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7、第十一章 ...

  •   张氏兄弟锒铛入狱,听候审判发落。
      张太后根本未指望朱厚炜会放过自己,听闻还要追查齐太妃甚至朱厚照暴毙之事,吓得魂不附体,不过一两日的功夫,便病得下不得床了。
      拨乱反正固然重要,但对朱厚炜来说,这些曾让他不得安枕的阴影已成过去,还有无限广阔的未来等他开拓。
      “杨、费二位阁老到了。”丘聚低声通报,将朱厚炜用过的空碗收走,又迟疑道,“陛下今儿个一整日都埋首案牍,八段锦都未打,议事之后,好歹松快松快。”
      朱厚炜抬眼,笑了笑,“所言极是,待送走二位阁老,再提醒我一遍。”
      杨廷和、费宏行礼后,便各自落座。
      朱厚炜缓缓道:“这有份奏疏,请两位看看。”
      二人传阅毕,并不意外地发觉这奏疏来自于今日大出风头的兵部给事中夏言,说的是勋贵皇亲侵占民田者多矣,不独张氏兄弟,必须对皇庄等加以清查,并将民田还归百姓。
      费宏缓缓道:“本以为只是个刚直不阿的谏官,如今看来在政事上也颇有见地,不仅点出了顽疾所在,还提出限制皇庄扩张的措施,这个夏言倒是个人才。”
      杨廷和亦道:“这两日陛下方在朝堂上立威,如果趁热打铁加以清查,那些侵占民田者或多或少应会有所收敛。”
      “至于这人选,”朱厚炜沉吟道,“夏言是定然要去的,其余人等,阁老们可有考虑?”
      杨廷和依旧客气道:“请陛下乾纲独断。”
      朱厚炜一听此言,蹙眉沉默片刻,才缓缓道:“二位阁老以为论文韬武略,朕比汉武帝何如?”
      若是先帝问这个问题,众人定然溜须拍马一番,宾主尽欢,可眼前的天子从来内敛谦逊,这么问定有深意。
      于是费宏审慎道:“三皇五帝以来,如秦皇汉武者凤毛麟角,陛下初初登基,假以时日,文治武功未可预料。”
      朱厚炜笑了,“那便是不如了,那么朕比唐太宗、比唐玄宗何如?有马踏匈奴、四海咸服,亦有巫蛊之祸、轮台遗恨,而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如唐太宗,晚年亦曾好大喜功、乱服丹药。朕如今还年轻,有诸位的辅佐也能时时自省、勤政爱民。可若是等朕老糊涂了,若变得昏庸无道,又无忠心老臣规谏,苦的还不是天下苍生?”
      “皇上所言极是。”别说汉武唐宗,这两位都亲历过孝宗朝,刚即位那些年何等勤勉,可后来还未老迈却日益倦怠,免了午朝晚朝,更宠信权宦、纵容外戚,幸而最后几年能略微匡正过失,不然朝政只会愈加混乱。
      朱厚炜沉吟道,“历朝历代,有明君圣主则天下治,主上昏庸则天下败亡。朕在想,须得鼎新规制,使天子亲征或巡狩时,只要群臣依规办事、秉公处置,便可一如往常;而若是皇帝昏庸无道,除去靠忠直臣子拼死进谏,还是得有稳妥的法子约束其作为,确保朝政不乱、人心不散。别的不说,若是土木堡之变,群臣苦劝无果时,有国法规仪拦住英宗皇帝,也不致酿成那般惨剧。”
      二人谁都不敢搭话,毕竟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么做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削弱军权、扩大相权,这就和祖训背道而驰,不然为何本朝不设宰相呢?
      若是让此二人知晓自己压根恨不得这世上没有皇帝,估计当场就能找道士做法,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巫蛊将天子魇镇了。
      作为中央集权加强的象征,整个明朝,内阁高度依存于皇权,可到了明代中后期又反过来制约皇权,太祖、成祖时规定内阁学士不得兼凌其他职务,但仁宗后,内阁大臣不断兼任职务,随着皇帝越发懒政怠政,甚至幽居宫中、不理朝政,内阁大臣逐渐从以文辅政的秘书转变为凌驾于六部之上的无冕宰相。而最极端的,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已然权倾朝野,几乎凌驾于皇权之上。
      如今的杨廷和内阁,由于武宗不喜理政,权力也空前扩张,与其日后以党争制衡,搞出魏忠贤这种权宦、严嵩这种奸臣或是东林党人来,还不如现在想个法子将民主集中制慢慢引入,先改良成开明专.制、再渐渐变成民主帝制,再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兴许有一日不论改革、革命都会自然发生,不过那就不是他可以亲见的了。
      心知这些想法过于理想化,得徐徐图之,朱厚炜笑道:“日后再议用人,可以多管其下,比如这次咱们要派两个人清查皇庄田亩,可由户部推荐一人,负责监察的督察院推荐一人,内阁推荐一人,朕推荐一人,最后专开一次午朝或晚朝,四方均列席商议,最终定下两人,而此二人便可相互牵制。”
      虽看着有些麻烦,但总比圣意不明或是各衙门推诿扯皮强些,二人及内阁其余人也未有异议,于是在朱厚炜推动下,大明首届常务会顺利召开,第一个议题便是推举清查皇庄田亩人选,最终经过激烈争论,推举了夏言和户部民科的一个主事;而第二个议题,便是评选先前翰林们所拟的报告,许是都读了朱厚炜先前那篇范文,到底都是十万百万里挑一的饱学之士,除去少数几篇不知所云的八股文,大多数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而朱厚炜正盯着靳贵等大儒、阁臣等重臣评选出的前十名发呆,原因无他,其中有三个名字在后世赫赫有名,分别是翰林院修撰杨慎、观政进士张璁、南京翰林院侍读严嵩。
      看到这三个名字同时出现,对朱厚炜而言还是颇有震撼力的,一时间久久说不出话来,一旁的靳贵误以为他沉迷于手头这篇,笑道:“陛下从前总抱怨当今文章皆是虚无之谈,无异于春蛙秋蝉,现在可算是不缺好文章看了。”
      朱厚炜这才定了定神,见张璁那篇报告,标题正是《论田地》。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27章 第十一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