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第 17 章 ...

  •   第一遍电话没有被接通,宁渊静等了两分钟,果然对方回拨了过来。

      这一段时间因为建厂和以个人名义承包地热能发电站的事,他与安家铺子的村官们联系较多,只是由于其他村官年龄较大,与年轻人沟通时存在障碍,渐渐地对外交涉的业务问题越来越倚重于周慕琴。

      初来时还被排外,随着在安家铺子待的时间越来越长,周慕琴几乎已经彻底融入到了这片土地。

      她大学时成绩很好,但毕业后第一时间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父母让她考公,但所在的城市竞争激烈,她没能成功被录取,后来发现还有大学生村官这条路,便报了名,被分配到了这里。

      初来乍到时自然满是不习惯,但她性格坚毅要强,又一心希望能做出些实事来,只可惜安家铺子是真的太偏远了,好不容易后山被发现了温泉,还因为各种原因歇菜了,但她的热情依旧没有被熄灭,每天处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忙得脚不沾地。

      可能正是因为她不像大部分外来村官那样,根本没有做到同当地人深度接触,几乎只是来混日子,所以安家铺子的人都很尊敬、喜欢她。

      “您找我有什么事儿吗?”

      电话那头的声音略显嘈杂,宁渊能明显听出对面应该是在开会,一些较为激烈的讨论声还很清晰,显然是有政策下来了,村官们在讨论该如何实施。

      宁渊讲述了一下工厂目前急需工人的事情,并询问周慕琴是否有居民愿意应聘。

      录取当地人进厂工作好处很多,首先肯定解决了住宿问题,白天干活晚上回家,不用背井离乡,也不用离开父母妻儿。

      其次还能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等再过几天,即使是开了春,地…依旧是种不了,但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农民还能靠什么获得报酬?

      电话传来的讨论声中便有对此十分焦虑担忧的内容。

      但…若是工厂能够一直开下去,安家铺子的居民们也就相当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纵使是天灾尚未来时,周慕琴相信也会有人愿意去应聘的。

      只是她到底不敢把话说死了,周慕琴回道:“过会儿我就去挨家挨户问问,晚上八点前给您答复可以吗?”

      宁渊看了眼时间,已经快六点半了。

      时间这样仓促,周慕琴已经仁至义尽,于是便道了声谢,才挂断电话。

      “也到时间了,走吧…一起吃饭去。”

      早在一个多小时前,他就同褚乔说了自己要来。当时褚乔正在帮忙洗菜,褚妈从旁听到了,便热情邀请他和一起同行的王特助一起来家里吃晚饭。

      宁渊表现得十分客气,连声说不好意思要打扰了,但却没提一句不来。

      原本他也是来一次安家铺子,都要来拜访一回褚妈,熟门熟路的也不是头一回来褚家吃饭,自然不会觉得别扭。

      王特助跟他来的次数多,也没少溜褚家的门。他性格相对内敛,同人交往时谨慎淡然,去了就默默的吃饭,不太说话也很少笑,去到哪里存在感都不太明显。

      提前发了个消息给褚乔,告诉她自己马上就来她家。

      宁渊向来如此,若是前来拜访,肯定会提前告知,否则所谓的“惊喜”,有时其实更多是惊吓,打得主人家一个措手不及。

      开车用不了十分钟的路程,但走路从后山工厂到褚家却要将近半个小时。

      这个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和陈凝的温泉庄园差不多,只不过一个偏南,一个偏北。

      到褚家时,菜已经被摆上了桌。宁渊将自己精心挑选过的礼物递到褚妈手上,然后又说自己十分想念褚妈的厨艺,没想到今天刚到不久,恰好就能吃上她做的饭菜,实在是很幸运。

      几句夸赞的话把褚妈哄得差点找不着北,她性格洒脱,随手将宁渊拿来的礼物塞到褚乔怀里,热情如火的拉着宁渊坐到饭桌前。

      一开始因为只有陈凝一个客人,所以褚妈准备只做四菜一汤的,但后来听到宁渊打给褚乔的电话,便立马叫他和同他一起的王特助来家里吃饭。

      一下子又多了两个大老爷们,褚妈摩拳擦掌的,在原有菜色上,又加了三道,这一下子就有八道菜了。

      卖相一般,但味道极好的家常菜摆满了桌。用褚乔的话来说,就是过年都不一定有这丰盛。

      但也没办法,她和褚妈就两个人,做的太多会剩,褚妈这一代的人,最恨的就是浪费食物。

      “来来来,都坐!王特助也坐哈,你俩来的正好,菜刚齐,粗茶淡饭的别嫌弃。”

      褚妈招呼着宁渊陈凝表兄妹俩吃菜,却也没忘记进屋只说了两句话不到的王特助,她怕菜凉了变味儿,忙吆喝着他们赶快尝尝。

      小鸡炖蘑菇和干辣椒皮炒肉是褚妈的拿手菜,也是过年过节时褚家饭桌上必然出现的常客。

      鸡是自家养的走地鸡,蘑菇则来自陈凝的蘑菇屋,自打温室大棚产出蔬菜和蘑菇,褚家的小商店就会摆一些到货架上。

      有时是韭菜菠菜,有时是鲜蘑香菇。

      夏天时家家户户都有小菜园,没人会买小商店卖得“死贵”的蔬菜,但寒冬腊月时总吃白菜酸菜吃够了,偶尔也会想要吃一些绿叶菜败败火。

      于是,除了褚乔家小商店里的蔬菜安家铺子的人买的多,其他行人路过时偶尔也会买一点带回家吃。

      时间一长,褚家商店竟然还有了零售蔬菜的名头,说是陈凝的温室大棚里产的蔬菜只会装箱上车成批拉走,但想吃新鲜青菜的话,却是可以在小商店里买到。

      褚家的商店看着大,但开始时卖的货品其实很单调,主要便是安家铺子的居民们常需要的一些东西,例如烟酒盐糖,还有干活时常见的胶皮手套,以及当地不产的面粉和一些粗粮。

      除此以外,便是一些小孩子爱吃的零食、饮料以及生活用品牙膏牙刷之类的。

      现在不仅添加了蔬菜和菌菇,褚妈还从离安家铺子大约有十多公里远的同在北城路,当地人俗称头分地居民区的一家豆腐店订了每两天一板豆腐在店里卖。

      像是今天桌上的麻婆豆腐,用的就是那家纯正的卤水豆腐。

      褚乔也习惯了在订豆腐的时候,加上两袋豆浆。

      孙记豆腐店家的豆制品种类齐全,方圆二、三十里也不是没有别的豆腐店,但做出来豆腐的味道,就是没有他家的好。

      正是因为这个,即使有点远,大部分类似褚家的小商店,都更愿意订他家的豆腐放店里卖,为的就是卖不光时自己也愿意吃。

      褚家便是这样,一板豆腐即使是放在保鲜柜里也只能卖两天,卖不完的就只能冻成冻豆腐,好在冻豆腐能吃,带回家和酸菜五花肉一起炖的味道还很香,倒也用不着担心会被浪费。

      “大家尝尝这道干椒皮炒肉,这辣椒是去年秋天新晾的,味道老好了。”

      去年秋天新鲜辣椒大丰收,全国的红椒、青椒、螺丝椒等都大降价,一部分地区甚至卖到五毛钱一斤,褚妈特意去到最近的大菜市场买了三大袋将近一百斤的青红椒回来,用线串成了串挂在外面晾晒成辣椒干。

      吃过的人都知道,干椒皮的味道和新鲜辣椒差别很大,用水一烫再伴着蒜片下锅煸炒,香味立马扑鼻而来。

      陈凝一向对吃的东西很感兴趣,但这却是她第一次吃晒干了的辣椒,她口味轻很怕辣,本来不想吃这道菜的,但味道实在诱人,她没能抵抗得住,小心夹了一筷子进嘴,没被辣到,却被香到了。

      餐桌上的褚妈欲言又止,她是习惯了看着电视或者是平板小视频吃饭的,一太安静,就没有胃口。

      但现在不止是家里人,还有三个客人,褚妈忍了忍,等吃完了饭收了桌,这才又和宁渊说起话来。

      内容无非是问问他这回是来忙什么的,能待上几天,着不着急走。

      褚妈没有深问的意思,就只是唠唠家常。

      宁渊也知道她只是在关心自己,便简要的道:“新开的工厂接到了几个订单,我要忙上几天了。”

      “呦,那可是挺好的,前些时候就听说你那工厂响个不停,但一打听说是还没正式开起来。

      陈凝的温泉庄园在前半年是安家铺子老少爷们嘴里经常提起的话题,而宁渊的新厂子便是下半年长挂在嘴边上的。

      大家时常会猜新厂产出的产品是吃的东西,还是用的,但一直都没能得到个准确消息。

      褚妈出去溜门常听人谈起,自然也很好奇,便问道:“那厂子是主要生产啥啊?”

      她年轻时也进过一个服装厂做工,那时候的厂内工人岗位还被称为是光荣的铁饭碗,但后来没多久就解了体,她便也下了岗。

      七八十年代的工厂,和现在的工厂差别很大,但总得来说都是生产商品的地方,比起工厂本身,大家还是对商品的种类更关注。

      “是个食品加工厂,目前最多的单子是制作鱼肉罐头。”

      宁渊记得安家铺子往东好像就有一个水库,水库里也养了不少鱼,不过那些鱼不属于个人,而是当地居民们的共同财产。

      所以只在一些特定的时间会捞一部分鱼或是分给居民们,或是卖掉后分钱。

      现在国家公告的内容里就有尽量捕鱼这一项,相信用不了多久水库就得被放空,捞出里面全部的鱼,否则过些时候鱼全死了,水库也会彻底变臭。

      宁渊深知和当地居民们搞好关系的重要性,能有机会自然不想放弃。

      例如:帮忙处理掉这一批鱼。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7章 第 17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