阅群书,碰到至言格论,契合于心者,便吟讽不已,定要全部用朱笔圈点,这样读书常常至深夜,然后才入内寝,不尝有顷刻的懈怠。他曾说过孔子佩象环是取中虚之义,因此他也置一象环佩带着,日不去身,表示中虚无我。他在芸阁讲学的时候,常常是议论慷慨,善发人智,听者忘倦。还有一些有志于道者,常常登门拜访,请教各种问题,至于终日不忍离去,这时候,他的芸阁一定是很热闹的。
      俗话说,什么师傅带什么徒弟。广信一行,年轻的王守仁彻底抛弃了少年时的许多习气,做学问也开始变得严谨起来。
      与王守仁相遇时,娄谅六十八岁,正是一生的学问臻于成熟的时候。王守仁跟着娄谅学习了八个月。若不是王守仁家中出现了状况,也许,他会继续跟着他学下去,也许,他在后期的成圣之路中,会少走一些弯路。然而,时光的流逝是不容许太多的“也许”存在的。这年的秋天,王守仁不得不卷起铺盖,继续踏上回浙江余姚的路途了。而在他离开广信的两年后,七十岁的娄谅就走完了生命的历程,从此,王守仁再也没有机会聆听到恩师的教诲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1章 第 11 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