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6、第36章 ...

  •   昨天一个德国读硕士的同学发来消息,说她又想折腾且内心总想求点什么。我直言她自己带两个孩子,她老公在大学做研究员工作稳定收入不低,她操持家务和孩子,尤其是中国胃的中国饭已经占据相当大的时间了,应该很难再折腾大的阵仗吧。当然,或许我低估了她的精力和能力。我只知道她毕业后就生娃带娃,大娃读小学了又生了小娃,期间婆婆有过来帮忙照顾一段时间,大多数都是靠自己。最难的一次,她也给我发过消息。圣诞期间,她自己带出生不久的小娃,大娃已经小学而且懂事还能大受帮忙。她老公报名参加了办公室一起的滑雪度假活动,所以她只能自己在家独自运转。我想她是独立坚强而且有毅力的,这种情况换作我是做不下来的,也因为我天生高敏感而且爱操心的命,希望诸事都能做到尽量完美,太累了,我想着都觉得头疼。好久没有跟她更多更深入交流,我边想边写了一些回复给她。
      我说几点我的看法,供交流和参考。第一,无论如何身体健康真的很重要。人到中年就像机器到了该保养的时间,没了健康金钱和生活质量都没有保障。德国的医保制度虽然可以兜底,但真的大病重病了,无非就是熬时间毫无生活质量和生活尊严而言。我的脚和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是大病也不会危及生命,真因为如此在这种制度下,基本都是自费多而且生活质量很受影响。已经变成一个慢性病而且很难根治还会经常反复,所以生理和心理势必都会受到影响,但事已至此只能带病生存与病同眠。很多人多少都有问题,尤其是随着年龄增大,不过是回避或者自己忍着,因为的确有些病痛是不可逆的。没有发生之前,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发生后只能自己吞下苦果。
      第二,内心觉得想要点什么。这很正常,读了那么多年书的人,心里不会只有那些生活的琐碎。但是在德国,人工贵而且位置、预约什么的都很稀缺也麻烦,所以很多事情不如亲力亲为来得快准狠。但是这无形中剥夺了很多原本可以用于能更快或者更精准实现自己价值的可能,没有办法,这就是现实。在国内还可以通过更高的收入来支付较低的人工来转移这种矛盾,但是在这边除了经济还有时间和精力原因,而绝大多数女性都是这么过来的,没有办法可以消除。我知道的有一个法国妈妈生了三个女儿,她基本没有间断过工作,尽管工作收入基本与请人照顾孩子和家里持平。而且她的工作很特殊,属于文科类还有写作类,她很长时间都是自由职业者,还出了好几本书。这种情况不太适用于外国人,尤其是亚洲人,尤其是20多岁才到德国学习德语的亚洲女性。因为她十多岁就到德国,与法国的联系很少,而且她老公挣钱是一把好手。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虽然国内貌似收入较低,需要夫妻双方出门工作养家糊口,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性,尤其是从内心和社会需求而言。但国内父母都会上阵帮忙,齐全的话就是四个人,这种便利德国是没有办法的,所以也是空想。就只能在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可操作范围内找一个平衡。比如我们楼里的老奶奶退休工资也高,属于女性退休人员里极其罕见的。原因是她生娃后继续工作一直干满了年限,家务和娃都是老公操持。他老公家境不错而且醉心艺术创作,自己开了个工作室,工作自由所以能平衡家庭和工作。但是他老公去世快十年了,而且退休工资真的很低。而且,他们的生活饮食习惯是没有我们这么丰富和复杂的,所以能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就这一点楼里的老奶奶一直强调说我们的更健康。所以,你看,世间没有双全法,无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第三,学会向内求。我想你老公的收入是可以一带四的,如果是这种情况下你的选择可以更自由放飞。你的内心需求或者又想折腾点什么,是因为一天大部分时间被琐碎的生活占据,精神上的渴求无处安放。这大约是高知女性共同的困境吧。人很难改造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就算阿Q这样的人,有时候也敌不过外部大环境的侵蚀而受到外部排挤。作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言,适应环境和调整自己才是相对而言好的解决办法。不过,或许是人到不惑吧,我现在对外的求越来越少,对自己内心的求更多关注和了解,并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专注点。哪怕这些东西不能在实际物质和经济上有所转换,但自己的精神是相对愉快的,而且不需要外界投射和互动。你说我自娱自乐闭门造车也好,阿Q自己嗨也好,我能从中得到释放和快乐,这就足够了。比如我写作,写完一部80万字的小说,我看了小专栏时不时写一些生活琐事和感想,还有自己关注的娱乐、新闻、艺术作品等等。有人点击看也好,无人关注也罢,写作的过程是一种抒发和倾述,无关他人。不需要预约,不需要花费他人的时间和精力。小蝴蝶花默默开,说不定哪天也会有小蜂子过来打个招呼。就算没有蝴蝶和蜜蜂,只有风雨和霜雪,但我的开放就是自然规律,如同我被父母带到这个世界,然后长大成熟,最后衰老死亡。人的起跑线从来就不一样,但终点线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这个过程和其中的形式,每个人做出的不同阶段的选择肯定都是当时自己斟酌过的最优解。或许有遗憾和无奈,乃至牺牲和退让,但这就是人生的本质啊。
      第四,说说我知道的一些在德国的同龄母亲情况吧。一个生了一胎后娃上幼儿园时,她在附近一个城市的中国公司做过几年兼职。后来大女儿上小学后,她生了第二胎就没有再出去工作了。但她的生活满满当当,除了打理家里的大别墅,花园里鸟语花香,蔬菜瓜果能很大程度自给自足。她还在城外买了农业用地,自己养鸡养鸭干得风风火火。我不禁想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好多华人女性,也都不断开辟自己的花园菜地,成为里外的一把好手。有的甚至做短视频,成为拥有很多粉丝的视频播主。还有一个姑娘比我小两岁,数学硕士毕业后跟男友结婚,后来因为老公工作换了城市又买了别墅再生娃,前段时间我去看她,她父母也过来帮她带娃。她自己说,基本上在家里的事情就占满了她所有时间。她也很喜欢种植蔬菜水果,把小花园打理的井井有条。我小叔子的女朋友,靠自己带两个孩子,还到诊所每周工作两天。她说,虽然男友的工资一带四没问题,但她不愿意所有开支都找男友伸手,所以还是要出去工作。她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快上幼儿园了。因为在村里,学校都很近,而且小叔子的工作是倒班制,除了纯收入高还有工作时间比正常工作少,所以两口子换着带孩子基本没问题。她妈妈以前帮她带过大女儿,但是前年她妈妈去世后,基本就是靠她和小叔子自己了。为啥?很简单,我公婆还得几年才退休,而且他们的态度我早就领悟到了,孩子自己生自己带,不能自己带就别生。她爸爸一头银发七十左右了吧,也很难帮衬。她曾经有个姐妹,小时候因病去世,所以她是少有的独生子女。当然,德国终生单身、结婚丁克、结婚生一堆娃的种种都有,没有什么奇怪的,都是自己的选择。不过就是自己选了就得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因为不太可能有别人帮你托住。所谓社会养娃,大病政府兜底都是相对的,作为华人很少人愿意真的混到那种地步。
      我想,经过这些年的各种,我算是基本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相对舒服的位置。虽然有崩溃有难过,但真正能帮助自己走出来的唯有自己。我还有一个发小在国内,孩子才上小学,她就不得不因为躁郁症住院输液药物治疗。我可以陪她走过这些年的心理历程,可以做她的倾听者,但我们都很清楚,人不自救无人能救。或许,生活就是这样,活的是心态和自我救赎。就像甄嬛传里敬妃娘娘说的,这日子你觉得艰难它就艰难,觉得它漫长它便漫长。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