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0、杯酒3 ...

  •   处理完这一切,在领兵出征之前,宁楚林去见了一趟皇帝和太后。

      小皇帝是个极温和的人,较之先皇更加仁厚,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宁楚林估摸着,以皇帝的脾气秉性,以后权力交割的时候只要他谨慎些,大约能让自己全身而退。

      舒心之余,宁楚林又有几分担忧,以皇帝现在的脾气,以后几乎不可能制约得住那些王公世族,没法真正收拢皇权,因此,他就算是替原身完成心愿,也得在皇帝亲政前把王李两家搞下去。

      不过他面对皇帝的时候,收敛了心中的许多思索,下跪行礼:“臣参见陛下。”

      皇帝待他亲厚,又多少有几分小孩心性,便将他扶起赐座,二人不像君臣,更像是亲人叙话。

      小时候,宁楚林是陪皇帝玩过的,只是他与先皇长子年龄相仿,关心更密,对当时还是皇子的小皇帝更像是长兄带弟弟。因此虽然皇帝登基,君臣有别,说话多添几分拘谨,小皇帝还是很关心宁楚林的。他温声道:“楚林此去,任重而道远。”

      “陛下放心,臣定将匈奴赶出河西走廊。”

      小皇帝欲言又止,沉默片刻还是关切道:“刀枪无眼,也要爱护自身。”

      宁楚林笑了笑,卸下为人臣子的疏离与礼仪,自信道:“我二十岁征战羌族,此后虽未出征,武艺与兵法却不曾落下。更何况,匈奴是先父的老对手了,我亦十分了解。陛下放心吧,立冬之前,我定凯旋而归。”

      又与皇帝唠了几句家常,宁楚林便去了太后宫中,论起来,他与太后的关系相当亲近,太后对他极好,说一句视若己出也不为过。

      太后虽然居深宫之中,却是个聪明人,十分了解外朝动向,一见到宁楚林便说:“你征战在外,可得让人注意好,别京城这边被算计了。”

      宁楚林点头:“您放心吧,我都安排好了。”

      太后也不多问,只是沉默了片刻,屏退宫中奴仆,走到宁楚林面前,小声问他:“你准备对王公世族动手?”

      宁楚林一点都不意外太后的洞察,他只是入宫的机会少,若非如此,太后这问题可能问得更早。宁楚林大胆猜测,太后应当是第一个知道他有意向王公世族动手的人。

      先帝备受王公世族掣肘,是他的一块心病,只是他对外形象温厚,没有与世族起过什么尖锐的矛盾冲突,主要手段也是制衡为主,因此王公世族一直没有察觉到,先帝有削弱世族的想法。

      太后作为先帝枕边人,却是一直知道的。不仅如此,她当年培养长子也是按照这个路数来的,因此长子性格相对幼子要严厉不少。宁楚林如今的手腕也多少是受了当年的影响。
      只是没想到长子病逝,幼子还未长大成人,先帝便去世了,这道任务自然就落到了宁楚林的头上,虽然先帝让他掌尚书台,是将制衡或削弱的选择权交给了他,但太后太了解宁楚林了,知道他一定会选择后者。

      太后见宁楚林点头,便叹息说道:“原本我只是猜测,便一直没找你问。如今一听说你要出征匈奴,我就明白了。”

      毕竟才一年时间,宁楚林在明面上的动作不大,私下里对地方官员的调动,则是太后难以获悉的。而出征匈奴则成了一个信号,宁楚林毕竟是文臣,对内政已经颇有掌控,若再加上武将效死,凯旋而归后定然功高震主。尤其现在皇帝尚未亲政,若宁楚林权倾朝野,就算皇帝相信他,日后也未见的不会迫于各种压力除掉宁楚林。

      如此,如果宁楚林只为制衡王公世族,实在不必将自己的生死赌上,他就应该离武将远远的,直接让太尉挂帅。

      “你为珣儿费心了。”皇帝名郑珣,虽然先帝早取好了表字,但太后还是习惯以小名称呼。

      宁楚林拱手:“是我应该的,您与先帝养育之恩,重于泰山。”

      太后又拉着宁楚林唠了几句家常,便让他出宫准备征战事宜了。
      八月,宁楚林率五万军出征河西。“说实话,我还有点兴奋来着,算起来,这是我第一次上战场,原身记忆的不算。”宁楚林骑着马在心里与系统对话。

      系统提醒:“你别得意忘形,注意安全。”

      “我在想,这仗该怎么打。”

      对于宁楚林来说,对匈奴再了解也是纸上谈兵,况且与匈奴作战不像攻城,多是大漠戈壁上的战争,所能借用的地势之便甚少,多是看怎么排兵布阵了。

      抵达边关,与戍边将领汇合安营扎寨,宁楚林当即在帅帐开会。

      戍边的李默将军是老将了,是宁父当年征战时的将领,在宁父阵亡后便一直戍守边关,只可惜他与杜老将军一样,用兵稳健有余迅猛不足,在智谋方面也有欠缺,因此匈奴集结大军挥师南下,李默便守不住了。

      “李将军,如今什么情况?”

      李默指着地图说:“匈奴前军一万,驻扎地距此百里,在此处戈壁,这里面有五千万精锐,经常骚扰附近县镇打家劫舍,这一支由胡瓦尔率领,因此迅猛异常,我亦不敢与之正面交锋,只能暂避于此。”

      “胡瓦尔,父亲的老朋友了。”宁楚林目光幽深,盯着李默指的一片戈壁。

      “是,当年他是匈奴先锋,已经显其勇武,如今他用兵老辣,尤胜当年。”李默又指了一块匈奴腹地,“匈奴人还集结了五万兵马,由这里开来,估计再有三四日也就能到了。而且,这一支由匈奴单于亲自率领。”

      宁楚林眉头紧皱,匈奴单于亲征,匈奴人的士气定然是前所未有的高,如此就更棘手了。

      “容我想想。”宁楚林看着地图琢磨一会儿,指着一处山脉,“我们分兵。明天我带三千骑兵行至此处,先试一试胡瓦尔的虚实,你另带五千将士于正面迎战,作败走状,将他引向我处,我们包抄。趁匈奴大部队还没来,能吞下多少是多少。”

      不是宁楚林不想多带兵,只是一路而来,士兵们早已疲乏,须得休息几日才能投身战场,因此至少主要兵力只能用原本的边防守军。这是不够的,但宁楚林带出来了一支骑兵,是由太尉江平亲自训练的一支精锐,是骡子是马,得先拉出来溜溜。

      分兵之前,宁楚林交代:“李将军,你按照计划迎战,我会在合适的时机率骑兵切入战场,分割匈奴阵型。”

      李默明白,只要将匈奴大军从中切割,那么他麾下大军的压力就会少很多,稳住胜局不成问题,只是压力将转到宁楚林所率领的骑兵身上。首先,他们必须将匈奴的一万人撕开一道口子,其次,切割战场之后,李默便无法率军援助宁楚林,他的三千骑兵将以少敌多。

      李默虽然没有在战场上见过宁楚林用兵,但好歹听说过他对阵羌族时的本事,便选择相信他,更何况,虎父无犬子,李默更相信已故的宁老将军。

      宁楚林率骑兵一路奔驰,埋伏在了靠近约定战场的山上。

      李默率五千将士突袭匈奴大营,胡瓦尔迎战,率领匈奴人一路追击,李默且战且退,将胡瓦尔部属带到了宁楚林面前的谷地。

      宁楚林抓住时机,大喝一声:“众将士听令,随我突袭!”

      不愧是江平亲自训练出来的骑兵,虽有未上过战场的新兵,却个个骁勇,跟在宁楚林身后一路疾驰。

      宁楚林的枪法极好,一柄长枪虎虎生风,几乎是一枪结束一个匈奴人的生命,后面的士兵来不及补上就又被宁楚林枭首。宁楚林硬生生撕开了一道口子,他的骑兵部队如一道利刃插入了匈奴人的大军,将匈奴人追击的部队从中间切开。

      胡瓦尔是个极其机敏的将领,也是蛮横的匈奴人中难得一个打仗爱用脑子的,一见形势不妙,便赶紧率军撤退。

      宁楚林这一仗野心不大,见胡瓦尔撤退的方向并非匈奴的前军营帐,而是有找后方单于亲率的大部队汇合的趋势,便停止了追击,命令手下将士打扫战场。

      一战小捷,鼓舞了在边关吃了不少亏的将士的士气,更是让那些还从没上过战场的新兵战意高扬。有了这一胜果,宁楚林反而不在意这一仗留下多少匈奴人的性命了,调动己方士气才是最大的收获。

      除此之外,宁楚林这个年轻的元帅凭借这一战的势如破竹之势,算是真正服了众。

      宁楚林衡量了一下时间,在整顿好兵马之后当即写了一道战报,令人送回京城。除了向皇帝报喜外,这道捷报是个信号,示意他手下的人,可以开始整王司徒那送瞌睡枕头的大侄子了。

      在宁楚林原本的计划中,这个信号应当是要再过上一个月才会发出的,只是他今天衡量了一下己方战力,决定以更快的速度结束与匈奴的战争。所谓兵贵神速,他有李默这个用兵稳健的副将在,他便可以亲自兵行险招。

      按宁楚林的估计,匈奴人大约在此战之前就没有把他放在眼中,大约认为他就是个来谋军功的。毕竟匈奴是知道大齐南方洪灾内乱,才趁此机会挥师南下的,因此知道宁楚林在朝堂之上与司徒司空不睦也是情理之中的。

      更何况宁楚林此前只有羌族一战,又不是主帅,而且在此战中,他是以排兵布阵见长,真刀真枪的拼杀倒没什么声名,因此对于重武好战的匈奴人来说,大约根本不会把他看做个合格的将军。

      而与胡瓦尔的战斗中,宁楚林确实表现出了过人之姿,因此匈奴人一定会对他重新估量,那么匈奴大军抵达前线后,便不会立刻爆发大规模战争,而是试探。

      因此,宁楚林准备反用匈奴人试探的心理,设个圈套。
note作者有话说
第70章 杯酒3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