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活着》 ...

  •   余华《活着》

      1.
      对比《秋园》,可以明显感受到《活着》在选择叙事人称时更聪明。第一人称回忆录式的叙事可以让时间跳跃和事件过渡更自然,而且对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也能适当增多,同时通过“现在”和“过去”的人物状态对比,让人物的改变/不变更突出,人物也就更鲜活。这些优势恰恰是《秋园》缺少的,它最明显的缺点也就是在事件转折/过渡和时间跳跃的处理上,以及,秋园这个人物的心理描写太少了。
      说起来作者在序言里也写了叙事人称的问题,我记得他提到原先用第三人称写一直不得劲,换了第一人称之后很顺畅写下来了。不管这是不是有意识的选择,还是可以看出确实叙事人称起了很大的作用。
      2.
      20240107读完。
      读到最后几段才想起我很多年前确实看过,因为对结局时福贵唱着歌带牛远去那一段印象深刻。现在原著和影版都看过了,准备过阵子再把剧版看一遍。
      记得序言里作者说福贵觉得自己一生都很幸福,当时我满头问号,怀疑这是不是一个玩笑。现在来看,真这么说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在经历了这么多大起大落之后,福贵的一生好像依然只是那个时代渺小的一例,许多时候仿佛活不下去了,却又依然在活着,甚至如家珍临死前一般看开,就这样向着死亡一天天活下去。人的承受力有时好像很弱,有时又强大得不可理喻,熬过最难过的那段时间,又奇怪地放松下来。这个故事就输反反复复经历这个过程。
      看完结局,还是会想到凤霞怀孕时,二喜跟她一起回家报喜,四口人哭哭笑笑吃饭。家珍说,要是有庆活着就好了。二喜说,要是父母还活着就好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生中还经历过许多幸福的时候,才会在经历苦难的那个阶段,潜意识相信幸福还会再出现。这样一种相信支撑着人活下去,于是当真重获幸福后,即便再次失去,也只会加深这种“相信”。
      所以人就活下来啦,然后一直活着。究竟是幸福更多呢,还是苦难更多呢?其实不重要了。只要“相信”,这种衡量就是没有意义的。活着并相信才是意义。
      3.
      与《秋园》对比,再总结一下视角选择的影响。
      个人认为《活着》在情绪的感染力上比《秋园》要强很多。同样是大起大落的故事,同样是一两句话、一两个段落中就会死一个人,《活着》得益于第一人称叙事,口语化的“说故事感”和心理描写增强了代入感,虽然朴实,但真实感更强,情绪表达也就更强烈。
      不过第一人称叙事也有劣势,比如难以对除作为主视角的人物以外的人物进行心理描写,于是人物塑造就只能全部依靠主人公能看到的行为和能听到的语言。比如家珍的形象相对福贵来说比较单薄,她被父亲接走后为什么回来、怎么回来,福贵被抓壮丁后她如何支撑家庭,有庆死后她被瞒着的那段时间的心理变化等等,这些都是相对空白的,也本可以写出来塑造人物的。当然,后来对家珍也有很妙的塑造——对春生的态度转变。这一段最感人也最能让人触及家珍的执拗和善良。
      所以总的来说,不同的视角选择本身自有优势和劣势,如何根据故事的主题、重点来选择并通过情节设计来弥补劣势才是关键。写小说真是难啊。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章 《活着》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