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0、关于《海浪》(读后感) ...
内容概要:
(写了一大堆,不想听我叭叭的就直接看第八条与ggad通信集的有关部分,去找对应段数,都标在内容大意的后面了。之前没这么给自己写的东西标过段号,虽然读着难受但是你们查找就能方便一点)
1.我为什么要去看这本书(1)
2.作者的介绍,顺便提一嘴格特鲁德(2-3)
3.为什么要写读后感,一记预防针(4)
4.为什么不建议看《海浪》的前言(5)
5.建议原因:两方面缺点(6-7)
6.一个优点(8)
7.给所有人看所有书时的建议(9)
8.【与通信集相关部分】(10-15)
9.结尾(16-17,最后一段是引用就不标段号了)
正文:
1.这本书在通信集里出现的位置是第四封信,仍旧是AD寄给GG的。刚开始想读这本书是抱着侥幸觉得它可能会和通信集有所关联,好奇GG为什么会说那句“现在,让我去和你的奈维尔和珍妮待上一会”;二来买了也可以算作是老头女孩为数不多的GGAD周边。但是读完之后才发现它和GGAD还真是有着一定关联的,甚至不少,虽然里面有我过度解读的部分。去市图书馆问过了,没有,学校图书馆也借不到,所以就自己买回来看了。
2.说到《海浪》 的作者伍尔夫,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高中语文教材有一篇相关文章(并非是教材中的)叫作《墙上的斑点》,有些人可能就会感到眼熟了,我们老师在课上也有拿这篇当做过意识流小说的例子。伍尔夫被评为英国散文最后一人,也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作家。
3.在前面说格特鲁德·斯坦因的《每个人的自传》的时候,我提到过伍尔夫和她有一个共同点——她们都拥有同性恋人,这点像GGAD,但伍尔夫的那位其实不该归为恋人一类。她幼年时遭到过亲哥哥的猥亵所以对异性和性生活极度抵触,上文提到的她的同性“恋人”,其实是她的一位朋友,不过两人发生过性关系。至于不能称为恋人,是因为伍尔夫有自己的丈夫,伍尔夫能取得的辉煌成就可以说是有他的功劳。而格特鲁德则是拥有名副其实的同性恋人,她甚至为她写了《艾丽斯自传》(艾丽斯是她恋人的名字)。有人评论说《每个人的自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算是《艾丽斯自传》的续集。当时找《每个人的自传》找得崩溃甚至一度放弃,然后因为上文这句话去转而买了《艾丽斯自传》(不过最后幸好找到了)。再者鉴于通信集中GG对于格特鲁德的评价,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在这里提一句,避免让大家误解。GG称她为“发疯的婊子”只是因为他看到了格特鲁德奇怪的语法和他对她的不了解,而这位作者本人在慈善和艺术事业上做出的时代性贡献比自身的文学事业的影响要大太多太多了。她资助了达芬奇海明威一类的艺术或者文学届名人,间接对世界文化造成了巨大影响。
4.说回到《海浪》 ,写这篇读后的目的其实是为了给你们其中那些想知道内容,但又没有时间去看或者不想做长时间阅读的人提供一点帮助。我会写的很直白很直白,也就是说人话(黄夫人音),因为我觉得读后感再写花活就没什么必要了。一些花里胡哨各种抽象名词的评析我也引以为戒。如果你想要读《海浪》,那么,请吧(这句引用原作太太的话哈哈哈)!这的确是一本有点小众、别具一格,通篇的对话(真的全是对话)的小说,初看有些乏味,导致很多人看到一半就弃掉了。《海浪》作为一本实验性质的小说,确实会给大部分读者留下读不懂和抽象的印象。由于小时候经常被逼着读名著,见过更枯燥的,所以我并不那么痛苦,甚至比较享受。我见过有很多人高度评价它新奇瑰丽的文笔,也许每个人的审美不同,我觉得至少在我心里,《海浪》并不算是一个能被我放在第一名的著作,可这并不意味着它不是一本好书。
5.如果你看的《海浪》由上海译文社出版,曹勇元释译,那你会看到和我一样的内容。以前我看书有着先看前言再看正文的习惯,但是这次我的建议是先看正文。因为以往前言有很多由作者本人而写,这次却是由译者,我的确在其中读到了相当多我不认同以及可能会曲解原文的部分,虽然我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理解能比译者强上多少。有一个概念叫做“作者之死”,意思是当一个作品发表后,它的评判、诠释就完全交给了读者。每个人都会对同一部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每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都各不相同。相信经历过语文考试的各位都有这样和出题人想不到一起的深恶痛绝的体验,就好比曾经在语文高考阅读题出现过的饱受争议的“稻草人”,还有余华做采访的时候那些出人意料根本不装的回答。下面我来详细说明一下我为什么不建议先读译者写的这篇前言。
6.首先译者给予了《海浪》绝对高度的评价,用了一些夸张的辞藻来形容它有多么多么好,称它为伍尔夫“最完美的创作”。首先这一说法就成功雷到了我,身为一个写手(虽然我不能说所有作者都是这么想的,起码我是),每一本作品都真的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个人物挑出来不是儿子就是女儿,我个人很讨厌把同一个作者的每一本书拿去评高低。怎么你是要否定人家在别的地方付出的心血吗。(我知道我这时候讲话看起来很不客气,我很容易在认为自己能做好的方面上表现得很苛刻,我对我自己的只会比别人更苛刻,要求自己做到极致。所以先在这里致歉,向译者也向你们。)
7.另外译者给出了他分析出来的六个主人公的人物特点,这里引用一下——“比如说,伯纳德像个热爱生活的作家,他相信言辞的力量,喜欢用各种各样的辞藻来描述世界;奈维尔崇尚理性精神,追求严谨的知识;路易斯心理自卑,但又深受传统的影响,具有极强的进取心;苏珊厌弃都市,向往自然,像个贤妻良母;珍妮憧憬社交生活,具有敏锐的□□感受力;罗达羞怯而神秘,她总在说自已没有面孔,试图遗忘自己的存在,而凝视彼岸的世界。”由此我们这些还没有进入正文的读者就有了对这几个人印象的雏形。然而实际上这些却不是完全全面的,甚至漏掉了一些核心的要义(比如说伯纳德常常容易身份错位,路易斯的进取心说白了就是野心,并且他很善妒,而细细体会就能发现罗达拥有极为坚韧的精神内核,虽然她看起来很怯懦)。这些总结虽然不错,算不上误导,但总有人会因为先看到这些而产生定格的思维,先入为主,导致没办法好好去分析自己的感受。而且我真的很讨厌“贤妻良母”这个词语,虽然也怪不得译者用它,因为苏珊后来确实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家庭主妇的样子。但我讨厌它,这跟男生不愿自己被说成是“贤夫良父”一个道理吧。
8.前言最后一部分是对于《海浪》文体的一个评析,这是我觉得对于还没有看《海浪》的人可以去读的一个部分。前面说它是一部实验性质的小说是因为伍尔夫在写作《海浪》的时候创造了一种新形式,这个格式在前言中说的很模糊,只说它是很像戏剧。其实人话来讲就是“…………”xx说,“………………………………”这种格式,大面积的对话,除了每一章之前的引子,没有任何处于双引号外的景物或者肖像心理描写,永远是对话。样子看起来特别像是一个舞台上站了六个人,分别念着台词,讲着自己的心里独白,间接地告诉我们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海浪》带有高中语文学过的诗化小说和散文化小说的性质,这大概是我整个读书笔记里最抽象的一句话。
9.因为怕自己理解得不准,看完之后还特地去看了《海浪》的解析,怕自己有遗漏与通信集相关的部分。然而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来,反而有一位评者说建议读者一边听着白噪音或者轻音乐一边来读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一些觉得应该反馈给你们的读书习惯。我自己看书或者在写小说的时候是只喜欢安安静静的,但是也有人喜欢带着耳机听音乐。我不是说这有什么不好,而是我习惯于集中精力投身于一件事。虽然专注起来看书耳边的音乐也就听不见了,但是乐调还是在无形的影响着你的情绪,有可能我们就会错过一些文字里本该蕴含的原生美。所以我的建议还是不建议听着音乐读书写书,就算是纯音乐也会有影响。但仅仅只是个人建议,没有说我不喜欢音乐。
10.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文本,聊一聊你们关心的,《海浪》和《三十五只猫头鹰(ggad通信集)》之间的关联。
11.GG在第六封信中提到了《海浪》其中两位主人公的名字——奈维尔和珍妮。看之前我一直以为这两位隐喻着他和AD的关系,然而并不是。奈维尔确实很像GG,大部分时间表现得很理性、理智,有一个时时刻刻挂在心尖的心上人(不过是单相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格皇也是?因为AD一直回避)。而在书里的另一个人物——珀西瓦尔,反而更要贴合AD的形象(起初我的感觉是不完全相似,但是后来发现AD的中间名就是珀西瓦尔!!)。他并不算是主人公之一,我们只能从别人的言语里去了解他。而且这个奈维尔的心上人就——是——珀西瓦尔,而且——他们俩都是男的!!这点译者在前言里只字不提,只有我一个人在看书的时候嘴角飞天。
12.珀西瓦尔贴合AD这一点是从客观上来看的,毕竟我们难以窥视到他的内心。路易斯(这是个公务员,看起来很像傲罗)看待他的眼光,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魔法部看待AD,有贬低,很少夸奖,又爱又恨而且恨大于爱。而伯纳德看待珀西,就很像是普通朋友,或者普通人眼里的AD,很优秀,永远都是处在中心位置(最伟大的白巫师)。而奈维尔看珀西瓦尔,就很像是从GG的角度看AD,那个爱啊,我不多说了,你们可以去看我放在后面的原文摘抄。并且珀西瓦尔身份跟结局都和AD一样,《海浪》中珀西瓦尔的名字来源是《亚瑟王之死》中一位骑士的名字,带有英雄性质,AD也是人们眼里的英雄;再者两者的结局都是迎接死亡。(这里会这样说是我还没发现AD全名里就有珀西瓦尔)
13.至于GG在文中提到奈维尔和珍妮,我认为这是文字游戏,毕竟他和AD都看了这本书。我有两种理解。其一,奈维尔代表精神上的爱,而珍妮代表肉.体上的爱;其二,文中唯一一次提到奈维尔和珍妮单独在一起(这是在珀西瓦尔死之后),这俩人是在干点18+的东西,GG是在暗示什么不必多说了。
14.而且《海浪》的后面一部分也提到了一句格外让我在意的话,通信集里也提到过,这是我看完《海浪》才意识到的——“因此,我们总是没完没了地兜圈子,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而且还说的有板有眼的。”这个“兜圈子”我记得应该出现了一共两次,等回头去审查的时候我还得再把这个小点补在注释里。另提一句,其实AD寄给GG的东西分量都不轻,猫头鹰如果不是猛禽估计就要半路上被沉死了。
15.这篇读后感差不多到这里就要结束,我感觉会写的很长,但是写的也有点太长了。本来在译完之前就已经读完了《海浪》,但还是决定最后再发,其实刚开始是想把这一篇夹在最后一封和倒数第二封之间的,甚至兴冲冲地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个想法。可是又仔细想了很久,觉得身为译者不该去打乱原文的节奏,所以就还是放在最后了。
16.读《海浪》 的时候,原本想用其中一段路易斯思念罗达(两人后来是恋人)时想到的诗作以结尾,它的原文是这样的——“西风啊,你究竟何时吹来,让细雨飘落滋润地面?上帝啊,愿我的爱人投入我的怀抱,让我能够重新在床上安眠!”然而后来读到结尾的时候我改变了我的想法。结尾部分的倒数第二段常常被《海浪》的很多评者引用,我在此想用它作结,不光是因为这一段文字的语言美、它的生命力,而更因为它阐述了与死亡斗争的精神。这一点从通信集的角度上来看正对应了GG与死亡之间惊人地健康的关系(引用自AD的话),也同样象征了AD——这段话中提到了珀西瓦尔,那个像邓布利多一样的人。当时想把这段话放在AD的死亡通告之前,就是因为其中的内涵,珀西瓦尔策马扬鞭朝着死亡奔去,多像是GGAD对于死亡这位老朋友的宣言——
“当我们挺直身子,在这段跑道上跃跃欲试的时候,我们望见那正在朝着我们迎面冲来的是什么敌人啊?那是死亡。死亡就是那个敌人。我跃马横枪朝着死亡冲了过去,我的头发迎着风向后飘扬,就像一个年轻人,就像当年在印度骑马驰骋的珀西瓦尔。我用马刺策马疾驰。死亡啊,我要朝着你猛扑过去,决不屈服,决不投降!”
注:
回头来看才发现多多的全名就是——阿不思·珀西瓦尔·伍尔弗里克·布莱恩·邓布利多。当时发现的时候真的差点一下子哭出来。我就说我去看《海浪》是有用的吧。这本书你一旦去看就会发现奈维尔和珀西瓦尔几乎处处都能对应上GGAD,虽然只是巧合,但是这真的……
译本的最后一段不是“飘扬”而是“飘拂”,但我觉得“飘扬”更有力量感放在这里更合适,遂改。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0章 关于《海浪》(读后感)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