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红松村文盲持续减少六位 ...

  •   第二日,红松书院一大早就迎来了多人参观。

      陈良当时还在洗漱,就有人陆陆续续到她们院子参观,和她有一搭没一搭聊天。

      冬季实在是太闲了,红松书院开始上课是唯一的新鲜事,还是村民没见过的领域——读书识字。所以整个村子的人都来了参观了。

      小孩也跟着来参观,他们拿着张金钗她们写的木片翻来覆去地看,惊奇又羡慕。

      “这是什么?”有小孩问。

      “是笔画,多种笔画就组成字。”陈良说。

      “就像官府公告一样的字吗?”镇上官府门口张贴的公告是村民接触文字的唯一方式。

      “没错,一样的字。”陈良被七八个孩子围着转,他们七嘴八舌地问问题。

      顾卿姿就好一些,她面对众多人的询问,选择了主动出击,带着一群大人把书院里里外外转了个边,详细介绍了书院的课程。

      关外没有读书考取功名的氛围,一听说读书,大多数人认为还不如种地。可一听到能教孩子写自己名字和算术,认为这个课程很实用,纷纷表示要给自家孩子报名。

      大人们围着顾卿姿问讨论束脩的事。他们知道张家和高家孩子几乎没有给钱,他们认为这两家的小孩是第一批学生,又是第一个相信她们能教书的,她们不受束脩很正常。

      现在孩子多了更难管教,大家都很自觉地交束脩。

      顾卿姿意识到小孩太多了,两人教不过来,加上她们是没有足够经验的新老师,这两天教学中还发现了一些问题。所以顾卿姿不敢轻易答应。

      张家人和高知良到书院准备上课时,发现小小的木墙院子里全是人。顾卿姿与人交谈甚欢,游刃有余。陈良被一群孩子问得晕头转向。

      “顾老师,陈老师,我们来了。”张金钗与她们打招呼。

      一众大人看向他们,见孩子来上课了,纷纷自觉地让路,但是又不离开,一副要围观上课的架势。

      “我们要开始上课了,请大家不要打扰。”顾卿姿一边说,一边往外赶人。

      村民才不舍地往外走,有人回头说:“顾老师,考虑一下我们家孩子,我们家孩子可听话了,好教。”

      “好的,肯定会考虑的,”顾卿姿微笑地回应,又三言两语提点了书院的问题:“大家也看到了,我们的书院不够大,只有两个老师,没办法教全部学生,我得先和陈老师先商量一下以后的事再做决定。”

      所有闲杂人退出了小院,学生们自觉入座,陈良点起火堆,她们摆好木片,顾卿姿开始上课。

      顾卿姿先是与三个小孩温习了昨天学的笔画,再教了一个新的笔画,给大家布置了练习任务。等学生埋头练习笔画的空隙,她才有时间与陈良商量。

      “有多少个小孩?”

      “想来读书的有二十五个。”陈良大概数了一下,真的有这么多。

      她们村子是流民迁移过来的,大多数人到这里后才安定下来,再考虑养育后代的事,所以村里小孩多,年青壮年多。

      “这可怎么办?我们的院子倒是够大,但是要建木棚和火坑又是一件大事。”顾卿姿心里还是想全部孩子都有书读。

      “先不考虑场地的事情,想想这么多孩子怎么办吧。”陈良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重要。

      “张金钗家里三个小孩,加上高知良,四个小孩,三个年龄阶段,大家的学习阶段肯定也是不一样的。”顾卿姿觉得教学变得更难了。

      “如果只是让孩子识字和算术的话,其实学起来也不难,而且学习时间不用太长。”陈良沉思了一下,心里有了主意“给学生定一个入学年龄,这样的话,大家年纪差不多,学习速度也就差不多,我们两个还是可以一人一门课。”

      “好主意。”顾卿姿看向陈良的眼神带着欣赏,“就定张金钗的年纪吧。”

      张金钗今年十二岁。正是半大不小的年纪,把村里的娱乐活动都玩遍了,又还没到承担家庭重担的年纪,外面大雪还限制了他们外出。

      “好,就定这个年龄。”陈良同意。

      “束脩呢?”顾卿姿提出问题后,转头看陈良,刚好陈良也看向她。

      两人对视一眼,从对方眼里读出了不想手束脩的意思。

      “我们是第一年教书,先看看教学成果吧。反正冬季闲着也是闲着,我们就当给自己找了个事情做。”陈良主动提。

      顾卿姿点头同意。

      “我们的学堂不够大,得扩建。”陈良说起学堂的事情。

      顾卿姿也是想同的看法,两人围着学堂转过去转过来地看,最终定了扩建方案。

      当然,扩建任务就交给加下来入学学生的家长了。

      陈良上午没事做,就去村里找想识字的孩子,确定了学生人数,一共五个人。

      这五个人是年龄超过十二岁并且还没有结婚愿意学习的孩子。

      陈良和大人们讲了不收束脩但是需要大家帮忙扩建学堂,大人们热情高涨,纷纷同意。

      和孩子们确定了明日早上去上学,并且需要自己带薄木片和木炭,交代了一些小事,把不收束脩的事情讲清楚了,才返回家里。

      她回去时已经到中午了,没有时间做饭。张家小孩和高知良被放了半天假,已经回去了,因为下午要扩建学堂。

      顾卿姿随便烤了两个红薯做午饭。两人一边啃红薯,一边规划课桌板凳的摆放

      原本,陈良是建议大家自带板凳和桌子,平日就放在学堂,等学习结束时在搬回去。这个办法得到了顾卿姿的赞同。

      秋天被野猪咬伤的王家兴是个木匠,他家小孩来识字没有给束脩,他腿上的伤没有好完全也不方便参与学堂的扩建,再加上记着陈良把野猪猎来给他补身体的事,他在家做了八套桌椅送给书院。

      桌椅是她们必需的设备,最后还是收下了。

      学堂扩建很简单,只需要把书院的一面墙扩大一倍,再增加一个取暖的火堆,这些活儿一下午就完成了。

      隔日早上,顾卿姿也起了大早,快速吃完饭,和陈良早早去了学堂。学生们很自觉地到学堂做好,开始上课。

      只有八个孩子,加上张奶奶带着的张玉镯,课堂纪律很好。识字和算术的课程要为五名心里的同学从头开始。

      识字很复杂,需要用脑记忆字的结构笔画,也需要用手练习,最好是把字融合到文章里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也巩固了记忆。

      顾卿姿用农官李钢锅的书作为识字教材,学生们既学了写字,又学了农业知识,以后种地也能用上。

      算术很简单,十以内的加减法用手指都可以教。所以经过上午沉重的练习,下午的课程就轻松很多。

      陈良会给大家读一段书里的故事,再教几个算术题,再读一个故事。

      五天下来,陈良和顾卿姿找到了教学的节奏,熟悉教学流程,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速度。老师和学生都很满意。

      ——
      村长李德柱不识字,原先李钢锅想教他,他都不想学,但是他看了红松书院的课程,突然觉得识字是件很轻松的事,于是动了识字的念头。

      他一个大人,也不是一穷二白,象征性地交了一百文钱的束脩。

      他人高马大,带了自己的桌子板凳,坐在学堂的进风口,给屋里的孩子挡风。

      李德柱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不用学算术,只学识字。他虽然不识字,但是脑子灵活,很聪明。他学了两天的笔画,就能勉强写字了。

      “写字就图哥能够表达,好看倒是其次的。”李德柱说。

      字写得一样稀烂的陈良点头附和,“对对对,村长高见。”

      李德柱借着丰富的农业知识,结合书本内容,识字速度飞快。顾卿姿忙于其他小孩,但是陈良和李钢锅喜欢围着他,给他指导。

      半个月后,李德柱就能读半本农业书。进步可谓神速。

      李钢锅的妻子她是北方人,擅长做面食,隔三差五给书院送包好的新鲜饺子。饺子皮轻薄又劲道,里面是腊肉酸菜馅。陈良她们把饺子当下午的零食,煮给学生吃,满学堂的饺子香味。

      红松书院如此上了一个月的课,李德柱已经能读一整本农业书了。其他学生的算术已经能算百以内的加减法了,也能写自己名字和一些常用蔬菜动物的名字。

      红松书院冬季学期的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雪越下越大,鹅毛大雪变成大团棉花砸在地面,寒风呼呼刮得人脸生痛,出门变成了一件苦难的事,她们的教学活动不得不告一段落。

      上课的最后一天,她们在学堂里做了一顿大餐,和学生们总结了学习成果,并且展望了未来,算是散伙饭。

      送走学生后,望着晦暗天空里肆意起雾的雪花,顾卿姿说:“我们明年早点开课,可以多教一些字。”

      “没错,明年就收一些束脩,我们就可以当穷酸老师了。”陈良很期待明年的到来。

      “没错,我们明年就是有经验的老师了。”

      陈良和顾卿姿是一户人家,只有两个人,偏偏不同姓,村里人提到她家就是一起说两个人的名字。

      现在方便了,大家都叫她们:书院那一家人。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7章 红松村文盲持续减少六位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前面的章节偶尔会有更新,主要是增加一些生活细节和个别错别字或者语病,不会改变故事整体走向。看过的宝子可以忽略。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