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公孙弘和汲黯两人有龌龊,和董仲舒也有仇恨到想杀了他。公孙弘并不是那种正直的人,相反他确实善妒且品行不符合君子的要求,因此可能在外名声很好,但同僚之间的反响很差。他跟董仲舒在学术上、政治上、性格上都不太符合,将他挤走应该是出于政治竞争。董仲舒虽然品行端正且提出一系列治国方案,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却不是刘彻想要的治国人才,因此会更偏向公孙弘,但是刘彻不是那种过河拆桥的人,董仲舒也并不是酷吏,他不会让董仲舒死的,也因此这招借刀杀人其实会被轻松化解。如果公孙弘是个聪明人,他就会知道皇帝的心思,所以一开始他就应该知道董仲舒不会死,为什么还要让董仲舒改道胶西呢?很有可能,这个人很聪明,是故意做给皇帝看的,让皇帝觉得自己可以轻松拿捏公孙弘,但个人认为他根本不用这么做,刘彻对朝臣有绝对的处理权。那就是另一种可能,就是他的政治情商很高,却没有那么了解刘彻,内心里十分害怕恐惧刘彻,侧面反应出刘彻的威压和朝臣的战战兢兢。
刘彻摆脱了窦太皇太后、对外攻打匈奴之后,就一直是臣子害怕的存在了,不同于文帝和景帝的憋屈,这个天下真就是他说了算了,其一点是用武用兵的缘故。
感觉皇帝的分水岭就是汉武帝,从他这里开始,皇帝终于有了秦始皇一般至高无上的权利,这也侧面反应郡国并存制度的瓦解。汉朝从刘邦-刘彻才终于完成了转化:异姓国同姓国与郡县并存→同姓国与郡县并存→郡县制彻底确立。而秦始皇只用一代就确立郡县制,时间之急迫必然会造成混乱且人心不服的下场,秦始皇的失败似乎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